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973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 北师大版必修1.docx

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北师大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0北师大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教学重点: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引入:

(1)说出的意义;

(2)A与中的所有元素共同构成了全集S

A在S中的补集是由给定的两个集合A,S得到的一个新集合。

2.这种由两个给定的集合得到一个新集合的过程,称为集合的运算。

其实,由两个(或几个)给定的集合得到一个新集合的方式还有很多。

二、活动尝试

问题1.已知6的正约数的集合为A={1,2,3,6},10的正约数为B={1,2,5,10},那么6与10的正公约数的集合为C=.(答:

C={1,2})

问题2.一个小水果摊,第一次进货的水果有:

香蕉、草莓、猕猴桃、芒果、苹果.卖完后店主第二次进货的水果有:

猕猴桃、葡萄、水蜜桃、香蕉,也各进十箱.大家想一想:

哪些水果的销路比较好?

结果当然是:

猕猴桃,香蕉.店主一共卖过多少种水果?

(7种)

这两个问题中都涉及到三个集合A、B、C。

由三个集合的元素关系易知,新生的第三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即集合C的元素是集合A、B的公共元素,或者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重复的元素只记一次。

我们就把集合C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和并集,这种集合间的运算称为交运算和并运算。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

三、师生探究

问题3:

请你用Venn图表示上述集合。

如上图,集合A和B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交(图1的阴影部分),集合A和B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合A和集合B的并(图2的阴影部分).

四、数学理论

1.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如:

{1,2,3,6}{1,2,5,10}={1,2}.

又如:

A={a,b,c,d,e},B={c,d,e,f}.则AB={c,d,e}.

A∩B是一个新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代表元素x满足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

2.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

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如:

{1,2,3,6}{1,2,5,10}={1,2,3,5,6,10}.

A∪B也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这个集合中的代表元素x满足的条件是:

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这里的“或”字很重要,一定不可以省略,如果省略了,就成为交集了.

五、巩固运用

1.用Venn图分别表示下列各组中的三个集合:

(1)A={-1,1,2,3},B={-2,-1,1},C={-1,1}

(2)A={为高一

(1)班语文测验优秀者},B={为高一

(1)班英语测验优秀者},C={为高一

(1)班语文、英语两门测验优秀者}

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集合C是集合A与B的交集)

2.设A={},B={},求AB,并在数轴上表示运算的过程

解:

AB={}{}={}(数轴略)

3.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解:

AB={x|x是等腰三角形}{x|x是直角三角形}

={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设A={4,5,6,8},B={3,5,7,8},求AB.

解:

AB={3,4,5,6,7,8}.

5.设A={x|-1

解:

AB={x|-1

说明:

1.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时,往往先将集合化简,两个数集的交集、并集,可通过数轴直观显示;利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有助于解题

2.区间的概念:

设是两个实数,且

定义

名称

符号

数轴表示

闭区间

开区间

半开半闭区间

半开半闭区间

半开半闭区间

开区间

半开半闭区间

开区间

6.设A={(x,y)|y=-4x+6},{(x,y)|y=5x-3},求AB.

解:

AB={(x,y)|y=-4x+6}{(x,y)|y=5x-3}

={(x,y)|}={(1,2)}

注:

本题中,(x,y)可以看作是直线上的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六、回顾反思

这小节研究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与并,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A∩B={x|x∈A,且x∈B},是同时属于A,B的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A∪B={x|x∈A或x∈B},是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七、课后练习

1.设A={0,1,2,4,5,7},B={1,4,6,8,9},C={4,7,9},则(A∩B)(A∩C)=()

A.{1,4}B.{1,7}C.{4,7}D.{1,4,7}

2.已知集合A={x|-3x+2>0},集合B={x|-5

A.B.C.D.R

3.设方程x2-px-q=0的解集为A,方程x2+qx-p=0的解集为B,若A∩B={1},则P=,q=

4.如果S={xN|x<6},A={1,2,4},B={2,3,5},那么=

5.设集合A={-4,2m-1,m2},B={9,m-5,1-m},又AB={9},求实数m的值.

6.设A={x|x2+ax+b=0},B={x|x2+cx+15=0},又AB={3,5},A∩B={3},求实数a,b,c的值.

参考答案

1.D

2.A

3.p=1,q=0

4.{0,1,3,4,5}

5.解:

∵AB={9},A={-4,2m-1,m2},B={9,m-5,1-m},

∴2m-1=9或m2=9,解得m=5或m=3或m=-3.

若m=5,则A={-4,9,25},B={9,0,-4}与AB={9}矛盾;

若m=3,则B中元素m-5=1-m=-2,与B中元素互异矛盾;

若m=-3,则A={-4,-7,9},B={9,-8,4}满足AB={9}.∴m=-3.

6.解:

∵A∩B={3},∴3∈B,∴32+3c+15=0,

∴c=-8.由方程x2-8x+15=0解得x=3或x=5,

∴B={3,5}.由A(AB={3,5}知,

3∈A,5A(否则5∈A∩B,与A∩B={3}矛盾)

故必有A={3},∴方程x2+ax+b=0有两相同的根3,

由韦达定理得3+3=-a,33=b,即a=-6,b=9,c=-8.

交集并集

(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熟练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的性质;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并的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并的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引入:

(1)交集的定义 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AB={x|xA,或xB}

2.由上节课学习的交集、并集定义,下面几个式子结果应是什么?

A∩A=A∩=A∩B=B∩A

A∪A=A∪=A∪B=B∪A

二、活动尝试

问题1:

给出五个图,集合A、B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同学们分析AB和AB的结果

(1)若AB,则AB=A,AB=B

(2)若AB则AB=A,AB=A

(3)若A=B,则AA=A,AA=A

(4)若A,B相交,有公共元素,但不包含,则ABA,ABB,ABA,ABB

(5))若A,B无公共元素,则AB=

三、师生探究

问题2:

对于任意的两个集合A、B,AB、AB、A、B之间的关系如何?

问题3:

对于给定集合S、A,A、、S之间的交、并运算结果如何?

将两集合A、B的关系用文氏图分类表示,归纳其公共的结果,并考虑特殊情形

问题4:

如图,在全集S中,你能用集合符号表示四个不同颜色区域代表的集合吗?

问题4可以借助具体的集合案例进行分析,如设U={1,2,3,4,5,6,7,8},A={3,4,5},B={4,7,8},求CuA,CuB,(CuA)(CuB),(CuA)(CuB),Cu(AB),Cu(AB).

解:

CuA={1,2,6,7,8}CuB={1,2,3,5,6}(CuA)(CuB)=Cu(AB)={1,2,6}

  (CuA)(CuB)=Cu(AB)={1,2,3,5,6,7,8}

四、数学理论

1.交集的性质

(1)AA=A,A=,AB=BA

(2)ABA,ABB.

2.并集的性质

(1)AA=A

(2)A=A(3)AB=BA(4)ABA,ABB

联系交集的性质有结论:

ABAAB.

3.补集的性质

(1)A(CuA)=U,

(2)A(CuA)=.

4.德摩根律:

(CuA)(CuB)=Cu(AB),

(CuA)(CuB)=Cu(AB)(可以用韦恩图来理解).

5.容斥原理

一般地把有限集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对于两个有限集A,B,有

card(A∪B)=card(A)+card(B)-card(A∩B).

五、巩固运用

1.已知集合A={y|y=x2-4x+5},B={x|y=}求A∩B,A∪B.

解:

A∩B={x|1≤x≤5},A∪B=R.

2.已知全集U={x|x≤4},集合A={x|-2

求,A∩B,,

解:

把全集U和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由图可知

A∩B={x|-2

点评研究数集间的运算时,常借助数轴将问题形象化,既易于理解,又提高解题速度.

3.设U={a,b,c,d,e,f,g,h},已知:

;②;

③,求集合A、B.

解法一:

根据

,由补集定义知:

A∩B={d}

即d∈A,d∈B

由②知:

,得,但c,g∈B;由③知:

b,h∈A,

还剩a、e、f三个元素需加以判断

由A∩B={d},得

若a∈A,则必有,即,得与已知③矛盾,因此.

同理.

若a∈B,则必有,即,得与已知②矛盾,因此

同理亦可得:

综上所述A={b,d,h},B={c,d,g}.

解法二:

,得A∩B={d}

∴A={b,h,d}

∴B={c,g,d}.

4.学校举办了排球赛,某班45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至少参加其中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

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

解:

设A={x|x为参加排球赛的同学},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12;

B={x|x为参加田径赛的同学},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20;

则A∩B={x|x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6;

A∪B={x|x为至少参加一项比赛的同学},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12+20―6=26.

两次比赛均没有参加的共有45―26=19人.

答:

这个班共有19位同学两项比赛都没有参加.

点评这就是容斥原理card(A∪B)=card(A)+card(B)-card(A∩B)的具体应用.

六、回顾反思

这小节我们继续研究了集合的运算,即集合的交、并及其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是弄清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注意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七、课后练习

1.已知集合M、P、S,满足M∪P=M∪S,则(  )

A.P=SB.M∩(P∪S)=M∩(P∩S)

C.M∩P=M∩SD.(S∪M)∩P=(P∪M)∩S

2.已知M={x2,2x-1,-x-1},N={x2+1,-3,x+1},且M∩N={0,-3},则x的值为(  )

A.-1B.1C.-2D.2

3.已知集合M={x|-1≤x<2},N={x|x—a≤0},若M∩N≠,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2)B.(-1,+∞)C.D.[-1,1]

4.已知集合A={x|y=x2-2x-2,x∈R},B={y|y=x2-2x+2,x∈R},则A∩B=____.

5.50名学生参加体能和智能测验,已知体能优秀的有40人,智能优秀的有31人,两项都不优秀的有4人.问这种测验都优秀的有几人?

6.设A=

(1)若,求的值;

(2)若,求的值.

参考答案

1.D

2.A

3.C

4.{y|-3≤y≤3}

5.25人

6.解:

(1)由,又,故:

①当时,

,解得;

②当时,即时,,解得,

此时,满足;

③当时,

,解得。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或者。

⑵由,又,故只有,

,解得。

注:

②注意B=,也是的一种情况,不能遗漏,要注意结果的检验。

2019-2020年高中数学《交集与并集》教案21北师大版必修1

一.课题:

交集与并集

(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会求两个已知集合交集、并集.

3.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集与并集概念、数形结合运用;

2.理解交集与并集概念、符号之间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子集、补集

(二)新课讲解:

我们观察下面五个图:

说明:

图1—5

(1)给出了两个集合A、B;

(2)阴影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

图(3)阴影部分是由A、B组成;

图(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图(5)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

指出:

(2)阴影部分叫集合A与B的交集;图(3)阴影部分叫集合A与B的并集.

1.交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记作(读作“A交B”),即:

且.

仿此由学生给并集下定义:

2.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A与B的并集,A与B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即或.

(学生归纳以后教师给予纠正)

由此图(4)说明:

;图(5)说明:

.

 

3.例题解析:

例1:

设,,求.

分析:

涉及不等式有关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即运用数轴是最佳方案。

解:

在数轴上作出A、B对应部分如图.

例2:

设是等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

分析:

此题运用文氏图,其公共部分即为A∩B.

解:

是等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例3:

设A={4,5,6,8},B={3,5,7,8},求A∪B.

分析:

运用文恩解答该题.

解:

∴A={4,5,6,8},B={3,5,7,8}。

则A∪B={4,5,6,8}∪{3,5,7,8}={3,4,5,6,7,8}.

例4:

设是锐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求.

解:

是锐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是斜三角形.

例5:

设,,求.

分析:

利用数轴,将A、B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解:

.

 

五.课堂练习:

课本P12,练习1—5.

补充练习:

已知,设

,求A∩B,A∪B.

解:

A∩B={(1,1)},A∪B={(1,1),(1,2),(2,1)}.

六.小结:

在求解问题过程中,充分利用数轴、文恩图.

七.课后作业

课本P13,习题1.31—6(书面表达1、3、5).

一.课题:

交集与并集

(2)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及并集有关性质.

2.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4.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集合的交、并运算;

2.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集合交集、并集概念

(二)新课讲解:

1.有关性质:

由上节课学习的交集、并集定义,下面几个式子结果应是什么?

(投影a)

A∩A=A∩=A∩B=B∩A

A∪A=A∪=A∪B=B∪A

解:

A∩A=AA∩=A∩B=B∩A

A∪A=AA∪=AA∪B=B∪A

2.有关概念

通过预习,偶数集、奇数集定义如何表述?

解:

形如2n(n∈Z)的整数叫做偶数;

形如2n+1(n∈Z)的整数叫做奇数;

全体奇数的集合简称奇数集;

全体偶数的集合简称偶数集.

例:

写出符合|x|≤10的奇数和偶数集合.[主要考查“0”元素的归类]

(三).例题解析:

例6:

设A={(x,y)|y=-4x+6},B={(x,y)|y=5x-3},求A∩B.

分析:

先弄清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或者说式子表示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A∩B的元素就是集合A与集合B所表示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构成,或者看成直线y=-4x+6和直线y=5x-3的交点.

解:

∵解之

∴A∩B={(x,y)|y=-4x+6}∩{(x,y)|y=5x-3}={(1,2)}.

例7:

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A∩B,A∩Z,B∩Z,A∪B,A∪Z,B∪Z。

解:

A∩B={奇数}∩{偶数}=ø;A∩Z={奇数}∩{整数}=A;B∩Z={偶数}∩{整数}=B;A∪B={奇数}∪{偶数}=Z;A∪Z={奇数}∪{整数}=Z;B∪Z={偶数}∪{整数}=Z.

例8:

设U={1,2,3,4,5,6,7,8},A={3,4,5},B={4,7,8},求CUA、CUB(CUA)∩(CUB)、(CUA)∪(CUB).

分析:

利用文恩图,关键是作图。

解:

CUA={1,2,6,7,8},CUB={1,2,3,5,6},(CUA)∩(CUB)

={1,2,6},(CUA)∪(CUB)={1,2,3,5,6,7,8}.

问题及解释:

问题一:

已知A={x|-1

分析:

问题解决主要靠概念的正确运用。

由A∩B=ø及A∪B=R,知全集为R,CRA=B,故B=CRA={x|x≤-1或x≥3}.[也可运用数形结合]

问题二:

已知全集I={-4,-3,-2,-1,0,1,2,3,4},A={-3,a2,a,a+1},B={a-3,2a-1,a2+1},其中a∈R,若A∩B={-3},求C1(A∪B).

分析:

问题解决关键在于求A∪B,由a-3-3或2a-1=-3,可求得A={-3,0,1},B={-4,-3,2},即A∪B={-4,-3,0,1,2},C1(A∪B)={-2,-1,3,4}.

五.课堂练习:

课本P13,练习1—4

六.课时小结

1.清楚交集及并集有关性质导出依据.

2.性质利用的同时,考虑集合所表示的含义、或者说元素的几何意义能否找到.

七.课后作业

一、课本P14,习题1.3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