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343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docx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

 

安防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安防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在智慧城市逐步落地、高清智能化渗透加速以及民用和运营市场兴起的驱动下,安防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1、14-18年迎来智慧城市建设周期

安防市场发展迅猛,超十二五规划概率较高。

2012年我国安防整体产业产值已经达到3200亿元,同比11年2600万增长20%,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展望未来,14-18年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项目进入第二轮实施周期,总投资接近3万亿规模。

我们预测到2015年,安防年产值将超过6000亿,超安防“十二五”规划的5000亿目标。

二线城市发力,开启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

04年公安部提出3111工程(平安城市),05年8月开始第一批试点,07年9月开始第二批22城市试点,11年项目建设完毕。

而第二轮建设集中在12-19年,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体现政府由职能部门向服务型政府的一个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城市级别的区域覆盖,而一线城市进一步提升覆盖密度和质量,高清升级改造项目也将带来新增市场。

一线城市的投资热度持续,二、三线城市多点开花。

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监控覆盖已经达到20万点,未来要增加到50-60万点,投资并无放缓迹象。

二线城市通常在5-10万点,三线城市低于5万点,远低于一线城市的覆盖水平。

经过08-12的建设周期,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将集中在13-18年,广大二、三线及内陆城市将是主要推动力。

2、高清化进入快速渗透阶段

百万高清真正放量,市场规模成倍增加。

高清化概念从08年开始提出,分辨率大多停留在D1(35万)阶段,且价格昂贵,仅有公安和交通等少数高端行业用到。

高清化趋势经过几年的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今年进入收获阶段。

百万入门高清大幅度降价,模拟产品的迅速退出,激发行业与民用市场需求。

目前来看,高清产品单价要比普通模拟产品贵4-5倍,随着高清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也成倍增长。

高清化进入20%-50%的快速渗透阶段。

电子新品周期呈现这样一个特点,新品培育期需要4-5年发展,而一旦渗透率进入20%就会产生规模效应,成本迅速下滑、市场快速扩大。

对比手机行业,智能机渗透率从20%提升到50%仅用了不到2年时间,年复合增速高达50%,是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理我们认为前端高清化趋势今年开始加速,而未来2-3年内,高清产品成长也是最为快速的。

高清IPC、HD-SDI、模拟高线共同撑起高清市场。

目前高清IPC占据80%的市场,HD-SDI与模拟高线会在一些改造项目用到。

目前市场上720P产品较为成熟,价格也稳定,配备高镜头后基本可以满足高清及后续的智能识别与智能分析。

兴起的SD-HDI由于在组网和存储的限制,与网络平台兼容性难以配合,故没有大规模采用。

3、行业、民用兴起,运营开始萌芽

行业、民用等中小型项目正在不断崛起;除政府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之外,普通百姓对安全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给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市场机遇。

安防民用市场正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只要方案、产品适用与民用,适用方便、隐私安全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特点包括:

智慧城市投资单项目金额都在千万级别以上,智慧城市、地铁、体育场馆、智能交通领域才是政府花大力气投入的重点;

公安占政府项目的比重不高,仅8%;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如学校、水利、交通等其他领域项目投入并不比治安建设要少;

中小项目中,教育和政府机关占比较高,其中学校项目占30%,说明校园安防依旧是广东省安防工程建设的热点项目;

未来发展路径,从产品提供到安防运营。

安防产品不同于手机、PC,后者通过渠道商可以直接交付用户使用,而安防产品还需要定制化方案和施工、后期还有维护升级,产业链较长。

生产型企业扩张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横向竞争,扩张其产品线,不仅是视频监控产品线,还有门禁、报警、对讲等产品;另一方面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包括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搭建系统平台,甚至安防到运营,产业链越靠近客户其价值越高。

从产品到运维,市场规模的翻倍。

我们研究全球安防Top20的企业发现,收入规模大的是安防运营企业,日本最大的安防运营服务商SECOM去年收入86亿美元,美国泰科国际旗下的ADT做防火防盗安保运营,去年收入32亿美元,美国HoneywellSecurity主营室内门禁、视频,去年收入24亿美元。

比较国内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去年仅12亿美元,未来可见的潜在空间还很高;

案例一:

日本安保龙头SECOM

SECOM成立于1962年,是日本国内最大的安保运营公司,12年收入规模86亿美元(海康的7倍),占据日本6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全球1200多家分支机构,200万每月付费用户。

其成长路径从70年代家庭火警到2000年后的民用、商业安保,未来则是借助其民用市场的积累,跨行业朝向医疗、教育、保险、地理位置GIS服务等方向发展。

案例2:

北美安保龙头ADT

泰科集成安防是全球领先的一站式集成安防解决方案专家,也是美国、加拿大地区的安保龙头,收入规模32亿美元。

自动续约服务与增值业务保障公司收入来源,长期服务收入占比高达90%。

ADT服务覆盖40个国家,80%的全球前200名零售商,90%的财富500强企业和数百万家庭。

ADT从火警报警起家,小商户的零售安防做大,再到现在的楼宇、金融行业等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设备厂商未来发展战略清晰:

横向产品扩张,全球营销体系与技术研发平台;一站式安防服务业务模式;从“产品供应”-“方案集成”-“服务运营”-“客户终极需求”;从过往单一产品提供商到现在安防整体方案提供商。

4、中国安防引领全球

全球整体安防增速不高,约10%左右;从A&S每年统计的全球安防50强数据看,全球安防行业增速并没有像我国这么高,11年收入同比增长10.3%,10年同比增长12%。

参与排名的企业包括产品制造商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龙头honeywell安防年收入24亿美元,与上年持平,排名第二的博世安防年收入17.5亿美元,增速仅仅6%。

大陆安防企业快速崛起,下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以海康和大华为首的大陆企业增速惊人,年复合增速高达40%-50%。

海康11年排名第5,大华第10,天地伟业第25,大立科技排48。

海康如果按照今年百亿目标算(16亿美元),今年应该进前三。

中国安防行业之所以增长如此强劲,一方面是这几年政府平安城市建设投入,另外也受益于安防设备国产化趋势,先占领国内,下一步将走出去抢占海外市场。

日系的没落与海康、大华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摄像机大厂如松下、索尼、日立从2000年开始收入增速就开始放缓了,07年后更是呈现下滑趋势,毛利率水平也从30%下滑到20%,08-11年这三家企业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反观中国两大安防企业海康和大华,借助平安城市建设巨大的发展机遇,05年到11年两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9%和40%;日系品牌的没落与国产品牌的崛起表明安防行业技术壁垒逐步的消融以及国内以“平安城市”等大型政府带来的机遇。

视频监控处于发展最有利的阶段,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硬件上,CCD/CMOS高清的传感器还掌握在日系,国内低像素刚开始起步;DSP、镜头国内已经开始介入,属于半国产化阶段;其余如PCBA、被动元器件、二级封装、铝质机壳、红外LED、连接器线束等都已经完全国产化,而且技术成熟;软件方面,底层驱动、SOC系统我国还做不了,但基于既有SDK做二次开发和外围应用软件问题不大,国产化就如当年山寨手机那样,买国外的方案自己做二次开发,BOM成本可以快速的降低。

二、政府投资意愿增强,智慧城市进程加速

我们认为从平安到智慧城市,需求实实在在,并从“安全”升级至“安全+舒适”,而在信息消费政策支持下,安防亦属于政府调结构的重点面子工程,且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正不断成熟,有助于项目的快速落地。

1、推进“信息消费”,政府投资意愿强

公共安全超越国防支出,中央的重视程度提升。

中国公共安全支出和国防支出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去年我国公共安全支出7018亿元,同比增长11%,且高于国防支出7177亿元。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逐年上升。

新疆的718动乱事件,各地区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以及最新美国斯诺登“棱镜”门事件,都折射出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消费”促进安防行业迅猛发展。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引导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

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发布反应政府投资的热情。

试点数目103家超过此前预期的50家,亦超过第一批90家。

我们认为这反映在政府“信息消费”政策背景下,对智慧城市等投资意愿的增强。

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对试点城市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视频监控、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城管、智能建筑、智能环保等细分领域将受益。

从住建部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北上广深——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将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范围从中心市区向周边二线市区或者卫星城市推进。

2、华东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山东、江苏有16个试点,安徽、浙江有10个试点,排名靠前。

反映出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3、内陆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梯队;湖南、湖北、河北、江西、贵州等,包含省会城市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开展建设。

4、西北地区——更多起到平安城市的作用;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拉萨的试点更多偏向于公安系统,以维持当地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和谐。

2、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正不断成熟

智慧城市多以“政府租赁+运营商承建”的模式。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不断成熟。

当地政府的根据实际财政能力,项目重要程度选择BT、BOT、BO等不同建设模式,较多是名义上不叫BT的垫资模式。

目前除小部分重点项目是甲方直接出资外,大部分项目需要系统集成商垫资完成,完工后甲方根据各自情况可以选择租赁或者买断的方式。

这给财政资金并不富裕的广大二三线城市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性。

国开行授信资金额度,保证资金链条安全。

城市级别的的项目通常金额过亿元,中小集成商在资质、资金上面不具备优势。

目前65%以上的总包商都以运营商为主,而电信凭借固网渠道以及前期“全球眼”项目占到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资金方面,国开行等三家银行提供授信2400亿,其它机构2000亿,未来3年共计4400亿,保障各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链条安全。

即使是租赁模式,运营商也稳赚;市场上很多观点认为,在财政紧张的局面下,政府强硬采取BT模式对安防整体产业链不利。

以我们调研结果看来其实不然,目前大多数城市级项目政府都是以租赁模式开展,竞标相当激烈,而中标企业通常获得不低于35%的毛利率水平。

以广东电信为例,建设广东地区城市监控点5万端,投资20亿元,每年带来业务收入超过4亿,还不算附带通信网络建设的综合收益。

结合具体测算如下:

1、每个监控点的工程报价在2-5万。

城市级别项目上十万个,比如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25万个,广州20万个,均摊到单位监控的点的工程报价在3万左右。

前端高清化趋势也将拉高单位成本,原先标清2.7万/点,高清后5万/点。

中国电信建设平安城市监控点超过60万端,投资超200亿,可验证以上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