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指墨画.docx
《第十一课指墨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课指墨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课指墨画
第十一课指墨画
教材分析
本教材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中国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但指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未能引起重视。
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指墨作画,所产生的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开创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教学
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各种指墨效果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颜料与宣纸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和指墨中国画各两幅、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共案
个案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
认识指墨画,欣赏我国清代高其佩等名家的指墨画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毛笔画与指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
指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
猜猜指墨画有几种指墨表现方法,说说指画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
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指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
近现代指墨画名家潘天寿等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指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指墨画用指表现方法,并作示范。
(3)教师在宣纸上作各种指墨效果示范,完成一幅指墨画。
3.指墨游戏。
(1)学生在一张宣纸上,试作各种用指方法,体验、观察形成的指墨效果。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指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指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宣纸上,再次用手指作水墨画,完成一幅指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教学后记
六 年级 上 册美术 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二课光与影
教材分析
光与影是什么?
是母与子之间的默契与感应,是挚爱伉俪的如影随形,是明眸与心灵的互呈表里,是绿叶对根的深情相依。
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
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六年级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设计意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光影的黑白、黑白灰出发,由浅及深地发现光与影、表现光与影。
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不同角度的光与影,看光源,画光源,表现黑白及彩色光源。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透过音乐般律动的光与影,将认知的体验反映于表现光影给人的强烈效果上,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创意上给观者强烈心灵体验的光与影才会美丽,完成后共同欣赏、分享。
教学
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认识光与影的黑白灰;欣赏光影效果的作品。
难点:
选择使用各种工具大胆地表现光与影。
课前准备
(学生)自选画笔。
(教师)各种形式的画笔、色彩卡纸、图片、范画。
(教师可采用的游戏参考:
皮影、手影、剪纸、踩影子等加强对光与影的认识。
)
教学过程设计
共案
个案
1.有趣的引导及互动。
(1)做游戏:
光在哪里?
我的影子在哪里?
游戏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影、发现光影。
方法:
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教师请五六位同学上来,表演光与影的游戏。
一位学生拿着手电筒分别从前后左右向其余几位同学照去,下面的同学分辨光源,体会光与影的变化。
同时配音乐:
可将阿牛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一束光线照过来》: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种光影都不一样……”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影子随着光在变化了吗?
我们应该怎么称这些光源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左侧光源、右侧光源、逆光、顶光、正面光源等等。
教师鼓励:
我们也来表现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好吗?
教师示范:
用各种形式的画笔表现规则几何形体的黑白光源。
学生练习。
2.继续了解——光影的黑白灰。
拍一段视频,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操作如下:
选取一个很暗的房间,突然照进一束手电筒的光,问学生,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对比光线,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
手电筒强烈的亮光和房间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总结,只有黑和亮两种光影。
这时微弱的电灯光亮起,黑暗的房间里霎时有了层次分明的色彩光影效果,但那束手电筒的光依然强烈。
教师提问:
这时房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在这里光与影产生了层次,形成了黑白灰的关系,物体有了更明显的立体感。
如果要表现的话,只要在暗的旁边加一块灰的面即可。
请结合刚才的视频,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在你们刚才画的几何体上尝试一下好吗?
3.深入探究——有趣的色彩光影。
(1)教师提问:
对光与影有了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后,想一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光与影?
你打算怎样来表现?
学生回忆、表述。
(2)展示光与影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向、粗细、曲直的线条与块面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还要发现物体亮部的颜色和暗部的颜色通常会形成互补色,了解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是互为补色的关系。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教师提出工具与题材:
选择你认为适合的笔在色卡纸上,画你心中的光与影。
尝试用“光怪陆离”、“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等等与光有关的词句为主题,表现你心目中花(也可选用其他简单且易表现的题材,比如:
树与天空、房子与云朵……)的光影效果。
(2)教师提出创作建议:
注意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注意点线面上下聚散的排列变化,可以表现具象的,也可以表现抽象和意象的,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心灵的体验。
(3)学生进行作业。
5.评量。
(1)能否表现黑白灰的光影效果。
(2)能否表现色彩形式的黑白灰光影效果。
(3)能否感知并欣赏作品的美感。
6.延伸及其他表现手法。
(1)课外可以和同伴或父母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光与影。
(2)可以用相机把生活中所见的光影拍下来。
(3)也可以把你对光影的审美感受写下来。
教学后记
六 年级 上 册美术 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三课正负图形
教材分析
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
在一个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
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
按照“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这一物理学原理,正负线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
正是由于这种抗衡、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图底关系,有时就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
大师们精到掌握和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正负形作品大放光彩。
设计师们利用正负图形这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美妙之处。
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如:
儿童的智力填充游戏;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广为传播的太极图形——中国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天地人关系的本质。
同时本课中借助了埃舍尔的较多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
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教学
目标
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
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欣赏大师作品,学生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
难点:
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等。
(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设计
共案
个案
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
(1)游戏激发兴趣。
提问:
是你的眼睛骗了你,还是精心设计的图形迷惑你了?
它们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找出共用的关键线形,同时课件显示“图”与“地”的区别。
它们的创作分别有什么含义吗?
(2)广告引导探索。
畅谈:
直觉与联想,在正形与负形中完美体现,使招贴的主题淋漓尽致。
那么要如何进行图形的表现,实现图形创意的视觉化呢?
一般来说,有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同构异质表现、形的矛盾表现、形的虚实表现、形的荒诞表现等等。
2.体验“正负变异”的情感,设疑解惑。
(1)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
①形的重复表现。
②多形组合表现。
③同构异质表现。
④解构与重构。
⑤形的虚实表现。
(2)课件播放福田繁雄的作品。
(3)欣赏评析,引导创作。
比较性的教学欣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
通过反思欣赏内容,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加强了学生对正负图形形成的理解,即让“元素”直接呈现“自觉”组合的不同秩序和方式,使正负变异产生不同的情感分析,这一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在以上欣赏的过程中,图形各构成的概念无须多做任何讲解,体会其形式美才是关键。
人们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
正负形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
引导学生要用“第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
3.实践“正负变异”的魅力,探索设计。
(1)展示范作,为学生创作提供创意与造型灵感。
(2)学生为自己创设一种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或对立或依存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风车转”、“蚕吃桑”……(3)学生随堂剪纸作品尝试:
(4)小结:
大量大师创作的经典正负形,让学生感受其采用概括、夸张、归纳、简洁、添加等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的方式,形象鲜明、典型、强烈。
交流总结,正负图形使创作者和欣赏的再创作者走进了一片如此广阔而神秘的创造图案的新天地。
教学后记
六 年级 上 册美术 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四课圆筒造型
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设计·应用”领域中分别提出了关于纸材料的教学活动建议,要求从“平面造型的练习”向“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发展,因此,本学段设计了《圆筒造型》一课,旨在让学生用撕、剪、刻、折、揉、捏、卷曲、插接、粘接等方法进行纸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活动,展开联想,赋予圆筒造型各种不同的用途,并且在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渗透现代艺术观念,让学生树立自己也能设计出有创意、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信心。
考虑到小学生在纸工制作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平面化、程式化倾向,缺乏奔放、自由、富有想象力的立体表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当地环境、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可操作情况进行拓展。
本课设计《圆筒造型》的初衷,是从结构和材料上表述圆筒造型的丰富形式语言。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圆筒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圆筒等基本形在自由线体造型,面的切割、折叠、切割翻转,层面排列(重复、渐变)等创造重组设计后,多变而富有节奏感的艺术特色。
2.通过收集材质、交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圆筒造型作品;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了解圆筒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难点:
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圆筒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纸杯、各种可装置的圆筒材料。
(教师)圆筒造型的各种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共案
个案
1.激发兴趣,新课导入。
(1)欣赏圆筒造型的各种作品,对形成方式进行探讨,并作简单分析与归类。
2.自主探究,新课展开。
(1)感受纸杯造型的形式美。
①书中橙色纸杯造型图:
插接构造。
②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a.纸立体扭曲组合 b.纸立体多型组合 c.纸立体经典作品提出问题:
你了解纸造型吗?
你曾接触过纸造型吗?
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
你能感受这些作品的特点吗?
(教师参考:
长短、粗细、圆切面、斜切面、材质、色彩等给我们的造型带来的多样的形式美:
圆润、鲜亮、跳跃、稳重、富有节奏感……时而像精灵,时而像跳跃的音符,时而是后现代的奇锐武士……)③文中三件单体造型组合圆筒纸造型作品欣赏,交流纸造型技法。
④
教师引导并归纳:
a.纸造型基本技法:
使一张平面的纸变成立体形态,要借助于折、卷、粘贴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又结合点、线、面的变化派生出纸造型的丰富技法,运用这些技法可使平面的纸形成各种生动的立体形态与有趣的肌理效果。
b.纸杯造型中的可参考尝试的形式美法则。
(基本形)变形与分解 (等分割:
切刻、切形) 组合与堆积 (插合与粘贴) 板式结构的聚散联系 (半立体) 柱式结构联系 (立体) 单体造型组合 (主体+附加:
卷曲……) 转体组合 框架组合 3.探究方法,技法解析。
(1)提出问题:
你想动手试一试怎么做吗?
那你觉得在制作中会有什么困难?
(2)学生分组研究制作方法。
(3)教师引导指点并逐一演示具体方法:
分割、组合、折叠、卷曲、叠加、接插……4.尝试设计。
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知名的艺术设计师,要求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件纸杯造型作品,美化我们的校园。
接到这个业务,你将如何展开工作呢?
提示:
①引导学生在制作中,创造性地用美术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小组协作,各展特长,设计、构思、选材。
③色彩形体搭配方法。
5.成果展示。
(1)优秀作品展评:
自评、互评。
(2)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
6.拓展。
(1)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来造型与装置的圆筒材料?
比如:
笔杆、竹子、吸管、象棋、硬币、队鼓、电池、纸杯、饮料罐……
(2)交流分析不同材料适合的造型方式,为多角度、多层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六 年级 上 册美术 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五课彩点拼图
教材分
析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本,点是力的中心。
静止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
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
点、线、面、体及色彩,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它是美术家构成视觉形象、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
欣赏美术作品,只有熟悉这些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
凡·高、修拉、波洛克等画家,都是不同门类最擅长以点来造型的大师。
本课主要从点的视觉特性、点的构成方法以及点色彩组成规律等方面来探求点造型的丰富多彩性。
材料的传统性与时尚性相得益彰,使得彩点拼图佳作不断。
教学
目标
1.学生能了解点的视觉特性,掌握点造型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的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能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
2.学生以演绎、欣赏、联想、对比观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彩点拼图。
3.能用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彩点艺术作品;对点的色彩美、材质美、图案美、工艺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点的魅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发现、认识、探索点的造型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
难点:
选择合适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
课前准备
(学生)综合材料。
(教师)课件、综合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共案
个案
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课件:
用特殊的点组成的画面,演绎自编的童话故事。
点的规律(兴趣)。
(2)学生欣赏由自然物——点构成的彩点拼图,感受从点引发的奇妙联想。
点的材质(创意)。
2.巧妙联想,探究方法。
(1)读图:
点的视觉特性。
(2)演绎“点”:
在非常洁净的黑板上,画单点图①,引导描述对这一点的视觉观感。
小结:
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感觉一起向纵深消失于无尽处。
(3)演绎“多点”:
有序地添加点,图②至图④,自由描述多点形式的视觉观感。
小结:
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
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3..深入感知,尝试表现。
(1)读图:
点的构成方法:
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
①点的多种构成(形色)。
②
思考:
通过观察,你觉得以上作品各以点的哪一构成方法为主?
产生了怎样的视觉效应?
③教师小结:
这些视觉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总之小巧简洁、活泼灵动的点创造演变着多姿多彩的视觉华尔兹,请让点的形与色达到完美的结合吧!
(2)读图:
点的色彩对比(情感)。
(教师参考:
作品《星》反映出米罗采用单纯的点、线和明亮干净的色彩,用天真无邪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但同时,通过作品《子夜之歌》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发出嘲讽的笑,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种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
)4.拓展材质,创造表现。
(1)讨论:
不同材料适合怎样的构成方式?
回归书中提问:
采用镶嵌和拼贴的方法拼出的图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它与一般绘画有什么不同?
(教师参考:
在色彩、肌理、纹理、质感、光泽……都有着天壤之别!
这就是彩点拼贴的特色。
)
(2)创作小尝试。
①拟题:
快乐没有什么道理!
②选择材料,彩点拼贴小品图。
③利用简单色笔,进行点的构成设计或创意小品。
(延伸)
六 年级 上 册美术 学科
备课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六课外国传世名作
教材分析
我们了解从古至今的人们如何生活,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感性认识主要依靠美术作品中看到的形象。
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
教材选择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供学生了解与欣赏,借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艺术素养。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外国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外国艺术的悠久历史,知道这些传世名作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艺术源于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造型美,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千百年来的渊源关系。
在欣赏各种外国传世名作的过程中研究艺术形式的多种状态和风格特点。
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中安排了12幅供学生欣赏的图片,主要是建筑、雕塑和油画。
配备精练的文字资料便于学生的自学。
教师可适当地借助其他辅助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感受。
并且让学生懂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他们平时认真的观察以及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外国传世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懂得外国的优秀美术作品和中国的优秀美术作品一样,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有感性认识。
2.通过欣赏外国传世名作,学习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表达欣赏体会,评述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语言的应用能力。
3.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培养热爱艺术作品,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多元艺术,初步认识和了解外国经典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
难点:
了解美术的多元文化。
懂得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著名的外国美术作品。
(教师)课件(包括经典的美术作品的照片、视频等)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个案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大家说说外国著名的美术作品有哪些?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小结:
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交流:
经典的外国传世名作有哪些?
你会喜欢哪件美术作品?
教师板书课题《外国传世名作》。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
①观看课件,结合教师讲解,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的种类。
②作品欣赏。
结合教材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说明。
(2)让几名学生说说平时看到最多的是哪一件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作品被命名为“传世名作”?
(2)请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说明自己的欣赏观点,并将资料汇编成一份文档。
(3)学生整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回顾,研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