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602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在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疾病的联系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它是机体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人的一生中可遇到各种不同的心理应激。

适度的心理应激不但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而且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心理应激超过个体的适应承受能力,则可使机体的生理、心理产生损伤性的变化而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使已有的疾病加速或复发,还可使人罹患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不少的躯体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采用心理和社会支持的办法有助于这些疾病的预防、缓解和康复。

人们把这类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一词最初源于物理学,意思是“张力或压力”。

1936年,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学家塞里将这个词引入到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第一个将外界刺激(应激源)和疾病与健康联系起来。

塞里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大量动物实验后提出了应激学说。

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其作用在于调动机体的潜能去应付紧张刺激,塞里把这一系列反应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由三个连续的生理阶段组成:

警觉阶段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亦称为动员阶段。

主要表现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凉等。

此时,全身血液优先供应到心、脑、肺和骨骼肌系统,以确保机体处于“战”或“逃”的准备阶段。

阻抗阶段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合成代谢增强,如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强应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激只引起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即可达到适应,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衰竭阶段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阻抗阶段延长,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最终进入衰竭阶段,表现为淋巴组织、脾、肌肉和其他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躯体的损伤而产生所谓的“适应性疾病”,甚至死亡。

但塞里的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对动物的观察也仅限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其观察指标局限在对器官水平的观察。

因此,塞里的应激概念被称作生理应激。

继塞里之后,以马森和拉扎洛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应激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应激的生理方面,而是更多地关注应激对机体心理功能和健康、疾病的影响。

对引起机体应激的刺激也不局限于生物方面,而是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

目前,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内,应激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塞里最初的定义,而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应激源是一种刺激物这种刺激物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而且应激源不一定都是不愉快的,如庆典、结婚等重大活动。

这些刺激物构成心理应激源。

应激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功能的整体防卫反应。

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或挑战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

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到这种刺激物具有某种威胁或挑战之时。

这种估计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境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洛斯对应激研究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认知评价这一心理中介因素的重要性。

由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也就存在差异。

近十几年来,在拉扎洛斯的理论基础上,逐渐趋向于将心理应激看作是以认知评价因素为核心的过程,并从应激源、应激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进行认识

应激源应激中介因素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活事件

应对方式

躯体性事件

心理性事件

社会性事件

文化性事件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认知评价

健康

疾病

个性特征

其他因素

图5-1认知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

综上所述,心理应激是个体察觉到内外环境的需求和机体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所表现出的调节应对过程,反应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心理应激有时也称为心理社会应激、紧张状态、心理压力,或简称应激。

二、心理应激与健康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人类本身,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这些发展、变化达到一定的强度或持续到一定的程度,便可能成为应激源而引起人的心理应激。

所以说心理应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常,人们比较关注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然而当我们历史地回顾人类的过去,便会发现:

自然界风、雪、雷、电、地震、台风等应激性事件不但造就了大批自然科学家,也使人类面对这些刺激不再像动物那样慌乱、紧张和束手无策;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激烈竞争不但造就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和文化巨匠,也使人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不再去怨天尤人,而是冷静、积极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创造,从而在赢得生存的同时,赢得了自尊。

可见,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注意: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就像艰苦的体育锻炼能铸就出强健的体魄一样,痛苦的心理应激常常能打造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生理功能。

心理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的成长发育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了两个主要方面。

心理应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早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适度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后来在生活中的应对与适应能力。

如青少年艰苦的家庭条件与生存环境,锤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应对自如,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所以有位哲人说过,痛苦和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的实例是很多的。

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也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情况:

缺乏心理应激的青少年(如被父母过度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在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环境适应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应激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需要刺激的存在。

一只刚出生的猫被蒙上眼睛两个月之后,由于失去了光线的刺激,它便终生失明。

经常参加紧张的球赛,运动员的骨骼肌,心、肺功能,神经反射功能,大脑分析、判断、决策功能均得到增强;同样,紧张的学习、工作使人变得聪明、机灵、熟练,大大增强了个体的生存、适应能力。

心理学的许多实验研究证明,人在被剥夺感情或处于缺乏刺激的单调状态超过一定时间限度后,会出现幻觉、错觉和智力功能障碍等身心功能损害。

流水线上的工人从事单调和缺少变化的工作,容易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当心理应激超过人的适应能力就会损害人的健康,因此,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

“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

从目前人类的疾病谱及死亡顺位的变化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直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苦强烈的心理刺激作用于体弱或(和)应激能力差的人,便可发生这种情况。

①急性心理应激状态。

临床常见的有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②慢性心理应激状态。

固然,“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和勇气。

然而人不能总是失败,总是受挫,总是失意。

强度虽小但长期的心理应激常使个体出现头晕、疲惫、乏力、心悸、胸闷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和体征,还可以出现各种神经症表现,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样表现,并常常被医生忽略而久治不愈。

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已患有各种疾病的个体,抵抗应激的心理、生理功能较低,心理应激造成的心理、生理反应,很容易加重原有疾病或导致旧病复发。

Paykel的研究发现,门诊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应激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

躯体疾病的例子则更为常见。

如高血压病人在工作压力增大时病情加重;冠心病人在争执或激烈辩论时应激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喘患儿,在母亲离开后哮喘继续发作等。

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人是心、身的统一体,身可以影响心,心也可影响身。

严重的心理应激引起个体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造成内环境的紊乱、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失常,稳态破坏,从而使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机体处于对疾病的易感状态。

体内那些比较脆弱的器官和系统便极易首先受累而发病,如心身疾病。

临床上的应激性胃溃疡就是典型的例子,生活中,那些因亲人突然亡故而痛不欲生者,常常一病不起。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将在后面论及。

一般而言,由于青少年处于生命的旺盛时期和心理的可塑阶段,经过科学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多可使心理应激发挥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对老弱妇孺则应通过关爱和帮助,尽可能使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程度。

三、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刺激因素,又常被称为生活事件。

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四类:

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刺激因素。

如高温、低温、噪声、电击、毒物等理化因素和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等生物因素。

过去认为这些刺激物只能引起生理反应,现在认为这些刺激物在引起生理反应的同时,也常常改变人的情绪,导致心理反应。

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这是最多见的应激来源。

一类是个体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或不详预感,如对友谊、爱情、生活、工作的过度苛求,对他人的过分嫉妒或崇拜依恋,对乙型肝炎、癌症、手术、不孕症、性功能障碍等经久不愈、痛苦难耐或有可能留下残疾、威胁生命、影响家庭生活的各类伤病的过度担忧与恐惧等等。

但更多的是另一类,即个体生存小社会中的压力、挫折、烦恼、冲突和人际关系矛盾、意外事件等。

如母爱的丧失,老人、妇女、儿童的被遗弃,童趣的被剥夺,财产与安全的被威胁与被侵犯,失恋、失业,家庭不和与破裂,亲朋的意外与死亡,委屈、孤独、邻里纠纷等等。

随着人们对现代生产、生活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高增长的追求,对资源、物资利益、人才的渴求,人类面临着生产、学习、生活的多重竞争;而激增的人口,高度膨胀的知识和信息、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则使人们就学就业的压力空前增大;再加上社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的拥挤,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使个体生存的小社会扩大化、复杂化,以至有些人感到很难找到一块能安静生存的绿洲。

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借贷、讨债、破产、侵权、作弊、欺诈、诬陷、降级、报复、上下级关系紧张、子女管教困难等强烈刺激性事件之中而陷入应激。

环境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自然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分为:

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与动荡如战争、民族纷争,政权更迭、政局动荡,社会失控、暴力泛滥等等,常席卷着每个社会成员。

自然环境的重大变化一类是自然变故事件,如洪水、风暴、地震、泥石流、野兽袭击等带来的紧张与恐惧;另一类是人为变故事件,如工业、交通、商业音响造成的噪声污染,火灾、工业泄露与排污等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刺激。

Cohen等(1986)发现,在大型机场(每隔2.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旁的一所小学校的学生,与另一所环境安静学校的学生相比,前者患高血压者多,标准考试的成绩差。

文化性应激源指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变动给人带来的刺激。

文化因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当个体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从一种状态转入到另一种状态时,他将面临大量文化性应激源的挑战。

例如:

从边远农村迁入闹市,或从城市迁入乡村遇到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从一国迁入他国的语言障碍、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一个创新宽松的工作单位到一个守旧刻板的工作单位;从一种社会制度进入另一种社会制度;从富有到破落或从贫困到暴富;从科学先进的人际圈进入愚昧落后的人际圈或相反;理想的滑落;地位与名誉的巨大变动;不同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等。

此外,应激源还可按事件的性质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

前者指个人认为对自己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如各种庆典、喜庆事件等。

后者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如失恋、下岗等。

按事件是否可预料可控制来分类,还可分为不可预料或不可控性事件和可预料或可控性事件。

前者如空难、地震、车祸等,后者如工作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等。

一般负性事件与不可预料、不可控性事件对个体心身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意外突发的负性事件常给人造成“晴天霹雳”的震撼感,从而出现中医所述的“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强烈应激反应。

为检测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1967年美国学者霍尔姆斯(Holmes)和雷赫(Rahe)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将43项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予以量化,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lfechangeunits,LCU)。

利用此表曾查得LCU的升高与多种疾病明显相关,并可预测来年健康或患病的可能性。

霍尔姆斯早期研究发现,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达86%;若150—300之间,次年患病的可能性达50%;若150%以下者,次年基本健康。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也各自编制了一些量表,如张明园等1987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ifeeventscals,LES),通过对1364名正常人的测试,取得了不同年龄组的常模,已在国内临床和研究中应用。

但评定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强度还应考虑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在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身体素质甚至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认知因素的影响。

因此,无论对何种量表都不能将其绝对化,要与具体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分析研究。

 

表5—1正常人生活事件评定(LES)常模项目

序号

生活事件

合计

青年

中年

更年

老年

序号

生活事件

合计

青年

中年

更年

老年

1

丧偶

110

113

112

110

104

34

性生活障碍

37

42

36

32

19

2

子女死亡

102

102

106

97

84

35

家属行政处分

36

31

40

42

36

3

父母死亡

96

110

95

81

60

36

名誉受损

36

37

37

35

33

4

离婚

65

65

68

61

60

37

中额借贷

36

32

38

40

33

5

父母离婚

62

73

58

53

54

38

财产损失

36

29

40

43

34

6

夫妻感情破裂

60

64

60

53

56

39

退学

35

44

30

33

33

7

子女出生

58

62

60

49

48

40

好友去世

34

40

33

28

26

8

开除

57

61

52

54

74

41

法律纠纷

34

32

35

34

37

9

刑事处分

57

49

59

62

80

42

收入显著增减

34

28

38

42

23

10

家属亡故

53

60

52

44

32

43

遗失重要物品

33

31

34

39

31

11

家属重病

52

56

53

48

37

44

留级

33

38

29

30

26

12

政治性冲击

51

48

52

51

71

45

夫妻严重争执

32

30

34

29

28

13

子女行为不端

50

51

52

47

46

46

搬家

32

22

36

39

25

14

结婚

50

50

50

50

50

47

领养寄子

31

32

32

29

16

15

家属刑事处分

50

42

53

54

53

48

好友决裂

30

36

28

25

23

16

失恋

48

55

45

44

42

49

工作显著增加

30

25

31

35

38

17

婚外两性关系

48

48

52

41

39

50

小量借贷

30

23

30

32

20

18

大量借贷

48

43

50

49

53

51

退休

26

18

28

35

29

19

突出成就荣誉

47

43

49

47

47

52

工种更动

26

25

27

26

25

20

恢复政治名誉

45

41

46

51

47

53

学习困难

25

26

25

23

17

21

重病外伤

43

42

43

46

46

54

流产

25

25

26

25

23

22

严重差错事故

42

42

41

47

40

55

家庭成员纠纷

25

23

25

29

19

23

开始恋爱

41

45

36

38

57

56

和上级冲突

24

21

27

23

30

24

行政纪律处分

40

36

43

42

43

57

入学或就业

24

26

25

23

14

25

复婚

40

42

40

36

35

58

参军复员

23

20

23

32

25

26

子女学习困难

40

34

44

44

29

59

受惊

20

20

21

25

14

27

子女就业

40

29

44

52

39

60

业余培训

20

20

21

22

16

28

怀孕

39

44

38

33

27

61

家庭成员外迁

19

17

20

20

19

29

升学就学受挫

39

41

39

41

26

62

邻居纠纷

18

16

20

21

17

30

晋升

39

28

44

47

40

63

同事纠纷

18

16

20

19

16

31

入党入团

39

29

41

53

59

64

睡眠重大改变

17

12

19

21

25

32

子女结婚

38

34

41

39

33

65

暂去外地

16

12

18

18

22

33

免去职务

37

36

38

36

34

四、心理应激的中介因素

信息论、系统论科学地指出,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有一个加工、联结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中介机制。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应激源(输入信息)转化为应激反应(输出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只有通过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中介因素对应激源作出加工、处理,方能确定应激反应的有无和强烈程度,进而产生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其中,除社会支持来自个体的社会关系外,其余的中介因素均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素质。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大脑的功能。

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个体应激反应、并决定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样是一次失败,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可以决定这一生活事件是否引起应激反应及反应的强烈程度。

正如塞里所指出的: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输入中介机制反应药结果

图8-1心理应激过程的模式

认知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作出评价和判断;二是对自己处理该生活事件的能力、对策作出评价和判断。

认知评价与个体本身的价值观、道德观、性格特征、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知识经验、能力才干甚至社会关系、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可见,提高个体各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正确的认知评价,减缓应激对心身的损害。

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姜乾金认为,应对的内涵非常丰富,应当是多维的。

应对是人们为缓解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有意识地综合评价、判断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条件,权衡利弊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选择、确定自认为恰当的应对手段时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策略。

应对方式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

Folkman和拉扎洛斯将应对方式分为8种:

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

它们分别被划归为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对两大类。

同认知评价一样,个体应对方式与其认知水平、性格特征、经验经历、性别年龄及对社会支持的信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多选择自控、求助等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女性趋向于选择逃避、自责等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对生活事件给机体带来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恰当的应对有利于解决生活事件,减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测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与水平,有助于了解其抗应激的能力。

社会支持

是指个体的家庭、亲友、同事、党团、工会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它是应激过程中个体的“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它本身对健康并无直接作用,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达到缓冲应激反应的作用,或通过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增强抗应激信心而有益于健康。

动物实验表明:

在实验室导致的应激情景下,若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的存在,或有实验人员安抚时,可以减少小白鼠的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的实验性神经症和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形成。

在人类,与世隔绝的老人比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老人其相对死亡率高。

孕妇分娩时有丈夫在场则产程明显顺利,孕妇并发症相对低少、恢复较快。

可见,社会支持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

心理应激的中介因素还有个性特征、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显然,心理中介因素是影响应激反应强度的因素,详见后叙。

五、应激反应

当个体觉察到应激源威胁后,就会引起生理与心理、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1.应激的心理反应类型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

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和情绪唤醒;注意力的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等。

这些心理反应可以帮助人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准确地评定应激源的性质,作出符合理智的判断,恰当选择应对策略,有效地适应环境。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包括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过分波动、愤怒或忧郁等,行为上表现为攻击、逃避和退缩。

这些反应又会造成人的认识紊乱和自我评价的降低,干扰人对现实的考察和对问题的有效解决,使人不能准确地评定应激源,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行动,对应激源造成的心身变化不能有效地处理。

2.心理应激反应的阶段性当人们突然遭受急性应激事件,如遇到意外打击或听到噩耗时,就会产生急性心理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通常要经历3个阶段。

(1)冲击阶段:

发生在暴露于应激源后不久或当时。

轻者,主要的心理反应为焦虑不安;如果应激反应严重或太突然,则会出现惊呆、麻木、手足无措、晕厥等一系列表现。

(2)镇定阶段:

此时当事人采取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控制焦虑,调节情绪,努力恢复心理平衡和认识功能,或争取家庭、亲友、同事的支持,使自己从应激冲动中安定下来。

(3)解决阶段:

当事人将注意力转向应激源,并设法处理、解决它。

解决的方式可能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策略提高应付能力,或改变应激环境的条件缓和应激影响,或避开应激源采取逃避行动,或直接面对应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