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379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docx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工作中,不属于第二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的是(  )。

  A.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B.确定环境保护目标

  C.各专题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与评价

  D.公众参与

  解析:

选项B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属于第一阶段(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的任务。

  参考答案:

B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所列出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有(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A.矩阵法、类比调查法

  B.矩阵法、专业判断法

  C.网络法、专业判断法

  D.矩阵法、网络法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22: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参考答案:

D

  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评价工作中,符合“早期介入原则”的是(  )。

  A.某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对其“三通一平”工程开展环评

  B.某高速公路项目在准备施工建设前开展环评

  C.某大型炼化项目在生产工艺确定后开展环评

  D.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选线阶段开展环评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20:

早期介入原则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参考答案:

D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关于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数学模式法

  B.高速铁路项目声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专业判断法

  C.跨大江桥梁项目对水文情势影响预测可采用物理模型法

  D.乡村公路项目对生态影响预测可采用类比调查法

  解析:

专业判断法是定性预测评价方法,声环境影响预测应采用定量预测评价的方法,如数学模式法。

  参考答案:

B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包括(  )。

  A.人群健康

  B.水土流失

  C.人文景观

  D.文物古迹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33: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

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选项B属于自然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参考答案:

B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信息中,不属于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过程中信息告知的内容是(  )。

  A.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

  B.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因素及影响后果

  C.项目拟采取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D.项目获得公正支持和反对情况的统计说明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33:

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有建设项目概况、主要的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计的环境风险和后果、拟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参考答案:

D

  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保护措施论证的内容不包括(  )。

  A.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

  B.拟采取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C.拟采取措施的达标排放可靠性

  D.拟采取安全生产措施的可靠性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34:

环境保护措施分析论证内容包括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

选项D安全生产措施的内容显然不属于环保措施论证的内容。

  参考答案:

D

  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跟踪监测计划的内容不包括(  )。

  A.项目评价区域环境现状监测

  B.项目污染源监测

  C.项目生态影响监测

  D.项目社会环境影响监测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34:

结合建设项目影响特征,制订相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

选项A属于现状监测内容,不属于跟踪监测计划的内容。

  参考答案:

A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不包括(  )。

  A.资源能源利用

  B.项目投资收益

  C.环境管理要求

  D.生产工艺与设备

  解析:

考环评,清洁生产的6项指标是高频考点,必须乱熟于心。

技术方法和案例考试都会涉及到这个方面的内容。

这6项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2个要求、4项指标”。

2个要求是生产工艺与设备要求和环境管理要求;4项指标是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和废物综合利用指标。

  参考答案:

B

  1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同一建设项目多个方案进行比选的内容不包括(  )。

  A.工艺装备

  B.工程规模

  C.产品质量

  D.环境承载力

  解析:

产品质量对环境不产生影响。

其余3个选项,都与环境影响关系很大。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36:

建设项目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在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环境影响、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多方案同等深度的比选。

  参考答案:

C

  11、某新建项目排气筒距自然保护区边界2km,估算模式计算的Pmax=9.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大气评价工作等级,除了要符合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43的评价工作等级表的要求外,还要符合7个规定,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这些规定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徐颂老师曾经有过总结:

“一路超高害,一般不低二”。

“一”指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路”指城市道路;“超”指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高”指高耗能的多源项目;“害”指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

这些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是不能低于二级的。

本题的自然保护区是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虽然Pmax=9.5%<10%,但是也不能低于二级。

  参考答案:

B

  1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点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

  A.排气筒几何高度

  B.排气筒烟气抬升高度

  C.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D.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45点源调查内容包括:

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烟气出口速度;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点源的调查内容,是高频考点,必须熟记。

今年技术方法的多选题也考了相同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B

  13、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进行冬、夏季二期监测,评价区域冬、夏季主导风向分别是东北、东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冬、夏季监测应分别在项目(  )方向上加密布点。

  A.东北、东南

  B.东南、东北

  C.西北、西南

  D.西南、西北

  解析:

在监测季节所处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

  参考答案:

D

  1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的气象观测资料是(  )。

  A.评价范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

  B.评价范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C.评价范围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D.评价范围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资料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50: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三级评价不需要调查选项B、C、D。

  参考答案:

A

  15、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位于山谷,最近的地面气象站位于平原,距项目52km,最近的高空气象监测站距项目75km。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应调查地面气象站近5年至少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B.应调查高空气象站近5年至少1年常规气象探测资料

  C.应调查地面气象站近5年至少3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D.应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解析:

选项A、B、C的时间均不符合二级评价要求。

  参考答案:

D

  16、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的叠加影响是(  )。

  A.预测值和所有点位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叠加

  B.预测值和所有点位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叠加

  C.预测值和同一点位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叠加

  D.预测值和同一点位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叠加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P56: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参考答案:

C

  17、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模式中可用于交通线源影响预测的是(  )。

  A.估算模式

  B.ADMS模式

  C.AERMOD模式

  D.AERMOD模式

  参考答案:

B

  18、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面源中心为起点确定

  B.应采用确保厂界监测浓度达标的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排放多种污染物的不同无组织源,应合并为单一面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排放多种污染物的同一无组织源,只计算其中一种污染物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解析:

选项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污染源中心为起点确定;选项C,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的无组织源应合并为单一面源计算;选项D,应分别计算并取最大值。

  参考答案:

B

  19、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报告书不需要提供的附图、附表是(  )。

  A.基本气象分析图

  B.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C.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59:

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

  

  

  20、某新建火电厂拟向一小型封闭海湾排放约45m3/s流量的直接冷却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该项目地面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低于三级

  解析:

排放量约45m3/s,换算为日排放量45×86400m3/d>20000m3/d;污染物为直接冷却水,水质参数为水温,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

根据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75:

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表,评价等级为一级。

  参考答案:

A

  21、拟建在大型湖泊岸边、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m3/d的建设项目,其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水域水质现状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为每(  )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A.1.0~2.5km2

  B.1.5~3.5km2

  C.2.0~4.0km2

  D.3.0~6.0km2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81:

大、中型湖泊与水库,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m3/d,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时,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参考答案:

B

  2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地表水预测中,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通常在(  )。

  A.枯水期

  B.平水期

  C.丰水期

  D.凌汛期

  参考答案:

A

  2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下列关于河流简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中型河流均可简化为平直河流

  B.河流断面宽深比≥20,可视为矩形河流

  C.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D.大河预测河段的断面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

  解析:

详见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85:

河流的简化要求。

  参考答案:

A

  24、某项目建在感潮小河河口段岸边,排放持久性污染物,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充分混合段的水质预测应采用的推荐模式是(  )。

  A.一维动态混合模式

  B.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托马斯模式

  D.二维动态混合衰减数值模式

  参考答案:

A

  25、某建设项目的污水排入小湖,预测持久污染物的影响浓度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推荐采用的数学模式是(  )。

  A.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B.分层湖泊集总参数模式

  C.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D.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92: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适用于小湖(库),非持久污染物。

对于持久污染物,适用平衡模式。

  参考答案:

C

  2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下列关于河流水域中监测点布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

  B.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应布设预测点

  C.水环境影响范围之外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用水点附近可设立预测点

  D.感潮河流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游可不布设预测点

  参考答案:

D

  2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湖泊、水库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不包括(  )。

  A.入、出湖(库)的水量

  B.入、出湖(库)的水质

  C.湖(库)水量的调度

  D.湖(库)的面积和形状

  解析:

见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78: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选项B不在调查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B

  2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非金属矿山大规模露天爆破开采工程属于(  )类建设项目。

  A.I

  B.II

  C.III

  D.IV

  解析:

非金属矿山大规模露天爆破开采工程对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均有影响。

  参考答案:

C

  2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至少应为(  )。

  A.1:

5000

  B.1:

10000

  C.1:

50000

  D.1:

50000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114:

一级评价要求,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

10000;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

50000。

二级评价只要求给出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

50000。

  参考答案:

B

  3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不包括(  )。

  A.确定评价重点

  B.现场勘探

  C.室内资料分析

  D.地下水监测

  解析:

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10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识别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属于准备阶段的工作。

  参考答案:

A

  3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改、扩建的I类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包地带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  )。

  A.0~10cm

  B.10~25cm

  C.25~80cm

  D.80~120cm

  解析:

见导则与标准教材(2012版)P118。

  参考答案:

C

  32、某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评价区面积80km2,区内的潜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为工业、农业提供水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

  A.5个

  B.7个

  C.10个

  D.14个

  解析:

一级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评价区面积>100km2时,每增加15km2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本题需要监测潜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2个层面,每层不少于7个点。

  参考答案:

D

  33、某新建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符合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频率要求的是(  )。

  A.若有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期水位、水质监测资料,不须补充监测

  B.若有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期水位、水质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C.若有近3年内每年一次枯水期水位、水质监测资料,不须补充监测

  D.若有近3年内每年一次丰水期水位、水质监测资料,不须补充监测

  解析:

地下水的监测频率要求是:

  ⑴一级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1个连续的水文年的丰、平、枯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1次;

  ⑵二级若有近3年内不少于1个连续的水文年的丰、枯水期的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1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若已有的监测资料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1个连续的水文年的丰、枯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1次;

  ⑶三级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1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参考答案:

B

  3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下列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预测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

  B.预测范围应覆盖建设项目所在的乡、镇行政区域

  C.预测范围应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

  D.预测范围可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解析:

选项B是十分明显的错误选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行政区域无关。

  参考答案:

B

  3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II类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应选取(  )。

  A.地下水的水位

  B.抽水所引发的水质污染因子

  C.排水所产生的主要污染因子

  D.注水所产生的常规污染因子

  解析: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的主要环境影响是水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

A

  36、某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数值法

  B.解析法

  C.水量均衡法

  D.类比分析法

  参考答案:

A

  3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  )的评价。

  A.稳态声源和非稳态声源

  B.稳态声源和突发声源

  C.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

  D.机械声源和气流声源

  参考答案:

C

  38、某铁路扩建项目通过2类和3类声环境功能区,扩建前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处噪声超标5dB(A)以上,扩建后噪声级增量在3dB(A)以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敏感目标的噪声评价,需要叠加背景值。

经叠加后,敏感目标超标5dB(A)以上,属于一级评价。

  参考答案:

A

  39、某新建乡村道路拟穿越的区域无明显声源,现状声级较低。

下列噪声现状监测点布设,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要求的是(  )。

  A.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布设测点

  B.在全部敏感目标处布设测点

  C.在评价范围内距离拟建道路不同距离的空旷地处布设测点

  D.在评价范围内距离拟建道路不同高度的空旷地处布设测点

  参考答案:

A

  4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环境噪声监测执行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贸市场边界噪声测量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B.商品混凝土厂厂界噪声测量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C.机场周围铁路边界噪声测量执行《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D.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解析:

农贸市场边界噪声测量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商品混凝土厂厂界噪声测量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机场周围铁路边界噪声测量应执行《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参考答案:

C

  4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声环境现状评价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析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B.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

  C.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

  D.分析评价范围内拟建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

  解析:

选项A、B、C为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必须熟练的背诵默写和理解记忆,因为案例考试的声环境也会考到这个内容。

  参考答案:

D

  4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评价范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预测范围与评价范围相同

  B.预测范围应大于评价范围

  C.预测范围可小于评价范围

  D.预测范围与评价范围无关

  参考答案:

B

  4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关于户外声传播衰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屏障引起的衰减与声波频率无关

  B.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与声波频率无关

  C.距声源较近处可忽略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D.无限长线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大于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

  解析:

屏障与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都与声波频率有关,无限长线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小于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

  参考答案:

C

  4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在评价项目边界(厂场界)噪声时,评价量选择正确的是(  )。

  A.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

  B.新建项目以该项目的噪声贡献值与其他环境噪声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

  C.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和现有工程噪声贡献值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

  D.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噪声贡献值、现有工程噪声贡献值和其他环境噪声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

  解析:

新建项目以新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扩建项目以扩建工程的噪声贡献值和现有工程噪声贡献值的叠加值作为评价量。

  参考答案:

C

  45、某改扩建工程项目位于重要生态敏感区,在其原厂界范围内改建面积6km2,新增占用陆地面积8km2,新增占用陆水域面积7km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该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改扩建项目的工程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重要生态敏感区,新增占用面积8+7=15km2<20km2。

  参考答案:

B

  4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建设项目生态评价工作范围确定依据不包括(  )。

  A.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行政隶属的关系

  B.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生物过程的关系

  C.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气候过程的关系

  D.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水文过程的关系

  解析: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

评价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确定。

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