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975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详细答案单元综合检测四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逢孙(páng) 阙秦(què) 壅蔽(yōng) 不怿(yì)

B.黜恶(chù)不肖(xiào)列观(guān)缪贤(Miào)

C.鲰生(zōu)戮力(lù)樊哙(kuài)瞋目(chēn)

D.刀俎(cú)渚崖(zhǔ)鸡豚(tún)汤镬(huò)

解析:

选C。

A.“阙”应读jué;B.“观”应读guàn;D.“俎”应读z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版图  疏浚  嘻戏  垂拱而治

B.瑕疵  赔偿  驽马  刎刭之交

C.诛连  鄙贱  赦免  目眦尽裂

D.谦冲  家具  园圃  望洋兴叹

解析:

选D。

A项,嘻—嬉;B项,刭—颈;C项,诛—株。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解析:

选D。

A项,“共”同“供”;B项,“详”同“佯”;C项,“郤”同“隙”。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

疆界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

选拔

C.举国上下举:

全,所有的

D.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披:

掀开

解析:

选A。

封:

把……当作疆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选D。

A项,副词,怎么;代词,哪里。

B项,形容词词尾,可不译;代词,如此、这样。

C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D项,都是介词,把。

二、阅读鉴赏(6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

在中国文化主体格局下,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传统的人生理想。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这三句话,是对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人生模式的总结。

张良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人物。

他出生于韩国贵族之家。

韩国灭亡时,张良因年幼未授官职,但他早已有了强烈的报国之心。

韩国的灭亡,对他来说,是命运的一个根本性的急转,他不再是贵族,而由庙堂走入了江湖。

他来不及埋葬死去的兄弟,他荡尽家财结交刺客,从此进入了一个武林江湖之侠的世界。

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使120斤大铁锤的勇士,在博浪沙狙击巡游天下的秦始皇,可惜功亏一篑,只击中了副车。

从此,他不得不亡命江湖,更名改姓,最后在下邳找到了落脚之地。

下邳圯上的一次奇遇,奠定了他人生“三游”的基础。

他以从容、忍让、谦退的敬老之心,获得神仙黄石公的青睐,交给他《太公兵法》秘籍。

十年之间,他成为下邳“少年”的首领,俨然一代大侠。

陈胜起义,张良率侠客百余人自成一军,路上遇到了沛公刘邦,遂投于刘邦麾下。

其后辅助刘邦,一统天下。

汉初论功行赏,封为留侯。

汉高祖六年,张良促成刘邦定都关中。

时天下大定,他“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直到戚夫人得宠,刘邦想废太子立赵王如意,张良为太子出主意,招来他的“云霞之友”当世大隐“商山四皓”,在汉高祖十二年使太子地位得到巩固。

这一年,刘邦驾崩。

其后八年,张良去世。

据道家经典,他“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

赤眉之乱,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

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张良的一生,最后落笔的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那雍容悠闲的结局,令人羡慕;他那壮怀激烈的经历,令人遐想;他那平定天下、位极人臣的功绩,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迁感叹说: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这又开启了才如子建、貌如潘安而又内蕴着刚强激烈与力的崇尚名士之侠风貌的先河。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完美圆满、优游闲雅、和融同光的高级人生模式。

“游宦”就是做官。

在中年人生最旺盛的时代,把精力投向官场,去博得现实社会中世俗生活的辉煌。

游宦做官,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引导下,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生追求。

儒家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更使这种倾向得到强化。

子思《中庸》第二十章说: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其最后的人生层次,是“天下国家”,而治“天下国家”的途径是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最直接的就是做官。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大一统封建帝国的统治思想,带来了儒学的极大繁荣,也带来了儒生在世俗社会中的现实利益。

在历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儒学抵挡住了来自其他各种文化的冲击,牢固地踞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也随之成为中国文化中人生价值的主流追求,其现实途径是做官,而文化中则弥漫了一股“官本位”的浓雾。

孔子说:

“三十而立。

”游宦是中年之事,因此它并不妨碍“而立”之前自由挥洒的豪情,于是有“少年游侠”;它也无妨于官场半生而厌倦“利禄之路”后功成身退,超然于身心的倦怠,追求生命的永恒,于是有“老年游仙”。

游侠与游仙,并不妨碍文化主流精神的传承,也有了余地可以将自我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发舒。

于是“三游”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基础上融合万类的一种圆满人生结局。

(选自韩云波《中国侠文化》,有删改)

6.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在中国文化主体格局下,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成为一些人的人生模式。

B.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人生模式:

壮怀激烈的经历、位极人臣的功绩、雍容悠闲的结局。

C.游侠经历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奠定了基础,并给予了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自我个性充分张扬的空间。

D.随着儒家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游宦做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中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完成治国平天下抱负的现实途径。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说的是“下邳圯上的一次奇遇”奠定了张良人生“三游”的基础,这里扩大了范围,同时,最后一段说的是“有了余地”,并非“充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博浪沙狙击失败,张良不得不亡命江湖,选择游侠生活;黄石公三试张良赠以兵书,成为他游宦的起点。

B.治“天下国家”的途径只有通过对现实政治的参与,这样才能攀上最后的人生层次,获得世俗社会的现实利益。

C.张良功成身退,潇洒地跳脱出功名利禄之途,去放飞倦怠的身心,他的一生最后落笔的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D.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引导下,游宦一直就是儒生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并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文化中人生价值的主流追求。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表达的是做官才能达到最后的人生层次,且“世俗社会的现实利益”也不正确,原文为“儒学……也带来了儒生在世俗社会中的现实利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精力投向官场,以博取世俗生活的辉煌,对此传统文人孜孜以求,使“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上升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思想,始终顺利地踞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

C.随着张良的出现,侠不再是刚强激烈与力的崇尚的专有名词,才貌双全、风度翩翩的儒生也可以成为名士之侠。

D.“三游”是对张良所成就的高级人生模式的总结,也是传统文化主流基础上融合万类的一种圆满人生结局。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始终顺利”错,原文说“在历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儒学抵挡住了来自其他各种文化的冲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22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

苏轼。

齐安:

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陁(tuó):

山冈。

③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反:

通“返”,返回

B.不足以席众客席:

宴请

C.子瞻于是最乐于是:

对这件事

D.而以适意为悦适意:

心情畅快

解析:

选B。

席:

坐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效于左右得复见将军于此

B.有废亭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酌水而饮之吾恂恂而起

D.及其既厌吾其还也

解析:

选A。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均为介词,在。

B.前者为兼词,在这里;后者为代词,老师。

C.前者表顺接,后者表修饰。

D.前者为人称代词,他;后者为语气助语,还是。

11.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解析:

选C。

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③体现的是他的无奈;⑥句体现的是他兴尽的时候的自嘲。

均不属于他的“适意而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意适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写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

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解析:

选D。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3分)

译文: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3分)

译文:

                                    

                                    

(3)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4分)

译文:

                                    

                                    

答案:

(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2)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

“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

”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3)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

“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

”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

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8分)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14.首句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4分)

答:

                                    

                                    

                                    

答案:

游人踏春,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15.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归”所蕴含的情感。

(4分)

答:

                                    

                                    

                                    

解析:

此词描述了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可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

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栖着两只燕子,突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名句名篇默写。

(6分)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不知。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________________,至于北海,东面而视,________________。

[庄子《秋水(节选)》]

答案: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 

(2)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3)顺流而东行 不见水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8分)

聆听“天籁”

王继兴

“籁”,原指管乐器箫,泛指从洞孔发出的声音。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天籁者,乃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等音响。

后世也将诗文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者赞为天籁。

至于高超的艺术家演奏的曼妙乐曲,更被誉为天籁之音。

我这里说的“天籁”,指的是真正的自然之音。

自然之音发自自然,本应随时可听,随处可闻,其实不然。

发自自然的音响真正让人铭心难忘者,也不多。

我的大半生经历,也就那么几次印象最深。

一次是在田野里。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

虽然我离开故乡60多年了,但我的脐带留在那里,所以依旧魂牵梦绕。

我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

“每怀年少时,趣事如潮涌,摘椹爬桑树,看瓜睡天棚。

乡曲总在喉,社火常入梦。

何时返故里,一泻思乡情。

”所谓“天棚”,即用四根木柱架在空中的睡铺,上面加盖有遮阳挡雨的顶棚,多搭建在瓜田或果园里。

躺在天棚上,不仅防潮、爽风,更重要的是便于瞭望。

我曾经有幸陪一位种瓜的老伯睡过天棚。

那时候农村没电,一到夜里,黑得什么都看不见,静得什么都听得清。

开始,好像是蟋蟀类的草虫,憋不住夜里的寂寥,唏唏嘘嘘,试探着拉开了序幕。

继而,唏唏,嘘嘘,仿佛在呼朋引类;继而,嘘嘘,唏唏,即有了回应。

继而,又有其他角色出台,唏唏嘘嘘,声调有粗有细,嘘嘘唏唏,音响有高有低。

间或,有露珠滴落到玉米叶上的声音,有如轻轻的鼓点。

突然,不远处杨树梢头鸟巢里的半声乌啼,惊得各种声音戛然而止。

休止了几个拍节后,第二乐章又缓缓开始……我听得很入迷,恍惚自己也变成了一只草虫,融进了它们的声场。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天籁之音”,也不懂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道理,更没有品赏过什么音乐会、交响乐,所以躺在天棚上聆听到这种田园小夜曲的意境,半个多世纪了我一直难忘!

另一次是在深山中。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到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去采访。

真没想到,王屋山腹地的山会那么高!

谷会那么深!

路会那么险!

整整爬了一天,晚上借宿在一户山民家里。

这家山民的所居,真堪称作“高山人家”:

“开门是绝壁,抬腿就爬梯。

篱畔狗看家,箱子蜂酿蜜。

床下山泉响,窗外野猴啼。

林密隔红尘,云外一声鸡。

”我是在平原长大的,此行是第一次领略深山老林的景象。

夜里临窗而眠,虽然很累,却很激动,老睡不着。

白天一路上向导老魏给我讲的关于王屋山的故事和传说,一幕幕过电影似的又浮现出来。

细听,还配有乐声:

叮叮,笃笃,似轻击木鱼,那是房后山泉清脆滴落的节奏;潺潺,淙淙,若滑奏木琴,那是屋角小溪蜿蜒流动的韵律。

突然,窗外一阵萧萧,一阵唰唰,一阵索索。

“啊呀,下雨了!

”忆起白天攀登过的“扁担梁”“老鼠梯”等一系列险路,担心明天因雨而被搁浅山崖。

原来,向导老魏也没睡着,给我解释说:

“不是下雨,起风了,是松涛声。

”我坐起仰望窗外,果然屋檐上挂着一弯细细的月牙儿。

风住后,有一两只山蛙的呼应;夜深后,有断断续续的野猴叫声隐隐传来。

呵呵,由于现代人们的遥远先祖是从山林走出去的,所以犹喜回归山林,游山逛景,这大概就是一种返祖情结吧——我想。

还有一次是在大海畔。

在深圳的大梅沙,在海南岛的三亚,我都曾夜宿过大海之畔的旅馆。

整夜整夜,大海的涛声总在枕畔轰鸣,我把它称作地球的脉搏,乾坤的律动,并曾引发过不尽的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遐思。

最难忘的是我在欧旅途中,夜宿法国尼斯的那个夜晚。

尼斯在法国的最南端,是座濒临地中海的旅游名城。

那晚,地中海正在涨潮,一波波潮水猛击在岸上,轰然卷起十多米高的巨浪,惊心动魄,特别壮观!

一轮月亮,嵌在夜空悠悠穹庐上,静静地俯察着人间。

一上一下,相互辉映;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夜深后,躺在宾馆的床上,乾坤依旧运转,天籁依旧声声,涛声依旧在耳,心潮依旧难平,我倚枕写了这样一首《沁园春》:

“萍踪天涯,地中海岸,尼斯名城。

看晚霞隐退,暮色四合;朗朗明月,悠悠苍穹。

狂浪飞卷,雪涛拍岸,訇然耸然天地惊。

回首望,正华灯人家,层楼重重。

凭栏把酒临风,思古今、心潮澎湃涌。

夫逆旅乾坤,过客光阴;将相渔樵,残碑荒冢。

有限无限,定数变数,波浪淘沙大江东。

且尽享,吾淡泊岁月,翰墨人生。

啊啊,天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是真的!

(选自《郑州日报》,有改动)

17.文章开头为何要写到庄子的《齐物论》?

(4分)

答:

                                    

                                    

答案:

①通过庄子对人籁、地籁、天籁的比较,肯定了天籁的最高境界。

②引出天籁的丰富内涵及下文对“自然之音”的描述。

1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叮叮,笃笃,似轻击木鱼,那是房后山泉清脆滴落的节奏;潺潺,淙淙,若滑奏木琴,那是屋角小溪蜿蜒流动的韵律。

答:

                                    

                                    

答案:

①运用拟声词及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细致地描绘出山泉滴落及小溪流动的声音之美。

②运用对偶及叠词,使句式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19.文末《沁园春》一词多处化用前人诗文,试找出两处并指明作者及作品名称。

(4分)

答:

                                    

                                    

                                    

答案:

①“波浪淘沙大江东”“狂浪飞卷,雪涛拍岸”化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凭栏把酒临风”化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0.作者听到过哪几次天籁?

每次的感受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6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