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7260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11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面积的含义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74~77页中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

第75页例2两个平面图形、“试一试”第1题两个平面图形。

预习作业

1、阅读教材第74、75页,看一看黑板的面积和课本的面积哪个大?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思考与调整

1、给出两个长方形:

一个是大黑板,另一个是抄生字的小小黑板,用红粉笔均匀地涂上颜色。

(师生比赛涂色,其他同学当裁判。

2、认定目标。

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认识物体表面面积。

(1)物体都有表面,这是黑板的表面,这是课本的封面。

比一比,哪个面积比较大?

哪个面积比较小?

(2)学生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

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学生感知“面”,感知“面的大小”。

学生感知铅笔盒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大小。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比比它们的大小。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平面图形也有面积,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平面图形,比较大小。

学生说说比较方法。

学生得出:

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试一试”第1题。

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长方形,先指示图形的面积,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3、揭示面积的意义。

学生说说什么是面积。

思考与调整

学生认识到: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摸摸练习簿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再比比哪个面面积最大,哪个面面积最小。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比较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的面积大小。

交流。

直接观察比较就可以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为什么?

学生比较。

让学生明白:

比较面积大小只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得多少就可以了。

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尝试做拓展练习,不要求全班做。

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用蓝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部分。

学生描涂。

同桌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62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面积单位

(1)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78~79页中的例题,“想一想”、“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空间想象等能力。

3、通过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准备:

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模型,在地上画出1平方分米。

预习作业

1、画一画:

画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画好后标上边长。

2、剪一剪:

剪出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注意标准)

3、拼一拼:

用这些正方形拼下列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每类图形可以多拼几个,拼好后标上用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4、摆一摆:

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比划家里的物体,看看物体的表面约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意义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教师引导:

课桌对我们来说很熟悉,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妈妈,自己课桌的面积有多大,你打算怎样说?

课桌的面积是统一的,大家选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2、认定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平方厘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自学课本78页,边看边想:

平方厘米是什么形状?

有多大?

交流。

什么是1平方厘米?

学生仔细观察模型:

平方厘米是什么形状?

有多大?

学生仔细地看1平方厘米的行状、大小,并留下印象,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回想:

1平方厘米是什么形状?

有多大?

(2)剪一个1平方厘米纸片。

学生动手剪纸片,在量、画、剪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寻找表象为1平方厘米的物体。

(4)估计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量一量。

(5)用平方厘米去测量课桌上表面的面积。

思考与调整

在测量较大面积时,平方厘米太小,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想法。

2、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分米。

猜一猜:

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仔细观察模型,在脑子里流下来。

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形状、大小。

举例。

(2)平方米。

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学生仔细看模型,并把形状、大小留下。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学生活动。

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测量多大的面积时比较适用?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说说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3、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来测量合适的面的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预设10分钟)

《补充练习》P63。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面积单位

(2)第3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三(下)第80~81页第3~8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估计、操作、分析、思考等能力。

3、通过丰富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增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

巩固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巩固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预习作业

1、剪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2、用12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把你的拼法画在本子上,你能画出多少种?

3、用红笔涂出你画出的图形的面积,用蓝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思考与调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认标,举例梳理。

1、学生明确本课练习的内容及目标。

2、揭示课题。

3、回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的形状、大小。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本故事书的封面大小约是250()

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课桌的长大约是1()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2()

让学生逐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一步要判断是用面积单位还是用长度单位,第二步再考虑究竟具体用哪一个面积(长度)单位。

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参照物。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想想做做第3题。

用若干个边长1cm的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cm²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cm²的长方形。

(!

)解读“若干”:

若干是什么意思?

(2)说说“要拼成9cm²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

为什么?

(3)拼成了一个怎么样的正方形?

(4)说说“要拼成12cm²的正方形”你该取多少个小正方形?

为什么?

(5)交流:

你拼成了怎么样的长方形?

思考与调整

(6)比较:

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分别拼成了3种形状的长方形。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面积相同,但形状可以不同。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图略)

(1)估一估。

(2)比一比。

(3)量一量。

(4)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5题。

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图略)

(1)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特别是图2,不满整格的都要当成半格来数。

(2)同桌互相数一数。

4、想想做做第6题。

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图略)

(1)提醒:

这题的图是用曲线画的,和上一题用直线画的是不能同样对待的,即不能把多出来的不满一格的当成半格来数。

(2)学生估计,数一数,指名讲一讲数的方法。

5、想想做做的7题。

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面积呢?

(图略)

说说求面积和是求周长分别用什么方法?

6、想想做做的8题。

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

读清楚题目要求,让学生去设计。

再交流。

7、读一读,你知道吗?

(!

)想一想8平方厘米有多大,再围一围。

(2)想一想15平方厘米有多大,再围一围。

(3)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

大约可放入多少粒大米?

自己回家里试一试。

三、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64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4、5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82~84页中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在感受数学魅力的过程中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3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长8厘米、宽5厘米,长20厘米、宽12厘米。

预习作业

1、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2、看看摆出的图形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教师拿出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2、认定目标,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

交流。

2、测量求出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想办法去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操作。

估计有的学生想用平方厘米面积单位把长方形摆满后求出面积。

有的学生想到巧摆的方法,在长边上和宽边上各摆一行面积单位,就知道面积了。

交流。

3、求出长20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更大了,面积单位不够了,怎么求它的面积?

学生思考。

交流。

4、出示图形,求面积。

让学生说说怎样求到它们的面积。

学生汇报。

用字母公式表示。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预设15分钟)

1、“试一试”(第1、2两题)学生独立完成。

评订。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

(1)

第1题。

思考与调整

学生做,然后评订。

(2)第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3)第3题。

感受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4)第4题。

用卡片测量。

(5)第5题。

估计一下黑板面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

想一想:

怎样比较黑板面和教室门正面的大小。

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估计。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65。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6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85~86页中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得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在感受探索成功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得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探索得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准备一把直尺。

预习作业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课桌长106(),邮票的面积是6(),一座塔高36(),一个房间的面积是14()。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思考与调整

1、复习引入:

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字母表达式又是怎样的?

2、认定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

(1)学生量一量课本第85页正方形的边长,并求出它的面积。

(2)小组交流。

(3)预设:

估计一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得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后,学生用“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书上再摆一摆。

(5)在课本第85页填写进率。

2、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1)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

(2)学生先猜一猜,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再验证猜想。

(3)各自探索,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在课本第85页下填写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试一试”。

思考与调整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

学生表达单位换算过程,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9平方分米是9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900平方厘米。

2.“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订。

学生说说是怎样推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订。

学生说说“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看图,根据实际长度估计广告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和多少平方分米,再算一算。

评订。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67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练习八

(1)第7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87页中的“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估计、比较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面积、面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面积、面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准备:

米尺。

预习作业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2、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面积单位有()、()、()。

4、长度单位有千米、()、()、()、毫米。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认标,举例梳理。

1、知识整理。

2、认定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进率和换算。

1、结合图形,说说什么是面积。

2、

(1)回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

(2)练习八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生独立填写。

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前两道题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想过程。

后两道题帮助学生理解换算的方法。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

问:

它的面积是多少?

追问: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出示两个长方形,学生求出面积。

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2、

(1)“练习八”第一题。

思考与调整

学生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再估计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交流估计的结果。

测量计算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3)“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

(4)“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

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情况是求面积。

三、课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69第1题。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练习八

(2)第8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88、89页中的“练习八”第6~10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合理选择不同策略、学会反思,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周长与面积的进一步区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

预习作业

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单位。

写字台高约65()。

乒乓球桌的面积约500()。

门高约2()。

沙坑长约70()。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2、认定学习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1、活动一:

想办法,算面积。

(第6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交流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活动二:

观察、比较周长、面积。

(第7题)

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两块地的周长、面积。

学生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3、活动三:

拼图。

(第8题)

学生用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

猜一猜:

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分别求出两个图形的周长。

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形状可能不一样,周长也可能不一样。

4、活动四:

摆一摆,算一算。

(第9题)

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活动。

交流:

通过活动,有什么收获?

5、合作测量并计算。

和同学一起完成。

(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

(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

讨论。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

交流。

思考与调整

6、活动六:

动脑筋。

“思考题”

有兴趣的同学主动去解决。

活动七:

读一读。

7、阅读“你知道吗”。

认识图案,感受古代文明的伟大。

三、课堂检测,评价反思。

(15分)

  《补充练习》P70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

《我们的试验田》第9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第90~91页中的“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场景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根据场景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场景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预习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数学练习册长22(),宽18(),面积是396()。

2、一个长方形,长6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们的试验田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1、场景一:

麦地。

仔细地看这块麦地,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解决书上问题。

交流。

用观察来估计。

2、场景二:

菜地、玉米地、花房。

大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

(1)花房长18米。

宽6米。

菊花有36行,每行72棵。

郁金香有45行,每行90棵。

菜地:

是正方形,边长10米,其中的五分之三种了黄瓜。

玉米地:

长12米,宽8米。

(2)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交流。

花房的面积是多少?

花房的周长是多少?

花房用竹竿围一圈,至少要用多长的竹竿?

菊花共有多少棵?

郁金香共有多少棵?

郁金香比菊花多多少棵?

……

3、想想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4、

思考与调整

把两个场景合起来看,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

三块地的总面积是多少?

三、课堂检测,评价反思。

  《补充练习》P71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十单元课题:

平均数

(1)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学具:

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中的一些简单知识、配套挂图。

预习作业设计

思考与调整

预习教科书P92-94页,完成预习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板书课题(平均数1)

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通过今天的学习要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  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理解题意。

师: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请大家围绕下面的学习菜单自学。

2.  探究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菜单:

(1)  独立思考问题,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2)  看书本P92-94页,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

(3)  如有困难,可以直接看书本第92-94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完善认知结构。

4.围绕探究提纲进行全班交流。

5.清晰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0分钟)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分段进行练习,然后全班校对,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思考与调整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5分钟)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P72.

1.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提醒学生注意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尝试解答做拓展练习,不要求全班都做。

4.全班做完《补充习题》后,采取自批,同桌互批等方式校对作业。

5.校对完后及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纠错。

★★★王芳期末考试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86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

王芳英语考了多少分?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十单元课题:

平均数

(2)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P95-96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