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202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吴江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州市吴江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州市吴江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州市吴江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州市吴江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吴江区.docx

《苏州市吴江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江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市吴江区.docx

苏州市吴江区

苏州市吴江区2018年

中央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

 

实施方案

 

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苏州市吴江区财政局

二O一八年七月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区最南端,北连苏州市吴中区,南接浙江,东邻上海,西濒太湖、是位于环太湖和长江两大经济带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

全区总面积1260.8km2(含太湖水面积84.2km2)。

境内交通便利,苏嘉杭高速、27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把吴江区与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联成一体。

图1-1吴江区位置示意图

吴江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

多年平均气温为16.9℃,历年最高气温39.2℃(2007年7月28日),历年最低气温-9.8℃(1977年1月31日)。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最小相对湿度9%。

多年平均降水量1257.1mm,年最大降水量1602.9mm(1999年),年最小降水量632.5mm(1978年)。

年无霜期250天,春夏两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节多偏北风,7~9月常受台风影响。

冬季出现寒潮天气。

吴江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全境无山地丘陵,地势低洼,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向下倾斜,地面高程在2.20~5.20m之间。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

东北部为平田圩区,田面高程4.00m左右,港溇浜,湖荡较多较大;中部为半高田圩区,田面高程3.70m左右;西南部为低田圩区,田面高程在3.50m以下;沿太湖一带为湖田圩区,田面高程2.50m左右,常年在外河水位以下,大部分为清代以来围垦湖滩沼泽而成。

1.2河道水系

吴江区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河湖水系发达。

据统计,全区共有河道2500多条,其中省级骨干河道22条,县级河道24条,乡镇级河道200多条,村级河道2200多条,总长约2300km。

共有50亩以上湖泊319个,总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

区域内涉及两大水系:

以太浦河为界,以北属阳澄淀泖水系,有典型的淀泖水系有网无纲的特点,缺乏骨干引排河道,目前仅有瓜泾港、大窑港—急水港—吴盐港、屯浦港—牛长泾、三船路、戗港等;以南属杭嘉湖水系,骨干河道有三条纵向河道苏嘉运河、頔塘、澜溪塘以及三里塘、大德塘、清溪、麻溪、青云塘等众多横向河道等,这些骨干河道与境内大量湖泊串接,承担着区域重要调蓄和引排任务。

全区排水以太浦河为界,以北区域通过白蚬湖、元荡等众多河湖调蓄后以东排淀山湖下泄为主,也可视太浦河水位相机南排太浦河;以南区域以圩区排水为主,抽排后通过圩外河道汇集入杭嘉湖北排通道地区骨干河道同上游来水一起北排入太浦河。

当太湖水位较低时,两区涝水可西排入湖。

1.3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012年吴江区经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市建区,现辖8个镇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总面积1176km2(不含太湖)。

根据吴江区统计年鉴(2016)统计:

2016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2.45万。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628.33亿元,较上年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5.25亿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7448元,增长8.0%。

1.4农业生产现状

根据吴江区2016年统计年鉴,2016年年末农业人口16.62万人。

土地面积117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69公顷,其中水田18377公顷,旱地4653公顷。

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油菜种植为主,部分种植蔬菜、瓜果、花木等。

2016年种植水稻13.5千公顷,单产9129公斤/公顷,种植麦子8.64千公顷,单产4428公斤/公顷,种植油菜0.19千公顷,单产2663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16.15万吨,农业总产值306563万元。

近年来,全区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开发步伐,沟、渠、田、林、路、泵、站、涵、闸、桥一体化改造,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初步形成了水旱蔬菜,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苗木和瓜果茶叶等五大农业产业优势。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提供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创新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全区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防洪、灌溉、除涝、降渍工程体系,河网水系的引排调蓄功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截止2015年底,主要农田水利工程如下: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经过大力建设,至2015年吴江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50.58万亩,固定灌排结合站990座,装机总容量24130kW。

各级灌溉渠道(含灌排两用沟渠)约4496km(其中衬砌964km),配套建筑物4881处。

建成节水灌溉面积29.60万亩,其中渠道防渗控制面积28.12万亩;低压管道38.37km,控制面积1.06万亩;喷灌面积0.375万亩,微灌面积0.049万亩。

排水沟系长约3884km,配套建筑物5989座。

吴江各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基本达到90%,灌溉水利用系数多在0.50~0.70,部分灌区仍以土渠为主,浪费水资源;农田排涝标准为5~20年一遇,部分低洼田块排涝动力不足,易受涝灾。

2.2农村河道

吴江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河道的治理,针对全区河道河床逐年淤积抬高,导致排水不畅、水质变差的状况,自1997年便开始对全区河道进行全面疏浚,并提出“三年突击,一年扫尾”的目标,在河道清淤、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2003年开始,按照县乡河道疏浚规划、农村村庄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各项规划,实现农村河道基本轮浚一遍。

截止2015年,共完成疏浚河道约2000条,其中县级河道15条,土方182万m3;乡级河道190条,土方680万m3;村庄河道1700余条,土方约2000万m3。

农村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吴江境内河道的引排功能,改善河道防洪除涝能力及河网水环境改善。

由于吴江区河道面广量大,河道清淤轮浚频次需要提高,镇村河道整治需进一步加强,河道水面保洁基本做到全区覆盖。

2.3农村圩区

至2015年,全区共建有118个联圩,圩区保护面积118.05万亩,修建1482km防洪圩堤;建成三闸769座,单排站447座,总排涝流量约1487m3/s,农业圩区排涝模数1.05m3/s/km2,混合圩达到2.25m3/s/km2。

全区基本形成了圩区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了排涝设施条件,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吴江地势低平,圩区众多,部分圩区由于地面沉降、人类活动破坏等,存在堤防高程不足,致使防洪能力降低;部分圩区排涝泵站建设年代久远,运行困难,排涝标准也低于规划标准。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现状

3.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我区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全区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联圩。

联圩内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形式多样,有站管、镇管、代管、村管等。

从管理效果来看,由水利站直接管理的,管理人员职责明确,队伍稳定,素质较高,工程设施维修保养到位,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

为此,2009年10月12日,吴江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圩区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统一圩区管理模式,不论哪种性质的圩区,在产权性质不变、人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水利站统一管理,实行“闸、站、河、堤”四位一体化管理。

有些半高田地区,村管圩区设防时间短,基础条件差,水利站接收任务很重。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多次动员,要求各水利站以“接收”为前提,做到三个“先”、三个“后”:

即先接收、后规范,先接收、后整改,先接收、后达标。

经过多次动员后,全区农村圩区基本实现由水利站统一管理。

3.2吴江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机制建设

3.2.1管理办法简述

为加强全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灌排工程运行可靠性及效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3年7月15日,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苏州市吴江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现就《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作简单解读如下:

3.2.2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8章29条,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管理主体与职责、工程管理、经费筹措与使用、工程保护、管理考核、罚则、附则八个部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至第三条),为立法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及公众的义务。

第二章管理主体与职责(第四条至第七条):

明确管理主体、管理模式、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职能与职责。

第三章工程管理(第八条至第十二条):

明确管理主体在工程管理中的职责、管护队工作内容、职责。

第四章经费筹措与使用管理(第十三条至十六条)为资金筹措方式、经费组成、拨付、使用、督查。

第五章工程保护(第十七条至第二十条),为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及禁止的行为,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申请、审批程序。

第六章管理考核(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三条)为考核办法的制定、实施、奖惩。

第八章罚则(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六条),为违反《办法》,破坏水利设施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

第九章附则(第二十七条至第二十九条),为要求镇村依据本《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施行日期。

3.2.3《管理办法》的主要特点

《管理办法》内容涵盖了管理范围、管理体制、考核制度、管理和保护具体措施、工程运行管理、资金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紧密结合吴江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分类明确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管理办法》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泵站、填方渠道、挖方渠道、涵、闸、桥等配套建筑物划定了管理范围,力求既保护水利工程安全又兼顾到特定地域的发展需要。

二是强调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各方责任。

《管理办法》首先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机构、镇(区)在维护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方面的职责;其次明确了工程管护队工作内容和规程,按照水利工程技术规程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出维修、养护等意见;第三明确了水利工程经营者、管理者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

三是按照区镇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养护所需经费。

日常管理人员工资性费用由区财政负担,季节性管理人员工资性费用由镇财政负担,运行动力费用由区镇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分担。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分别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

四是建立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考核制度。

采取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队实行考核,确保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管理不善、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扣发以奖代补资金。

3.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行主要管护模式

根据《苏州市吴江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规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是当地镇人民政府。

按照受益对象和范围的大小,实行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各镇以村委会或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载体,组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养护队伍,具体负责本辖区或受益范围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

区水利局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和业务指导,制定相关管理养护标准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对各镇进行考核。

主要职责是:

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会同财政部门编制、审核、下达区级资金补助计划并监督实施。

制订管理养护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各镇、区政府的管理养护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水利站作为区水利局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所在区域内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工作。

主要职责是:

认真执行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建立工程技术档案,组织实施区级资金补助计划,按规定管理和统筹使用管理养护资金,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指导建立、落实工程管理制度,按照养护管理考核标准和办法,对管理区域内的养护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拨付资金。

3.4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工作的实施和奖补政策的落实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中政府的监督管理是关键,可持续运行考核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小型农田水利可持续运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只有规范的运行管理才能确保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要掌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否规范运行,必须通过对其运行的考核来实现。

为此,2014年12月我区出台了《吴江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

对于河道管理及圩内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早有考核机制,并有相关的奖补政策。

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的考核每年区级组织两次,并根据考核等次发放区级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半年750元/公里,考核评定为全区后三名的,补助标准扣除50元/公里,用于嘉奖考核评定为前三名的乡镇。

4工程运行管护费用典型分析

以盛泽镇为例,进行工程管护费用典型分析:

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

泵站、涵闸、堤防、灌排渠道。

费用主要分为人员工资、水费、电费、运行维修费,人员工资按照管养承包协议,包括缴纳社保经在内,平均每人年工资15000元,全镇闸站养护承包人员共61人,共需91.5万元;水费按照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1.1,合计15.3万;电费按照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1.1,合计450万元;其余为设备维修养护、更新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定。

根据各镇上报的2016年度运行、养护、维修经费预算,全区全年共需投入资金约2500万元。

5维修养护支出项目资金安排计划

苏州市吴江区2018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位于桃源镇,主要用于泵站机电设备维修养护、金属结构改造、进出水条件改善等,根据实际情况,预算维修养护经费为27万元。

根据省财政厅、水利厅《关于提前下达2018年度省以上水利发展资金(第一批农田水利)的通知》(苏财农[2017]159号)和苏州市水利局、财政局《关于提前下达2018年度省以上水利发展资金(第一批农田水利)的通知》(苏财农[2018]5号)文件精神,中央农田水利维修养护补助资金安排27万元。

具体详见表5-1

苏州市吴江区2018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经费使用安排表

序号

所在镇

项目名称

补助经费(万元)

工程主要内容

1

桃源镇

漾西泵站

9

水泵、电机更换

2

桃源镇

漾西泵站

9

进水池改建、新建检修门及拦污栅、临时工程等

3

桃源镇

漾西泵站

1

行车改造

4 

桃源镇

漾西泵站

1

 防盗门、设备搬迁、连系梁拆除等

5

桃源镇

禹王坝泵站

7

涵洞改造、进水河道清淤等

合计

27

6预期效益

充分运用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制度等手段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得以不断完善,这样可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运行,能有效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发展对水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6.1经济效益

2018年度的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主要是泵站设备的更新改造,主要的经济效益表现在防洪排涝的安全。

由于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不表现为直接的产值,而是以其防灾效益来计,我区经济发达,乡镇企业、乡村企业多,因此,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防灾方面的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6.2社会效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极大地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调动了用水户参与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水事纠纷,减轻了基层政府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

同时为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6.3生态及环境效益

吴江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运行管护工作,坚持工程与生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水利工程。

2014年,我区出台《吴江区圩区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个圩区制定圩区调水方案,保障圩内水质与圩外水质基本一致,圩区调水工程依赖闸站工程的正常和安全运行。

因此,本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