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4969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docx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篇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

(1)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来每年增幅均在30%以上。

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和利税超过千万的企业达43个拥有上市公司3家。

纺织、医药、机械、造纸、化工电力成为聊城的支柱产业。

东阿阿胶出口量占全国的90%多。

高唐时风农用车在产量效益利等方面均后全国同行业之冠2000年实现利税3亿多元。

鲁西化工的尿素和三无复台肥的生产能力己达到1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

客车、拖拉机、造纸等产品在国内亦占有重要地位。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猛,肉牛出口居山东省第一位,肉鸡产星出口星均居山东省第二位,食用菌和速冻、脱水蔬菜产品销往五大洲40多个国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全市拥有各类市场432处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32处,形成鲁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目前聊城己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交流与合作关系。

全市出口商品达200多种外商投资项目360多家。

印尼大马集团、美国首联集团、安宏集团、法国LDC公司欧华公司和瑞典斯堪尼亚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已在聊城投资建厂

聊城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

全市水资源非常丰富,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

中华母亲河——黄河在我市自西向东蜿蜒百里;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在市内纵横交错,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将从聊城经过,形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独特的水系。

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面总面积5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引黄灌渠等30多条大小河流穿城而过,并且水系相通,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聊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我市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拥有文物古迹400余处。

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大家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

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志士众多。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现代中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拥有旅游景区(点)20多处。

市区内四大景区相连接,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胜景:

东昌湖风景区,融湖、河、城为一体,风景秀美,波光潋滟,乘一叶扁舟于碧水之中,既可以观赏到大自然的风光,又可以饱览闻名于世的山陕会馆、光岳楼、宋代铁塔、海源阁等文化古迹;聊城凤凰苑农业科技园,东临大运河,西接东昌湖风景区,南依四河头旅游度假村,是一处融生产示范、科技开发、观光娱乐、综合商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姜堤中原民俗游乐园,北连凤凰苑农业科技园,既拥有众多的现代化大型游乐设施,又具有田园风光的韵致;徒骇河风景区,位于聊城市区东侧,与东昌湖水系相通,绿树成荫,风光旖旎。

与此交相辉映的,还有阳谷的景阳岗、狮子楼,临清的舍利塔、清真寺等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聊城已经成为国内新的旅游热点。

聊城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

近几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建设“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

一是开发建设了东昌湖风景区。

该风景区规划面积占聊城市区的2/3。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已经建成。

公园内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

二是开发建设了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聊城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时代,曾因运河漕运发达而兴盛400多年。

当时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为了再现聊城昔日的繁荣景象,从1999年8月开始,聊城市实施了古运河开发工程。

目前,一期开发已经完成,开发河道1.5公里,两岸新建了水泥路、绿化带和仿古建筑;二期工程开发正在进行,待三期工程开发结束,昔日聊城水运发达的景象会显现出来。

三是开发了徒骇河新的旅游景区。

市区东侧的徒骇河,过去仅是一条行洪河,从1999年11月开始,我们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全国最大单体橡胶坝,并实施了两岸的绿化工程,初步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的风景区。

该风景区与东昌湖风景区遥相呼应,连成一体,形成了“江北水城”一道新的风景线。

另外,我们还注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建成了聊城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姜堤中原民俗游乐园、马颊河旅游度假村等生态旅游景区;开辟了水浒旅游线和古运河旅游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目前,江北水城的框架基本形成,生态旅游已成为聊城新的特色。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原则,注重加强了功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使聊城完全具备了良好的旅游条件。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

(2)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纬35o47'~37o02'和东经115o16'~116o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

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557.5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

其中,少数民族38个,约有6.73万人。

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

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

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16个村委会。

2001年末,全市企业单位1219个,事业单位1481个,机关单位1010个,全部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325020人。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

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

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

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

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

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

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

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

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

地热资源尚待开发。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

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

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

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

“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聊城经济发展迅速、百业俱兴。

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9.4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5∶43.5∶27.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312元。

工农业总产值573.47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55318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84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01亿元,粮食产量423.87万吨,棉花产量8.47万吨,油料产量27.70万吨,水果产量34.99万吨,蔬菜产量743.66万吨,肉类总产量39.20万吨,禽蛋产量30.10万吨,大生畜年末存栏150.55万头,水产品产量39.0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2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453.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40亿元。

全市工业企业130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102个(国有工业企业53个),小型企业260个。

国有工业企业87个、总产值965123万元,集体工业企业57个、总产值299471万元,股份合作工业企业12个、总产值114154万元,股份制工业企业84个、总产值1026504万元。

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16个、总产值130033万元,中央工业企业1个、总产值9577万元,省属工业企业2个、总产值52438万元。

出口总额12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1%,进口总额452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实际利用外资额3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3%。

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公路货运量881万吨,电信业务总量12686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5218万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科学教育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城市环境整洁清新,是山东省卫生城市;接待条件日渐完善,拥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

随着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市区集中供暖、供气、以及东昌湖和古运河、徒骇河等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设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4×60万千瓦山东中华聊城发电厂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产后,聊城将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

“江北水城”将以她独特的风韵,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3)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

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

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

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

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

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

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

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

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

地热资源尚待开发。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

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

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3.5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

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

“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

2008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201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4)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誉。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聊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

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

有谋士计然。

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

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建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古称东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

现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风景如画的东昌湖,面积达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座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的古城格局和风貌,是著名的中国北方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全市主要旅游资源聊城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清真寺,东阿曹植墓,阳谷景阳冈等。

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气势恢弘,“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建于清初的山陕会馆,雕刻精细,布局严谨,是我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被誉为“东昌三宝”之一的宋代铁塔,古朴雄浑,苍劲挺拔,是我国现存为数极少的铁塔之一。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收藏之丰富“为海内之甲观”。

在市区周围,还分布着武松斗西门庆的狮子楼、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鱼山脚下的曹植墓,以及古阿井、迷魂阵、鳌头矶、舍利塔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聊城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是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民族英雄张自忠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乡。

聊城概况导游词范文(5)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地区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河南省及本省的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

聊城市因史称聊摄国故名。

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荏平、高唐6县及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汉、回、蒙古等39个民族。

以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其次为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

全市主要旅游资源聊城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清真寺,东阿曹植墓,阳谷景阳冈等得到保护与开发,景阳冈一期工程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