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290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

科普文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

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

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

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

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

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

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

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

她回忆说:

“这非常具有戏剧性。

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

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

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

他说:

“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

”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

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

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

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

她说:

“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

”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分)

 

20.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分)

 

21.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4分)

 

22.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

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

人们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洪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4分)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4分)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大象无形

罗会仟

①盲人摸象:

或摸鼻子,或摸尾巴,或摸大腿,或摸屁股,无一能摸出大象的真实面目,大概是因为“大象无形”吧?

开个玩笑,事实上,此“大象”非彼“大象”,乃是《老子》中“大象无形”之“大象”。

物理学中的流体便是这种“无形的大象”。

②所谓流体,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流动的物体,也可以从形象上理解为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

你可以把流体塑造成任何形状——圆的、方的、球的都可以,但这些形状都是不稳定的——只要撤掉容器,流体就成别的形状了。

从微观角度来说,组成流体的分子或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分子之间的束缚很小,它们之间的距离很容易因外界扰动而改变,表现到宏观上,就是流体可以轻松拥有任意形状。

用“大象无形”来形容流体是再恰当不过了。

③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建立的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让人们从物理学角度全面认识流体。

伯努利方程的一个简单的推论就是:

流体高处压力低,流体低处压力高。

例子在中国科技馆可以看到:

放一个气球到圆锥形的容器里面,从顶端往下吹气,气球并不是顺着气流往下掉而是往上爬;一个注满水的V形玻璃管两边分别放一个木球和一个空心铁球,静止时木球浮在水面而铁球沉在水底,当V形管旋转起来并达到一定速度时,铁球会浮上来而木球反而沉下去了。

实际上,飞机快速飞上天空,喷雾器和汽缸发动机原理、足球中香蕉球和乒乓球中旋转球等问题,都可以用伯努利方程来解释。

流体的魅力在于它总是有一些捉摸不定的东西让你惊讶。

④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特殊的流体当属水。

常见是因为水覆盖了地球的绝大部表面,水孕育了并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差不多都是“水货”。

说水特殊是因为水作为流体,水分子之间除了范德瓦尔斯作用,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即水分子由于电荷极化造成分子和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更强的电磁作用。

正是如此,水结成冰才体积变大,浮在水表面而不是沉积在下面,否则地球上大部分的鱼在冬天都死翘翘了,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因此崩溃。

氢键的存在也使得水的结晶态——冰有各种非常漂亮的形状,至今人们也没有弄清楚水有多少种变相。

⑤除了水之外,生活中的流体还有空气。

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风雨雷雾霜雪等复杂的气候。

正是因为空气随处流动,“没有不透风的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才充满生机。

全球大气循环带来的季风,就是地球的“呼吸机”。

而大洋中水的循环则构成了洋流,为冰冷的两极送去了温暖。

地球内部的熔岩不断地流动,形成了地磁场——有效地屏蔽了宇宙中大量的高能辐射,为地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正是这些流体的存在,使得地球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

⑥流体没有固定形状,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存在许多亚稳态甚至非平衡态,不稳定是流体的典型特征。

水流的不稳定会有湍流的出现,小河里的小涡旋就是个例子。

流体的最不稳定状态是混沌,一个小小的初始状态的改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南美洲的小蝴蝶轻轻扇动翅膀,若干天后在北美洲就会引起一场飓风——“蝴蝶效应”虽说夸张了点,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科幻电影认为跨越时空到古代,哪怕是踩了一颗小草也许就毁灭了当今的一片森林。

影片《后天》讲述的就是全球变暖导致洋流紊乱和气候恶化,地球从极地开始迅速进入冰川期,引发了全球性的大灾难。

这并不是人类的可怕臆想,如果不善待在这些“善变”的流体,终有一天人类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报应的。

⑦认识了地球上的一些流体,再让我们看看宇宙中的流体。

现代宇宙学发现了一种玄妙的流体——暗能量,它占据了宇宙的73%左右的质量,是我们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东西,人们还在云里雾里。

这个暗能量最匪夷所思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负压强。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流体都是体积越小压强越大的,或者说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

但是暗能量不同,它是体积越大压强越大。

正是由于大量暗能量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越变越大。

(摘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罗会仟《水煮物理》,有删改)

19.文章为什么要从“盲人摸象”写起?

(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色。

(4分)

①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差不多都是“水货”。

(2分)

 

②全球大气循环带来的季风,就是地球的“呼吸机”。

(2分)

 

21.文章第⑥自然段中使用了“蝴蝶效应”“科幻电影”等材料,有何作用?

(4分)

 

22.结合全文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周围的流体。

(6分)

 

新闻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

”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

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

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

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

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

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

他就笑着说:

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

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

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

“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

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

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

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经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

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

医生说:

“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

”他说:

“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

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

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

“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

“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

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

团领导过来劝他:

“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

”张建宏说:

“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

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

”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

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

“挺住,挺住!

”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

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

“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

”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

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

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

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

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9.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说明。

(4分)

 

20.文章三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试简要分析。

(4分)

 

21.文章三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22.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国]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

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

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

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

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

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

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

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

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

*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

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

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

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

”我不觉说道。

“是啊。

”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

”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

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

机群将于9点10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

、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

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

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

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

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

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l5枚高射炮弹。

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

11点33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

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4][5][6][7][8]

这时是12点0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

”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1万英尺的高度。

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

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

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

后来,当我们从200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

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

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

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

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

本文获l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20.文中8一l2段记录了作者与吉里中士的对话,怎样理解这些对话?

(4分)

答: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22.有人说,“一场对于科学最令人激动、最富有成效和最伟大的探索,最后却导致了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武器的发明!

成了科学家悔不该打开的潘朵拉盒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珍贵的50分钟

耿人强

8月17日上午1O点30分,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当大夫欣慰地告诉小寒松的妈妈,孩子已基本脱离危险时,这位在医院守候了四昼夜的母亲.紧紧拉着本报记者孙京涛的手,感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看到小寒松吃力地睁行青肿的双眼,轻轻叫了一声“伯伯”,专程采看望他的韩文华等三位泰山挑夫也不禁流下了热泪……

8月13日上午,天高云淡,泰山景色宜人。

来自金乡县羊山镇的1O岁小学生寒松今天格外高兴,昨天晚上他终于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爬上了泰山。

早晨下山时,他兴高采烈,又蹦又跳。

到上午8点15分左右,他已经将爸爸妈妈远远地落在后面,来到了十八盘中段。

就在他继续欢呼雀跃向前奔跑时,突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陡峭的台阶上,飞速向下滚落……

在不远的地方,泰山挑夫张同海,正挑着一担60多公斤重的石子上山。

当他看到随着游客的惊叫有人滚下来时,立即跨步挡在十八盘台阶的正中,小寒松猛地撞到了张同海的腿上,终于停了下来。

此时,他已滚落下30多米。

当张同海吃力地放下扁担时,正在附近休息的挑夫昊光栋和韩文华也跑了上来。

吴光栋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用卫生纸擦拭着孩子口鼻中不断流出的鲜血,一边大声喊叫:

“谁的孩子,谁的孩子——”

小寒松的父母赶来时,看着昏迷过去的孩子,惊慌失措。

他们想带着孩子向山下跑,有经验的韩文华大声喊道:

“快上南天门,坐索道下山!

”说罢,他和吴光栋抱起孩子快步奔向南天门。

当两位挑夫抱起血流满面的小寒松在极陡的十八盘上奔跑时,小寒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