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575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docx

沧州最新幼儿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模拟题及答案1

沧州幼儿考试

名词解释

1、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幼儿的审美活动来培育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2、接受学习:

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3、发现学习:

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4、幼儿的实践活动:

是指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5、幼儿教育:

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6、恩物:

是指福禄贝尔制作的玩具取名为“恩物”,即神恩赐之物,它的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

7、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8、调查法:

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手机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9、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10、实验法:

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1、个案研究法:

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幼儿园教育目标:

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13、保教结合:

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是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4、教育目的: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15、幼儿体育:

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6、幼儿智育: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其认识活动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17、幼儿德育:

是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18、幼儿美育:

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和情趣的教育。

19、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素质的教育。

20、非智力因素:

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

21、儿童观:

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22、幼儿家庭教育:

广义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狭义的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23、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是指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24、幼儿园课程: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5、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

是指幼儿园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26、规则游戏:

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

27、教学游戏:

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这样的活动称为教学游戏。

28、角色游戏:

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29、结构游戏:

是指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

30、表演游戏:

是幼儿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31、体育游戏:

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

 

32、智力游戏:

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

33、音乐游戏:

幼儿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

34、幼小衔接期:

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35、幼儿心理学:

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6、发展性原则:

是指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7、表象:

是事物的具体的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38、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39、转折期:

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40、危机期:

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41、关键期:

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2、敏感期:

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43、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4、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5、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46、视敏度:

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47、重听:

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48、眼手协调活动:

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49、方位知觉:

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50、距离知觉:

是指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51、形状知觉:

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52、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53、注意:

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4、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5、有意注意:

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6、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57、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58、注意的分散:

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

59、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中去。

60、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61、识记:

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62、保持:

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63、回忆和再认:

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64、机械记忆:

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65、意义记忆:

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66、形象记忆:

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

67、遗忘: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68、偶发记忆:

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69、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70、无意想象: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71、有意想象:

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2、创造想象: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3、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74、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5、同化:

皮亚杰用语,他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有结构并使其丰富的过程。

76、顺应:

皮亚杰用语,称之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指在主体已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

77、成熟:

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78、语言: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79、自我中心:

是在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80、情绪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81、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8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8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84、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85、个性:

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86、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组合。

87、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88、气质:

是一人所持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9、性格:

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0、气质“掩蔽现象”:

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91、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2、亲子关系:

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93、性别角色:

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94、社会性行为:

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95、亲社会行为:

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96、攻击性行为:

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97、社会性发展:

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步入社会的过程。

98、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99、心理: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100、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候的预备定势。

101、练习律:

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102、效果律: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换,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换,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03、正强化:

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4、负强化:

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05、惩罚:

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106、塑造:

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107、习惯化:

是个体不断或重复收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108、去习惯化:

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109、消退:

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是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110、教师效能感训练:

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111、经典条件作用:

是婴儿自然出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基础反射为重点,是婴儿最早的学习方式。

112、图式:

是指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

113、内隐学习:

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114、动机:

是激发、引起个体的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作用。

115、学习动机:

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116、好奇:

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

117、诱因:

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

118、迁移:

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进一步说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119、顺向迁移:

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120、逆向迁移:

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21、正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

122、负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123、横向迁移:

是指儿童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

124、竖向迁移:

是指不同内容、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迁移。

125、低路迁移:

是指一个非常熟练的技能从一种迁移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时,通常不需要思维或者只需要很少的思维。

126、高路迁移:

是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

127、一般迁移:

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另一种领域的学习。

128、具体迁移:

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129、创造性:

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130、刺激泛化:

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131、外部动机:

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132、习惯化:

是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133、个别差异:

一般只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起的呢过方面的差异。

134、智力:

是指个体出来抽象概念、出来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35、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6、资源利用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

137、治疗模式:

是指针对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138、补偿教育:

是指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丧失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进行的教育。

139、场依存型:

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社会敏感性强。

140、学习类型:

是指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141、情景演示:

是指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作出行为对此的教育方法。

142、行为练习:

是指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143、讲解说理:

是指向儿童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144、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与推测。

二、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幼儿的诞生石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将玩具取名为(恩物)。

2、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3、陶行知批评20世纪初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存在(外国病、富贵病、花钱病)。

4、我国第一所幼儿园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立的(湖北幼稚园)。

5、研究学前教育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6、美的基本形态包括哪些?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7、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8、结构的游戏的种类:

积木游戏积竹游戏积塑游戏金属构造游戏

拼棒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

9、幼儿劳动的特点:

游戏性生活性

10、从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本质来看,幼儿园与家庭是(平行)的关系。

11、1989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

12、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写的还有《大教学论》。

13、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

14、佩斯泰洛奇,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15、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创办了“幼儿之家”。

16、陶行知,创办了“南京燕子矶幼儿园”,“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17、陈鹤琴,1923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18、(癸卯学制)规定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院)。

19、资本主义时期最初的幼儿教育特点(具有慈善性质)。

20、国家教委发布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为(《幼儿园管理条例》)。

21、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22、1996年,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23、幼儿审美感知主要有哪些特点?

(情绪性、肤浅性、行动性、泛灵性)

24、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部少于(2小时)。

25、幼儿教育的阶段性由(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26、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

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27、(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

2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提出来的。

29、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练习和本质特征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

30、(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行为。

(认生)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31、(3岁左右)时儿童掌握语言最基本的阶段。

32、(独立性)的出现,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33、(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

34、(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

35、(5~6岁)的明显特征为(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

36、(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8、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39、(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0、情绪情感的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41、原始情绪的种类:

怕、怒、爱。

42、幼儿的高级情感:

理智感、美感、道德感。

43、生活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44、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发的最重要标志。

45、新生儿的气质类型:

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46、一般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47、儿童的依恋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48、亲子关系类型可分为:

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49、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0、直接教学方案是有贝雷特和英格曼提出的。

51、(20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熟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2、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3、(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54、教育心理学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55、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为: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56、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行为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强化)。

57、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58、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59、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提出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即: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60、幼儿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好奇、兴趣、诱因)三个方面。

61、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62、(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3、桑代克,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

64、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量表),后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65、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和(智力类型)差异。

66、“学习类型”最初是有(邓恩夫妇)提出的。

67、幼儿教学包括(年龄)适宜和(个别差异)适宜。

68、“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有(科隆巴赫)提出。

69、在个别化教育方案中最常用的是(档案袋评价)。

70、马洛斯认为,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71、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的起源。

三、问答题

1、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2、幼儿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减轻父母教养幼儿的负担并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状况。

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重视感受教育。

4、陶行知的主要贡献和观点:

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重视幼儿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5、陶行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包括哪些方面?

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

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

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6、陈鹤琴的教育三大目标是什么?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什么?

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8、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9、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哪些?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面向全体,重视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