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常规sop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513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液常规sop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体液常规sop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体液常规sop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体液常规sop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体液常规sop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液常规sop11.docx

《体液常规sop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液常规sop1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液常规sop11.docx

体液常规sop11

粪便常规检查

一.肉眼检查:

1.颜色: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显棕黄色,但可因药物、食物、疾病等而改变粪便颜色。

2.性状:

正常粪便为成形软便,但可因便秘疾病等而改变性状。

3.寄生虫虫体:

正常粪便应无寄生虫。

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较大的虫体,肉眼即可分辨。

二.显微镜检查:

1.涂片厚度应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

2.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如果见到应分别以其数量的多少按数字式“+”表示。

3.虫卵的报告方式:

未找到的注以未找到虫卵,找到一种报告一种,找到几种报告

几种,并在每种虫卵后面注以数量(以每低倍视野计)。

4.阿米巴滋养体及囊包:

在涂片上如发现疑似阿米巴滋养体或囊包时,则在涂片上

加一滴碘液,然后在高倍镜下直接观察、鉴别、报告之。

5.夏科-雷登氏结晶:

见到无色或淡黄色,两端尖而透明的具有折光性的菱状结晶,

大小不一,应报告之。

粪便隐血试验

一.测定方法:

㈠.化学法(联苯胺法)

㈡.抗体法(金标法)

二.原理:

㈠.化学法(联苯胺法):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解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氧,将联苯胺氧化成蓝色的联苯胺蓝。

㈡.抗体法(金标法):

采用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针对粪便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Hb)。

如果便样中含有人血红蛋白,它就会和试剂中的抗体染料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和反应区中抗Hb抗体形成紫红色的色带;如果便样中无人Hb,反应区中就不会有色带出现。

控制区出现的色带表明实验有效。

三.试剂:

㈠.化学法(联苯胺法):

1.联苯胺试剂:

联苯胺3g

冰醋酸70ml

95%酒精100ml

2.3%过氧化氢

㈡.抗体法(金标法):

1.万华牌“速而准”便隐血试条(敏感性:

0.2-ug/ml或0.03mg/g粪便;特异性:

只对人血红蛋白反应,其它如鸡、牛、马、猪、羊、兔等血红蛋白不器反应)

2.采便容器

四.操作步骤:

㈠.化学法(联苯胺法):

1.取粪便少许涂于洁净玻片上。

2.加3~4滴联苯胺试剂。

3.加3%过氧化氢1~2滴。

4.观察其反应。

㈡.抗体法(金标法):

1.打开采便容器的白盖,取出连在盖上的采便棒。

2.用采便棒在粪便标本的6个不同部位取便,要求达到所取的粪便全部覆盖采便棒

远端螺旋状槽沟。

3.将白盖连同含粪便标本的采便棒放回采便容器内,将白盖拧紧,然后摇动采便容

器,使粪便溶于采便容器内的溶液呈均匀悬液状。

4.将反应盒拆包。

5.将采便容器混匀。

6.将采便容器尖折断,然后滴4滴到样品孔中。

7.5分钟内读结果。

五.结果判断:

1.化学法(联苯胺法):

阴性:

加入3%过氧化氢,3分钟后仍不显色。

1+:

加入3%过氧化氢,30-60秒钟后,逐渐显蓝率色。

2+:

加入3%过氧化氢,立即显蓝色。

3+:

加入3%过氧化氢,立即出现深蓝色。

4+:

加入3%过氧化氢,立即呈现蓝黑褐色。

㈡.抗体法(金标法):

阳性:

在测试线(C)出现色带的同时,反应线(T)中也出现色带。

阴性:

只在测试线有色带出现,而反应线无色带出现。

无效:

在测试线和反应线中均无明显色带出现;或只在反应线出现色带而测试线不出现色带。

六.参考值:

阴性。

七.临床意义:

1.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等)本

试验可阳性。

2.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隐血少,持续阳性,溃疡病时可出现间断性阳性。

3.本法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筛选试验。

八.注意事项:

㈠.化学法(联苯胺法):

1.作隐血试验检查的患者在72小时内不食肉类、鱼类等,否则可能出现假阳性。

2.采取标本时应先将粪便拌匀后再采集标本。

因粪便内可混有的血液可能不均匀。

3.联苯胺试剂为土黄色溶液,若发现变为草绿色则不能用。

4.再操作过程中若发现疑问应作正常对照。

5.玻片要清洁,不能有丝毫血迹,否则会有假阳性。

6.用具应加热,如:

试管、玻片、滴管等。

㈡.抗体法(金标法):

1.试条可在室温或冰箱保存(4-30℃)。

2.采取标本时应将粪便拌匀后再采集标本,因粪便内可混有的血液可能不均匀。

3.操作过程中若发现疑问应作正常对照。

粪胆素检查

一.测定方法:

氯化高汞法。

二.原理:

粪便内存在粪胆素时,加入氯化高汞,生成红色化合物。

三.试剂:

饱和氯化高汞溶液:

氯化高汞(HgCl2)5.0g

氯化钠(NaCl)0.5g

蒸馏水溶解并加至100ml

四.操作步骤:

1.在小试管内置粪便一小块,加入饱和氯化高汞溶液数毫升。

2.将粪块调匀,加热煮沸3分钟后观察反应或静置室温24小时后观察反应。

3.如粪便中含有粪胆素,粪液呈红色,为阳性;如不显红色为阴性。

五.参考值:

阳性。

六.临床意义:

阴性:

各种原因所致胆道阻塞,胆道不完全阻塞时可呈弱阳性。

七.注意事项:

1.结果不易判定时,应注意粪便本来的颜色,必要时用盐水代替试剂做空白对照。

2.当粪便颗粒经煮沸后,如有红色又有绿色出现,说明标本内既含粪胆素又含粪胆

红素,常见于肠炎、腹泻等。

粪便原虫检查

一.测定方法:

盐水涂片和碘液染色法。

二.原理:

原虫的滋养体和包囊有一定形态特点,特别包囊经碘液染色后结构更清楚、易识别。

三.试剂:

1.生理盐水

2.1%碘盐水溶液:

碘化钾3g

生理盐水100ml

(待溶解后)碘片1g

全部溶解后置棕色瓶保存。

四.操作步骤:

1.盐水涂片法:

洁净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2滴,挑取少许粪便制成涂片,先用低倍

镜检查,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2.碘液染色法:

挑取少许粪便用碘盐水溶液制成涂片,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五.参考值:

正常人粪便内无滋养体和包囊。

六.临床意义:

找到滋养体和/或包囊可诊断阿米巴病及其它原虫病。

七.注意事项:

如检查滋养体,应及时检查,尽可能在15分钟内检查完毕。

尿液化学测试(手工操作)

尿比重

一.原理:

尿比重是一种液体比重计,可测出温度下尿液的SG物质的重量与同体积的纯水,在一定温度下(4℃、15.5℃)相比,得到的密度为该物质的比重(比密)。

二.操作:

1.充分混匀尿液后沿管壁慢倒于小量杯中,如有气泡,可用滴管或吸水纸吸去。

2.比重计放入杯中,使悬浮于中央,勿触及杯壁或杯底。

3.待比重计停稳后,读取与尿液凹面相切的刻度,即为被测尿液的比重。

三.正常值:

随机尿:

1.003~1.030

晨尿:

>1.020

新生儿:

1.002~1.004

四.临床意义:

1.比重↑:

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脱水、糖尿病等。

2.比重↓: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五.注意事项:

1.温度校正:

温度对比重有影响,每高于定标温度3℃,比重结果应加0.001;低于3℃则减去0.001。

2.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更有价值。

尿蛋白

一.原理:

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在酸性环境下,其磺酸根阴离子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端阳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沉淀。

二.试剂:

1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

磺基水杨酸20g

蒸馏水100ml

95%乙醇(甲醇)100ml

三.操作:

1.取小试管加尿液3~5ml。

2.叠加1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3~4滴形成界面,如尿液显浑浊,表示有蛋白存在,浑浊的深浅表示蛋白的含量。

4.结果判断:

-:

尿液不显浑浊,外观仍清晰透明。

±:

轻微浑浊。

1+:

明显白色浑浊,但无颗粒出现。

2+:

稀薄乳样浑浊出现颗粒。

3+:

乳浊,有絮片状沉定。

4+:

絮状浑浊,有大凝块下沉。

四.临床意义:

见尿蛋白定性试验。

葡萄糖

一.原理:

见尿糖试验(略)。

二.试剂:

改良班氏定性试剂(略)。

三.操作:

取尿糖试剂1ml于试管中加热煮沸,若不变色,则可加入尿(0.1ml)再煮沸1~2分钟,冷却后观察结果。

酮体

一.测定方法:

朗格(Lange)法。

二.原理:

含酮体的尿液中加亚硝基铁氰化钠后与氨液接触时出现紫色环。

在试验中加少量冰乙酸可防止过量肌酐所引起的假阳性。

三.试剂:

1.浓氨水

2.亚硝基铁氰化钠混合试剂:

亚硝基铁氰化钠[Na2Fe(NO)(CN)5·2H2O]5g

硫酸铵[(NH4)2SO4]100g

冰乙酸少量

(混匀,贮存于棕色或深色瓶中备用)

四.操作:

1.取新鲜尿液约5ml置试管内,加亚硝基铁氰化钠混合试剂约250mg,再加冰乙酸约0.5ml反复震荡使其溶解,沿管壁缓慢加入浓氨水约2ml,使之与尿液形成界面,静置后观察。

2.结果判断:

-:

10分钟后,无紫色环。

±:

10分钟内,出现淡紫色环。

+:

10分钟内,逐渐出现紫色环。

2+:

较快出现紫色环。

3+:

立即出现紫色环。

五.参考值:

阴性。

六.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

胆红质

一.测定方法:

碘环法。

二.原理:

尿液中加入碘液,尿中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

三.操作:

取新鲜尿3ml,沿管壁缓慢加入碘液0.5ml盖于尿液面,静置1-2分钟观察。

如两液交界处有绿色环即为胆红质阳性。

尿胆原定性试验

一.测定方法:

改良Ehrlich法

二.原理:

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三.试剂:

1.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2g

蒸馏水80ml

(缓缓加入)浓盐水20ml

混合即成。

2.100g/L氯化钡试剂。

四.操作:

1.尿内如含胆红素应除去(方法:

尿液5ml,加入100g/L氯化钡1ml,充分混匀后离心,上清夜为无胆红素尿)。

2.取新鲜无胆红素尿2ml,加尿胆原试剂0.2ml,混匀,静置10分钟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

-:

在白色背景下从管口直视管底不显红色。

+:

放置10分钟后显微红色。

2+:

放置10分钟后显樱红色。

3+:

立即成深红色。

五.参考值:

正常人为弱阳性。

六.临床意义:

对黄疸类型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1.阴性可见于阻塞性黄疸。

2.尿胆元增加见于溶血性疾患(溶血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肝原性黄疸)如肝炎。

七.注意事项:

1.尿液必须新鲜,否则尿胆原可被氧化成尿胆素而导致假阴性结果。

2.尿内如含有胆红素,应先除去胆红素后再测尿胆原。

红细胞

通过离心沉淀进行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

通过离心沉淀进行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检查

一.测定方法:

非染色镜检法。

二.操作步骤:

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匀后的新鲜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滴入载玻片上,用18x18mm的盖玻片覆盖。

1.先用低倍镜(10*10倍)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10*40倍)仔细观察;检查细胞

至少观察10个高倍视野,管型至少观察20个低倍视野。

三.报告方式:

1.细胞以高倍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示及符号(1+)-(4+)表示。

2.管型以低倍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及符号(1+)-(4+)表示。

3.结晶按每占据1/4高倍视野区为“+”,用(1+)-(4+)报告结果。

四.参考值:

1.细胞成分(每高倍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值):

红细胞:

0~3/HP

白细胞:

0~5/HP

2.管型(透明):

每低倍视野平均值:

0~1/全片。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

4.上皮细胞:

少量扁平上皮细胞,偶见大圆形上皮细胞和尾形上皮细胞。

五.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加常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结核、肾盂肾炎、

急性膀胱炎等。

2.白细胞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移植等。

3.上皮细胞:

尿道炎可见大量扁平上皮细胞;膀胱炎可见较多大圆形上皮细胞;肾

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时可见较多尾形上皮细胞。

出现较多小圆形上皮细胞常肾小管有疾病,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某些肾病,肾移植后等。

4.管型:

透明管型增加可见于肾实质病变;颗粒性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后

期;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出现上皮细胞管型提示有肾小管病变,常见于急形肾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

腊样管型表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可见于慢性肾炎的晚期及肾淀粉样变时;肾衰竭

管型可见于肾功能衰竭;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1.结晶:

尿中出现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如果出现磺胺类结晶、亮氨酸结晶、酪

氨酸结晶、胱氨酸结晶等有一定临床意义。

6.出现大量粘丝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

六.注意事项:

1.清晨第一次尿,应在1小时送检。

2.应准备干燥、干净采尿杯。

3.为了保持尿沉渣中细胞成分维持原有的形态特征,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

时,为减少细胞成分的变化和抑制细菌生长,可在被检尿中加入少量甲醛(每100ml尿液中加入0.15ml甲醛)或放冰箱中冷藏保存。

4.尿内如有非晶形尿酸盐结晶或磷酸盐结晶时,可遮盖其它检体而仿碍观察;前者

可加热,后者可加稀醋酸(5%醋酸数滴)消除之。

 

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

一.测定方法:

凝溶法。

二.原理:

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其聚合体。

此种蛋白在一定的pH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有沉淀发生,温度升高到100℃时,沉淀消失,再冷却时又可重现沉淀。

三.试剂:

1.200g/L磺基水杨酸液

2.2mol/L乙酸缓冲液(pH4.9±0.1)

乙酸钠(CH3CooNa﹒3H2O)17.5g

乙酸4.1ml

蒸馏水加至100ml

(调整pH至4.9)

四.操作步骤

1.先将尿液用磺基水杨酸法作蛋白定性检查,如呈阴性反应则可认为尿液标本中本-周氏蛋白阴性。

1.取透明尿液4ml于试管中,再加入乙酸缓冲液1ml,混匀后,放置56℃水浴中

15分钟。

如有浑浊或出现沉淀,再将试管放入沸水中,煮沸3分钟,观察试管中浑浊或沉淀变化,如浑浊变清,浑浊减弱或沉淀减少,均提示本-周氏蛋白阳性。

若煮沸后,浑浊增加或沉淀增多,表示此尿液中还有其它蛋白质。

此时应将试管从沸水中取出,立即过滤。

如滤液开始透明,温度下降后浑浊,再煮沸时有透明,提示本-周氏蛋白为阳性。

五.注意事项:

1.尿液应新鲜,否则会因白蛋白、球蛋白分解、变性而干扰试验。

2.浑浊尿不能用,应离心沉淀,取上清尿液作试验。

3.过多的本-周氏蛋白,在90℃以上不易完全溶解,故需与对照管进行比较,也可

将尿液稀释后再测。

1.煮沸过滤去除尿中白、球蛋白时,动作要迅速,并需保持高温,否则本-周氏蛋

白也会滤去。

六.参考值:

阴性。

七.临床意义

阳性:

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肾脏疾病(肾

小管受损、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

尿(胸、腹水)乳糜定性检查

一.测定方法:

乙醚法。

二.原理:

脂肪可溶解于乙醚中,而脂肪小滴可通过染色识别。

三.试剂:

1.乙醚(AR)

2.苏丹Ⅲ乙酸乙醇染液:

75%乙醇10ml

冰乙酸90ml

苏丹Ⅲ(粉末)一药匙

(先将乙醇与冰乙酸混合,再倾入苏丹Ⅲ粉末,使之充分溶解)

3.猩红染剂:

先配70%乙醇和丙酮1∶1溶液,后将猩红加入至饱和为止。

四.操作步骤:

1.取尿液5~10ml,加乙醚2~3ml,混合振摇后,使脂肪溶于乙醚。

静止数分钟后,2000r/min离心5分钟。

2.吸取乙醚与尿液接触层涂片,加苏丹Ⅲ乙酸乙醚液或猩红染剂1滴。

3.镜检观察是否有红色脂肪小滴。

4.结果判断:

1)浑浊尿液因加乙醚而澄清,则为脂肪或乳糜尿。

2)镜检下可见红色脂肪小滴。

五.参考值:

正常人为阴性。

六.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丝虫病。

七.注意事项:

1.乳糜尿的外观取决于尿中淋巴液含量的多少。

餐后,当有足够多的淋巴液出现在

尿中时,典型的乳糜尿特征。

2.有时尿中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或尿酸盐,易被误认为乳糜尿;用加醋酸或加热的

方法即可使这些盐类引起的浑浊消失。

 

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一.测定方法:

Rous法

二.原理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为含铁质的棕色色素,当尿中含有铁血黄素时,其中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物作用,在酸性环境中,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称为普鲁蓝反应。

三.试剂

1.2%亚铁氰化钾水溶液(临用时新鲜配制)

2.2%盐酸

四.操作步骤

1.取混匀的新鲜尿液15ml,2000r/min5分钟离心,倾去上清液。

2.在沉渣中加入新鲜配制的2%亚铁氰化钾试剂及2%盐酸液各2ml,充分混匀,37℃

水浴箱孵育30分钟。

3.取出,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加盖片后用高倍镜(必要时用油镜)检查。

如见有分散或成堆蓝色闪光颗粒(直径1~3um)即为阳性,如在细胞内则更为可信。

五.参考值:

阴性

六.临床意义:

阳性:

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陷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七.注意事项:

1.所有试管、玻片、试剂均应防止铁剂污染,否则出现假阳性。

2.一般应做阴性对照,如亚铁氰化钾与盐酸混合后即呈深蓝色,表示试剂已污染高

铁,不宜再用。

痰液常规检查

一.测定方法:

显微镜法。

二.操作步骤:

1.标本收集:

痰液一般检查收集新鲜痰,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真正呼吸道分泌物,而

勿混入唾液及鼻咽分泌物。

2.一般形状检查:

1)颜色:

白色、黄色、铁锈色、绿色、黑色等。

2)性状:

粘液性、粘液脓性、脓性、浆液性、血性、泡沫痰等。

3)血液:

有无血丝、血块、血痰混合(注明血的颜色)。

4)有无异常物质:

如栓子、肺结石、肺组织坏死的碎片——干酪块等。

3.显微镜检查:

在玻片上滴入2滴生理盐水挑取脓样、干酪样、带脓样血液部分的痰液、涂成薄片,加盖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心力衰竭细胞、癌细胞等。

三.参考值:

正常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很少,呈白色或灰白色,在痰液中可见到白细胞。

四.临床意义:

1.化脓性感染时,可呈黄绿色痰,明显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杆菌,大叶性肺炎时可呈

铁锈色;阿米巴肺脓疡时可呈咖啡色;呼吸系统有病变时痰可呈粘液性、浆液性、脓性、粘液脓性、浆液脓性、血性等。

1.痰液中白细胞增多为炎症,当一些变态反应疾病时,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

炎、肺吸虫病时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心力衰竭细胞可见于肺部长期淤血和心力衰竭患者。

五.注意事项:

痰液要新鲜,保存在清洁杯或蜡质硬纸盒中立即送检,检验完毕后标本要煮沸30~40

分钟消毒,纸盒应烧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