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550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docx

中草药的成分鉴定

几种中草药的成分鉴定

一.艾叶

艾叶是中医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药用历史悠久,始载见于《名医别录》。

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1】临床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等,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出血症内服或外用供灸治或熏洗用等,药用广泛。

1.艾叶的本草研究

艾叶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诗经》中就出现了有关艾叶的诗句。

屈原撰写的《离骚》中载有战国时期常用的草木,其中包括了艾叶,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方书《五二病方》中也载有用艾叶治疗疾病的方法。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收载药物甚少,而艾叶却是其中所提到的药物之一。

在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艾叶开始作为药物正式记载。

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卜下痢、吐血等【2】宋·苏颐《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十,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篙,而叶背自,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3】,并附有“明州艾叶”图。

从现有资料看,《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艾叶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针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4】。

2.艾叶的炮制工艺研究

历代对艾叶的炮制方法有微炒、炒焦、炒炭、酉待制、酒醋制、制艾绒等关于艾叶的炮制意图,明代《本草通玄》中说“生用则凉,熟用则热”清代《本草便读》中记载“芳香可以入血,辛热可以解寒,故生者能理血气,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现代对艾叶的炮制方法有醋炒、醋蒸、酒炒、炒焦、炒炭等。

一般认为艾叶生品性燥,擅于理气血,散风寒湿邪醋艾叶温而不燥,能增强逐寒卜痛作用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温经卜血作用增强醋艾炭温经比血力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收载有艾叶和醋艾炭。

艾叶制炭的方法历来多采用武火清炒至外表焦黑色,喷洒清水灭火星,取出放凉,但艾叶质轻,炒炭过程中,火候不易掌握,造成受热不均,有的燃烧灰化,有的仍为生片,且在炒制时产生大量浓烟,对操作人员产生不良刺激因此,近年来有人将清炒改为砂烫和烘制,避免了“不及”,和“太过”,尤其是烘制法,控制适宜的温度,保证了艾叶炭“存性”,防止药物灰化,成品收率高,提高了药品质量,与炒炭法相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刺激,与锻炭法相比可缩短炮制时间,节约能源。

【5】

3艾叶的化学成分

3.1挥发油 

目前已确定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0.20%~0.35%(ml/g)【6】,炮制品含量降低为0.07%~0.15%(ml/g)【7】,从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环萜、α-侧柏烯、α-侧柏酮、α-水芹烯、1-辛烯-3-醇等60种成分【8】。

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不同,艾叶油主要成分及含量也有差异。

【9】

3.2黄酮类成分 

包括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槲皮素和柚皮素等。

3.3桉叶烷类成分 

包括柳杉二醇,魁蒿内酯,1-氧-4β-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氧-4α-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0】。

3.4三萜类成分 

包括α-及β-香树脂醇、无羁萜、α-及β-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和3β-甲氧基-9β,19-环羊毛甾-23(E)烯—25,26-二醇等【10】。

3.5其它成分 

如:

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等【11】

4.艾叶的药理作用

4.1抗菌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

艾叶油4×10-3浓度时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2×10-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12】。

艾叶水煎液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培养基经艾叶烟熏后显示较好的抑菌作用。

烧伤患者创面经艾条烟熏后,创面菌落减少率为74.64%,用艾条烟熏消毒烧伤病房可提高治愈率。

用艾叶对病室进行烟熏消毒,可以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下降率73.04%【13】。

艾炙对于治疗幼猪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有81.8%的恢复率【14】,艾叶中的杨梅酮可以杀灭真菌【15】。

4.2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豚鼠结核杆菌感染后以艾炷灸治疗,腹腔渗出液涂镜检结果:

大单核白血球已吞入细菌的细胞百分数,艾灸组明显较高,平均17.75%,对照组平均10.2%。

结核病豚鼠腹腔注射死结核杆菌液,腹腔渗出液涂片,施灸组涂片中成熟巨噬细胞较多,吞噬作用较强。

艾叶热水提取物为两种酸性多糖Ⅱb-2,Ⅱb-3。

具有强抗补体活性成分,用野艾油以0.5ml/kg给小鼠灌胃3d,能使腹腔炎性渗出白细胞吞噬率明显增加【16】。

4.3平喘、镇咳、祛痰作用 

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较好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

有研究表明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气管平滑肌,且随剂量加大,作用亦增强。

艾叶油喷雾吸入、灌胃(0.5ml/kg)或肌内注射(0.5ml/kg)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有明显平喘作用。

从艾叶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300mg/kg灌胃亦有显著平喘作用【12】。

α-松油醇0.05ml/kg灌服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哮喘即有保护作用,反式香苇醇亦为平喘有效成分【17】。

艾叶油2×10-4ml/ml对豚鼠离体气管有轻度松弛作用;1∶10艾叶油乳剂1ml能明显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使流量增加;艾叶油2×10-5ml/ml即能拮抗组胺和氯化钡对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12】。

艾叶油灌胃0.5,对丙烯醛柠檬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300mg/kg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5]。

艾叶油灌胃1ml/kg,对小鼠酚红法有明显祛痰作用;其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1ml/kg或丁香烯腹腔注射0.7ml/kg有祛痰作用【12】

4.4抗过敏性休克作用 

艾叶油0.5ml/kg灌胃,对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可抑制豚鼠肿组织释放组胺【12】。

4.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的收缩力有抑制作用,艾叶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收缩。

用1∶50浓度的艾叶油1~2滴(2×10-4)能明显抑制心脏收缩力,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现象。

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150浓度1ml可使心脏收缩力极度抑制,心率及冠脉流量也明显减少。

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力提高的情况下主松弛作用。

艾叶油给家兔注射1mg/kg,可使兔活动量减少。

4.6对血凝和血小板的影响 

艾叶煎剂能使兔血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或不凝。

具有纤溶和使纤维蛋白原消耗作用。

艾叶醇提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艾叶提出的β-谷甾醇和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18】。

艾叶制碳后可加强止血作用,艾叶经热加工处理后凝血作用可显著增强。

4.7利胆作用 

艾叶油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ul)8ml/kg经十二指肠注射给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3ml/kg增加89%,对四氯化碳中毒大鼠也有利胆作用,但较弱;对小鼠也有利胆作用。

4.8兴奋子宫作用 

艾叶煎剂对未孕家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使收缩加强,可引起强直性收缩,维持1h以上。

 

4.9神经系统的作用

家兔腹腔注射艾叶叶油1ml/kg,活动减少;小鼠灌胃0.5ml/kg,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2】。

5.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

艾叶以往常用于灸剂,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功效,常用于妇科疾病。

其挥发油因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抗过敏之功效,已制成胶囊剂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小儿咳嗽、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艾叶还经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科疾病、痹痛、肿瘤、疟疾、小儿阴缩症等的临床治疗。

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如桉树脑可用于神经痛和皮肤病的治疗,2-莰酮(樟脑)有强心作用可用于急救,2-莰醇(冰片)有抑菌抗炎作用。

艾灸由于它集化学有效成分(单方或复方)穴位针灸和物理热疗于一体,因此治症广泛,功效卓著,已应用于治疗化疗造成的白细胞下降、急慢性鼻炎、慢性结肠炎、痈疡、指(趾)甲癣、鸡眼、湿冷下痢脓血腹痛等疾病。

此外,对各种慢性虚弱疾病,可用艾绒灸熏,使药物热气内注,可温煦气血,调整机体功能,缓解减轻病情症状。

艾叶药源丰富,毒性低,价廉,目前除传统灸剂外已研制成各种复方及微型灸剂、胶囊剂、贴剂、B2环糊精包含物、浴剂、滴丸剂等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向保健、美容方面拓展。

它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

【19】

 

二.苦丁茶

苦丁茶属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为我国南部及西南部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多以植物的嫩叶或叶入药。

性味苦甘,具有清热凉血、滋养肝肾之功效,能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多用于治疗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和痢疾等症,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还含有黄酮、萜类、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等。

【20】分析结果表明:

各种苦丁茶化学成分相同,而由于各成分间的相对含量的不同,使每种样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谱图,不同产地、不同级别苦丁茶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1.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中对苦丁茶商品的原植物有不同的说法,涉及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如张灿坤认为全国作为苦丁茶的市场品隶属4科11种(含1变种),5科16种植物在不同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5科分别为:

木犀科、冬青科、藤黄科或金丝桃科、紫草科和马鞭草科;郁建平提及南方各地各民族饮用的苦丁茶原植物有8科8属12种;陈杖洲先后认为全国称为苦丁茶的植物有6科11种和13科27种;陈文德等统计有9科近20种植物在民间作为保健的苦丁茶利用;张道贵等认为有10科22种植物在我国不同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刘国民〔统计苦丁茶的原植物涉及12科13属的至少30种植物(包括变种)在不同的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21】。

2.目前苦丁茶市场主流商品的原植物

2.1苦丁茶冬青

冬青科冬青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湖南等地,是广西、广东、海南苦丁茶的主流品种。

1981年曾沧江教授发现两广地区的苦丁茶与华东地区的大叶冬青在形态上明显区别,将其发表为新种并定名为IlexkudingchaC.J.Tseng。

商品名称为“苦丁茶”或“大叶苦丁茶”。

2.2大叶冬青

拉丁学名IlexlatifoliaThunb.,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北等地。

是华东地区苦丁茶的主要原植物。

商品名称为“苦丁茶”或“大叶苦丁茶”。

2.3粗壮女贞:

拉丁学名Ligustrumrobustum(Roxb.)Blumesubsp.chineseP.S.Green,木犀科女贞属植物。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一卷》(1992)【22】以及《FloraofChina》(第十五卷)【23】已将变紫女贞(紫茎女贞)归并于粗壮女贞之名下。

紫茎女贞可以作为粗壮女贞的异名处理,两者是同一物种。

该种是贵州、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苦丁茶主要原植物,商品名称为“小叶苦丁茶”或“苦丁茶”

粗壮女贞的叶片可作为饮料,具有口感独特,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清火解毒等功效【24】。

苦丁茶的主要保健价值在于降血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细菌、病毒侵染,抗氧化防衰辅助治疗或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等症等多种药理功效

3.不同苦丁茶原植物的生药性状鉴别【21】

3.1苦丁茶冬青叶:

叶厚革质;呈长椭圆形,长10~16cm,宽4~8cm,先端锐尖或稍圆,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锯齿细小、较密;叶表面橄榄绿色或

淡棕色;中脉于叶面凹入,背面凸起,侧脉每边10~14对,叶面不明显,背面略凸起;叶柄直径2~3mm,叶柄纵槽较。

气微,味苦、微甘。

3.2大叶冬青叶:

叶厚革质;呈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有的纵向微卷曲,长8~17cm,宽5~8cm,先端锐尖或稍圆,基部钝圆;边缘有疏齿;叶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表面黄绿色;叶柄长15~20mm,直径2~3mm,叶柄纵浅槽。

气微,味苦。

3.3粗壮女贞叶:

叶纸质,易破碎,叶缘平坦或稍反卷;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9cm,宽2~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中脉在叶面凹入,背面略凸起,沿上面中脉疏生微绒毛,侧脉5~8对,在叶面微凹入,背面略凸起;叶柄长2~8mm;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黄绿色。

气微,味苦。

3.4丽叶女贞叶:

叶薄革质,易破碎,叶缘平坦或稍反卷;呈宽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有时为长圆状椭圆形,长先端锐尖到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浅心形,1.5~4.5cm,宽1~3cm;中脉常被极短绒毛外,其余光滑无毛,侧脉4~6对,叶脉在叶面微凹入,背面微凸起;叶柄长1~5mm;叶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下表面黄绿色。

气微,味苦。

3.5总梗女贞叶:

叶革质,易破碎,边缘常皱缩;呈长圆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稀近菱形,长3~7cm,宽1~3.5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或锐尖,稀圆钝,基部楔形,有时近圆形;主脉叶面微凹入,背面凸起,侧脉5对~7对,侧脉叶面凹入不明显;叶柄长2~7mm;叶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

气近无,味苦。

3.6光萼小蜡叶:

叶革质,多完整,少破碎,叶缘多反卷;呈长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1~2.5cm,先端锐尖,短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为楔形;叶片上面披短柔毛,下面密被锈色或黄棕色柔毛;侧脉4~9对,主脉上叶面微凹入,下面略凸起,侧脉在上叶面凹入不明显;叶柄长4~8mm,密被锈色或黄棕色柔毛或硬毛;上面深褐色,下面黄褐色。

气微,味苦。

3.7五棱苦丁茶叶:

叶厚革质,呈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多楔形或钝圆,长10~18cm;边缘有疏锯齿;中脉于叶面凹下,背面起,侧脉12~22对,叶面略凸起,背面不明显;叶柄有纵棱,多呈五棱形,直径3~4mm,叶柄槽较浅;叶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

气微,味苦、微甘。

3.8毛叶黄牛木叶:

叶纸质,多卷曲、破碎;呈长圆形,长8~18cm,宽3~6cm;边全缘,叶表面粗糙、有腺点、两面被短柔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每边8~20条,粗细不匀,于近叶缘处连结成网脉;叶柄直径1~1.5mm;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

气微,味涩、微苦。

4.苦丁茶的显微鉴别【25】

以苦丁茶叶中的纤维及茶叶中的石细胞作为显微鉴别特征:

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方形,壁稍厚,外被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略小,角质层稍薄,气孔可见。

草酸钙簇晶散在。

粉末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可见角质纹理;下表皮细胞略小,气孔圆形或椭圆形。

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50um。

见下图。

5.苦丁茶的化学成分【26】

5.1 苦丁茶中几大部分物质含量

根据产地的不同,苦丁茶中的各种成分含量会有很大的差别。

如下表: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苦丁茶冬青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和较高的水浸出物。

3.2 三萜及其皂甙

三萜类皂甙在冬青属植物中分布广泛,苷元主要为五环三萜,按其分类,可大致分为乌索烷型,齐墩果烷型,羽扇烷型。

三萜皂甙是近年来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热点。

3.3 金属元素

Vera等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对苦丁茶中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含有Fe,Ca,Mn,Na,K,Zn,Cu等多种元素,其中Fe,Ca,Mg及K含量相当高[10]。

苦丁茶微量元素测定结果(mg/kg)为:

Zn23.2,Cu9.18,Mn83.5,Fe44.6,Ca4803,Mg1875,Sr7.27,Co0.24,Li0.72,Rb10.75,K7136,Ni1.12.这与苦丁茶能提神醒脑、利尿等诸多保健功能完全吻合。

6.苦丁茶的药理作用【27】

6.1抗氧化作用

苦丁茶冬青水及醇提物对体外大鼠肝组织过氧化均有抑制作用。

大叶冬青,粗壮女贞均有清除NO2-和.OH自由基作用。

紫茎女贞甲醇提取的9种成分中发现,含3~5个糖苷单位的化合物可能是其抗氧化成分。

6.2心血管作用

苦丁茶冬青皂苷类物质(KDC-TS)可对抗去甲肾上腺素(NE),CaCl2所致的离体兔血管收缩,其三萜类化合物为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

枸骨甙4对脑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豚鼠离体心肌收缩力。

6.3降压作用

江西大叶冬青“红杆子”与“青杆子”治疗77例高血压病,经临床对比观察,“红杆子”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日本毛女贞制的水提浸膏片对各期高血压都有治疗作用。

6.4降血脂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苦丁茶冬青醇溶和醇不溶两种成分均能明显降低大鼠三酰甘油(TG)。

临床观察表明,它的提取物降脂有效率为78.57%。

枸骨叶和大叶冬青叶煎剂,可明显改善正常大鼠的脂蛋白代谢,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苦丁茶素,熊果酸,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成分有关。

6.5降血糖作用

大叶冬青水煎液能抑制肾上腺素高血糖型大鼠急性血糖升高(P<0.001)。

6.6其它

枸骨脂溶性萃取物有较强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化学成分。

大叶冬青对胃癌患者化疗后静脉炎、血管硬化有一定治疗作用。

枸骨叶粗提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和光滑念珠菌ATCC2001均有抑制作用。

乌饭树提取物能改善老年大鼠的动作平衡和协调能力,也能增强大鼠短期记忆力。

三.泽兰

泽兰为唇形科地笋属植物地瓜儿苗的干燥地上部分,资源丰富,为常用中药,味苦、辛,归肝、脾经,能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

药理学研究【28-30】表明,泽兰水煎剂口服或腹腔注射能显著改善模拟航天飞行中因失重引起血瘀的兔微循环功能障碍,口服给药对大鼠血栓形成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泽兰的化学成分【31】

泽兰中主要含有挥发油、葡萄糖苷、鞣质、树脂、黄酮苷、酚类、皂苷、氨基酸、有机酸、水苏糖、半乳糖、果糖等。

目前,从泽兰的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主要包括:

β—谷甾醇、桦木酸、2α熊果酸、乙酰熊果酸、胆甾酸、齐墩果酸、2α—熊果酸、胡萝卜苷、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迷迭香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香茶菜素、SchizotenuinA等。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泽兰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酸类及酚酸类。

文献报道三萜酸类具有抗肝炎病毒的药理作用,酚酸类成分则具有扩张血管及治疗心血管疾病活性【32】。

2泽兰的药理作用【31】

2.1抗凝作用

泽兰水煎剂能明显延长凝血时间和RT,提示泽兰有抗凝血作用。

泽兰能使KPTT明显延长,提示可能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PT延长,提示可能作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影响凝血因子X的激活;TT显著延长,体内抗凝血酶(AT)活性升高,也为抗凝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改善血液流变性

泽兰能改善实验动物异常的血液流变性。

以兔头低位悬吊制成血瘀模型,发现泽兰4g/kg口服6天,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异常升高;进一步对泽兰的4个提取部分进行实验,结果L.F04(用CH2C12分配后的中间层)、L.F02(EtOH提取物水溶性部分)、H2O提取部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鼠全血表观黏度的作用。

其中,L.F04部分效果最好,且其对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皆有显著降低作用;并可以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所造成的血瘀模型大鼠的红细胞变形性,抑制红细胞聚集,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也有增加的趋势,给家兔注射泽兰水煎剂后测定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比用药前显著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缩短。

2.3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泽兰L.F04高、低剂量组给药对血瘀证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而且,L.F04能有效地减轻大鼠体外血栓湿、干质量及抑制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其中高剂量组的抗血栓作用尤为显著。

研究证实,泽兰L.F04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还通过抑制凝血系统功能、减少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来抑制血栓形成。

2.4改善微循环

泽兰腹腔注射,可使血瘀证家兔耳郭微循环明显改善,能扩张血管管径,使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从粒摆、粒缓流变为粒线流、粒流,血中红细胞团块变小、变少;对正常家兔球结膜微循环,泽兰腹腔给药可增加功能毛细血管的开放数目,说明其具有扩张小血管理的作用;对高分子右旋糖苷+兔脑粉制备的病理模型,可明显改善微血流流态,粒线流、断线流和絮状流明显减少,功能毛细血管中,无论是交点记数,还是全视野都明显增加。

2.5降低血脂

每日灌服泽兰1g/kg,连续4天,能明显降低正常家兔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升高的血清三酰甘油,也有降低作用。

2.6防治肝硬化作用

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的肝硬化,泽兰灌胃给药能显著地对抗其肝硬化的形成,对生化指标则显著降低sGOT,显著升高血清甘油白蛋白,并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结果表明,泽兰具有抑制肝脏胶原纤维增生、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sGOT和有效地对抗肝损伤、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并可纠正肝损伤过程中肝脏出现的多种异常病变和肝功能异常。

2.7镇痛镇静作用

泽兰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热板引起的后足痛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5.0~10.0g/kg尤为显著。

2.8增强子宫平骨肌收缩的作用

泽兰的两个品种均有增强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力,两者的作用强度虽有数值上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

2.9利胆作用

泽兰对大鼠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并使给药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红素的排出总量有所增加,有利于防治胆结石。

除此之外,泽兰还具有利尿作用及对血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

3.泽兰的性状鉴别

干燥的全草,长30~40厘米。

茎四方形,直径2~5毫米,节明显,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

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暗绿色或微带黄色。

有的叶腋间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