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4530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docx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陶渊明

《归园田居

(一)》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

(二)》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与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与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与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归园田居(三)》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与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与诗意的醇美与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与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与完美。

《饮酒(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有何深刻含义?

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一个“采菊”的动作则包含了诗人脱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诗人与南山如老友相见般的亲切,把人与物融为一体。

而“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向远看,把人与物拉开一段距离。

效果不一样。

3、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深刻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清新的笔法。

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

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

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

“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

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

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

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2.细腻的描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

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

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

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

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与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3.质朴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

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与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与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

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

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与,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

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

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

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

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景与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与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

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与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又如《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

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1、"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

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成就了诗人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又好饮酒,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

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希望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感时伤怀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身却报国无门,语气十分沉痛。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

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

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虽用白话来写很难得超过它。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

“老大意转拙”,犹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怎样笨拙法呢?

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所志如此迂阔,岂有不失败之理。

濩(huò获)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

“居然成濩落”,即果然失败了。

契阔,即辛苦。

自己明知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

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

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

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

”老杜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自不免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

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

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

老杜说,我难道真这样的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

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

从这里又转出意思来,既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

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

为什么这样呢?

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呀。

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

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

所以接下去写道:

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象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我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自然把生计都给耽搁了。

自己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直到现在还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

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但即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

巢、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

这两句一句一折。

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象巢、由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

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

诗酒流连,好象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呵。

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热烈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

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

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明皇贵妃正在华清宫。

“蚩尤”两句旧注多误。

蚩尤尝作雾,即用作雾之代语,下云“塞寒空”分明是雾。

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

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

骊宫冬晓,气象万千。

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

“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云“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明皇一起拉到浑水里去。

然则上文所谓尧舜之君,真不过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沈痛极了。

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

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

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岂不等于白扔了吗?

然而袞袞诸公,莫不如此,诗人心中怎能平静!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

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真象千钧一发,仁人之心应该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

“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

岂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又何尝好一些,或者更加厉害吧。

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此当指杨国忠之流。

“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指虢国夫人,还是杨玉环呢?

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明皇只隔一层薄纸了。

  似乎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故转入平铺。

“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谓之隔句对,或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

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

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

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自任其臭腐,不须爱惜的了。

  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紧接着又大声疾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杜真是一句不肯放松,一笔不肯落平的。

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似乎一往高歌,暗地却结上启下,令人不觉,《镜铨》夹评“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

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

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是的,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

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

全篇从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

“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

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

仇注“群水或作群冰,非。

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

”此说不妥,此诗或作于十月下旬,正不必泥定仲冬。

作群冰,诗意自惬。

虽冬寒,高水激湍,故冰犹未合耳。

观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为胜。

这八句,句句写实,只“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

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咷大哭,这实在是非常戏剧化的。

“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

“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

“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

”“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说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

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

象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

是否顶苦呢?

倒也未必。

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与兵役的,尚且狼狈得如此,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自必远远过于此。

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

想起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眉睫,自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了。

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那知过不了几日,渔阳鼙鼓已揭天而来了,方知诗人的真知灼见啊!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

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

他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

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

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

《南邻》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与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多么与谐、宁静!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

“‘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

《旅夜书怀》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与情怀,寓情于景之中。

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登高》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为下文做铺垫;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悲凉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戒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仗工整,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这是一首遭封建礼教欺压迫害的女子的怨歌,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概了全诗意旨,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

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对比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

再下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与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

以后五句接着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与痛苦。

“聘则为妻奔是妾”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人认可。

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

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

“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李商隐

《隋宫》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

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

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

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

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

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与“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

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

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

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

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

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锦瑟》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

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

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

这话未免有嫌牵强。

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

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与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颈联以鲛人泣珠与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

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苏轼

《与子由渑池怀旧》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定风波》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与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与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与。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与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与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水龙吟》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