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325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docx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要求

西关小学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中心。

教学常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基本教学规律,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落实和完善教学常规,是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新的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遵循导向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根据我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际,特提出如下常规要求。

一、教学计划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学校应根据上述法规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课表、作息时间表和学生活动总量,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要点、管理措施、主要活动安排等内容,每学期开前制订,由主管校长或教导(务)处起草,校务会或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期初公布,期中、期末检查执行情况。

3.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本组教学计划。

教研组计划包括本学科学期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进度、主要教研活动安排等。

由教研组长起草,本组教师讨论通过执行。

分设备课组的,还要制订备课组计划。

4.每个任课教师均应根据学校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在钻研课标,通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制订出学科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

①教学任务与目标;②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含重点、难点等)、删补意见、教学进度安排;③学生综合性素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④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⑤教学改革的大体设想。

⑥阶段反思要求。

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写在备课本前面,以便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和接受学校的检查。

二、教学过程

(一)备课常规要求

集体备课

1.学校要按照办学规模的实际,一般应在同一学科有3名以上教师的学校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组要详细制定学期教学进度和备课组活动计划。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一节课时间。

3.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备课组活动,至少提前一周督促主备人做好准备工作,协调、指导组员参与合作,安排专人及时做好备课组活动记录。

4.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前认真做好个人初备工作,主备人须备出完整的教案,有条件的可将其制作成电子文本。

5.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要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6.每位备课组成员须在集体备课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复备,形成自己的个案。

7.集体备课中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剖析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活动,提高备课组从事校本研究的能力。

8.学校要定期对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师教案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依据实际评定等第,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个人业务考核内容这中。

个人备课

1.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总纲,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安排合理。

3.确定教学目标.深刻领会课程理念,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挖掘课标要求的内涵并拓展外延。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贴近学生实际,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学目标具有操作性,体现学生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妥善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4.分析把握学情.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态度、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5.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要基于教学目标,吃透课程标准,整合一切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如:

学生、教材、媒体、社区、环境等。

研究现行教材,采集、整合其他版本教材、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生产实际等教学资源,恰当选择、处理教学素材,合理取舍,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优化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善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建构中获取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选用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的需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原则,合理选择、有效组合、恰当运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8.设计教学过程.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

要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和指导自主学习、交流与评价等基本环节的设计要灵活合理,创设的情境问题力求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策划的活动力求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9.预设思考和检测.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前预习思考问题、当堂达标检测题和课后练习题。

课后作业要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基础性练习为主,适当布置拓展性、开放性习题。

10.合理设计板书.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11.认真撰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在环节齐全、格式规范、详略得当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彰显个性特点。

教案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而空、不切实际。

2.教学重点、难点.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

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点,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通过恰当内容或简短语言,尽快把学生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设计有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

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

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

③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

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练习设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5.板书设计.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块板书和整体板书。

整体设计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6.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主张,记录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仔细分析课堂教学过程、行为的得失,甄别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距。

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

(二)说课常规要求

1.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也是接受听者评议的一种教研形式。

说课活动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

2.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争取说出表现个性特点的教学新意和创意。

说课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课前说课以阐述“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主;语后说课以反思教学的即时效果与教学预设之间的差距及其成因分析为主。

3.说课活动有说又有评。

特别是课后的说评结合,围绕一节课的教学探讨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说教材--说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知识间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二是说教法--说本课选择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三是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四是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5.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

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

其次,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

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再次,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6.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通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主讲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课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行为为集体智慧。

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须轮流说课,使之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上课常规要求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熟悉教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加以检查,了解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益求精、科学严谨地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层递性强;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

4.教学内容处理得当。

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理解和运用学习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和体验学习内容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讲解科学准确、详略得当,知识梳理脉络清晰。

抓住关键揭示重点内容,分散化解难点内容,具体分析对比疑点,着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5.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体现教的过程,更要体现学的过程。

要摒弃满堂灌的陈旧做法和过于重视结论教学的倾向,加强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要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体差异,选用恰当的教法,因材施教;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6.灵活合理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好教学,努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多方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教师要机敏地进行引导,不得讽刺侮辱学生,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7.科学设计问题,精选例题和习题。

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具有思考和探究价值,利于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精选的例题和习题要体现基础性、针对性、梯度性、思维性,精讲精练,及时矫正巩固。

要科学安排学、讲、练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完成课内练习、检测。

8.合理选择使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教学媒体,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注重实效;演示、验证和探究实验教学,要组织有序,操作规范,指导及时,确保安全。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认真按教材要求完成;提倡师生自制教具,努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9.创新用普通话授课环境,做到教学语言规范、精练、准确、生动、有激情、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语言标准、书案规范、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举止适度、教态可亲。

10.板书规范、科学、正确、清楚、条理性强;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严禁字迹潦草和写错别字,不准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11.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借鉴,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2.上课要做到不携带手机、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

课前3分钟教室门前候课。

无特殊情况应按课表上课,未经领导批准,教师不得擅自停课、调课或请他人代替上课。

(四)作业常规要求

1.设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允许部分作业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对学有余力或有特长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

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的类型

(1)巩固性作业:

以巩固教学效果最佳值为数量标准,避免数量过大,次数失控,讲求科学性,不搞无效的机械重复。

(2)比较性作业:

把正确与不正确的几种答案都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判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考查,在比较中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

(3)归纳性作业:

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系统进行分类归纳,可以起到新旧联系,扩展知识面,找出知识内部联系和建构知识框架的作用。

(4)思考性作业:

着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不需要笔答。

(5)创造性作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创造。

(6)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做,亲身体验,培养操作与运用的能力。

3.学科作业的基本要求

(1)原则上,劳动、品德、社会、自然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留练习性书面作业。

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一些操作、实验、调查、体验、感悟性作业。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要有书面作业,任课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中学理、化、生作业布置要把握新课标,忠实于教材适当放宽。

(2)作业数量要求适当。

作业的数量要恰到好处,题型既具有重点性又有代表性,必可分层分人进行作业布置。

作业训练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布置作业不要过重、过量,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一年级原则上不留家庭作业,二、三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控制在一小时之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变相体罚学生。

4.作业格式要求

各科作业要求格式统一、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不合要求的要督促学生重做,缺交的要补做,做错的要更正。

5.作业批改要求

(1)各学科教师要注意对作业效果的及时批改和反馈。

作业一律用红笔批改和评定等级,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符号要统一,评价要恰当。

格式、书写要规范(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作业评价以次第形式呈现时,分别以优、良、中或A、B、C等形式评定或给定分数。

作业评语要体现激励性;要求以教师批改为主,提倡面批面改和在教师指导下的互批互改。

(2)教师对批改的作业应作出评价,或计分评等,或写出评语。

课堂练习要落到实处,部分练习应精批细改或面批面改。

家庭作业多数应全批全改。

少数由学生互批互改的作业,教师仍要检查订正。

对于学生作业中的关键性错误要予以修正或以红线标记,并要求及时订正,必要时应加以说明、指导。

对于大面积出错的问题,要集中分析讲解,直至弄懂为止。

(3)作业批改要及时,一般应在下一堂课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查看教师的批改或评语,并根据教师批改要求订正或重作。

学生对教师批改有不同意见的,允许学生口头或书面向教师陈述。

(4)要做好作业批改记载和讲评,对独创性的见解和代表性的错误应予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作业讲评要鼓励先进,启发和帮助后进,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5)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独立、按时、规范完成作业。

作业书写整洁,条理清楚,及时订正,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6)作业布置与批改应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三、课外辅导

(一)课外辅导

1.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课外辅导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

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减少课后集体辅导。

2.课外辅导必须做到规范辅导要求,强化分类推进,重视个别辅导,精心实施,讲究针对性。

对少数有特长的优生,可引导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或学科竞赛培训活动,以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对差生辅导要热情耐心,不仅要补知识,更要分析问题原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

3.课外辅导主要包括学业类辅导、兴趣特长类辅导和身心健康类辅导。

(1)学业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热情关怀,细心分析其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兴趣特长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激发学习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力争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心理健康类辅导要重视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学习压力,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4.课外辅导要做到六定:

定计划、定内容、定主讲、定对象、定时间、定地点。

5.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严禁占用节假日进行有偿性集体补课。

(二)课外活动

努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书法、绘画、摄影、舞蹈、器乐、小记者、小专家等兴趣小组,举办辩论会、演讲活动等比赛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各兴趣小组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使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课外活动要按计划认真组织,保证活动时间,确保活动质量,力争出成果。

每次活动要做好记录,包括内容、方法、效果等,注意积累资料,期末认真总结。

四、学生考试

(一)考试组织

1.考试、考查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凡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除毕业会考和学科统考按规定进行外,学校每学期可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

市、县(区)根据需要,每年可对部分年级进行一次抽查或学年教学检测,考试可以采取笔试、口度、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

2.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形式、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3.考前复习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掌握知识结构体系,加深理解,增强运用能力,严禁猜题“押宝”。

教师不得擅自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更不准把考题暗示或泄露给学生。

4.严肃考纪考风,严禁舞弊作假。

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统分等考务工作要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严明考风,规范操作,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有效。

5.严格控制规模性考试次数,加强调研诊断性测试。

6.监考老师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格监考,杜绝各类形式的舞弊行为。

7.保证阅卷质量,要准确把握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做到宽严适度。

对于对比性分析评价性考试,要集中时间采用流水作业形式。

8.评卷要及时、公正,期中、期末考试后,教师要写出试卷分析。

学生考试成绩要及时造册上报,统一存档。

除选择考试外的一般性考试或考查结果只通知本人,不许排队和张贴公布。

9.考查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考虑,统一标准,认真评定,不搞形式主义。

10.结果评讲。

考试的讲评应及时,讲评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肯定和错误原因的分析。

讲评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不能用对答案的方法代替考试的评讲。

(二)考试命题

1.考试命题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不得超标超本,要面向多数学生,不要偏难或偏易,同时要有一定梯度。

2.制定科学严格的命题人员的遴选、命题、审题、保密制度,规范命题操作程序。

3.试题要体现考试性质,保证考试信度。

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创新题。

4.试题要内容正确,陈述简明、准确,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设问要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5.试题要结构合理,梯度明显,难易适度,分值合理,题型多样,提倡命制选做题。

五、学生评价

1.评价学生要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2.评价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既要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重视发展与激励功能;既要重视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记录、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4.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

(1)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等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

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提倡学生自评和生互评。

(3)评价方式除一般性激励语言外,提倡运用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性语言进行评价。

(4)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

5.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

6.对考试的评价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

(1)关注考试过程中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2)评价要立足改进和矫正。

从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其他材料开始,从学生答题情况入手,找出存在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