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593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docx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

 

百老汇经营模式的启示

 

百老汇经营模式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启示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一、百老汇——百老汇的发展与成熟…………………………………1

(一)百老汇的由来………………………………………………………1

(二)百老汇的“大萧条“………………………………………………2

(三)百老汇的市场策略………………………………………………3

(四)金融危机下的百老汇……………………………………………4

二、音乐剧——富有生命力的“朝阳艺术…………………………………5

(一)音乐剧的起源……………………………………………………5

(二)音乐剧的分类……………………………………………………6

(三)“朝阳”的艺术,“朝阳”的产业………………………………7

三、中国音乐剧的现状分析…………………………………………………7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初期………………………………………8

(二)中国音乐剧现状…………………………………………………8

四、中国音乐剧发展对策分析………………………………………………9

(一)中国音乐剧存在问题……………………………………………9

(二)百老汇对中国的指导意义………………………………………9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后记……………………………………………………………………………13

绪论

现今,音乐剧正以一种新的时尚潮流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无不充斥着音乐剧的典范,“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四大名剧的出现更是让我们惊叹,让我们震惊之余无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它带给我们如此精彩,如此与众不同的,如此美丽的演出,使得我们在感叹之时也为之感动着。

虽然四大名剧都是英国人的作品,但是将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百老汇,也是百老汇运用商业化的运作将那些优秀的剧目长久不息的繁衍下去,使之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精品。

而我们正要学习他们的商业手段,发展属于中国的“音乐剧”。

 

一、百老汇——百老汇的发展与成熟

(一)百老汇的由来

百老汇音乐剧令百老汇大道逐渐成为美国娱乐业的中心。

在全盛期,该地区的剧院总数多达80家。

早在1893年的时候,美国人每年在这一带“贡献”的娱乐费用,就已经高达600万美元了。

音乐剧起源于英国,所以伦敦西区的剧院常常被人们成为音乐剧的故乡。

后来,英国的歌舞随着巡回演出团来到了美国,1866年,在纽约上映了一部综合了喜歌剧、闹剧和芭蕾舞特点的戏黑钩《黑钩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续演出长达25年之久,并被后人公认为第一部摆脱了歌剧意义的音乐喜剧,也正式这出戏带动了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的创作之势,同时为现在人们所俗称的“百老汇音乐剧”奠定了基础。

百老汇的由来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百老汇大街的开发初期,只是一条平凡的道路,住着一些开荒者,19世纪逐渐有剧院进驻这块区域。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是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

我们所称的百老汇,如果从地理上看,它处于纽约的繁华地段,向北抵达第59街,向南直走到第40街;东到第六大道,西到第九大道,而这些街区中剧院和音乐厅更加密集的则是在第7和第8大道之间,这里是百老汇的精华所在。

但是,百老汇艺术的灵魂很难说是在哪条街上,哪个剧院里,一些分散在别处的剧院也会被算作百老汇圈子里的。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百老汇的概念,一个是作为“硬件”的百老汇,另一个是作为“软件”的百老汇。

更明确点说,一个是作为街区的百老汇,有霓虹灯和装修豪华的剧场,另一个则是一种无形的百老汇,则是指一种艺术表现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模式,也是一种商业运作的机制,就是那个圈子里的一些艺人,也是渗透在美国生活方方面面一种精神的风格。

(二)百老汇的“大萧条”

百老汇的是一个音乐的乐园,进入了百老汇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随着每一句唱词,每一段音乐,每一段激情的起舞,仿佛我们就身在那如梦如幻的精彩世界中。

可是,百老汇又是如何全世界的人体会到那种曼妙的滋味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百老汇的发展了。

百老汇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这么说是因为它的道路不怎么平坦,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有两大问题的干扰,第一是英国西区音乐剧发展对百老汇的冲击;第二,则是剧目的问题。

今天,当我们用比较冷静的眼光赖审视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剧舞台时,就会发现,音乐剧这门艺术其实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的如火如荼,与百老汇交相辉映,构成了世界音乐剧艺术发展的宏大画卷。

当然,这其中最有资格与百老汇相抗衡的,就非英国伦敦西区莫属了。

虽然美国人很快吸收了英国各种舞台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且加入了只属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爵士乐,摇摆月等多种因素,很快就发展出属于自己具有鲜明特点的现代音乐剧的概念和形式,但是,英国人在意识到与美国的落差之后,开始追赶学习。

幸运的是,英国人最引以自豪的剧目产生了,根据狄更斯著名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奥利弗》给予了英国音乐剧人巨大的信心。

之后,韦伯和麦金托什的出现,标志着音乐剧开始了真正的国际化,标志着英国音乐剧的辉煌,也标志着百老汇一直以来在音乐剧领域的领导地位开始动摇。

此时,也正是百老汇日渐萧条的时候,英国便独领风骚。

“在纽约的人们渴望见到我的新作的心情,就像当年伦敦的观众渴望见到美国百老汇的新作一样”,麦金托什说。

此时百老汇又是如何应对这样萧条的市场呢

首先,一、桑德海姆。

概念音乐剧的鼻祖,他是在百老汇里唯一能和韦伯一争高下的人物斯蒂芬·桑德海姆,他推出的一些列概念剧,紧紧的围绕一些关切人们生活的现实问题,例如单身生活与婚宴、文化冲突、喜乐参半的阔别重逢等等。

二、大制作与老据重推。

桑德海姆指出:

“现在百老汇有两种演出——老剧重推和象《狮子王》这样的大制作,后者观众可以不惜代价一年只看一次,但这种剧目不过是电影的舞台版。

好像现在音乐剧已经无事可做了……你也提不起精神来做点什么,因为观众的心思一点也不在这儿。

其次,大制作的衰落和新剧目的推出。

随着大制作音乐剧的颓势日益明显,音乐剧场也沉陷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既有电影改编成的舞台剧如《金牌制作人》《毕业生》等,还有其他著名的新创音乐剧还有《阿依达》,《狮子王》等等,整个百老汇呈现一派多元的风貌。

再者,后现代音乐剧的涌入。

它既引人注目,但又扑朔迷离。

可能我们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知道它究竟可以走多远。

同时,百老汇面临的一个新型问题就是剧目的问题。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自1866年以后,就开始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综艺秀模式的音乐剧和轻歌剧和叙事音乐剧。

然而综艺秀模式音乐剧及轻歌剧在20世纪30年代年代开始衰落,而叙事音乐剧在一个世纪里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当代百老汇音乐剧的创作主流,也就是“整合音乐剧”。

由此可见,剧本在音乐剧中具有着基石的地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1.音乐剧剧本中所蕴含的冲突是作品吸引观众的灵魂所在。

只有搭建好框架,提供扣人心弦的戏剧线索,编织好完整的故事情节,制造激烈的戏剧的冲突,这部作品才能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喜爱。

2.剧本是整部音乐剧的重要载体。

所有的其他元素都是因剧本而展开,加以修饰和美化。

3.剧本也正是音乐剧花心思心血最多的地方。

4.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交代剧情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是用音乐和舞蹈所无法代替的。

相反的是,在很多的剧目上,会忽略剧本的问题,而只注重音乐和舞蹈,成了一种通俗歌舞剧,那么它的观众则会很少,至少很多普通人是无法对它提起兴致的。

(三)百老汇的市场策略

百老汇的发展经历了盛世和衰竭,可谓是起伏跌宕,也许正式因为这样,使得百老汇的音乐剧发展日渐成熟。

除去音乐剧本身不说,百老汇对音乐剧的运营也是完善而成熟的。

百老汇的音乐剧是高成本,大制作的,那么它必然要求瞄准全球市场,通过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来回收投资。

巡回演出的门票收入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借助这种影响力来宣传其他的商品,当代音乐剧的四大音乐剧目:

《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例如《猫》所到之处,印有两只猫眼的衣饰器物就立即畅销。

它的成功和它所付出的是成正比的,百老汇演出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它的成熟运营机制。

1.演出市场调研。

这是最基础的。

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整个演出必须要能够适应这种瞬息千变万化的市场,百老汇必然是要经过一系列详细,精辟的科学预测,只有根据这样的市场调研所提供资料和信息,才能更为准确的了解并做出科学的预测,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基础和保障,才使得百老汇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2.观众消费需求分析。

不论是搬演或是原创,只有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才能得到观众的许可。

消费需要通常是产生于消费者的某种心理或心理体验的缺乏状态。

既然大家都喜欢看“猫”,那我们就来个全球巡演,有何不可最重要的是你们喜欢看,而我则愿意演。

“猫”来到北京,在布景里加入了具有中国字样的垃圾场,歌曲词中也多次提到中国,北京。

一个国际化的百老汇,自然少不了融入到各国的名族中。

3.定价策略。

多个档次的定价策略,使得不管什么层次的人都可以一同享受这音乐的盛宴。

4.品牌营销。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品牌包含了质量、价值、文化、社会地位等,正如音乐剧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百老汇,不管你是否真正的了解它,但这三个字在世界上确实无可替代的。

这也正是美国这样开放的演出市所孕育出来的知名品牌。

百老汇音乐剧带来的全球化风潮犹如一阵强烈的飓风,将我们吹的头晕目眩。

当然,它似乎并不满足与这样世界巡演的现状,而此时,三种方式打开了百老汇单一的舞台剧的结节。

onFilm,也就是电影音乐剧。

敏感的好莱坞一直关心着全世界的娱乐新动态,他们当然不可能会放过音乐剧这种既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好莱坞电影是百老汇音乐剧以新的传播方式呈现给观众欣赏,是使音乐剧广泛收到喜爱的推波助澜的功臣。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电影的宣传,谁会有那样的“美国时间”去坐在剧院里面欣赏音乐剧,并了解它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性

onTV,电视音乐剧。

除了电影,当然少补了电视剧的插入。

电视中的音乐剧也不乏其作品。

,餐馆中的歌舞表演。

百老汇的枝叶伸向了更广泛的天空,而不是局限于只做舞台表演上面,的确,音乐剧的投资庞大,如何才能使得演出能够回收利润并能够绽放光彩,估计也不仅仅只是需要剧本的优秀就能办得成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传媒化的商业运作,没有这种成熟的运营机制,百老汇则另当别论。

《猫》曾经在上海演出,并且演出颇为成功。

上海大剧院的副总经理曾经说过:

“百老汇的生产是标准化的生产,像生产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一样,在美国生产和在中国生产,对质量和配方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有些经典剧目能够经久不衰,和它背后的强势的商业运作是密不可分的。

上海音乐学院的美籍指导教授刘键分析:

“百老汇的很多音乐剧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出过演出录像带,但是你可以在街上买到它的钢琴谱和歌曲片段。

它在卖这些东西的同时也是在做宣传。

你要真正看到全剧,还是得买票,到剧场去看。

”据了解,当时《猫》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非常的成功,预计演出53场的票务也非常的抢手,首场演出的票价已经被炒到了8000美元,可见它们的宣传以及知名度和魅力都是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的。

(四)金融危机下的百老汇

2008年下半年,对于美国对于全世界都是个不平静的一年,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下,百老汇这条大街上呈现的以往没有的萧条景象。

一些剧目仍然在孕育,可没有人保证它会不会胎死腹中。

基于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的原因,金融危机可能会波及到以演艺产业为主的延伸产业,固然,历次的经济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危机对于娱乐产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但机遇是留给免费的或者廉价的娱乐产品。

譬如电视,电影,而不是动辄几百元,上千元一张门票的音乐会。

百老汇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剧目的问题,不再是舞台的问题,也不再是阵容的问题,而是消费者信心的问题。

音乐剧本身就不能说是一个平民化的娱乐方式,它的起源就很雍容华贵,华丽的美声、高雅的舞步、激情的演奏,不是一个满身污垢,为了面包而苦恼的人所能够接受的。

有人乐观的估计,在大规模资金投入的内需拉动下,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同时传媒作为寄身型消费行业,有可能同步或者率先走出危机的阴霾。

再一个,就是资本问题。

美国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糟糕,换言之,除去受众的因素,资本成为金融危机下最重要且最为关键的因素。

新浪合并分众户外数字传媒,橙天收购嘉禾,金融危机造成大并购事情发生,之前澳洲电讯收购PCPOP和IT168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没有了资本的强大支撑,一场依赖舞台,依赖上座率,依赖强大的阵容和震撼的效果的音乐剧,如何生存!

当然,这样的艺术盛宴是绝对不会成为泡沫的,时间的累积和丰富的经验,对于百老汇这样一个老牌的品牌也许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二、音乐剧——富有生命力的“朝阳艺术”

(一)音乐剧的起源

音乐剧最早出现时是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的,它产生于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产生。

它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1597年于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也正是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剧形式,它以一种含苞待放的姿态酝酿着迷人的芬芳。

很多人更认为这是高雅的,高高在上而不可染指的艺术形态,所以很多人的心里便存在着一道鸿沟,因为它的高尚而不与理会。

然而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每一种存在的艺术形态都有它的市场,都有它所要普及受众群,音乐剧是一种娱乐性和商业化并存的通俗歌舞剧,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二)音乐剧的分类

如果说音乐剧的发展是渊渊流淌的河流,那么在音乐剧的发展中,则不断的汇入新鲜的血液,虽然在这期间的音乐剧显得混乱不堪,有的支流可能只有一些单一的歌舞元素,远远称不上音乐剧,可是每个支流却又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汇入音乐剧这条大河的主干道。

传统的音乐剧大多分为两类:

1.音乐喜剧和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

侧重剧情的产生于欧洲的小歌剧和欧美都广泛流行的音乐喜剧。

小歌剧是歌剧歌剧发展而来,一般比较庄重典雅,浪漫主义色彩涉及的较多,内容一般是古典的神话故事。

音乐喜剧则比较现代一些,它更加注重社会性,根据社会当前时事来设计剧情,常常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它的创始人是爱德华·哈里刚和托尼·哈特,他们曾在1897年到1884年在百老汇合力创作了一系列的音乐喜剧,《卫队之舞》和《热望》在纽约社会中下层极为流行。

其中包括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种族冲入、政治腐败和暴力犯罪,但是它却以幽默诙谐的形式逗人发笑,却又通过这种笑的方式对各种人生的状况进行解读和批判,使观众不是一笑而过,而是带着深刻的思考,使人意味深长。

2.综艺秀和时事秀。

综艺秀是以片段式的杂耍、爆笑闹剧和歌舞表演为主。

而时事秀是一种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

虽然它以时事讽刺为特点,不同于综艺秀与杂耍秀,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另一种含义的“杂耍”,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

这种歌舞虽无情节,但提供了一种连接的线索,更方便向上流社会开玩笑,利用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仿者流行,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直到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辞海》中“音乐剧”被纳入歌剧的范畴,但是音乐剧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品种。

相对于歌剧,它更具有现代性。

20世纪初,美国的演艺事业以走“情节”路线的“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和“综艺秀”(vaudeville)最为重要:

前者以轻松歌舞穿插在“男欢女爱”的爱情喜剧里,通篇搞笑,歌舞升平;后者其实就是综艺节目(varietyshow),有歌、有舞的短剧等等。

无论是“音乐喜剧”或者“综艺秀”在当时都占尽风头、盛极一时。

1927年一部至关重要的音乐剧在百老汇揭幕,它的作曲是罗姆·科恩,剧本创作为奥斯卡·小哈姆斯坦,由齐格菲尔德出品,故事情节涉及黑白种族问题,并以流浪艺人40年间的悲欢离合为发展主线,其内容远非以往诸如歌舞剧或综艺秀所能承载,它就是音乐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演艺船》。

它的出现,为音乐剧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而此后的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加注意故事情节与歌曲创作的相互融合性,这也更加突出了剧本是音乐剧的一剧之“本”关键核心。

从这之后,可谓是百老汇音乐剧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作品相继出现,例如《波吉和贝丝》和《俄克拉荷马》,还有1945年出世的《天上人间》,其中《俄克拉荷马》和《天上人间》都是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创作,科尔·波特说过:

“面对罗杰斯与小虎阿姆斯坦所取得的成就,创作音乐剧将成为非常困难的事。

”但这同时也开始激发起其他的音乐剧人进一步的探索。

可见,音乐剧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以音乐来述说故事,而为了增加吸引力及卖点,自然融合了各类舞蹈和相当的舞台效果,这种表演方式自然比戏剧或歌剧和舞剧更能吸引大众。

欣赏音乐剧可同时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双重享受,优美的音乐配合着炫目的舞台效果。

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剧作品之间的差别并非在“音乐”、“戏剧”与“舞蹈”,而是在它们的表演形式——是以剧情为重的叙事音乐剧、音乐喜剧,还是以秀场表演、视听享受为主的综艺秀、时事秀。

(三)“朝阳”的艺术,“朝阳”的产业

毫无疑问的是,音乐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舞台艺术,它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带有了浓重的西方资本主义色彩,而少数的剧目中也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但是大多数的优秀剧目依然是把纯洁善良、奋发向上、互助友爱的普遍的人类美德和人性的亮点作为它讴歌的重点,它大多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

如经典之作:

“悲惨世界”,“演艺船”等等。

在欧美,音乐剧被称为“朝阳艺术”,音乐剧产业则被称作“朝阳产业”。

朝阳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的开始。

音乐剧为什么会被精明的欧美人称为朝阳的艺术产业呢从艺术方面来看,它与传统的歌剧相比较,更加通俗易懂,并且轻松幽默,内容不会反复冗长,它也综合了话剧、舞剧、通俗歌曲、流行舞蹈等多种的艺术元素,比传统的歌剧内容更多,也更加的吸引观众,能够很快的为观众所接受,也不会有特定的针对人群,也就是说只要你看你就能看的懂看的明白。

它贴近了时代,并且更加接近了普通人的生活,不会让普通人有看不懂或很深奥的懊恼想法。

它也更加贴近了娱乐的定义,使人们在休闲之余放松了神经,娱乐身心,富有现代感和生命力。

所以被西方人称为“朝阳艺术”。

那音乐剧产业又为何叫“朝阳产业”呢这便要从市场的层面来分析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与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本身就是“朝阳产业”。

在文化产业中,音乐剧产业与好莱坞电影业、唱片业并称为三大龙头产业。

在信息产业时代,它只可能增加音乐剧的传播手段,促进音乐剧产业的发展。

在欧美,音乐剧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它是一个具有极高附加值、商业利润极为丰厚的文化产业。

例如,音乐剧《猫》,自1982年在百老汇首演,到1944年9月28日,在百老汇一地便上演了5000场,到1995年9月,在全球的总收入高达20亿美元,直到1999年下档,总收入超过了200亿人民币。

在这期间,音乐剧不仅带动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的旅游业、餐饮业、广告业、商业零售业、航空业、城际交通业、演艺培训业、电影业、唱片业、休闲娱乐业等周边产业的共同繁荣。

资料显示,在美国的音乐剧的观众当中,有大约20%人是外国人,30%是纽约以外的美国观众,纽约的市民只占了其中的一半,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可见一斑的。

三、中国音乐剧的现状分析

等到音乐剧传入中国,已经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了,音乐剧已经从最初的幼苗长成了茁壮的大树。

音乐剧在中国的方式更多的趋于舞台剧或者话剧,通过歌舞的方式来展现剧情,这也是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蜕变,但这并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表演形式。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初期

中国音乐剧开始于1982年,它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产物。

20多年以来,它走过了一个“U”型的道路路——80年代时,中国艺术家创作了《搭错车》,《芳草心》;90年代,进入低潮,主要是《夜半歌魂》等,连糟“滑铁卢之败”,损害了我国音乐剧原创路线的形象;97年以后,《四毛英雄传》开始,原创音乐剧慢慢复苏。

我们对于音乐剧这种新型的通俗歌舞剧的市场前景抱有充分信心的,在从业者队伍中,除了歌剧院团这支主力军之外,各地的军队以及地方的一些话剧团、歌舞团,专业艺术院校,乃至戏剧团体、儿童剧团、木偶剧团,以及明间组团的单位和个人也参与到音乐剧制作的行列中来。

这壮大了我国音乐剧从事者的队伍,使得我们对音乐剧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全国有20多家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其中最早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投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国家投资这个主要的渠道之外,也出现了企业赞助或个人赞助、国外资助、商业性投资、联合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

总的来说,我国的音乐剧在艺术和商务操作两方面都还略显稚嫩,但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公演的剧目已经达到了二三百部,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观众,培育了市场。

到如今,它的发展已经逐步上了轨道,并且日益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20年来,音乐剧的发展主要是以原创为主,搬演为辅。

这与日本的音乐剧正好相反,他们是以搬演为在主,原创为辅。

当然,中国的音乐剧要有自己的味道,更具有中国的韵味,还是要以原创为主线。

(二)中国音乐剧现状

中国音乐剧发展至今,依照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的看法,至今共创作了近百部作品,它的成就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1.队伍的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从业者也不断增加。

2.制作方式的多样化。

如注重舞蹈,音乐,或者剧情等。

3.创作热情普遍高涨。

4.现实题材的主导地位。

1999年至今,中国音乐剧进入开拓期,数量激增,几乎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现,有时一年多达十几部。

多数作品都以民族化为己任,并且历史和现实中索取材。

然而这只是为原创音乐剧的形成做了铺垫,大多数的作品都只是过眼云烟,少有佳作出现。

单从搬演的剧目上来看,国外的音乐剧在中国的演出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不论是中国人演出的外国音乐剧,如“音乐之声”,或是外国人演出的音乐剧,都很少有赚了钱的,其他的剧目在商业上都是失败的。

经过分析,专家得出了以下的几点原因:

1.剧目本身的原因。

剧目的水平不高,艺术上不动人,无法吸引中国观众。

2.二度创作的原因。

我们表演的水平不高,不能适应音乐剧对表演的高度综合性要求。

3.商业操作的原因。

剧院不懂得音乐剧的市场营销和操作。

4.文化差异造成的隔膜。

并且这是最根本最要命的一条,归根结底欧美音乐剧毕竟是西方人的文化产品,不是我们的母语文化,因此它们与中国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5.我国音乐剧市场发育不成熟。

没有出现过轰动全国的杰出剧作,也没有出现一批大师级的创作人才和偶像级的演艺明星。

前段时间的雪狼湖和如果爱,倒还有些效果,毕竟从阵容和制作上都不错。

6.票价脱离我国观众的消费水平。

有些票价严重脱离了我国公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经济接受能力,这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中国音乐剧发展对策分析

(一)中国音乐剧存在的问题

音乐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成熟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