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398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课时教案

课题:

22《论语》四则第1课时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论语》四则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过程:

一、诵读佳句,了解论语。

古有李杜诗篇万口传: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有孔孟之道皆天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先哲语录流传至今,仍旧韵味无穷。

你了解“孔子”吗?

我国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课件演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先慢读全文。

2、播放朗读录音磁带,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

3、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4、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22《论语》四则第2课时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人云:

“文以载道”。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白读中思考是最好的阅读方法。

二、读文

1.请学生自由朗读《〈论语〉四则》,把文言文的文本读通、读顺、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该断句的地方能够很好的断句。

2.请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请同学再读课文,读出你的理解。

3.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先四人一组,互读互评,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汇报,一句一句的理解,教师补充指导每句中的重点字眼,弄懂大概含义,体会其中的道理。

(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这样也就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

教师创设有趣的语境,学生体会感悟。

(听了这个故事你了解到了什么,联想到了本课的哪一句话。

(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23词二首第1课时

课型讲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的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难点:

理解陆游咏梅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

学生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 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

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

词和诗有哪些不同?

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

再次自由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

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

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 雪 冰天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大地冰封 寒风凛冽 寒气逼人

(3)理解: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

形容极度严寒。

犹:

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小结“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5、配乐吟诵:

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

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导背诵上阕

6、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

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齐放 争奇斗艳 姹紫嫣红 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 花团锦簇 百花怒放 (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

怎样笑?

笑什么?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批注

课题:

23词二首第2课时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要求:

1、理解陆游咏梅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陆游咏梅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毛泽东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词作的标题。

驿:

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开无主:

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无主:

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著:

更加受更:

副词,又,再。

著:

同“着”,遭受,承受。

写尽了梅花的孤寂、凄苦。

一任:

任凭,任随。

群芳:

指各种别的花卉。

碾:

压碎。

4、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译文:

在驿亭外面的一座断桥旁边,有一棵孤单寂寞的梅花正在开放着,可是却无人观赏,也无人理睬。

特别是黄昏时候,本已独自忧伤,还要遭受风雨的欺凌、蹂躏。

它并不想争夺春光,任凭其它花儿千般嫉妒。

即使飘零落地,碾成淤泥,化为尘土,只有芳香依然如初。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三、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3、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24*墨竹如人第1课时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

2.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

3.试着欣赏郑板桥的默竹图。

 教学重点:

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位爱画竹的画家—郑板桥

二、介绍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三、自主学习:

 1、解词:

学习生字、新词

注意:

“绰”读“chuò”,不要读成“zhuó”;“诣”读

“yì”,不要读成“zhǐ”

着重理解下列词语;

绰约、风姿、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

2、交流材料: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四、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郑板桥爱竹,赞扬画家人格。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郑板桥不媚权贵,关爱百姓。

第三(第6自然段)高度评价《墨竹》,赞扬画家精神。

五、朗读课文

批注

课题:

24*墨竹如人第2课时

课型讲授课编写时间__年_月_日执行时间__年_月_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

2、试着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

教学重点:

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

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板桥的故事,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

(板书:

默竹)

二、读文,练说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郑板桥的故事。

小组交流,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更生动、全面。

2.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三、赏画,感悟

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

(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

(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

(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

(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

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

3.真是画其人啊!

(在课题“墨竹”生读书“如人”)

四、拓展延伸

1.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2.课外再找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一下,看是否还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

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板书设计:

 

24*墨竹如人

墨竹郑板桥

峥嵘潇洒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自如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挺拔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竹)如其(人)

 

 

批注

25*黄山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黄山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对黄山、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对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词典掌握要求掌握的生字。

2.重点指导易错字音和易错字形,理解词语。

3.小组学习、汇报。

三、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组织朗读练习。

3.指明读文。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和特点

1.读课文,思考:

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

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二、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了解黄山松的特点。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2.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二)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

(1)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读课文,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认识到文章总的顺序是按着总述—分述的顺序来讲的。

第三课时

一、回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

说一说:

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

二、练习巩固。

1.巩固基础知识。

2.口头表达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学生互相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