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129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docx

精品新中医诊疗方案

 

新2012年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

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

  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5.心肾阳虚: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1心血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0g当归15g

赤芍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0g

牛膝10g柴胡10g甘草10g

1.2气滞心胸

治法:

理气活血,补肾安神

方药:

柴胡舒肝散合补肾安神胶囊加减

  组成:

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5g

     芍药15g甘草10g陈皮10g

1.3痰浊痹阻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组成:

瓜蒌15g薤白10g半夏15g

1.4气阴两虚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

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组成:

人参20g阿胶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

     桂枝10g麦冬10g火麻仁15g生地10g

     生姜3片大枣2枚

1.5心肾阳虚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

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组成:

人参20g附子10g桂枝15g甘草10g

生姜3片大枣2枚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辩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中医其他疗法

3.1耳穴埋豆

取心、交感、皮质下、神门穴,王不留行籽耳穴按压,每日按压2-3次,每次约15分钟。

3.2针灸疗法

体针:

主穴分两组:

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

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3.3推拿疗法

按摩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等,对治疗心痛有效。

3.4中药保留灌肠

  根据病情,排便困难者,采用自拟加减承气汤大黄15g、厚朴15g、甘草10g、枳实15g加水煎至300ml左右备用,取150ml保留灌肠。

(二)内科基础治疗

1.发作时的治疗

1.1休息 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病人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1.2药物治疗 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亚硝酸异戊酯。

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其阻力,增加其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

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药。

2.缓解期的治疗 

  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

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但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在初次发作(初发型)或发作加多、加重(恶化型),或卧位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等,疑为心肌梗塞前奏的病人,应予休息一段时间。

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以防心绞痛发作,可单独选用、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

(三)护理与调摄

1.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慎起居,适寒温,居处必须保持安静、通风。

3.饮食调摄方面,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4.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5.发病时医护人员还应加强巡视,观察舌脉、体温、呼吸、血压及精神情志变化,做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准备,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一)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疗效标准》中胸痹心痛的疗效标准。

治愈:

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

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1.证候计分评定

1.1计量评分

  参照《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临床主要症状疗效判定采用积分法,以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为评分依据,按照如下方法计分3分:

胸闷气短、心痛彻背、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或紫暗、脉迟弱等严重而经常持续出现;2分:

上症轻而经常出现或重而不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1分:

上症较轻,偶尔出现;0分:

无症状或症状消失者。

1.2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显效:

证候全部消失,治疗后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

  有效: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

  无效: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者;

  加重:

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二)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1.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

治疗后心绞痛分级降低2级,原I、Ⅱ级绞痛基本消失,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时,也基本不出现心绞痛,不需服用硝酸盐类药物者;

  有效:

治疗后心绞痛分级降低l级,原I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硝酸盐药物减用一半以上者;

  无效:

治疗后心绞痛和硝酸盐类药物用量无改变或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程度者;

  加重: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剧,硝酸盐类药物用量增加者。

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

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有效:

ST段下降者经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无效:

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有效标准者;

  加重:

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m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加深50%以上或直立T波转为平坦,平坦T波转为倒置。

  

心悸(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西医学之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参照本病。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诊断标准。

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

  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动不安。

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③可见数、促、结、代等脉象。

  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

  参照2006年ACC/AHA/ESC的心房颤动的指南拟定诊断标准。

  ①最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病,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后者在年青人中常可引起阵发性房颤。

  ②心房颤动分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前者历时短暂,起止突然,后者指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者。

  ③可有心悸、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及脉搏短绌等。

④心电图

  

(1)P波消失,代之以细小的、形态不同的、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称f波。

  

(2)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部分QRS波显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尤其在长间歇后提早的心搏中易于发生,因右束支不应期长于左束支,故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3)心室律不规则,约每分钟120~160次;如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且规则。

预激综合征伴发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可快至每分钟200次以上,QRS波群多数具有心室预激波

(二)证候诊断

  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3.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4.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5.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1.心血不足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组成: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10g,

茯苓10g远志10g木香10g酸枣仁15g,

当归15g龙眼肉15g

1.2阴虚火旺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合补肾安神胶囊加减

组成:

黄连10g黄芩10g芍药10g阿胶10g

鸡子黄1枚

1.3心脉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0g当归15g

赤芍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0g

牛膝10g柴胡10g甘草10g

1.4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组成:

茯苓10g桂枝10g甘草10g白术10g

1.5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

组成:

龙齿10g石菖蒲10g茯神10g茯苓10g

远志10g人参15g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辩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中医其他疗法

3.1耳穴埋豆

  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皮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2-3次,每次约15分钟。

3.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3.3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

3.4拔罐疗法

  选取心俞、厥阴俞、膻中、脾俞、肾俞、血海等穴位,采用留罐、走罐、闪罐、留针拔罐、刺血拔罐法治疗。

(二)内科基础治疗

1.房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或控制合理的心室速率;防止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等。

  

2.房颤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房颤治疗药物治疗分两方面,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抗凝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一般能治愈80%~90%的房颤,外科手术也可以使房颤痊愈。

 

2.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

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不能治疗房颤,一般需要长期服药。

  

2.2直流电复律  

  用两个电极片放置于患者胸部的相应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而消除房颤,恢复窦性心律。

患者需要住院,有一定痛苦,同时单独施行直流电复律不能治愈慢性房颤,疗效随患者病史增长,心房扩张加重,年龄增高而显著降低。

2.3安装永久起搏器  

  首先消融房室结,然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控制心室率,这一方法并不能消除房颤,病人仍有中风危险;同时该方法较为昂贵,而且起搏器寿命有限,需定期更换。

  

(三)护理与调摄

1.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

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2.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

3.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一)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劳气短、头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律失常完全纠正,恢复窦性心律;

  有效:

阵发性房颤发作24h减少60%(时间和次数),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

  无效:

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小于60%,持续性房颤存在。

(二)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症状消失或者明显改善,发作控制或基本控制,安静时心室率7O一80次/分,或恢复窦性心律;

  有效:

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或间歇延长,心室率8O一100次/分;

  无效:

症状未缓解或未达到有效标准。

  

心衰(心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

心衰是指以胸闷,喘憋,心前区压迫感及双下肢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心肾阳虚是其病机关键,心肾阳虚,血脉失于温运和鼓动,心肺气血循环不畅;心主血脉功能低下,不能将血液输布于全身。

西医学之心功能衰竭参照本病治疗。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1994年《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胸闷、喘憋、上腹胀痛、心前区有压迫感、咳嗽、咳痰、咯血、双下肢水肿。

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将其命名为"心衰"。

2.西医诊断:

  参照2001年《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版)。

  1.主要标准:

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②颈静脉怒张;③肺啰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呈奔马律及静脉压增高(>16cmH2O)。

  2.次要标准:

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③活动后呼吸困难;④肝肿大;⑤胸腔积液;⑥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⑦心动过速:

≥120次/min。

主要或次要标准包括:

治疗5d以上时间后体质量减轻≥4.5kg。

诊断:

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及2项次要标准者定为心力衰竭。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期: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两颧红暗,口唇紫绀,心悸怔忡,胁下,痞块作痛或有水肿,纳差腹胀。

舌质暗滞,或紫斑,脉涩或结代。

2.痰饮阻肺,肺气失宣:

心慌,气短,喘憋不得卧,咯吐稀痰或泡沫样痰,胁胀,腕腹痞满,肢体水肿,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3.心肺两虚,气虚外感:

胸闷气短,喘息不得平卧,活动后加重,咳嗽咳黄白痰,咳嗽力弱,尿少,浮肿,伴发热,恶寒,纳差,身体倦怠,舌黯,脉浮无力。

缓解期:

  1.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失眠,自汗,脉结代或细数。

  2.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心悸,咳嗽,气喘,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大便溏泄,面色苍白或见青紫,全身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①急性期治疗

1.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治法:

活血化瘀,兼以补气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

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0g当归15g

赤芍10g枳壳15g桔梗10g川芎15g

牛膝10g柴胡10g甘草10g

1.2痰饮阻肺,肺气失宣

治法:

泻肺逐饮,补益肺气

方药: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真武汤加减

组成:

葶苈子15g大枣2枚炮附子15g白术10g

茯苓15g芍药15g生姜3片

1.3心肺两虚,气虚外感

治法:

益气解表,化痰止咳

方药:

参苏饮加减

  组成:

人参20g苏叶10g葛根15g前胡10g

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桔梗10g

木香15g枳壳10g甘草10g生姜3片

大枣2枚

②缓解期治疗

1.1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

养心汤加减

组成:

黄芪30g茯苓10g茯神10g当归15g

川芎15g炙甘草10g半夏10g柏子仁15g

酸枣仁15g人参20g五味子5g远志10g,

肉桂10g

1.2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

通脉复力汤加减

组成:

黄芪10g葶苈子10g车前子10g丹参10g

瓜蒌15g薤白15g红花15g川芎15g

麦冬10g五味子10g党参10g桂枝10g

2.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辩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中医其它疗法

3.1耳穴埋豆

  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2-3次,每次约15分钟。

3.2中药保留灌肠

  根据病情,排便困难者,采用自拟加减承气汤大黄15g、厚朴15g、甘草10g、枳实15g加水煎至300ml左右备用,取150ml保留灌肠。

3.3中药熏洗疗法

  采用自拟活血通络汤丹参25g、红花25g、鸡血藤30g、老观草30g、赤芍25g、牛膝20g、茯苓20g加水煎成2500ml药液,倒入浴盆,下肢置盆上熏腾,待水温适宜时将双足浸入浴盆泡洗,每次20~30min,早晚各1次。

(二)内科基础治疗

1.按心脏病护理常规。

低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休息、吸氧,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2.治疗病因,除去诱因。

3.洋地黄制剂:

给药方法一般分两阶段,即先在短期内服负荷量,而后给维持量保持疗效。

根据病情及洋地黄在体内蓄积情况,负荷量有两种给药法。

4.利尿剂:

可选用氢氯噻嗪、呋塞米、丁脲胺、利尿酸钠、氨苯喋啶、螺内酯(安替舒通)等交替使用。

用时注意毒性反应及副作用(如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血症等)。

  

5.血管扩张剂:

常用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或硝酸甘油;肼屈嗪(肼苯达嗪)。

静脉常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

用药过程中注意血压变化。

6.转换酶抑制剂:

常用卡托普利或依拉普利。

  

7.心衰伴心率增快或快速型心律失常者,选用阿替洛尔(氨酰心安)可降低心率,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三)护理与调摄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

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

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

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一)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

有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加重:

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二)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心功能NYHA分级法 

  Ⅰ级: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Ⅱ级: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静息时无不适,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Ⅲ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

心脏病患者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可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不适。

2.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按NYHA分级方法评定心功能疗效。

疗效标准为:

  显效:

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

  有效:

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者。

  无效:

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

  恶化:

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