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丝绸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126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丝绸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绍兴丝绸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绍兴丝绸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绍兴丝绸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绍兴丝绸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丝绸史.docx

《绍兴丝绸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丝绸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丝绸史.docx

绍兴丝绸史

绍兴丝绸史

绍兴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透出蚕织信息;唐宋时期为绍兴丝绸业的鼎盛期,珍品迭出,产品剧增,以“越罗”总其名而为朝野所重,成为东南丝织业的中心。

宋末至元明,绍兴丝绸业受挫,日渐落于杭、嘉、湖以后。

进入近代以来,前后有过三次较大的进展势头,但最后均遭摧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丝绸业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从头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一、唐以前的进展期

早在新石器晚期,绍兴地域即留下了蚕织痕迹。

位于宁绍平原而紧邻绍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700年左右的骨梭、打纬刀、陶质纺轮等大量原始纺织工具,在一件盅形雕器上雕有四条蚕形纹饰,蚕首及蚕身清楚,作蜿蜒蠕动状。

到4100连年前的夏时期,绍兴已出产和利用丝绸织物。

《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所到的地方,“桑土既蚕”,“其筐织贝”,以丝织物为进贡之物。

《左传·哀公七年》载: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中“涂山”即绍兴之会稽山。

《韩非子》日:

“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

”《禹穴记》日:

“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禹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日会稽。

”可见其时在古绍兴已盛行以丝绸作为诸侯执物的风气。

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丝绸业在绍兴民间取得极大普及。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国,退栖会稽,向谋臣询问复国之计,计倪等曰:

“必先蓄积食钱布帛;”“必先省赋敛,劝农桑。

”勾践遂将“劝农桑”定为国策,并“身自耕耘,夫人自织”,以示劝倡。

同时,勾践以丝绸作为馈赠行贿之物,普遍结交诸侯君臣,又于每一年春秋两季向楚、晋、齐等国馈赠大量丝绸,以此为向吴报仇雪恨摊平道路。

统治者的刻意劝倡和大量需求,使绍兴丝绸在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庞大进展。

第一,外地的先进技术被吸收了过来,《说苑》载:

“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

”第二,品种日趋丰硕,除传统的币、帛、采、罗、纱等之外,还独创了“榖”,成为后世“绉纱”的开山祖师。

再次,丝绸已普遍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织葛的村妇为了称道葛布的轻盈便自然地以丝罗衬托,歌吟道:

“(葛布)弱于罗兮轻霏霏。

”诸暨苎萝村,是远离都城的偏僻之地,但也留下了西施浣纱的美谈。

战国争雄,越国破灭,“劝农桑”国策随当中断,绍兴丝绸进入滞缓期。

秦和汉初无甚新的进展,直到汉代后期才又渐次前进。

东汉时,从事蚕织者较普遍。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即自称“系会稽上虞人”,“以农桑为业”。

书中多处以蚕织为譬论述哲学观点,侧面反映出那时对蚕织技术已有较深了解。

同时,丝绸生意也已成为常见的行业,如东汉会稽士人朱隽自小丧父,其母即以贩缯彩为业,将其抚育。

三国时,绍兴蚕织技术渐趋成熟。

吴末晋初会稽人杨泉在《蚕赋》中说:

“温室既调……燥室是侯”;“爰求柔桑,切假设细缕”等等,反映对蚕室的温度、饲蚕的用桑均把握了规律。

在他的另一篇《织机赋》中说:

“取彼椅梓,祯干修枝,名匠聘工,美乎利器,心畅体通,肤合理同,规矩尽法。

”反映织机的用料和制作已极讲究。

东晋时,大量人口南迁,一方面增加了对丝绸的需求,同时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充沛的劳力,会稽一带又处于南北交战的大后方,因此蚕织业有长足进展,“亦桑贸衣”是民间的普遍风俗;产品显现了华贵精致的大花纹织物,图案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极幻妙,不可名状”;越地丝绸名声日起,丝绸贸易更形发达,郡治山阴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名人雅士常至山阴市场购买绸缎。

二、唐宋时期的鼎盛期

隋唐伊始,绍兴丝绸开始具有全国阻碍,至中唐达到鼎盛期,一直延续到宋末,历时七百余年。

隋场帝年间,越地绸缎“耀花绫”被列为贡品,以“绫纹突起,时有光荣”而为朝野所重。

唐朝前期,绍兴地域继续尽力吸收中原先进技术。

唐大历二年,越地节度使薛兼训,募军中未婚士卒,令他们携币赴江北觅娶善织之女子,结果有数百人娶回,使越州丝绸“竞添花腔”,“妙称江东”。

中唐贞观年间,通过越地人民的苦心经营和历史积存,绍兴丝绸大放光荣,绍兴成为全国丝绸重地和江南丝绸业的中心。

一、精品繁多,全国居冠。

其时每一年向朝廷必进的贡品有“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轻容”、“兰榖”、“花纱”、“吴绢”等近十种;另外又新创几十种进献,其中有“吴绫”、“吴纱”、“吴朱纱”、“花鼓纱”等等,而全国别的丝绸产地所进贡的品种一样只有一二种,多的也只有三四种。

二、产量庞大,遍及全国。

唐时绍兴丝绸产品有四大去向,一是作为每一年向朝廷正常进贡之物;二是应付朝廷临时性巨额征调,如公元825年唐敬宗登位,下诏征越绫千匹;三是远销全国各地,连偏僻的边境也有它的踪迹,“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成为诗人笔下的塞外风情;四是当场供民间消费。

据以上四个去向估量,其时年产该在百万匹以上。

3、技艺精湛,国内称绝。

不仅为宫庭所看重,而且博得社会各界的普遍称道,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等均留下了咏赞的诗篇,白居易在《缭绫》一诗中描述“越溪寒女”织的绸缎说: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去年中使口宣敕,天上取样人世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五代十国时,绍兴为吴越行都,吴越王奉行“世方碟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的方针,使杭州、绍兴一带的丝绸业继续繁荣,其中“越绫”、“越绢”成为吴越王大量征调的重要物资。

宋朝绍兴丝绸进一步进展,数量上跃居全国之首。

那个地址有四个背景因素:

其一,朝廷出于赏赐冗官和向异族“岁输”的需要,极力提倡蚕织;其二,中唐以后中原战乱不绝,而绍兴较安宁;其三,宋王室从一开始就遭异族侵凌,大量士人和百姓陆续南迁,至越者尤众;其四,明州(宁波)、杭州是那时的重要海外贸易口岸,而绍兴这时已有浙东运河与上述两地相通,货畅其流,利于丝绸业的进展。

这时绍兴丝绸的繁荣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产业盛极一时。

宋人沈立说:

“(会稽)风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百万”。

王十明《会稽三赋》中刻画说:

“万草千华,机楼中出,绫纱缯榖,雪积匹。

”不仅一样农家从业,寺院和尼院也投入其中,所产的“寺绫”、“尼罗”流布极广。

第二,产量全国居首。

据史料推算,那时全国每一年上交中央的绸缎约355万匹,浙江为125万匹,其中绍兴60余万匹,占浙江的50%左右,占全国的17%左右,假设加上本地消费和民间销售,总数达数百万匹。

第三,慢慢形成了地址特色产品,如山阴和会稽的“绯纱”,诸暨的“茧布绸”等,均很出名。

由于宋时绍兴丝绸质优量多,阻碍遍及九洲,因此那时许多外地丝绸也伪称“越罗”,以广销路。

三、宋末至元朝的挫折期

绍兴丝绸业在宋末和元时蒙受严峻挫折,唐宋时的繁荣势头由此阻断。

宋末,官府以“和买”为名的横征暴敛第一给绍兴蚕织业以繁重冲击。

所谓“和买”,是官府在农人青黄不接时贷给银钱或食盐,待农人收成蚕织产品以后,以绢绸归还,一样贷钱千文还绢一匹(值一千二百文)。

到宋朝后期,朝庭加紧盘剥,对农人只征绢绸而不贷给任何钱物,“和买”成了新增的税外之税,而绍兴百姓一贯“所贷最多”,在浙东路七个州中独占一半,因此一旦变成无偿征调,吃的苦头也就最大。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绍兴在“和买”名下被无偿征调万匹,尔后60年间年年如此,虽经五次削减,最后仍高达10万匹,百姓苦不堪言,“民伐桑卖老犊”成为绍兴乡间常见的悲剧。

元朝以后,绍兴蚕织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缘故有三:

一是蒙元贵族南下后,将吴越等地的染织工匠和织女大量虏掠入宫为奴;二是元初在江浙实行收田赋、拒绢绸的征税政策;三是蒙元贵族对江南人民的镇压与防范甚严,战乱与纷扰增加,时人戴表源在《剡源集》中说:

“搜山马过余春草,避世归人起夏蚕。

”正是绍兴蚕织业凋谢的写照。

四、明清时期的滞缓期

明初,战乱频繁,加上棉业迅速扩展,使全国极大部份地域的丝绸业呈衰废不举的局面,只有浙江、四川还有所坚持。

而浙江的丝绸业要紧集中在浙北及太湖流域,绍兴从这时开始已落于杭、嘉、湖之下。

洪武年间,官府虽也曾在绍设置染织局,但“未几悉罢”。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

“多数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拧,而以三吴为最”,绍兴显然已被排在最发达地域之外。

会稽人张元汴更说:

“今罗、绫、绉、榖,越中绝无,唯绢纱稍有焉。

”现在上虞、诸暨、会稽、山阴等县有零星蚕桑产地,诸暨出产绢。

清朝前期,浙江西北的蚕织业更形兴隆,而绍兴仍相对见衰,惟三四种绢绸有较大阻碍:

“绉纱”,在康熙时花腔日新,薄而不重,远近闻名:

“绍纺”,质地厚实,仍优于嘉、湖等地;“榨酒绢”,供本地和外埠酿酒之用,产量极大;“纱筛纱”,供农家制作筛粉器具,相传初时嵊县西黎岙村人能织,“不传女子,只传新妇”。

五、近代起伏期

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十年间,绍兴丝绸业有过三次较为明显的兴衰起伏。

一、清末起伏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丝绸出口逐年扩大;十九世纪英、法、意等国接踵利用蒸气动力织机,丝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蔓延蚕病,生丝原料活着界范围内极度紧张,所有这些都刺激了中国的蚕织业,也给绍兴丝绸业的进展带来一次机遇。

自道光年间开始,绍兴府属八县全数成为蚕桑产地,大量粮田改成桑地,生丝产销量激增。

据光绪四年和五年的统计资料,全府出售的生丝一年中即增加48%,达到1954担。

到十九世纪末,机械缫丝业在绍兴显现,1895年会稽县9人集股于曹娥白米堰开办“开源永”丝厂,置缫车208台,日产厂丝百斤,成为浙江最先的近代缫丝厂。

与此同时,织绸业也迅速兴起,第一家绸厂“益昌佩”于1893年在山阴(下方桥)创建;大量小型机户涌现,至清末,仅山阴华舍、下方桥两地,即有机户1639户,织机3400台;地域散布上各自形成专业特色:

府城南区以产“绉纱”为主,和畅堂“王连记”所产官纱为其代表;华舍以产“生货”为主,纺绸、大绸是其中的要紧品种;下方桥以产“熟货”为主,贡缎、花贡缎最为出名。

其时在织造技术上,绍兴还由历史上的一贯“输入”转向了“输出”,光绪17年(1891年),诸暨一名“蚕织能手”被清廷招去在朝廷开设的“绮华馆”专事织造;六年后又有四名丝织高手和假设干染坊教师傅被湖北蚕桑局聘去。

可是,近代绍兴蚕织业作为中国蚕织业的一部份,始终受到内外反动势力的挤压,外国资本家利用不平等条约,一面百般掠夺茧丝原料,一面大肆倾销“洋绸”;清朝政府为应付巨额赔款,也加紧横征暴敛,因此绍兴丝绸业在清朝末年专门快又陷入“厂丝早衰、绸业难振”的境界,“开源永”等第一批丝厂前后倒闭,机户纷纷停台歇业。

二、民元至30年代的起伏

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声浪中,绍兴丝绸以改良蚕种、改良土丝、繁荣绸业为要紧特点,形成了近代第二次进展势头。

民国成立不久,以绍藉人为校长的“浙江省工业学校”,前后在诸暨、嵊县、新昌设立蚕种场,生产优良蚕种,并在绍兴全境开辟蚕业改良区,统一推行新蚕种。

掉队的土种于1934年在绍兴全境绝迹,蚕茧产量大幅度提高,以致那时全省实际开业的茧行60%都集中在绍兴。

同时,“改良土丝传习所”、“模范丝厂”等也前后在府内山区几县开办,足踏缫丝车、扬返车等简单机械取得应用,土丝品位和产量有所提高,至30年代初,全府年产土丝6790担,比辛亥前增加2倍以上,在全省的比例达到8%,比辛亥前提高4个百分点。

织绸业空前繁荣,从日本引进的新式手拉提花机于1915年第一次应用;电动织机于1930年第一次显现;拥有几十台织机的绸厂达20余家,一样的机户达上万家;其中华舍、下方桥两地有机户7250家,织机12860台,年产绸缎50余万匹,远销南洋和国内、津及北方各地;丝绸贸易兴隆,专门是华舍和下方桥,丝行、绸庄、钱庄林立,一日早、中、晚三市,有“日出华舍绸万丈”和“小上海”之称。

但这一时期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1924年北方军阀混战,销路受阻,使绍兴蚕织业短暂受挫;“九·一八”事变后,时局动荡,交通不顺畅,也受冲击;到了抗战前夕,由于战火遍及全国,绍兴丝绸业再度回落。

3、抗日战争期间的起伏

抗战开始前后,上海等地的绸商陆续转入绍兴;不久,杭、嘉、湖地域接踵沦陷,大量丝绸产业撤至绍兴山区,使绍地显现战时蚕织热。

1938年至1940年,绍兴是全省茧丝原料最要紧的供给地;1939年,那时的“富华公司浙江分公司”在绍兴开办嵊县开源丝厂、诚信第一丝厂、诚信第二丝厂、锦源丝厂、华堂丝厂、剡源丝厂、江夏丝厂、庆云丝厂、诸暨经成丝厂、新昌锦文丝厂、新锦纶丝厂,共有缫车1034台。

但这11个厂大部未及正常开业或批量生产,日军即于1941年窜扰浙东山区,绍兴随之沦陷,新办各厂全数关闭,原有的机户和机台也接踵歇,战时产业内迁形成的蚕织热慢慢熄灭。

尔后,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绍兴丝绸业终未苏醒,至全国解放时,全境年产蚕茧约万担,厂丝约297担,绸缎约20万匹,别离只及20-30年代顶峰期的20%、6%和10%。

六、解放后的振兴期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丝绸业经历了四个时期,取得了空前的进展。

解放初至1956年为第一时期,通过扶持老厂复工和组织合作社,尽力恢复活产。

至1956年,全市有丝厂1家(嵊县丝厂),年产厂丝44吨;绸厂2家(齐贤绸厂、益昌绸厂),较大的丝织社14家,丝绸练染社1家,年产绸缎83万米,产品有绍纺、克利缎、慕本缎、宁绸、库缎等。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为第二时期,是绍兴丝绸在解放后的一个进展期,要紧途径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将合作社转为工厂,又将分散的小厂归并成大厂;二是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缫丝由立缫取代坐缫;丝织,经历了“脚踏手拉——单放手——双放手——机械化”的进程,采纳铁木结构织机;印染,甩掉了“一缸二棒”,采纳了机械印染设备。

至1966年,有丝厂2家(嵊县丝厂、诸暨丝厂),年产厂丝132吨,相当于解放初的6倍;国营或集体绸厂6家(绍兴绸厂、齐贤绸厂、华舍绸厂、东浦绸厂、诸暨丝织厂、嵊县绸厂),印染厂2家(绍兴丝绸炼染厂、绍兴丝绸印花厂),年产绸缎万米,相当于解放初的10倍。

绍兴丝绸公司于此年6月成立。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为第三时期,这正是十年骚乱时期,但由于各县针对大城市停工停产而致本地茧丝积存的情形,陆续新建或扩建了一批丝厂和绸厂,如诸暨第二丝厂、诸暨第三丝厂、新昌丝厂、上虞丝厂、绍兴丝织厂、诸暨丝织厂、新昌丝绸纺织厂等等,同时区、社丝绸企业也不断涌现,因此绍兴丝绸业仍有所进展,至1977年,有归口地域工业局的丝绸企业18家,归口二轻系统管辖的小丝绸企业和区社丝绸企业几十家,全市年产厂丝504吨,年产绸缎1275万米,比解放初增加20余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目前为第四时期,这是绍兴丝绸从头繁荣并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大进展时期。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进展。

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接踵显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聚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世界。

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人民的尽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方方面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