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037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docx

山东省地质勘察区域地层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

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

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

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

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

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

自下而上为:

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

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

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

呈北西南东向延伸。

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

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

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

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

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

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

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

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地区保留变质更浅的千枚岩,变质粉砂岩一类。

第二节元古界

鲁东地区广泛分布,包括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

鲁西地区只在沂沭断裂内及其西侧由土门组地层分布。

一、胶东群

胶东群分为富阳组、民山组、蓬夼组。

胶东群在胶北与胶南两地区别较大。

胶北地区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片岩组成。

普遍经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一般较弱,厚8751~22739米。

其中民山组含较多的石墨和厚层大理岩。

胶南地区主要由黑云钾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白云钾长片麻岩、白云变粒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透镜体。

岩层遭受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一般较弱,厚14640~18789米。

1.蓬夼组(Ar—Pt1p)

分布于招远、栖霞、唐家泊、大庄头地区及蓬莱东南部。

蓬夼组是蓬莱地区最老的地层,主要为黑云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上部发育一层愈1000m的黑云片岩,总厚4277—12370m。

该组原岩为一套伴有基性火山活动的泥质碎屑沉积,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其混合岩化作用因地而异,南部一些地段混合岩化较强,出现混合岩;北部地区多为局部混合岩,以条带状混合岩为主。

2.民山组(Ar—Pt1m)

分布于蓬莱民山、大辛店及莱阳谭格庄一带。

民山组(Ar—Pt1p)由黑云角闪岩、黑云片岩及大理岩组成,厚度2259—6957m。

与下伏蓬夼组呈整合接触。

该组原岩为一套粘土、半粘土钙质沉积,夹有火山岩。

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含石墨。

3.富阳组(Ar—Pt1f)

分布于蓬莱东南龙山店、富阳耿家及莱西产芝水库以北,招远东围以东地区。

富阳组(Ar—Pt1m)岩性为斜长黑云片岩,与下伏民山组呈整合接触。

二、胶南群

胶南群主要分布于胶南地区,包括大山沟组、甄家沟组、邱官庄组和于家岭组,总厚度超过5527m。

1.大山沟组(Ar-Pt1d)

主要分布于甲子山、日照、诸城、胶南及临沭玉山等地。

大山沟组变质岩石多呈层状,少数呈透镜状,岩相及厚度相差很大。

因受强烈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常为条带状混合岩及片麻状混合岩。

其原岩主要为一套海相喷发的中酸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并有少量的正常沉积岩。

2.甄家沟组(Ar-Pt1z)

甄家沟组主要分布于甄家沟—洙边、日照市桫椤树—岚山头等地。

本组原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砂岩、白云岩及少量基性火山岩,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变质程度由上而下逐渐加深。

3.邱官庄组(Ar-Pt1q)

主要分布于诸城桃园、五莲北部及莒南邱官庄一带。

4.于家岭组(Ar-Pt1y)

主要分布于诸城市炭井、胶南泊里、五莲岭东及莒南于家岭一带。

三、粉子山群

粉子山群以烟台、掖县一带最为发育。

由黑云片岩、各种大理岩及石英岩、变粒岩组成,总厚可达3000余米,与胶东群不整合接触。

粉子山群广泛分布于潍河流域及半岛丘陵区,粉子山群分为下亚群和上亚群,下亚群自下而上分为山张家组、明村组;上亚群分为祝家夼组、张格庄组、巨屯组、岗嵛组、芝罘组。

1.粉子山下亚群

粉子山下亚群在莱州、平度发育齐全,安丘担山、莱西难墅及莱阳荆山等地也有分布,自下而上分为山张家组(Pt1s)、明村组(Pt1m),总厚度在3850m以上。

2.粉子山上亚群

粉子山上亚群发育在胶东半岛的北部,集中分布在福山、栖霞及莱州、蓬莱一带,与上覆蓬莱群及下伏胶东群均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下而上分为分为祝家夼组(Pt1zj)、张格庄组(Pt1z)、巨屯组(Pt1j)、岗嵛组(Pt1g)、芝罘组(Pt1zf)。

四、蓬莱群

蓬莱群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在栖霞、长山列岛、蓬莱等地。

与粉子山群角度不整合接触。

由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石灰岩等浅变质岩组成,未遭受混合岩化,厚度2880~5295米。

蓬莱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豹山口组、辅子夼组、南庄组和香夼组。

1.豹山口组(Pt3b)

豹山口组为一套泥质和碳酸岩沉积,普遍教授轻微区域变质作用,主要由板岩和大理岩组成,总厚度为1071—1275m,与下伏的胶东群或粉子山群呈不整合接触。

本组分布于栖霞豹山口、寨里于家,蓬莱地区只有零星分布。

其中豹山口地段含磷较高,洪钧山地区本组上段含2—4层贫锰矿,矿体呈透镜状,为沉积变质和氧化林滤富集而成。

2.辅子夼组(Pt1f)

辅子夼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经受了轻微区域变质作用,主要由薄层、中厚层石英岩组成,夹有少量硅质板岩,总厚度584—826m。

本组主要分布于栖霞辅子夼—福山一带,蓬莱北部及龙口也有零星分布。

3.南庄组(Pt1n)

南庄组为一套钙质泥质沉积,主要由各种板岩和大理岩组成,经受了轻微变质作用,总厚度1133—1610m。

4.香夼组(Pt1x)

香夼组主要为一套泥质碳酸盐沉积,主要由灰岩、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板岩组成。

区域变质轻微,大部分未变质,总厚度96—1307m。

五、土门组

土门组地层分布范围较窄,仅于鲁中南地区南部的沂沐断裂带内及其西侧的沂水、临沂、苍山一带见之。

由砂岩、页岩、泥灰岩组成,厚0~290米。

 

第三节古生界

古生界在鲁西地区广泛分布,鲁东地区缺失。

下古生界仅包括寒武系及奥陶系。

寒武系与下伏泰山群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奥陶系与上覆石炭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下古生代上是我国震旦纪以来海侵范围最广的一个时期,整个下古生代大致经历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海侵和晚奥陶世海退这样一个大的海水进退过程。

下古生界以碳酸盐岩类沉积为特征。

寒武系多为正常的浅海相沉积。

岩性为页岩、各种不纯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奥陶系海侵规模和海水深度均较寒武系大,下沉速度均一且稳定,上部为厚层状灰岩和豹皮灰岩,下部为含燧石白云质灰岩。

在这些海相沉积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磷、石膏等矿产资源。

上古生界是华北陆台地史上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

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显著增多,海相地层相对减少,高级陆生植物及鱼类大量出现。

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系、二叠系、泥盆系。

一、寒武系

分布在鲁中南地区的济南、淄博、肥城、莱芜、沂源、沂水、泗水、平邑、枣庄、临沂等地。

下部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页岩,中部为页岩、鲕状灰岩及厚层灰岩,上部为页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中厚层灰岩及泥质带状灰岩,厚203~1724米。

与下伏泰山群地层呈现角度不整合。

根据化石、接触关系、沉积旋回及岩性特征,将寒武系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下寒武统

下寒武统包括馒头组、毛庄组。

(1)馒头组:

10层:

鲜红色易碎页岩,厚13m。

9层:

灰黄色及灰色泥质石灰岩,厚4m。

8层:

绿色石灰质页岩夹石灰岩透镜体,厚3m。

7层:

兰色薄层石灰岩,厚2m。

6层:

紫色及绿色页岩,厚4m。

5层:

蓝灰色及灰黄色薄层石灰岩,厚5m。

4层:

杂色页岩,厚8m。

3层:

灰黄色及灰色石灰质页岩,厚13m。

2层:

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厚4m。

1层:

黄灰色页岩,厚2m。

馒头组共分10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杂色页岩组成。

其中第2、5、7、9层为灰岩,是较好的含水层,总厚度为60~170米。

在张夏馒头山一带,为华北地区的标准剖面,其中在2段含煌斑岩侵入体。

(2)毛庄组:

岩性以紫色云母质页岩为主,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及灰岩透镜体。

在安丘、平邑、蒙阴、临沂、苍山、枣庄等地灰岩增多,在泰安一带一般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厚度有所增大,该组总厚度为23~150米。

在张夏馒头山剖面如下:

6层:

灰色鲕状灰岩,厚0.3m。

5层:

灰色石灰岩,厚0.2m。

4层:

灰色鲕状石灰岩,厚0.8m。

3层:

紫灰色易碎页岩,厚3m。

2层:

紫灰色云母质页岩夹石灰岩结核,厚4m。

1层:

暗紫色云母页岩,底部产鲕状石灰岩,产化石丰富,厚29m。

2.中寒武统

中寒武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

(1)徐庄组:

岩性主要为暗紫色、黄绿色云母质页岩、交错层砂岩夹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灰岩透镜体。

在安丘~昌乐一带,下部有一部分鲕状灰岩,厚度12~132米。

张夏馒头山一带,剖面如下:

9层:

暗紫色纸状页岩,含化石两层,厚6m。

8层:

灰色薄层石灰岩及泥质石灰岩,厚1.2m。

7层:

浅灰色厚层坚硬石灰岩,厚4m。

6层:

红色富含铁质页岩及结核状石灰岩,底部有厚约15厘米红色鲕状石灰岩一层,厚2m。

5层:

灰色薄层石灰岩,含绿色小点,产头尾同型,及为光滑的三叶虫,底部含厚约红色砂岩一层,厚约3m。

4层:

暗灰色及绿灰色砂质云母页岩,夹少量石灰岩透镜体,厚13m。

3层:

灰色不纯石灰岩,厚1.5m。

2层:

紫灰色云母页岩,产三叶虫化石,厚20m。

1层:

灰紫色、具斜交错层理构造,含少量细砾石的鲕状石灰岩及其他三叶虫化石,厚0.4m。

(2)张夏组:

主要岩性下部为厚层状鲕状灰岩和厚层状灰岩,夹黄绿色、紫色页岩和薄层灰岩互层;中部厚层状豹皮灰岩和厚层状结晶灰岩,上部为厚层状豹皮灰岩夹灰岩并含海绿石结晶灰岩。

在安丘、昌乐一带页岩较多,在淄博、莱芜、蒙阴、费县南部等地,中上部黄绿色页岩增多。

崮山虎头山黄莫顶剖面如下:

12层:

黑色薄层鲕状石灰岩,厚0.5m。

11层:

黑灰色致密石灰岩,厚22m。

10层:

灰色薄层石灰岩,偶夹鲕状条带,厚15m。

9层:

暗灰色厚层石灰岩,厚20m。

8层:

白色块状结晶石灰岩,厚10m。

7层:

浅灰色致密薄层石灰岩,厚22m。

6层:

灰色及深色鲕状石灰岩,含细粒海绿石,厚10m。

5层:

黑色块状石灰岩,厚39m。

4层:

浅灰色致密石灰岩,含化石碎片,厚22m。

3层:

黑色鲕状石灰岩,含三叶虫碎片,厚5m。

2层:

灰色薄层石灰岩,厚1.4m。

1层:

薄层石灰岩夹石灰岩结核,厚3m。

3.上寒武统

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1)崮山组:

主要岩性为薄层状灰岩、黄绿色页岩、泥质灰岩、疙瘩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

在张夏、淄博、莱芜地区页岩较多,厚度17~257米。

(2)长山组:

主要岩性为竹叶状灰岩、泥灰岩、少量鲕状灰岩,分布很广,总厚度30~135米。

崮山唐家寨剖面如下:

8层:

灰色及赫红色石灰岩,厚2m。

7层:

黑色薄层石灰岩,厚4m。

6层:

白色及灰色厚层石灰岩,厚8m。

5层:

灰色及黄色条带状石灰岩夹竹叶状石灰砾岩,厚5m。

4层:

白色结晶块状石灰岩,厚8m。

3层:

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石灰岩,板状页岩及竹叶状石灰砾岩,含化石两层,厚21m。

2层:

黄色坚硬石灰岩含海绿石碎粒,厚1m。

1层:

竹叶状石灰砾岩,厚3m。

(3)凤山组:

主要岩性为厚层条带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局部白云质灰岩,厚25~200米。

二、奥陶系

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山东省缺失上奥陶统。

下统为薄层~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厚60~250米。

中统以中一厚层状纯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厚305~1002米。

(一)、下奥陶统Q1

下奥陶统为冶里—亮甲山组:

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致密坚硬,风化面微黄色,顶部发育不规则的风化列席,此层中含坚硬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下部微浅灰色微微发青的薄层板状白云质灰岩,此层节理发育多破碎,含化石。

(二)、中奥陶统Q2

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以泥灰岩与石灰岩相间出现,共有三层泥灰岩和三层石灰岩,石灰岩自下而上逐渐变厚、变纯,按时代自新到老如下:

第三组石灰岩(Q23-2):

厚145-149m,下部为青灰色厚层半结晶致密石灰岩,底部夹有泥质灰岩2-3层,表面风化呈淡黄色,具有黄色斑点豹皮状石灰岩,豹皮纹约有1—2厘米,此层喀斯特较发育,在层面上有化石、珠角石、卷螺。

第三组泥灰岩(Q23-1):

厚51—130m。

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夹旋涡状石灰岩,底部有大瘤状石灰岩砾石,上部为暗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灰岩。

第二组石灰岩(Q22-2):

厚度224—337m。

含燧石结核为此层的特点,下部为青灰色厚层石灰岩,含网状细条,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石灰岩,夹一泥灰岩数层,表面为网格状白色方解石细脉。

第二组泥灰岩(Q22-1):

厚度33—61m。

上部为黄色薄层泥灰岩,含泥量少于50%,下部石灰质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排列紊乱。

第一组石灰岩(Q21-2):

厚度120—172m。

下部为青灰色页状石灰岩,节理发育很破碎,层面有次生方解石细脉,上部为中厚层石灰岩。

第一组泥灰岩(Q21-1):

厚度30—36m。

上部为灰黄泥灰岩,含泥质75%,所以极易风化,下部夹有石灰质角砾。

二、泥盆系

山东省上古生界除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缺失外,中上石炭统及二迭统均较发育,但出露一般不太好,均保存于鲁中南各断陷盆地中,与下伏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主要岩性底部为砂页岩夹灰岩,中部为煤系,上部为砂岩,厚333~1021米。

三、石炭系

石炭系缺失下石炭统,中石炭统为本溪组、上石炭组太原组。

(一)、中石炭统本溪组(C2)

本溪组以紫色页岩为主,石灰岩次之,另外含白色砂岩,底部含有铝土页岩及软质粘土,分布广泛,北部淄川、博山、章丘,中部新泰、蒙阴,南部薛城均有分布。

新泰、莱芜的层序如下:

灰色页岩夹黄灰细砂岩

9层:

灰色页岩夹黄灰细砂岩,厚11—13m。

8层:

深灰至灰黄色厚层石灰岩,偶含白色燧石结核,厚5—12m。

7层:

紫色灰色页岩夹黄色长石云母质砂岩,上部含鸡窝式薄煤一层,厚1.2-8.8m。

6层:

灰绿至灰黄色细粒长石质砂岩,局部含砾石,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燧石石灰岩等,厚0.8-1.5m。

5层:

深灰至灰色致密层状不纯灰岩,厚1.5-8m。

4层:

紫色页岩夹黄褐色砂页岩及铝土页岩,赤铁矿层厚2.5-8m。

3层:

铝土页岩,一般5-6m。

2层:

紫色页岩层常含有残余赤铁矿及褐铁矿块,厚1.4m。

1层:

石灰岩质角砾岩,厚0-1.5m。

(二)上石炭统太原组(C3)

太原组是一套灰色至黑色页岩及灰色砂岩互层,北部夹有0—8层石灰岩,主要含煤层9—10层,有粘土层多层,石灰岩平均厚度不到2m,含有珊瑚、海百合等化石,分布范围广泛,淄川、博山、章丘,新泰、蒙阴,南部薛城均有分布,是我省的重要煤田。

四、二叠系

二叠系在我省较发育,下二叠统分为淄川组、黑山组;中二叠系分为万山组、大奎山组、孝妇河组;上二叠统为凤凰山组。

第四节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的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广泛出露于各断陷盆地内,为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间有强烈的陆相火山喷发。

出露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缺失三叠系。

一、侏罗系

山东的侏罗系在鲁西地层区发育较全,分布于鲁中南的淄博、莱芜、新泰、蒙阴等地,鲁东地区的莱阳、海阳和五连一带。

以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为主夹页岩,厚度495~2249米,与石炭二迭系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坊子组(北部)、汶南组(南部)、分水岭组,鲁东地层仅发育莱阳组。

(一)、鲁西地层分区

1.下—中侏罗统坊子组(J1-2f)和汶南组(J1-2w)

(1)坊子组(J1-2f)

坊子组主要分布于沾化县车镇、大王庄、罗家,恳利孤岛,潍坊坊子,安丘辛庄,淄博博山等地。

在坊子一带构成重要的煤田。

(2)汶南组(J1-2w)

汶南组(J1-2w)主要出露于鲁西南部的一些断陷盆地中,在沂源、莱芜、新泰、蒙阴、平邑等盆地中可见。

据煤田地质勘探资料,鲁西南沉降区也有分布。

新泰市分水岭剖面如下:

上覆地层:

分水岭组(J3f)

——————假整合————————

汶南组(J1-2w):

3层:

紫红色砂砾岩,厚36.8m

2层:

紫红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紫色、黄绿色页岩互层,厚83.3m

1层:

紫红色砂砾岩,厚2.9m

———————不整合—————————

下伏地层:

本溪组(C2)

2.上侏罗统分水岭组(J3f)

该组分布于鲁西裸露区的平邑、新泰、蒙阴、莱芜、沂源、淄博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中。

鲁西北覆盖区的茌平、莘县也有分布。

分水岭组主要由灰、绿色的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组成,近火山喷发地,上部可含凝灰岩。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层的侏罗系仅发育上统,称莱阳组(J3l)。

该组主要分布于胶莱凹陷内,在莱阳山前店、海阳东村、高密柴沟、胶州二十五里夼、诸城皇华店一带。

此外在牟平、日照、胶南,该组也有零星分布。

二、白垩系

主要分布于沂沐断裂带和莱阳盆地中的高密~海阳地区,鲁中南地区的断陷盆地内也有分布,与下伏的上侏罗统地层及上复的第三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下统青山组为一套火山岩系。

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厚度1089~6007米。

上统王氏组为页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厚度1196~6681米。

(一)、鲁西地层分区

1.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西地区的蒙阴、平邑、莱芜、邹平、临朐、沂源等盆地中及沂沭河流域的郯城、莒县、沂水、安丘等地,其中以蒙阴盆地发育较好。

青山组以中基性岩为主,火山岩系发育。

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

由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凝灰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分水岭组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

在蒙阴地区由凝灰岩与粉砂岩互层组成,上部及下部粒度粗,中部细,为青山组的重要层段。

第三段:

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夹安山岩、玄武岩组成。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分布于临朐、马站、莒县、安丘等地。

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

以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间夹页岩、粉砂岩,属河流相,局部属洪积相沉积,厚42m。

第二段:

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黑色及紫色页岩、砂岩为主,属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500—1600m。

第三段:

主要为灰紫、灰黄、灰绿色的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厚300—500m。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区也分为下白垩统青山组(K1q)、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1.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东地区的诸城、胶州、即墨、莱西、莱阳等地,尤以诸城、莱阳一带出露良好。

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

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集块角砾岩等,厚度1000—3700m。

第二段:

主要以流纹质角砾岩为主,厚度400—2840m。

第三段:

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厚度260—1340m。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主要分布于诸城、莱阳等地。

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

由棕红色、灰绿色及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相沉积,厚274—827m。

第二段:

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浅湖交互相沉积,厚527—1389m。

第三段:

上部由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下部由棕红色、灰色砾岩及粉砂岩、细砂岩组成。

属河流相及牛轭湖相沉积,厚369—1457m。

第五节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统地层外发育均比较齐全,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区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地层的分布和岩相受构造及古地理控制较为明显,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

近年来在济阳坳陷中发现海相沉积夹层。

一、第三系

山东省第三系地层十分发育,全省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分布在蒙阴、平邑、泰莱、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将新泰官庄附近的一套红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组(E2-3g)。

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粘土岩,中段夹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鲁东地层分区

下第三系仅发育黄县组,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黄县(今为龙口)一带。

黄县组是一套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页岩、泥质灰岩组成,最厚可达1600m。

3.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为灰色、杂色泥岩和砂岩互层,夹少量碳酸盐岩、油页岩和石膏,厚约4000—5000m,是良好的储油岩系。

共分为孔店组(E2k)、沙河街组(E2-3s)、东营组(E3d)。

(二)上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安丘、沂水及济宁、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内,由泥岩、粘土岩、砂岩、炭质页岩、硅藻土页岩、淡水灰岩及玄武岩组成,地层有牛山组(N1n)、山旺组(N1s)、尧山组(N1y)、巴漏河组(N1b)。

其中山旺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层,产有丰富的化石,化石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山旺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