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361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教案资料.docx

中药学教案资料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一章总论

考点二: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

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

(1)药用部位:

【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

(2)采收季节

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

中药的炮制

1、炮制目的

(1)盐制:

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

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

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2)醋制:

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

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皂矾。

【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可降低毒性;醋制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自然铜,可增强活血的功效;醋制三棱、莪术,可增强祛瘀止痛的功效;醋制五灵脂,可矫味矫臭。

(3)酒制:

可引药上行、矫味矫臭,增强活血化瘀、止泻止血、清热消痰的作用。

2、炮制方法

(1)修治①纯净药材;②粉碎药材【粉甘草是指:

加工时去皮】;③切制药材。

(2)水制①漂洗;②浸泡;③闷润;④喷洒;⑤水飞:

矿物类、甲壳类(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

(3)火制①炒:

焦白术、大黄炭、地榆炭、荆芥炭。

炒黄、炒焦使药材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

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②炙: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如盐炙杜仲、黄柏;③烫;④煅;⑤煨

(4)水火共制①煮法;②蒸法;③炖法;④氵单法

(5)其他①制霜;②发酵:

神曲、建曲、半夏曲;③精制;④药拌

考点四:

药性理论

1、四气寒凉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药有温经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

2、五味(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1)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辛能耗气伤阴,不宜用于气虚证或阴虚证。

(2)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3)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5)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入肾补虚的作用。

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痰核、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药物多具有咸味。

(6)淡:

“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有些利水渗湿药具有淡味。

(7)涩: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多用治:

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3、升降浮沉

(1)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2)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量重者,大都是沉降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4、归经方法:

①六经归经法;②卫气营血、三焦归经法;③脏腑经络归经法★主归心肝经的药物是:

活血化瘀药、安神药、补血药。

5、毒性

考点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内容(《神农本草经·序例》七情配伍)

(1)可用于临床:

①单行;②相须:

麻黄配桂枝、全蝎配蜈蚣;③相使:

石膏配牛膝、黄连配木香或小茴香、黄芪配茯苓;④相畏:

天南星配生姜;⑤相杀:

绿豆配巴豆;

(2)尽量避免使用:

⑥相恶:

人参配莱菔子;⑦相反:

人参配五灵脂。

考点六:

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神农本草经》记载反乌头的药物是:

瓜蒌根(天花粉)。

(2)“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

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妊娠用药禁忌

(1)慎用:

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番泻叶、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2)禁用:

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3、服药饮食禁忌

(1)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热性病:

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

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3)胸痹:

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

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

(5)脾胃虚弱:

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

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6)疮疡、皮肤病:

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考点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汤剂的煎煮方法:

(1)先煎:

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石斛等,应打碎先煎。

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先煎。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肉桂、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宜后下。

钩藤、大黄、鱼腥草、番泻叶等,为防止破坏其有效成分也不宜久煎,应后下。

(3)包煎:

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辛夷、五灵脂、葶苈子等。

(4)另煎:

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烊化):

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可单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

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泡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某些贵重药材,常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其他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鸡内金、甘遂、朱砂等。

(8)煎汤代水:

防止某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性,无论饭前饭后,都要在饭前后1~2小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1)饭前服:

滋补药,或病位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

(2)饭后服:

健胃消食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或病位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

(3)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

(4)睡前服:

安神药,缓下药。

1、

(一)发散风寒药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

1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2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

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

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

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紫苏(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4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荆芥(干燥地上):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

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7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香薷: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9藁本:

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10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12苍耳子: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13辛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14葱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

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4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

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6菊花:

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7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11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2浮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

(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

2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治肠燥便秘、苦寒

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3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肺、胃、肾经4天花粉(瓜蒌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5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止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归心、肺、胃、三焦7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为治疗瘰疬,乳痈肿痛常用药8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9密蒙花: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可凉血,入上焦,泻肺火

清热用生黄芩,清上焦热用酒黄芩,止血用黄芩炭,清热安胎用清炒黄芩2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入中焦,治中焦湿热

黄连配木香,相使—湿热泻痢,腹痛里急

3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入下焦,治湿热下注;能泄热,滋肾水4龙胆草(根茎):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治梅毒药物:

大风子,苦参,轻粉,土茯苓6白藓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表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7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金银花,连翘可用在温病热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炒炭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2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疮家圣药连翘心,清心火3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用量过大可致缓泻)4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5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6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7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8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肺痈吐脓,湿热淋证、泻痢;不宜久煎。

9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10红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11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咳、清热利湿有毒,过量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12射干:

清热解毒、利咽消痰13马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4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15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16鸦胆子: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7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可解表)有毒孕妇禁用18蚤休: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凉肝定惊

19土茯苓:

解毒、除湿、利关节20熊胆: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熄风止痉

21漏芦: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疗乳汁不下22山慈菇: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化痰23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24半边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25穿心莲: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2玄参: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性味:

甘苦咸,归肺胃肾经。

治瘰疬,白喉3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退无汗骨蒸4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5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6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五)清虚热药

1青藁: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主治: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暑邪发热,口渴尿赤;疟疾,寒热往来2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枸杞的干燥根皮,治有汗骨蒸3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可治阴虚外感4银柴胡:

退虚热、除疳热5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泻下药

1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

后下:

泻下力较强,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生:

热结便秘;酒:

瘀血;炭:

血热出血;制:

化浊降脂

2芒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冲服10—15g溶服,冲入煎剂中。

芦荟,巴豆,千金子入丸散;性味咸苦寒

3火麻仁:

润肠通便打碎入煎

4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5甘遂: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有效成不溶于水,宜入丸,散。

剂量0.5—1g,醋制降毒。

6芫花:

泻下逐水、祛痰止咳、(外)杀虫疗疮入汤剂1.5—3g

7大戟: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8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0.1—0.3g

9牵牛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煎服3—9g,入丸散1.5—3g

10商陆: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11番泻叶:

泻下通便

12芦荟:

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

祛风湿、解表止痛--少阴头痛祛下半身湿痹(羌活为上半身)2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消痰逐饮

3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为治脚气常用药,配槟榔4川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麻醉

5草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麻醉--草乌毒性更强6乌梢蛇:

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7蕲蛇:

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

8昆明山海棠:

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解毒杀虫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即清实热,又退虚热:

知母、牡丹皮、青蒿、秦艽、地骨皮。

主治:

湿热黄疸,骨蒸潮热2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3桑枝:

祛风湿、利关节、利水消肿、祛风止痒、生津润燥4雷公藤:

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5络石藤: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6豨莶草: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7臭梧桐:

祛风湿、通络平肝

8海桐皮:

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9海风藤:

祛风湿、通络止痛(三)祛风湿强筋骨

1五加皮(南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2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3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5、芳香化湿药归脾胃经

1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2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3藿香:

化湿、解暑、止呕

4佩兰:

化湿、解暑可治脾瘅症(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5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后下6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痢7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止痢

8草果: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治寒湿偏盛的疟疾

六、利水渗湿药性属沉降

(一)利水渗湿药

1茯苓: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既能利湿又能补虚2薏苡仁: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3泽泻:

利水消肿、渗湿、泄热--擅泻肾火4猪苓:

利水消肿、渗湿性味甘、淡

5香加皮(北五加皮):

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有毒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包煎,“仁,子善泻”车前子,菟丝子恰好相反2木通:

利尿通淋、通经下乳、清心火3通草:

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滑石: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涩

5石韦: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善治石淋6瞿麦:

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7萆薢: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治膏淋要药8海金砂:

利尿通淋、止痛--止尿道疼痛

9萹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杀三虫:

蛔虫,蛲虫,钩虫

10地肤子:

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11冬葵子:

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12灯心草:

利尿通淋、清心降火善引火下行(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蒿:

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2金钱草: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4珍珠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七、温里药

1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

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宜先煎0.5—1小时,尝无麻辣感为度,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辛甘大热。

归心肾脾肝经。

宜后下3干姜:

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4吴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与黄连配治肝火犯胃;辛热燥烈,耗气动火,不宜多用就用5花椒: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6丁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母丁香,鸡舌香:

丁香成熟果实;公丁香:

丁香花蕾)

7高良姜: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8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9荜茇: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10荜澄茄: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11胡椒: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开胃进食主治:

胃寒腹痛,癫痫症

八、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

1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陈皮配半夏治疗痰湿之证—二陈汤2青皮:

破气疏肝、消积化滞3枳实:

破气除痞、消积化痰

枳实虽有破气之功,但也可以用于脏器下垂病症;辛苦酸温,归肺胃大肠经4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大肠之气滞,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5香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本草纲目》6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上入肺,疏通气机;中走脾,肾气散寒止痛;下达肾与膀胱,温肾缩尿”7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1—4.5g

8檀香: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9川楝子: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有小毒,归肝,脾胃,小肠,膀胱,性苦寒,配延胡索—肝郁气郁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证。

10薤白:

行气导滞、通阳散结--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性味辛苦温,归肺胃大肠11柿蒂:

降逆止呃性苦平12刀豆:

降逆止呃、温肾助阳13荔枝核:

行气止痛、散寒散结

14青木香: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乳香,皂荚,青木香,常山量大引起呕吐15佛手: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6香橼: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7大腹皮: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18绿萼梅: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19玫瑰花:

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九、消食药性味甘平,主归脾胃

1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炭)止泻痢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山楂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2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3鸡内金:

消食健脾、涩精止遗能消各种食积,能化坚消石,治疗石淋;研末服4神曲:

消食和胃--略兼解表之功,用于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5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6谷芽: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健脾消食而不伤胃气,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

十、驱虫药

1使君子:

杀虫消积--驱蛔虫,与热茶同服可致呃逆,腹泻。

甘温2雷丸:

杀虫消积不入煎剂,加热至60℃即失效,绦虫

3槟榔: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配木瓜,治脚气肿痛,冲心烦闷,杀绦虫4榧子:

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杀绦虫5苦棟皮:

杀虫疗癣有毒,广谱驱虫中药杀绦虫6南瓜子:

杀虫绦虫,血吸虫

7鹤草芽:

杀虫绦虫;不入煎剂,不溶于水。

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亦有泻下作用,以利驱虫虫体。

十一、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

1大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2小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通淋

3地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可治烫伤,但大面积烧伤不宜用本品4槐花: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归肝,大肠经,善治大肠出血5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6苎麻根: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善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7侧柏叶: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二)收敛止血药

1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代表药,擅治肺胃出血2仙鹤草: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全身各处出血,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3棕榈炭:

收敛止血、苦涩收敛4血余炭:

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5紫珠:

收敛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擅治肺胃出血

(三)化瘀止血药

1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化瘀生新,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2茜草:

化痰止血、凉血通经--妇科调经要药

3蒲黄:

化痰止血、利尿对于出血证,有无瘀血,无论寒热皆可用;来源于花粉,宜包煎4降香: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5花蕊石:

化瘀止血

(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2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3灶心土: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布袋包先煎,或煎汤代水

十二、活血祛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

活血止痛、祛风行气“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下调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