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060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docx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

《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

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

“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

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

“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

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

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

《宣和书谱》中说:

“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

”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

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

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

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

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

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

史载:

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

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

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

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

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

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

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

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

著名的是宋四家:

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

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

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

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

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清初四大家:

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

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

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

如: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绘画的起源上来看,最早的绘画约产生与四到八千年前的仰韶彩陶,这些绘画图案基本上是刻在陶器上的。

上面的图案主要有蛇、鱼、鸟、虫、蛙等,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暗示的意象符号。

我们会想,为什么最早的中国绘画图案是这样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意象的图案呢?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包括人类是怎样来的都是弄不清楚的,慢慢便产生了一种朴素的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于是经常举行各种祭祀巫术活动来祈求上苍的保佑,这些刻有鱼、蛙、鸟虫等意象图案的彩陶是祭祀中的重要供品之一,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潜在反映。

同时,中国绘画的诞生与发展,从功能目的上来讲,也是带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的,祭祀逐渐发展为统治者宣扬神灵观,实现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这些绘画图案一开始就间接的充当着统治阶级“助人伦,成教化,测幽微”的政治宣传功能。

中国绘画通俗的讲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美术”,中国古代的“美”字从外在结构上上来看,其含义是一个穿着羊头的人在跳一种巫术舞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最早的绘画活动与中国的祭祀和礼教仪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政治教化的特点。

这是从起源功能上来看。

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绘画附着的载体日益丰富,不仅仅是在陶器上,龟壳、青铜器、铁器、玉器、帛巾、麻布、木材等等材料上都附着有各种各样的绘画图案,直到汉朝造纸术诞生之后,中国绘画实现了最为丰富有效的发展。

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一度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顶峰的造诣水平。

这是从中国绘画的载体上来看。

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一般来讲,人物画是最难画的,山水画次之,最简单的是花鸟类。

从构图上来看,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图象中的长宽比例经常是“失调”的,因为中国画历来重视表现图画的意境画者的主观情趣,而对构图的把握往往不够重视。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西洋画多用焦点透视法,好比照相一般,固定在一个点上,摄进取景框里的便可以显现出来,没有摄入的也便不可能表现在图画上。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这种透视方法在中国绘画中是经常使用的,它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表现画者的心理感觉,缺陷在于构图缺乏精确性,常常导致画中的物象比例失调。

另外,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中国绘画非常讲究。

用笔方面,什么时候该重、轻、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中国绘画都是很讲究的。

要达到用笔的流畅准备以及运用自如,很重要的在于平时的绘画训练和经验积累,非一时能全面掌握。

另外,中国绘画非常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宜,用墨是表现绘画主旨的灵魂之所在。

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浓淡非常讲究,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通常来讲,全浓全淡是没有精神的。

绘画中要有效的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同时,浓还有最浓与次浓之分,淡还有稍谈与更淡之分,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墨之法。

画者需根据作图的实际需要通过浓淡的有效组合来表达画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风格。

用墨到位则作品充满生气,用墨单一则很容易造成全副作品风格意境的丧失,用墨的合宜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之所在。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敷色方法多为平涂,以期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

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绘画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这里不多讲了。

(二)中国绘画的欣赏

那么,了解了中国绘画的这么多特点,我们又应该怎样来欣赏中国绘画呢。

如果了解西方绘画史的画,我们知道西方传统绘画异常重视绘画的技法,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绘画是一门科学”。

达.芬奇是我特别佩服的一名画家,他的英文名字在香港台湾地区翻译成达.文西,和本人同名,很是荣幸啊。

在他的绘画生涯之中,他是秉承着这种“科学”的理念来作画的。

达.芬奇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画画,一共活了67岁,画了50多年的画,他差不多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学习透视法,所谓透视法,就是要非常精确的把眼睛看到的事物很准确的在平面上展现出来,注意物体的明暗度、空间关系以及人眼与物体的距离关系、画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都非常注重。

他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解剖学、几何学等知识来完善他的绘画技艺。

总结说来,西方绘画是非常重视客观的真实。

我们在平时看到的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就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许多画画的与现实异常的接近,非常逼真,与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几无区别了。

那么中国绘画是不是这样的呢?

中国绘画恰恰相反,它是不大重视客观的真实的,它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内在修养。

技术之事在短期内可以掌握,而修养之业则决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途径而完成的。

前面已经谈过,中国绘画特别重视意境风格,也就是注重画家的主观真实,以画抒发胸臆。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欣赏价值方面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西方绘画的。

一副画画的再怎么逼真形似于实物,但是没有精神不能激发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副画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相反,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画是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它有思想有灵魂能够反映出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声,这是难能可贵的。

欣赏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

绘画的文化价值很重要则在于它的时代历史价值上。

欣赏绘画作品时,要特别重视它的时代性。

其实,不光是中国绘画,欣赏西方的经典绘画作品,无不要联系它当时所处的时代。

达.芬奇《蒙那丽莎》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那丽莎》是当时的经典之作,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之前是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黑暗愚昧残暴的时代,神权至高无上,文学、美学、艺术更不用说绘画,一切都沦为神学的婢女。

直至文艺复兴,理性启蒙,人性要大力摆脱神性的束缚,于是在绘画上,一大批主张理性呼唤人性的绘画作品产生了,《蒙那丽莎》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伟大作品。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其实,在今天许多的作画者完全可以画出与《蒙那丽莎》一样形似的作品抑或超过于它,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蒙那丽莎》如果诞生于今天,绝对将是非常平常普通的作品,而放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它则成了当时最伟大的经典画作之一。

  

我们再来看中国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异常兴盛。

联系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朽,造成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失意于政途,入世受阻,退而归隐,出世飘逸,放浪形骸之间,寄情于山水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山水画都带有着鲜明的道家风采,超然物外,空灵无为,这些特点一方面与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唐朝,宗教壁画兴盛,这和当时佛教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

宋元时期文人画开始兴盛、风俗画也开始流行。

宋朝党争激烈,政治黑暗,国家积若,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政见分歧严重,两派在北宋政坛上争斗几十年,这期间又产生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许多文人投身到绘画中来。

从而导致宋朝文人画的兴盛。

文人画与之前的绘画相比,更富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把诗歌、文学、绘画、书法、印章四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绘画的艺术水平一度达到历史上的颠峰时刻。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他不但精通书法、绘画,文章更是千古第一,他主张绘画有两点基本原则:

第一,神似重于形似;第二,诗境通于画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一作画理念在当时极为流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绘画心境在技法之上,绘画史上称为“前文人画”时期;第二时期,主要是宋元时期,此时的绘画心境与技法基本融合,也正是真正的文人画时期;第三时期,明清时期,心境落后于技法之下,作品中的超逸风格逐渐滑入世俗之中,画画的人多半不是为了趣味兴致来作画,而多是为了糊口谋生存,绘画的格调境界大为下降,这一时期也称“后文人画”时期。

当然,这是大体上划分,历史上在明清时期还是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人画家,譬如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等等。

宋元时期的风俗画也是颇为盛行的,代表作有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指的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富有粉饰升平的涵义。

风俗画的兴起,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风俗画由于构图复杂,人物繁多,景致丰富,操作起来非常难。

一般的人很难胜任,创作风俗画的多为宫廷里的画师以及经历过长期绘画训练的技工画者,非一般的文人所能胜任。

这里顺便再谈一谈文人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希望“学而优则仕”,心力多在读书之中,真正擅长画画的不是很多,他们的绘画技法多是较为幼稚粗糙的,一般只能画些花、鸟、草、石之类的简单事物,以及像“梅、兰、竹、菊”四君子般能有效表达他们的旨趣同时又简单易画的事物。

像一般的大型风景画或者复杂的风俗画,文人们多半是胜任不了的。

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宋元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更好的区分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之处以及优势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