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657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docx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

中学关于简繁体最全辩论稿

●一辩开篇立论

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已推行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整整三代人,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很大的改变。

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有人主张“废除汉字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甚至有“50年内,废除简化字”的呼声,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议论。

我觉得简化字不应当废除,也不可能废除,因为:

  简体字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容易记,容易写,省时省力,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对于普及教育,效果尤其明显。

简化字不仅好认、好写,而且已经在中国大陆推行了半多个世纪,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不仅如此,简化字在海外也深受欢迎,港澳地区对简化字采取“繁简由之”的态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完全照搬,台湾也接受了一些简化字。

总之,简化字已经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可能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废止简化字。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发表过一篇《简化字赞》,生动形象地显示了简化字在实用中的方便:

“简化字好,不用费力就分晓。

简化字明,很少字儿分不清。

简化字齐,写起来大小差不离。

简化字快,不信咱们来比赛。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简化字的优点。

  有人担心只学简体字,将来可能看不懂古书。

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绝大多数并不读古书,极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可以专门学习。

特别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如果一上学就硬让他们学繁体字,弄得好多孩子厌学,以致半途而废。

就算勉强坚持下来,能看懂现代出版物已经很不容易,指望他们看古书是不现实的。

再说,古书由于年代不同,阅读难度的差异很大。

先秦的古籍,例如《左转》,认识繁体字的人离开注释照旧读不懂,因为不但要懂得古代的词义和语法,还要具备历史知识。

汉唐以来的文言,包括《聊斋志异》这样的书,也不见得容易读。

正因如此,许多文言著作很早就有了白话译本和文白对照本。

如果说“古书”是指明清的白话小说之类,那里的繁体字并不构成什么障碍。

一来,在常用的6至7千汉字中,简体字不过2200多个,只占1/3。

二来,如上文所说,繁、简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许多来自大陆的中青年人的实践证明,这个过渡并不困难。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分两步走:

让孩子先学简体,以后需要时再逐渐识别繁体。

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注定了简化字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简化字由于笔画比较少,在计算机上显得形体清晰,联合国已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成为国际标准。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也规定华人社会使用简化汉字。

正如专家所言,“简化字已经走向世界,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会发挥有利的作用。

毕竟,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简很容易,但由简到繁则非常难。

●二辩反驳对方立论

1.反驳对方“看不懂古书”

有人担心只学简体字,将来可能看不懂古书。

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绝大多数并不读古书,极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可以专门学习。

特别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如果一上学就硬让他们学繁体字,弄得好多孩子厌学,以致半途而废。

就算勉强坚持下来,能看懂现代出版物已经很不容易,指望他们看古书是不现实的。

再说,古书由于年代不同,阅读难度的差异很大。

先秦的古籍,例如《左转》,认识繁体字的人离开注释照旧读不懂,因为不但要懂得古代的词义和语法,还要具备历史知识。

汉唐以来的文言,包括《聊斋志异》这样的书,也不见得容易读。

正因如此,许多文言著作很早就有了白话译本和文白对照本。

如果说“古书”是指明清的白话小说之类,那里的繁体字并不构成什么障碍。

一来,在常用的6至7千汉字中,简体字不过2200多个,只占1/3。

二来,如上文所说,繁、简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许多来自大陆的中青年人的实践证明,这个过渡并不困难。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分两步走:

让孩子先学简体,以后需要时再逐渐识别繁体。

2.反驳对方“繁体字简化造成文化传承的断层”

您的观点本身就存在片面性。

造成文明的断层这现象由来已久。

首先是我国考古发展缓慢,一些我们不曾知晓的文物等没有被发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

其次,我国历史有近五千年,而有史可考的文明更是高达两千余年,这就造就了我国沉厚的文明底蕴。

一词多义甚至一字多义是常有的事,而在看待古代文学事,一字之差就可能会将整篇文章理解不到位。

最后,我国历史上不乏类似于“焚书坑儒”的事件,造成了某段历史的扑朔迷离。

因此将文明的断层归结到简体字的出现我认为是片面的。

至于您所担心的也不无道理,因此在您提出的两个价值之间我们要做好平衡点。

既要保持文明记录的便捷性、高效性。

同时也要保持我们民族年代深沉的文化底蕴!

3.反驳对方“对书法等文学艺术的摧残”

汉字当初是不具艺术性的,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工具。

正如你所说的汉字在发展了多种字体后具备了艺术性:

书法艺术。

但是汉字仍然是一种工具,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人们交流的载体、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工具。

承认他的工具性,并不影响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艺术性。

所以说汉字具备有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二重性,二者并不矛盾。

话又说回来,简化汉字并不影响汉字的工具性和艺术性,简化汉字照样可以记录语言,照样可以成为人们交流的载体、成为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工具。

汉字照样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

如果某些书法家不习惯使用简化汉字做书法作品,那么他尽可以使用繁体字,就像他们使用篆体字写书法作品那样。

热爱书法,可以自己去学繁体字,为什么非要别人陪你一起学呢?

难道因为你喜欢吃肉就要求和尚尼姑不准吃斋菜吗?

4.反驳“简化字破坏了造字系统的完整性”或“汉字系统的一致性”或“汉字系统的逻辑性”

少数简化字不太理想,不能否定整个简化字系统,简化字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在要逐步废除会不得人心。

有人说繁体字有逻辑性,便于认知,其实学龄儿童认字是凭对图像的认知,而不是逻辑因素,成人认字才会更多依靠逻辑,试问,小孩子看到复杂的汉字会兴味盎然的记住吗?

刚实行简体字的时候,也是很谨慎的,试行表明,实行简体字,孩子认字比繁体字快了好多,也节省时间。

5.反驳“简化字阻碍了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沟通”

事实上,简化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并不大。

在日常使用的文字中,简化字大约占7000通用字的31%。

如果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13000多个字算来,简化字只占17%。

“独体简化字有482个,偏旁类推得出的有1753个,加起来在内地推行的简化字有2235个,在这之外的那些汉字叫传承字,就是台湾所说的正体字,这些字是两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6.反驳“简化字是政治化的结果”

与文革动乱也没关系。

简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后创造的,其他的都由来已久,“清朝末年就有人要求了,所以简化字运动是清朝末年开始的。

文字的简化是一个自然趋势,英文也在简化,ABC的B,大写是繁体,小写就少了半笔了,这就是简化了。

研究文字学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字都是一步一步简化的,没有例外。

7.反驳“繁体字每个字都融入了我们华族的杰出的智慧,每个字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伟岸的尊严”、“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身上烙下的高贵的印记”

我想问,难道我们民族的智慧、尊严和高贵就只能靠繁体字才能体现吗?

   五胡乱华时,北方汉人被异族奴役甚至屠杀,这时我们这个写繁体字的民族,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

   金人侵略宋土,占领半壁江山,宋朝遗民遭受无尽的屈辱,甚至两个皇帝都被掳去,那时我们这个写繁体字的民族,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

   八国联军进北京,在圆明园烧杀劫掠,无数能够反映中国文化成就的文物、珍宝被盗、抢,流失异域,我们这个写繁体字国家,其智慧、尊严和高贵又体现在哪里?

按对方的逻辑,欧洲人的智慧应该是远逊于我们的,虽然在他们中间产生过开普勒、牛顿、伽利略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并奠定了近现代科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会写中国的繁体字;美国人也远不及我们有尊严,比我们低劣得多,虽然美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最多,经济实力世界最强,现代科技中他们发明的原创技术最多,但他们同样也不会写中国的繁体字呀。

   中华民族的智慧、尊严和高贵到底要靠什么来体现,靠的是不向外来压迫和侵略屈服,靠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繁荣,靠的是全民族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而不是恢复繁体字,不是什么“每个字都融入了我们华族的杰出的智慧,每个字都流露出中华民族的伟岸的尊严”、“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身上烙下的高贵的印记”这样的空谈。

8.反驳“繁体字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说法不准确,就举一个例子,“例如‘体’字,简体字中代表‘身体乃人之本’,能很形象表达意思。

但繁体字中,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反而没有简体字表达的意思准确。

9.反驳对方“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我们认为文化的传播跟文字的改变没有多大关系。

比如说孔子的书从前是用鲁国的古代文字来写的,到了汉朝,就变成用汉朝的文字来写,所以虽然文字在改变,但文化还是传下来了。

10.反驳对方“照此简化下去,汉字就会变成日文片假名那样的东西”

这种谬论并不能成立,因为它先是对未来作出了一种假设,又对其进行了价值否定,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先不说对未来作出假设本身就有问题——未来不一定按照逻辑推理去发展——更重要的是,就算未来会按照逻辑推理去发展,以现在的价值观对未来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也毫无意义。

 人类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事物的价值,只能在它成为客观事实之后,由当时的人们去评价。

 现在的人说“将来汉字要是变成片假名那样就太不象话了”,就如同秦朝的李斯说“将来要是废除了小篆那就太不象话了”。

又如女人的衣服,刚露出胳膊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说:

“照此下去,怕是连大腿都要露出来了,那也太不象话了!

” 可是现在呢?

11.

●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

1.你知道简化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

据学者考查,简体字早在甲骨文(公元前13-11世纪)和金文中就出现了。

汉魏六朝的碑刻、唐代的经书中都有不少简体字。

到了宋代,简体字由碑刻、手写转到雕版印刷,不但数量增加,而且扩大了流行的范围。

像继(繼)、寿(壽)、营(營)、烛(蠟)、齐(齊)等简体字,就是唐宋以来产生的,至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近代有意识的改革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

那些以为汉字简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实际上,50年代的工作只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已。

2.你知道如果你手写2000个简化字,要比写繁体字少些多少划吗?

答案:

据有关专家计算,《简化字总表》所收的2235字,总共有23025笔画,平均每字10.3画。

而被代替的繁体字,总共有36236笔画,平均每字16画。

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

这就是说,如果你写2000个简化字,就可少写10000画。

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

3.是否只有中国大陆在使用简体字?

答案:

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就接受了简体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华人社区也先后在80年代采用了简体字。

去年底,加拿大中文台有报道称,巴黎为了适应中国游客的需要,许多介绍景点的中文都采用简体字。

另有报道说,上海与台商合作,在台北开了一家书店,所售的书都是用简体字印刷的,据说销售成绩颇佳。

由此看来,使用简体字是大势所趋。

●三辩质辩小结

从刚才的辩论我们可以看出,简体字不是我们刚建国是头脑发热而实行的,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自然而然发生的。

不要总说数典忘祖什么的,这只是一个文字的改革,文字只是传承文明的符号而已,祖先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个更加简洁的形式。

老是固步自封,不勇于改革,这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 。

我们要问:

所谓“文化”,是少数人发现、发明的,供多数人使(享)用的事物才可称作“文化”,那么简体字和繁体字,那一种字使用的人多呢?

当然,作为书法家和艺术家肯定喜欢繁体字,因为繁体字对于他们来说有发挥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那么我们的民众中,有多少书法家和艺术家呢?

我们要问:

鲁迅先生说过:

“如果把谁都看不懂的东西也称作文化,那可真真的没了文化”。

那么,对于广大民众和中小学生来说,是繁体字容易看得懂,还是简体字容易看得懂呢?

我们要问:

汉字自古就具有难认、难记、难写的弊端,因此在“汉语拼音”普及之前限制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那么,是让汉字成为少数人的“专属品”,还是成为多数人的“交流工具”呢?

我们要问:

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了“继承民族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废除简化字那样废除工业现代化呢?

继续让我们的民众留长发,继续穿长袍马褂呢?

所以我们要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打破旧的、烦琐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简单的东西,如“电脑”的发展过程。

可是,我们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保护民族文化”为荣,以“四大发明”为傲,用祖先的荣耀掩饰自己的无能,结果,“改变世界面貌的几百项发明没有一项属于中国”。

●自由辩论

有人说,使用简化字,“勾销了这些汉字在整个汉字演进史中所经历过的变化过程”。

这真是危言耸听,所谓的“繁体字”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它只是和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一样,退出了社会应用的主流而已,何言“勾销”?

你想研究“汉字演进史”,大可去阅读“正体字”甚至甲骨文、金文,没人阻止你。

但是你以为每一个老百姓都象你一样关心并需要“汉字演进史”吗?

不知这些人意识到没有,如果古人都跟他们一个思路,我们现在恐怕还在使用图形文字甚至是图画。

正因为古人不象他们这般固步自封,而是在完善文字体系的同时,不断地追求应用上的简化,甚至不惜为了“便捷”而牺牲“精确”,才会有他们现在奉为神圣的所谓“繁体字”。

简体繁体都是汉字,正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一样都是汉字,并没有使那一个消失掉。

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识繁书简,识繁技术上也不可行的,把简体字弄好就行了,文字演变与文化传承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大。

一般人想看中国历史古藉,现在都有简体文版,有些学者要钻研古籍,可以去学篆文隶书及繁体字,但是那终究只有极少数的人。

文字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因此就必须符合多数人的要求;专家学者毕竟是少数人,因此不能为了满足少数人而让多数人“受罪”——同一个字,要多写好几笔。

看古籍并不是识繁体字就可以懂的,同样的字时代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仍要注解才能懂,所以十三经各个朝代都有各代的注解。

人们对历史的解释,多半以自己的立场、观点为主,所以文字不过是工具,只要它“好使”就行。

据外国人说:

汉字难认、难写、难记。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他简单一点呢?

全球一体化是趋势,因为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据我所知,高科技,就是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那么简繁两种字,那个更简单呢?

文字首先是一种工具,如同电脑也是工具,那么您喜欢现在的笔记本电脑?

还是喜欢以前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电脑?

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对汉字进行了简化,从甲骨文到大篆体,从小篆体到魏碑文,特别是草书让复杂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单的书写,同样具有美学上的意义,汉字一直都在演变和进化,就如同语言一样不断的有新的词汇出现,何必再走回头路呢?

难道我们的草书不好看吗?

对于大陆和港台两种文字的并存现象,我们应该持包容的态度,你写你的繁体字,我推广我的简体字,如果需要两岸三地进行交流时,可以兼学,就如同普通话、广东话和台湾话一样,兼学即可,但简单才是真理,我相信,随着两岸三地文化的交流,简体字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记载文化和历史字符,作为符号,当然是越简单越好。

历史上,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形成了现在的文字形状,再经过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对繁体字再一次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目前的简体汉字,目前大陆的教育也是按照简体字进行文化传授的。

上世纪初我们就推广白话文,文字随着书面语的简化也得到了简化,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接受了教育,文盲率下去了,直接推动了国家的进步。

有人考虑到保留文化精化而提出改回去,可以理解。

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精髓,但是我看,自己学习就可以了,我写字特别丑,就喜欢看写的好看的人写书法,会写繁体字的还可以办个班教教别人,不过全部改回繁体,让大家不用简单的用复杂的,真是历史的倒退。

举例子说,文言文在语文课本里并不少,现在用这种文体交流的人又有多少?

汉字作为世界语言的一种,应该具有能被其他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的特性。

即便当今使用的是简体,汉语仍然被称为“世界上最难以学会的语言”。

若要回归繁体,则会在表词达意上难上加难。

我对欧洲学生每人掌握两三门外语钦佩不已。

一种能够轻松被学习的语言,为这个语言的故乡提供了更好的,被接受和了解的机会。

别忘了即便是使用繁体字的日本,仍然以平假名片假名为主要的文字载体。

对于这句“繁体字有利于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为什么要让我们这么一大帮的人去适应他们去学繁体字,而不是让他们港澳台的人学简体字来适应我们?

搞错对象了吧?

而且谁说简体字缺乏美观了?

写出来的字美不美观,要看书写的人!

如果这个人书写水平很烂,不管是什么美观的字都能写成丑不啦几的字

还有,你说“港澳台也用繁体字,未见学习起来困难。

”,那既然他们繁体字都学的好,简化的字学起来不是更容易吗?

那干嘛让我们10几亿人口舍掉简体字而去学繁体字?

繁体固然能传承文化,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汉语,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语言,语言在世界上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简体就是如此。

相比繁体,简体更适应这个世界,简体也更有活力生存,又能传承文化,又能与时俱进,支持简体~~~~~~~~何乐而不为呢?

简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字也在不断进步中,又复杂慢慢变得简单。

现在不是提倡简约美吗?

我就认为简体字漂亮。

有了电脑也得写字,中学生作业多你们不是不知道,老师学校说减负,却是越减越多,如果再来一个繁体字,那不是更麻烦?

繁体字笔画多,复杂,远远看,对近视的同学,很难看出是什么字,老人就更不用说了。

简体字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能传承文化,老人都不觉得不习惯,我们又抱怨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