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912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新人教版必修3

第4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考点清单] 1.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一、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

3.宗教改革的意义

易混易错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一次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整体把握

宗教改革

 

史论共识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理性之光

1.背景

2.含义:

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内容

知识图解

对理性主义的理解

深层点拨 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

4.代表人物

知识图解

卢梭的思想

史论共识

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易混易错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的主张主要是天赋人权,孟德斯鸠的主张主要是三权分立,卢梭的主张主要是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其中卢梭的主张实际上是号召进行革命;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主张法治。

5.意义

深层点拨

古希腊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

基准考点一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

主题一 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经济(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主要原因)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

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题二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史料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状态,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

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主题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1)

(2)兜售赎罪券→←《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3)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主题四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史料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

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信息解读]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主题五 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摆脱了天主教会对各主权国家的控制干涉,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基准考点二 启蒙运动

主题一 启蒙运动的概念、兴起的背景及重要特点

(1)概念

①一“用”——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主义(旗帜);

②二“批判”——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象);

③三“追求”——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目标);

④四“消灭”——消灭封建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教会权威(任务)。

(2)兴起的背景

①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现实阻碍:

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④推动力量: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⑤认识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

(3)重要特点

①群众基础广泛;

②范围:

西欧——欧洲——世界;

③对象:

反对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④核心:

理性主义;

⑤哲学基础:

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创制了一套政治构想。

主题二 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1)孟德斯鸠探讨了政治自由的条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他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原则;

(2)伏尔泰提出自由、平等,主张君主立宪制或开明君主制。

他把对教会的批判从现象引向了实质,广泛唤起民众,培养了不少启蒙运动的追随者,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3)卢梭提出人民主权,主张民主共和制。

他为法国中下层群众提供了理论旗帜,在法国大革命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康德建立了理性批判哲学,主张以人为本,人非工具。

他从哲学上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把西方哲学推向了高峰。

主题三 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中人权与法制的观点

史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自由只存在于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地方,……在法律面前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教皇是‘两足禽兽’,基督教传教士是‘文明的恶棍’,……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是教会造成的。

——伏尔泰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伏尔泰反对专制,主张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教会统治,倡导君主立宪制。

史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信息解读] 史料所体现的思想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这一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

主题四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表现

(1)在批判对象上,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1)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

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文艺复兴: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了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

强调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用无神论完全否决了任何宗教与神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卢梭认为“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只有在选举国

会议员期间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歌德如此评价他: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探究思考:

卢梭的观点比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有何进步之处?

提示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开明君主制(都倾向于英国

的君主立宪制);卢梭彻底否定君主制,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人民应当推翻暴

政,建立民主共和国。

例1(2012·山东高考)“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审题突破 本题以近代美国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能力。

本题的题眼是“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即比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性。

A项是两者的共性,两者都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前者反抗天主教会的权威、强调个人的信仰自由;后者反抗专制权威、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

B、C、D三项只符合启蒙运动的特征。

答案 A

例2(2011·江苏高考)“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

审题突破 “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反映了主权在民的主张,这是卢梭的主要主张。

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康德强调理性和自由,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3(2011·天津高考)“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D.康德

审题突破 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主张自由和理性。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选D。

A项孟德斯鸠提倡三权分立;B项伏尔泰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C项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

答案 D

命题感悟

启蒙运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侧重考查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核心——理性主义的理解。

复习备考时注意以下方面:

通过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等。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民主法制建设) 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出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 D

解析 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这里强调人民可以撤换和委任官吏,官吏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因此只有D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启蒙思想的内容)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

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

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要降低国家的“恶”,就必须实现权力制衡,这是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易错选D项,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是恶的,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而不是取消国家机构,实际上国家机构也是取消不了的。

3.(立意——核心概念:

因信称义)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主张因行称义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只要信仰上帝,不用任何中介”,这符合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主张。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法国大革命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群众动员的威力把这些普世伦理确认为一切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源泉。

”材料中的“普世伦理”是指(  )

A.人文主义B.因信称义

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法国大革命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大革命中的“普世伦理”应该指的是启蒙思想。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对伏尔泰、卢梭的评判,歌德说: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

“当伏尔泰还在为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他们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卢梭的(  )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 C

解析 伏尔泰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君主立宪,而卢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主张人民主权。

6.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

“瞧!

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是指(  )

A.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因信称义”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答案 A

解析 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世纪,伏尔泰、卢梭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即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对点训练

考点一 宗教改革

1.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到:

“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里,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

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以上材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是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

B.商人、新兴资产阶级、企业管理人员是宗教改革的最早发起人

C.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宗教成分复杂,教派之间矛盾尖锐

D.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代表了德意志封建领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选项B、C、D三项的表述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

A.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体现了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3.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答案 C

考点二 启蒙运动

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揭露批判天主教会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以理性主义为核心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答案 A

解析 由“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得知“超越”的主要表现是B、C、D三项。

6.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A.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B.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A、C两项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B项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7.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三位思想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

主要是因为他们(  )

①抨击天主教,提倡“民主共和” ②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

③强调理性 ④反对专制主义、等级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三人观点共性的考查。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但不赞成共和,排除①。

8.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

A.孟德斯鸠B.康德C.彼特拉克D.伏尔泰

答案 A

解析 首先理解材料中“最大胆的学说”指的是三权分立学说。

这一学说是由孟德斯鸠提出的。

9.伏尔泰关于中国有这样一段评价:

“几乎没有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

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

”伏尔泰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倡导君主立宪制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C.反对君主专制D.贬低古希腊和古埃及文化

答案 B

解析 伏尔泰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

对中国的这句描述,实质上是主张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深化训练

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

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B.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这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2.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

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文主义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B.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C.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D.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答案 B

解析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强大的要求,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要求改造封建社会,故提出了“理性主义”和“法制”原则。

3.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仍是世界各国人民力求实现的社会理想,它是(  )

A.以社会契约建立国家B.以天赋人权争取民主权利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制度

答案 C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雕塑艺术以服务于宗教为主要目的,为神庙作建筑装饰,制作安置于庙宇中用于祭拜的雕像。

它通常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被保存下来。

……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雕塑图片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艺术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但在诸神雕塑上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什么?

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结合孟德斯鸠生活时代欧洲社会的主要变化,从经济、思想两方面说明启蒙思想家们能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原因。

答案 

(1)突出特点:

众神的人格化(或“神人同形同性”等)。

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2)人文主义;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

(3)反对专制制度(或反对君主集权);提倡三权分立(或主张分权);宣扬理性主义,主张人民主权原则(或“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4)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冲击神权和教权的神圣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阅读下列关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

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

……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

普罗塔哥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知识即美德”(或“知识即道德”)。

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

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

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