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980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docx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专项方案设计

 

某某市史家庄城中村改造御泽花园项目

 

 

施工单位:

某某兆盛建筑工程某某

编制日期:

2017-11-30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史家庄城中村改造御泽花园项目

工程地址

某某市西环路东侧、捉马西大街南侧,太行北街西侧,纬六中路北侧

建筑规模

建筑面积约525612.91㎡〔共计24栋主楼与附属临街商业、一所小学、幼儿园、地下车库〕

结构类型

1#2#9#10#11#15#16#17#20#26#27#楼为地下2层地上2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3#5#6#7#8#12#13#18#19#21#22#23#25#楼为地下2层、地上2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18#楼地下1层地上12层,框架结构。

车库为地下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幼儿园为地上3层,框架结构。

小学教学楼地上5层、实验楼地上4层、综合楼地上3层,框架结构。

±

1#2#26#27#为922.8m;3#5#21#22#为923.2m;18#25#23#为923m;20#19#6#13#为923.4m;9#8#10#11#16#15#17#7#12#为923.5m;地下车库为916.m;幼儿园/小学为923.2m;〔综合楼922.6m〕

根底形式

筏型/条形根底

结构形式

框架-剪力墙/框架结构

结构设计

使用年限

50年

二、责任主体

建设单位:

某某兆盛房地产开发某某

设计单位:

某某才智建筑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

某某九鼎恒远工程项目管理某某、某某省建设监理某某

某某市华宇建设项目管理某某、某某市神星监理咨询某某

勘察单位:

建材某某地质工程勘察院、某某建研建筑设计某某

施工单位:

某某兆盛建筑工程某某

三、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X》(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X》〔GBT12897-2006〕

四、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1、现场沉降观测点埋设要求

1〕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

2〕建筑物四角、大转角处或沿外墙每10~20m处;

3〕建筑裂缝、沉降缝、伸缩缝两侧;新旧建筑物、上下建筑物以与纵、横墙的交接处;

4〕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与填挖方分界处;

5〕附近堆放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与根底下的暗沟处;

6〕筏形根底底板或接近根底的结构局部之四角处与其中部位置;

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方法

1〕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明显的突出点并涂刷防腐剂;

2〕标志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水暖管、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立尺位置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3〕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柱饰面施工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使观测不能连续进展而失去意义。

见如下图:

3、沉降观测的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准确地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不低于DS1级水准仪,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与温差变化小的高精度因瓦水准尺。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展检测校正。

连续使用3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展检测校正。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2〕操作人员必须承受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与观测程序,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展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沉降点的设置、测量指导与对测量数据进展收集和分析处理。

4、水准控制网建立

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沉降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基准点根据工程的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如此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1〕在建设单位提供的6个场内高程基准点根底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场内又布设了6个基准点,使用前首先把各个点位进展闭合联测,再把计算结果进展严密的平差,计算出各点位高程,并与建设单位给定数据逐一比拟、修正,直到符合精度要求。

利用修正后的数据值引测整个工程的沉降测量控制网。

〔注:

不同部位的控制点可以相互借用,以此达到相互校核的作用〕。

测量无误后出具各基准点位详细数据资料并对水准高程点进展保护、标识。

2〕建设单位已提供的K1=922.21m、K3=923.189m、K5=922.688m、K6=922.599m、K8=921.758m、K10=921.784m6个基准点和现场平面附加布置的6个基准点形成四边形进展整场地水准高程控制,基准点设置在场内,并通视。

基准点之间距离不得大于100m,如局部两点位距离较长在实际测量过程需增加工作基点。

3〕所有基准点均布设在距基坑边一倍的开挖深度X围之外的地基稳固部位且避开地面沉降和振动区X围,并用混凝土做截面500*500mm,深500mm根底,并在浇筑砼时根底内预埋100mm长桩钉,桩点布设完成后在桩点外围喷上红色自喷漆,并标注好点号。

基准点做好后应用钢管做好维护、防止破坏。

4)测量过程中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

5、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的要求

1〕根底底板浇筑完成观测点沉稳1.5d后开始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展,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时进展,不得漏测或补测。

2〕观测次数与时间间隔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结构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

3〕施工过程中假如暂停施工,在停工时与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月各测一次;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确定,除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每季度观测1次,第二年每半年观测1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4〕在观测过程中,假如有根底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根底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与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展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

6、观测精度的要求

 

《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与其使用X围

 

变形测量级别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主要适用X围

二级

±

地基根底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二等

2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L

注:

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L为往返测段、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

视线离地面

最低高度〔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等

DS1

50

2

3

7、沉降观测方法

1〕作业人员进展明确的职责分工:

测量人员负责沉降观测的全部过程,并进展司镜。

记录人员负责观测数据记录与资料的整理。

跑尺人员负责立水准尺,并保证水准尺的垂直水平。

2〕首次观测自根底局部混凝土浇筑完成、观测点安稳固后与时进展。

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拟的根底,其精度要求较高,施测时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连续进展两次独立观测,正反向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沉降观测的初始值。

3〕永久沉降观测点依据设计图纸与测量规X规定埋设在地上主体的首层,在首层墙柱钢筋绑扎完成模板安装前埋设,埋设位置应在便于观测和不容易被破坏的部位,并报设计、监理予以确认。

也可以在首层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墙柱模板拆除后对沉降观测点进展后植筋处理。

4〕供沉降监测的测量基准点整体工程竣工后仍需进展沉降观测,在沉降观测期间不能被破坏,监测点标高观测方法采用二等闭合水准测量,观测精度符合GB50026-2007要求,测量成果作为竣工验收资料入档;

5〕假如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现象〔较大的沉降或突起〕,要与时上报分析原因并跟踪观测。

6〕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根本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强,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7〕每次观测完毕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展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沉降、时间、荷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画出每一观测点的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与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

8)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展汇总。

9)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时,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附示意图〕

10〕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与时的反应相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沉降曲线图—样表

五、成果整理

1、观测记录内容要完整、齐全、真实可靠。

重点应突出,结构应清晰,文理应通顺,结构应明确,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X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如此进展成果整理与计算。

2、观测结果应于当日整理完毕,观测记录、计算资料与技术成果均应有相关责任人签字、加盖成果章并进展归档;

3、观测工作完毕后,应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与各周期沉降展开图;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成果报交给建设、监理单位,假如发现观测结果出现异常时,与时通知建设、设计、监理单位。

六、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观测作业应在标尺分划线呈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展观测。

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后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与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展观测。

阴天可全天观测。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

2、为了保证沉降观测值的准确性,在沉降观测点安装完后,沉降观测点上安装专门的保护盒。

3、为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自制一些简单的水准尺辅助标杆,以使扶尺员快速稳定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质量、效率。

4、每隔2个月对场区控制点、测量仪器精度进展校核,满足测量要求。

5、在进展观测作业时,经常要进入交叉作业的危险区域,所以在每次作业前测量人员必须了解现场观测线路与作业点周围的安全情况,然后对记录与跑尺人员进展交底。

6、所有观测人员在进展施工现场时必须带好安全帽,并密切配合,争取快速、准确地完成观测任务。

七、沉降观测原因分析

1、观测曲线上升至第三次后,又逐渐下降,一般是由于初测精度不高引起的误差,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采用第二次初测成果。

2、曲线在中间某点上升,多是因为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至,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撞,其外形必有损伤,比拟容易发现,如水准点被碰,可改用其他水准点继续观测,如观测点被碰,如此需另行埋设新点。

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上升,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至,所以在埋设水准点时应保证点位的稳定。

八、须知事项

1、预埋件平面位置按图设置;高程控制必须用水准仪准确引测标高,预埋件埋设误差控制在5mm以内。

2、预埋件埋设好后,木工支模与混凝土浇筑时必须注意对沉降观测预埋件的保护,严禁破坏。

3、沉降预埋点如采用后植筋的方法如此植入深度不小于80mm。

4、严格按测量规X的要求施测。

5、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6、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展。

7、观测时要防止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根本一致。

8、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9、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

10、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11、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与时反应有关部门,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总沉降量不大于100mm,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停止监测。

附:

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编号

01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观测日期

测点

相对高程

〔m〕

沉降量〔mm〕

相对高程

〔m〕

沉降量〔mm〕

相对高程

〔m〕

沉降量〔mm〕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本次

累计

期数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形象进度

备注

使用设备

观测人员

观测单位

审核人员

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