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844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docx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

关于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计划书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项目背景

历史的进程步入21世纪,这是一个高唱“知识经济”和“学历社会”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这一社会竞争的核心要求更是日趋提高。

可是,近年来,在各个高校一个不和谐的现象却悄然出现:

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出现对学习缺乏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逃课、暴力现象频发甚至逃离教室、逃离学校等学业倦怠的症状。

在本应该最为重视知识和文明的高校校园居然出现如此倦怠的群体,究竟是何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深究一番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种的问题频现,学业倦怠这一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以及心理界的关注,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是从总体看来,目前对于学业倦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证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

诸如,有的只有理论的思辨而缺乏实证的探索,有的又只有实证的探索而缺少理论架构的支撑。

同时,在以往对于学业倦怠的理论探讨中,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仅限于几个有限的因素上,或只探讨环境因素的影响,或之侧重于个体的特征……导致以往的理论研究都缺乏综合性。

而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本国实情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问卷的,目前只有以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杨丽娴编撰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文献资料检索中尚未存在有学者编制的诸如此类的量表。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迄今为止有关学业倦怠研究的不足,更全面的分析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完善学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正是本研究课题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

2、文献回顾

(1)国外的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1974年)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开始,对于倦怠的研究就在各个领域开展开来,但是有关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却十分的少。

国外研究对于职业倦怠先后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最其概念做了深入的探究,然后总结出倦怠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A、情绪衰竭,即情感的耗尽、用完;B、人格解体,即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以及冷淡的态度和情绪;C、缺乏个人成就感,即自我能力感降低,以及倾向对于自己走出消极的评价。

随着有关工作方面倦怠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许多的学者开始把研究的眼光转向学生学习倦怠方面。

如,A、1980年,派纳斯与卡夫莱以大学生和专业助人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专业助人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

B、1983年,梅尔和Schmeck进行了以心理系大学生为对象的倦怠研究,把倦怠定义为一种状态,即个人因为工作缺乏价值强化、个人能力等,未能得到预期的报酬或相对的惩罚,强调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倦怠。

C、2001年,RickLow则提出当面临学生无法有效的对付压力,学校资源不够等状况时,学生就会觉得空虚,精力被耗尽时就会出现倦怠。

虽然国外有关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慢慢增多,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常常把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套用到学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中。

(2)国内的研究

我国对于职业倦怠和学业倦怠的研究都起步较晚,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大都借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近年来,有关学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学者们开始尝试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学业倦怠及其相关的问题。

A、国内学者曾玲娟认为,学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学生长期出去较高的压力之中,学生自身对于压力的调适不当而引发的。

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

就业环境的紧张和不公、家庭背景的贫富差距大、传统文化、中国的应试教育。

B、福建师范大学的连榕教授认为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学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学习的压力或学习兴趣而对学习产生的厌倦、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同时,连榕教授利用自编的适用于大学生心理研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和学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着重研究专业承诺对于学业倦怠的影响。

C、台湾研究者杨惠贞用马氏MBI-GS来测量资管学生的学业倦怠。

认为学生的学业倦怠是一种负向的内在心理经验,是基于学生个人或社会价值,因追求过高或不切实际的的期望所产生的,是学生耗尽个人身心资源的结果。

D、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张莹、甘怡群、张轶文选取了353名北大的本科生检验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BI-SS)的信效度,并对影响学生学业倦怠的学业特征因素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压力、与老师的关系和与同学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学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研究的内容

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频现,也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仔细观察发现象牙塔里朗朗的读书声低了,勤奋学习的身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逃课的学生多了,课余时间虚度浪费的严重了。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主要时间理应在校园度过,是何原因让大学生从宁静的课堂流向喧嚣的社会呢?

又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我们对此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以更好促进大学生的良好发展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呢?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围绕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我们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心理调节能力;家庭学校环境及社会就业压力、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角度分析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大学生日益严重和普遍的学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学业倦怠问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将在大学生自身,家庭,社区和社会几个角度和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身方面,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身价值观,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家庭方面,给予大学生最大的支持和正向引导。

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工作管理。

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正确的导向净化社会环境。

4、项目意义

首先,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回报家人社会,而如果大学生被学业倦怠问题困扰不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勇于实践。

其次,这次研究课题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学生自身,家庭,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分析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方案

1.基本概念

学业倦怠:

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jobburnout)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概念。

国外学者多引用Freuberger和Maslach的成果,借鉴其在“职业倦怠”中下的定义:

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

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

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压力。

国内学者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对学业倦怠的定义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杨丽娴等学者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业倦怠。

核心自我评价:

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与估计,核心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评价,影响着具体领域的自我评价。

一种特质能否成为“核心自我评价”的组成因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该特质必须是评价性的,而非描述性的;其次,该特质必须是根源的,而非表面的;最后是宽泛的,而非狭窄的。

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神经质(情绪稳定性),以及控制点四个基本特质组成,这四个特质能够组成一个潜在的、宽泛的结构。

其中,自尊是个体对自身最广泛的核心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指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自己有能力调配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和认知资源;神经质是与自尊相反的消极情感,一方面指情绪稳定性,另一方面指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点反映个体在什么程度上认为孫能够控制生活中将要发生的事件。

人的价值:

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

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自我效能:

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

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和努力程度,是衡量其专业学习心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成就感:

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

2.理论框架

各种社会化因素和大学生个人因素(比如自我效能感、核心自我评价、自尊等)的结果,是本课题基本因果关系的两端。

由于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很多,而一项具体的研究很难包揽无遗,因此,本课题根据研究的总目标,以及很多学者研究的数据结果分析,选取了“家庭背景因素”、“社会价值导向及环境”作为主要影响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将其作为客观变量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选取“核心自我评价”、“专业承诺”作为影响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主要的主观变量。

从这两大方面分别探讨其对本课题的影响主要根据Judge等人的“核心自我评价理论”和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倦怠与专业承诺问卷》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探索,通过对常州大学的各个年级学生的调查来检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预防或解决此现象的策略。

根据Judge等人提出核心自我评价理论(Thecoreself2evaluation),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自我效能、神经质和控制点四个因素构成,其定义为:

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整合的人格理论,已证实比“大五”人格理论(TheBigFive)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行为表现有更好的预测力。

因为学业倦怠由工作倦怠演变而来,并且国内已证明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表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存在较少的学业倦怠。

而外部因素包括就业环境的紧张、家庭贫富差距、社会传统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等将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的因素。

课题根据这些理论背景及研究成果,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下基本的操作化量表,用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指导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研究假设

假设一:

总的来看,大学生学业倦怠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

同时,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学业倦怠表现也存在差异。

基本依据:

这一假设主要基于西方与中国现有的研究。

中国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倦怠总得分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均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应对风格上并没有表现出男女差异;在情绪低落因子、成就感低落因子和倦怠总得分上主要是理科生显著高于文科生。

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其中教师职业倦怠被着重研究。

利思伍德认为教师性别、教师年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经验、对于教学的情感等都将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不仅如此,通过研究,他还发现较年轻的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不容易产生倦怠。

假设二:

大专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

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

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负相关。

基本依据:

这一假设主要基于西方有关核心自我评价包括4种核心特质:

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的研究表现。

这种理论认为具有高度自尊、积极的自我观念、高度专业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生不容易产生倦怠。

然而,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与西方有所不同,例如:

自尊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维度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不同自尊水平的学习倦怠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自尊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即自尊程度越高,学习倦怠表现越不明显,反之,则越明显。

假设三:

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因素,按强度和预测程度看,依次为:

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基本依据: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自发的形成一种同辈团体。

通过这个团体来寻求种种心理问题的缓解和矛盾的解决。

并以同辈团体所认同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系,在与同辈的“互感”中完成自我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学生受到的束缚之前少了很多,而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的自律性并不是很好。

教学方式的陈旧落后,照本宣科,实践和见习机会的缺乏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

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冲击。

当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对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受到“读书无用论”“脑体倒挂”的鼓吹,他们对学习对知识产生了众多疑惑,日益动摇信心,不客观不冷静的放弃学习投入社会追求和享受所谓的快乐。

三、研究设计

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常州大学学生学业倦怠现状,本课题将从常州大学校区内选取调查样本,以大一~大三不同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与小范围的个案访谈相结合,并配合以一定规模的座谈会的方法收集资料。

在本课题的调研中,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来综合地、深入地处理资料。

1.调查地点选择: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常州大学学生的研究,所以初步将调查地点定在常州大学校区内,为了兼顾学生们年级的分布(主要是大一、大二和大三),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文科、理科和工科),同时考虑到男女性别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选取调查地点如下:

大一:

早、晚自习教室。

文科学生主要分布在主楼,理工科学生主要分布在辅楼和逸夫楼。

大二、大三:

学生宿舍楼。

(具体楼号待定)

2、调查对象选择

一项具体研究所选择的抽样特征和所采取的抽样方法,主要由研究者所试图回答的问题的性质、他所采取的分析框架以及他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决定。

为了在现有条件下使样本的代表性、调查资料的普遍性以及调查方式同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合适性都达到最大值,本课题将采用下述方法抽样。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由三部分人所组成:

(1)大一学生

(2)大二学生(3)大三学生。

(由于样本需要对比大一、大二、大三的纵向比较,在2011年常州大学招生中新增的专业不予考虑进来。

)样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结合随机数表抽样。

具体抽样的程序及调查总样本的构成及分配如下:

(1)大一样本

首先,依据常州大学专业的设置文理工专业的数目分别是13、6、26,根据这个数字,考虑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按3:

2:

7的比例抽样。

根据这个比例,按简单随机抽样,从13个文科专业中抽3个,从6个理科专业中抽2个,从26个工科专业中抽7个。

文科专业中抽30人,理科专业中抽20人,工科专业中抽70人。

其次,在抽取文科的人数时,按3个专业实际人数比例分配30人的名额;理科按2个专业实际人数分配20人的名额;工科按7个专业的分配70人的名额。

第三,从每个抽中的专业中按随机数表的数值抽出相应的人数。

这样,全部的大一学生样本的构成情况就如下面所示:

文科60人+理科40人+工科140人=240人

(2)大二、大三样本

按照大一样本中抽出的3个文科、2个理科、7个工科专业确定大二、大三的调查专业。

然后按照大二、大三各专业的具体人数,确定各专业应分配的名额,最后按随机数表的数值抽出调查学生。

大二、大三样本构成情况就如下面所示:

大二:

文科60人+理科40人+工科140人=240人

大三:

文科60人+理科40人+工科140人=240人

因此本次调查的总人数=720人

3、资料收集方法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自下述几个方面:

(1)现有的文献资料。

近年来,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问题研究报告、一些新闻、报刊等媒体的专题报道。

收集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机检索以及到图书馆相关书籍的查阅、复印。

(2)“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问卷“资料。

样本规模为720人。

收集方法为本课题成员根据设计的抽样方案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中挑选被调查者,采取当场填答、由访问者问被访问者的方法当场回收问卷,将有效问卷及时依次录入电脑,以保证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达到调查接近真实情况的目的。

(3)个案访谈资料。

本课题成员将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调查者中挑选一些个案进行深入访问,个案数目在50个左右。

座谈会资料。

本课题成员将召集一些调查者做几次小组活动,通过开展小组工作来了解调查者学业倦怠的真实状况,这个更有利于有效收集关于本课题的资料,例如学业倦怠的形成原因等,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者应对学业倦怠的经验来总结出学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4、资料分析方法

课题将根据研究方案和设计,对三种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比如因果模型作多变量回归分析。

当被解释的变量为二分变量时,进行逻辑斯特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定距尺度的变量时,则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

同时,对大量定类尺度的变量,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注意对学业倦怠学生与他们的专业以及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对象进行比较。

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的分析以外,还要对个案访问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

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5、课题组的组成及成员的分工(略)

 

四、工作计划

整个研究过程共需要四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中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和内容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批准后第一周至第三周)

1.查阅和收集最新的文献资料(第一周)

2.项目负责人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第一周)

3.召开第一次项目组成员会议(第二周)

会议主要内容:

⑴讨论研究项目的目标、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⑵制定并通过项目的具体研究计划及日程表;

⑶明确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及其在项目中的分工;

⑷由项目组负责人详细介绍调查过程与细节;

4.设计、修改“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问卷(第三周)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批准后第四周至第八周)

1挑选和培训调查员;(第四周)

调查员应以社会学系学生为主

调查员培训必须进行现场实习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地点;(第五周至第八周)

调查员赴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批准后第九周至地十二周)

1.原始问卷资料的审核与复查(第九周)

随机抽取10%的个案进行复查

2.问卷资料的汇总、编码与录入(第九周至第十周)

挑选调查员利用软件进行编码与录入工作

3.问卷资料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把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数据分析

4.个案访问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第十二周)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批准后的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1.召开第二次项目组成员会议(第十三周)

会议主要内容:

⑴小结实地调查的情况;

⑵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

⑶分析讨论统计出现的问题;

⑷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

⑸确定项目报告的总内容与分内容及相应的撰写人;

2.项目成员分头撰写各负责部分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第十四至第十五周)

3.项目成员共同撰写项目总体的演技报告和文章(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

五、经费预算

申请经费及开支预算

经费投入预算

经费支出预算

来源

预算数

科目

预算数

1、基金办拨款

1200

1、设备购置费

300

2、自筹

300

2、相关业务费

1000

其中购买材料费

350

测试及化验费

300

资料、印刷费

350

3、其他费用

200

六、参考文献目录

1.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06

2.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2006

(1)

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2003(5)

4.周国莉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天中学刊200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