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440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docx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

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建议一至四年级家长看看)

即:

做人、做事和学习。

而每一大块又列出了四个指标:

做人:

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

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

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

1、集中注意力

2、踊跃举手发言

3、书写规范

4、按时完成作业

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

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

7、认真、细心、不马虎

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

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

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

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

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

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

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

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

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如下图:

 

看了上面图,我们感到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

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

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

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

我认为是:

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

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

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

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

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

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

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

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

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

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

“再不走,我就开枪了!

”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

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

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

“来,我得教育教育你。

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

“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

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

“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

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

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

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

“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夏老师点点头,说:

“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

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

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

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

比如:

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

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

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

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

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

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

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

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

“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

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

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

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

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

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

那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

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

“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

“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

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

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

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

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

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

尤其是到了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

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

“来,我得教育教育你。

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

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

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

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

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

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

就是充分利用环境。

一是: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

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

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

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

所以说: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1、举一个同事总是说:

他娘的。

结果孩子也学到了。

2、父母喜欢打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了也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过来打父母。

3、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斤斤计较。

父母平时喜欢苛求别人,容不得别人缺点,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点,爱人的缺点,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所以:

一个小气的家长,如何造就一个大气的孩子?

一个小心眼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一个胸怀坦荡的孩子?

一个私欲无度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情愿付出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

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举个例:

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

再比如:

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

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

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

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

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

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

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

比如:

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

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连续”两字。

还有一种“连”,也要注意。

那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统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

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比如:

培养一个孩子不要乱丢垃圾,老师强调学生不能乱丢垃圾,学生在学校做得很好,不乱丢。

但是一出校门回到家里,父母不强调,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乱丢,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丢,路上的人都能丢,那我也丢吧。

学校在给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但是家庭和社会却在教孩子“破坏”这个习惯。

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在家里培养习惯也一样,有时家里对孩子的管理意见也不统一。

比如:

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习惯快养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爷爷妈妈家,爷爷奶奶看孙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动喂孩子,这样孩子自己吃饭的这个习惯也就难养成。

我再强调一下习惯的“立”与“破”。

1、学校、家庭、社会尽量达到统一。

2、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关于第三条,我想解释一下。

什么叫“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比如: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好习惯,那就天天让孩子坚持,尽量做到“连续”。

但对于一些坏习惯,我们要学会“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没有机会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电视,一天都没有断,结果一个暑假下来,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

我的孩子看电视也很多,看过的动画片尤其多,但我掌握了这个原则,我并没有让孩子天天看,我“断”开它。

比如:

我发现孩子连续几天在看电视,渐渐快成习惯了,我就会想办法,就会用更好玩的活动引开孩子。

我会对孩子说,今晚我们去影剧院看演出,今晚我们到公园去踢球等等,故意“破”一下,使它成不了习惯。

所以我孩子很少天天说要看电视的。

因此他没养成看电视的习惯。

对于游戏也一样,许多孩子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

而游戏又设计得很巧妙,天天勾着你,让你不能一下子过关。

这样孩子就天天想着游戏,因为没过关,总想过关,所以就天天打。

而家长又没意识到要“破”一下。

所以我个人认为:

如果家长每天安排孩子打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还不如把这些时间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

让孩子完饱,最好让孩子打过所有的关。

这样因为孩子征服了游戏,就会慢慢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减淡!

所以说:

对于好习惯,家长要善于“立”,对于坏习惯,家长要善于破。

4、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

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

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就开始下滑。

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到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

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要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喜欢养成这个习惯。

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

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么调动孩子主动配合家长养成好习惯,下一节我会再详细讲的。

比如:

我的那个快乐帖,许多读我帖子的家长,有些家长就没有读出来,以为我是给孩子多学了好多知识。

但也有些家长就读出来,知道那是在培养孩子习惯。

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只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罢了,因为我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没有用强制手段,没有露出教育痕迹,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所以孩子没有感觉出来!

5、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必要步骤。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的或者虎头蛇尾。

有形成一个新习惯,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当然三十天时间只的是动作性习惯。

如果是培养智慧性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

遇到任何事,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

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的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好运就不是30天了,有时需要几年才能养成。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还抓得紧,抓了十来天以后,自己也没坚持抓下去,结果一个习惯还是没养成。

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抓实、抓死。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新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要保持习惯的一种连续性,尽量不要断开。

在这里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了,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

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

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

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我想起我中学开始的长跑经历,一直到现在,我身旁的同事和朋友一直对我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我这个人恒心好,做任何事,只要不做,要做就能长久地坚持。

并且受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打退堂鼓。

现在想来,就得益于我从初三开始的长跑锻炼。

从初三开始,我开始练长跑。

不管刮风下雪,长夏秋冬,除了下暴雨,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长跑,每天都坚持跑5000米以上。

我印象最深地是有一天早上,又下起了雨,中等雨。

许多同学放弃了跑步,整个400米的大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一圈又一圈,宿舍紧挨着操场,宿舍里的许多同学就看到了我一个人在跑。

这种长跑一直持续了12年。

直到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中断长跑。

但就是这十二年,让我炼就了做事的恒心和毅力。

让我在工作中做事从不轻言放弃。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毅力和做事的恒心,能够让孩子通过鼓励孩子天天坚持锻炼,尤其是长跑,也不失为一个锻炼孩子毅力的好办法。

6、要给以孩子积极的鼓励。

孩子在养成习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反复,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时是因为受环境的诱惑,内心的好孩子暂时输给了坏孩子,有时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

不管什么原因,家长还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正面,从多角度看孩子,因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颗向上的心,内心都是要求进步的。

我们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励孩子,始终相信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

因为进步是在曲折中进行的。

7、要学会控制时空。

孩子始终是孩子,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

家长们想一想,就会发现:

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

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

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

外界的诱惑时时在引诱着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须靠意志去抗争,才能取得胜利。

所以做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

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

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

孩子在写作业,你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

8、培养习惯要少说教,多训练。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

比如:

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应该怎么样。

这样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

比如:

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

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

要知道,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给他讲大道理没用。

要让他明白什么是爱心、孝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做”的,鼓励孩子人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

孩子总把家里搞得很乱,家里刚刚收拾好,又被孩子弄乱了,父母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边说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到家里刚刚收拾好吗?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也不体谅体谅父母。

然后这边呢,又不让孩子收拾,自己又赶紧收拾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