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052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秋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年秋《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

 

答:

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

 

答:

人的发展或称认得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两个方面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自然条件;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 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 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 不平衡性 → 发展的关键期 (4) 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5) 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

(一)每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与尊严,人的尊严与尊重人的原则,构成了社会与教育的公平、平等、自由、正义的基础。

(二)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承认中实现的。

(三)人的尊严及其享有的尊重保证自主的社会公民的共同生活。

(具体的看课本) 

素质教育概念:

是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应为孩子构建良好的身心结构的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体能,智力,情绪,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含义2.片面理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解素质教育中“潜能开发”的含义3.曲解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含义。

 

在教育改革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1.根本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先导2.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3.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4.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

1.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对经济又有着重要的发作用,教育可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质量、传播科学技术、推广科技成果等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受教育的权利等,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可以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以及促进社会政治发展和变革;3.文化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背景,影响教育的进行,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传承、普及、交流、融合、创造和更新文化。

4、教育目的概念;《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对我国教育目的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念;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区别;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及内涵。

 

答:

教育的目的:

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的内容:

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

 

对我国教育目的分析: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主要的理论依据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1.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2.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念: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区别:

1.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认为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的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及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也就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

其内涵有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个层次(第一个规定)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第二个规定)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第三个规定)。

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5、学制的概念及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特征;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学制的概念及类型:

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义务教育的概念:

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它对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义务教育的特征:

1.国家法律强制性与普遍性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4.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2)教育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严重短缺。

(3)发展不平衡(4)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高。

(5)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

6、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成长阶段特点;进步主义学生观代表人物及思想;现代学生观;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答:

教师职业道德: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助、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师成长阶段特点:

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具体的看课本)

进步主义学生观代表人物及思想: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教育课程论;教学方法论;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论;民主、自由与教育。

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安全的权利 E.发展的权利

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因学校教育而形成的独特的人际关系。

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有着很大的影响(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着老师。

7、广义的课程概念;影响课程的因素;课程标准概念;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潜在课程;课程资源利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广义的课程概念:

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不仅包括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而且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

影响课程的因素:

(一)知识与文化

(二)社会(三)儿童课程标准概念:

是规范中小学教育的法定文件,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

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实现课程实施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实现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6)实现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8、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小学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答:

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主体—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授人以鱼—授人以“渔”)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实质是学法)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认知—身体、认知、情感、意志)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结果—学生贴身体验:

认知、情愿、道德)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重视教师、知识、教法、认知、结果—重视学生、学法、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指教学活动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四)知识传授与全面育人相结合规律(五)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统一的规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3、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6、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1、语言表述的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直观感知的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3、实际操作的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教学设计的概念:

是指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9、德育的概念及地位;德育原则;德育基本途径 

答:

德育的概念及地位: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与现实性原则

(二)正面疏导原则(三)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五)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七)知行统一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和各学科教学(基本形式)

(二)课内外活动(重要形式)(三)劳动(四)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五)班级教育工作(六)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此外,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也是一种有效形式。

10、班主任概念;班主任素养;班主任工作内容;班级活动的设计。

班主任概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素养:

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饱满的工作热情4、熟练的沟通技能5、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有:

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研究法、调查访问法等。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四)进行学习和生活指导 (五)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

班级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及活动流程安排等。

一、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1分) 

1、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2、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3、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4、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5、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A.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个性的品德的形成

C.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7、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C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8、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形成学生的品行  

9、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C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10、.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1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1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

A.国民教育制度 B.教育规章制度 C.招生考试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4、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5我国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在(C)

A.1902年 B.1903 C.1912年 D.1922年

16、我国颁布施行的的壬戌学制是在(D)

A.1902年 B.1903 C.1912年 D.1922年

二、判断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 ) 

2.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

(× ) 

3.早在封建社会就有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与实践。

(× ) 

4.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 

5.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 ) 

6.终身学习是当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

(√) 

7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之中的人(√) 

8.现代学校有了开发课程的权利(√) 

9.教学就是上课。

(× ) 

10.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有条件的。

(√) 

11.巩固性原则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教育学生。

(× )

12、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教育。

 ( √ ) 

13、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 × ) 

14、教育具有生产性。

( × ) 

15、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是实验法。

 ( × ) 

16、我国近代学制产生于清朝末年。

 ( √ ) 

17、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家庭、环境、学校。

( × ) 

18、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 √ ) 

19、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 × ) 

20、以别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陶冶法。

    ( × ) 

21、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