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93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docx

汇编浅析语文高考参考卷分析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语文2009高考参考卷分析

 

1.试卷题型情况:

把语用题由最后调前到语基选择题后,出现在第5-7题,这样整张卷分成四大题——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感觉试卷分类更显清晰。

前三大题中分别有选择题4、3、4道,共11题。

2.试卷题量情况:

共26题,比较少,学生在做题时间相对充裕。

其中语基4道选择题,语用3道,论述类文本阅读4题,文学作品类阅读5题,古文阅读5题,古诗鉴赏2题,IA模块中的《论语》1题,古诗文默写1题,作文1题。

3.试卷的难度值、平均分:

整卷难度值约0.73,平均分瑞中理科101.2分,瑞阳理科94.9,瑞中文科103.3,瑞阳文科97.4。

每道题考点、题型、得分情况如下:

题号

考点

题型

得分率

备注

1

字音

选择

91%

2

字形

选择

57%

3

成语替换

选择

62%

4

语病

选择

84%

5

语序

排序

基本错

6

情景补写

表述

50%

7

情景论述

表述

60%

8

论述文阅读

选择

47%

9

论述文阅读

选择

47%

10

论述文阅读

选择

61%

11

论述文阅读

表述

75%

12-16

文学作品阅读

表述

60%

17

古文阅读实词

选择

62%

18

古文阅读虚词

选择

64%

19

古文阅读活用

选择

31%

20

古文阅读文意

选择

61%

21

古文阅读翻译

表述

50%

22

古诗鉴赏

表述

60%

23

古诗鉴赏

表述

75%

24

IA模块《论语》

表述

95%

25

古诗文默写

70%

26

写作

70%

说明:

其中选择题为机读卡,统计准确;其他题目得分率由阅卷老师提供。

4.知识点分布及侧重点:

语基语用24分,论述文阅读12分,文学作品阅读20分,古文阅读22分,古诗鉴赏6分,默写6分,写作60分;知识点分布均匀。

IA模块中的《论语》占4分,在非作文的90分中比重为4%;《外国文学》没有明显体现;《语言文字应用》明显体现在5-7题,占12分,在非作文的90分中比重为13%。

——但是,语文知识相互关联紧密,很难分得明白。

必修5个模块中,除了默写题中有两个句子出自课文外(其余两个句子分别来自初中课本和《论语》),其他知识点基本没有出现在试卷中。

5.IB模块:

《古诗文》试卷难度值约0.83,要求是任取一首古诗“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作品中所蕴之情”,比较开放,题型为表述题;《现代诗文》试卷难度值约0.78,要求是根据一首现代诗和文章,“从诗歌讲意象,散文重虚实的观点出发”,进行赏析,题型为表述题。

6.(略)

7.探究题、研究性学习在试卷中体现情况:

觉得体现得较为充分,其中至少第7、16、23、24题都可算是,分值至少有19分。

——当然,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探究题不能算真正的探究题,但我觉得这是由考试的性质所限制的。

8.命题内容、难度与《学科指导意见》:

比较吻合,或者说基本上按《意见》要求出卷,比如对《论语》的考察,不考字词解释,只是要求对其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外国文学欣赏》没有明显体现等。

9.目前的教学定位:

以会考为基础,在难度上还没有提高到高考水平;会考之前,我们的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高考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之后的复习就是提高难度,加大训练量。

10.学生的答题规范性:

值得重视,有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答题的角度、方法及相关要求,不能准确审题。

比如第7、23题有不少同学没有先提出论点,对文学作品阅读甚至有无从下手之感。

11.对下一届课程开设与复习计划的建议:

要让学生全部“选修”IB模块中的《古诗文》,我们这一届没有这样做,对语文成绩肯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觉得十分遗憾。

12.总结、启发:

下一步的教学复习策略。

请详见附后的我们备课组分专题组“测试卷考后分析”。

同时也把我们备课组的“参考卷改卷反馈”附后,供参考。

附1“参考卷考后分析”

2009高考参考卷考后分析(高三语文备课组20081128)

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

(廖洁海霞)

【对测试卷的分析】

测试卷与以往高考卷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把原来高考卷的第六大题语用题放在了第一道大题中,统称为“语言文字运用”,在说法上更为准确,明显借鉴了率先进入新课改的五个省新课程卷的体例,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语用题的得分率,因为以往放在作文之前,这个位置很尴尬,没时间的话,学生马上会放弃此题。

测试卷中的5、6、7三题,分别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情境仿写语句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综合能力(尤其是鲜明表达观点的能力),“请谈谈你的看法”相类似的提法在这份测试卷中总共出现了四次,可见命题者的导向,希望学生有个性化的观点表述、理由分析以及严密的思维,这正是探究能力的体现。

测试卷另外一大变化是语基选择题由原来的6道变成了4道,符合新课改的大流。

虽然有一两年字音字形放在一起考查,但今年测试卷在仅有的4道选择题中还是把字音字形分开来考查,说明它们是语文的根基,不可动摇。

字音侧重的是形近字、同音字的考查;字形还是放在语境当中进行考查。

第3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61.6﹪的正题率说明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成语替换的形式,浙江省曾考过,有一定的创意,但历来褒贬不一,我想命题的专家明年可能还是想延续这种命题思路,这种命题方式涉及的成语有8个,除了要掌握这8个成语的准确意思,还要注意能否替换,无疑难度不低,不过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考查的成语应该会是比较常见的成语。

第4题考查的是语病,但语病几大类型在选项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主要考查的是成分的残缺或赘余,我个人觉得C项错得比较典型,其他两个错误项凭语感就能选出来,没有什么实际的考查效果,难度过低。

标点和近义词辨析则没有考查。

【对复习的意见】

语基语用,我们一直以高考的标准进行复习,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古人的一句话“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

语基的复习已经完成,以后要做的就是适当地补充一些练习,让学生慢慢地积累、巩固,稍后我们会把常见的成语整理出来让学生早自习记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好好利用《世纪金榜》上的资料,总的来说,语基复习功夫应在课外。

语用的复习我们还是根据计划安排的进行,力求复习时讲得透彻,宁愿多花点时间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而不为了赶进度拼命复习,因为落实巩固、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才是我们复习的真正目标。

在会考前讲清楚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拓展语段,压缩语段,图文转换,修辞,仿写;这些既是高考的要求,也是会考的要求,关于

其他一些综合性的语用题,我们打算会考后再复习。

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

论述文部分(华伟)

一、关于论述文实用文

论述文和应用文的概念是2008年提出的,这里先说明一下。

所谓论述文,其内容大多是反映近年来社会成果的短文或长文节选。

这类文章立足于文化视角,又特别关注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极具时代性。

这次的“民族生境”就是,《金榜》P209-224的文章基本上也是。

所谓实用文,包括传记、新闻、访谈、报告等,常见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实类文章。

我们见过的2007年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就是。

——但实际上,我们的复习资料上对这两类文体的区分并不明显,说法也不一样。

《金榜》就没有涉及“实用类”;《会考标准》上把二者笼统归为一类,其具体考核内容相同: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年高考2年模拟》把二者进行了区分,在“实用文”中都是人物传记。

这两者在做题上区别不大,所以也不一定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

——我们目前且先按《会考标准》上的要求去做,如有进一步的信息再说。

二、对测试卷的意见:

1.考点分布较均匀:

第8、10题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第10题是“在文中的指代意义”,第9题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11题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有难度但题目地道:

第8-10题得分正确率分别为46.7%、47.4%、60.5%,可见难度较大;但它们出错的地方较明显,认真思考后还是可以准确地做出来的,对学生思维的清晰度要求较高。

2.如果这张卷题型成熟的话,“实用文”就不考;这样,“现代文阅读”里只有两类——论述类、文学作品类。

三、对复习的意见:

《金榜》上“现代文阅读”部分(P209-224)完成后,论述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已经完成,内容虽多,但概括起来就两个方面:

1.就考试内容看:

一是准确理解语句(概念、指代,句子;在“准确”上出题),二是把握文意(筛选相关信息,明确观点看法;在“清楚”上出题)。

2.就解题方法看:

一是辨别选项本身说得对不对(曲解原文、源流倒置、增删条件等);二是选项说对了,再看它说得合不合题目要求(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等)。

对会考复习来说,已经够了,会考后的高考这部分只要做题、讲题就可以了。

——如果有新信息出现,再作对策。

文学类作品阅读(乐静本东)

一、关于作品:

所选的作品艺术感染力强。

其中的形象可感性强,无论是杜普雷这一人物,还是文中所描写的音乐作品,个性都十分鲜明。

文章较浅,学生在懂的层面没有问题。

有学生反映,很喜欢。

二、关于试题:

12题:

考点与设题都较传统,无新意。

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考点落在语言上。

题虽无新意,但考得扎实,能体现文学作品阅读的特点。

而且这道题能体现一定的选拔功能。

如:

有的学生只得2分——只写出修辞方法,虽也有分析,但分析不当,乱写一气;大多数学生得3分,——写出两种修辞方法,能分析出“体现杜普蕾的拉琴高超水平”与两者的亲密关系;极个别学生得4分:

抓住这个句子中的“能让……能让……能让……”一词,感受到作者对杜普蕾的钦佩与赞赏。

这一点,就很难了。

13题:

个人认为这一题出得不错。

既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能体现选拔功能。

略。

14题:

认为考“感受不同”挺好,另一考点落在“写法有异”则欠妥当。

从第五段来看,两首曲子给人的感受有较强的可对比性,但在写法上,却没有显著差异。

参考答案说一个略写,一个详写,这也实在不明显。

又说一个以直接描写为主,一个是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这种说法也缺少说服力,其实前者也是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

所以,学生也被考得云里雾里。

——这道题想考“写法”,但写法的考点实在是设得牵强。

15题:

考查的也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与13题有雷同。

只不过13题就一段内容进行概括,15题就全文进行概括。

其次,本题题干的表述不严谨,导致考生产生歧义。

题目:

从全文看,作者对杜普蕾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不超过30字)

如果仅仅是写出作者对杜普蕾的情感态度,不超过`10字即可,如钦佩,欣赏,同情等。

不超过30字,其实是要学生完整地用句子表达钦佩什么,欣赏什么,同情什么。

但题干的表达显模糊,指向性不明确。

16题:

可能是为了体现新课程开放性特点而设的。

分值很高,6分。

试题想考查的可能是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

与往年的文学作品类阅读相比,是新题。

个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没道理。

算不上是真正的探究题。

因为它要考的不是对文本本身(如:

文本中的形象,或思想内容)的探究,而仅仅是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来设题的。

题目:

老舍说:

“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理由是什么?

(不少于100字)

就题目来看,考生完全可以撇开文本谈理由,只要自圆其说则行。

所以,就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它没有把考点落在文本本身,更像是一个无关的话题探讨,太开放了。

整个试题看下来,缺少对文学作品形象的赏析;涉及到情感的题目太多。

如:

12题、13题、14题、15题。

第三大题“古代诗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和默写反馈(姿珺)

一、关于作品

《庾楼晓望》是唐代大家白居易的作品,但不是白居易的名篇。

诗歌的文字虽然浅显,但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衙鼓声前未有尘”一句,学生大都不理解。

但从试卷中“注解①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所作”等可获得重要信息,找准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关于试题

22、考点和设题都比较传统。

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答出“凌晨、初明”不难,但学生不会往“衔岭月、衙鼓声前”上想,大多数学生都在这点上失分。

因为题目的提法很笼统,“若干词语”到底写几个,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词语呢?

题目没有给以提示。

所以造成指向不明,答题模糊。

23、这题是一个开放题,但是有限制的,因为你只能在题目给出的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点写。

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力,鉴赏诗歌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情景交融,不难。

学生得分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正确与否,思维是否缜密以及答题是否规范这几个方面。

由于对这首诗歌表现手法有不同的解读,造成部分学生的观点不确定,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基调的把握不准确。

有相当部分学生把前两联的明快、清新之景和思乡之情理解为“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5、古诗文默写

此题为选做题,4题选3题。

考查的都是名句名篇,题目出得很正,没有偏题,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在古诗词背诵这一块的复习。

复习思路:

1、尽量补充一些名家生僻的作品,能跟课文联系的更好。

2、结合《金榜》和《中华活页》第七期练习加强学生答题规范的意识,同时进行思维缜密的训练。

古文阅读(巧云高腾)

一、测试卷分析

(一)《白母传》

1.分值18分

2.试卷分析:

内容属人物传记,难度适中,学生读得似懂非懂,但都不影响答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似乎又回归到对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

3.考查的点有:

实词意义和用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归纳、概括、评价文章内容,翻译(涉及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

没有出现断句,断句有可能不考。

4.失分原因:

学生失分很严重,原因一是学生根本读不懂文章,缺少大量阅读文言文,来提高阅读能力;原因二不会联系上下文推断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不会通过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缺乏答题技巧的训练;原因三还是不能立足文本,以作者的观点为观点,有些想当然。

(二)《论语》语段阅读

1.分值:

4分

2.考查的是对“出世入世”的看法,换句话说,是考查学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理解。

题目有些浅,没有区分度,学生都能答出一点所以然来,但谈得都不深刻。

本题属于主观题,我们认为对《论语》选读的考查就以这样开放的主观题形式出现了。

3.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认识的深度不够与语言表达不好。

二、复习意见:

近段时间侧重课文复习,造成学生和老师对语文要求的降低,有些优秀同学的语文学习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根本没有提升能力,从课内到课文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差。

接下来的措施是《论语》复习好了,马上开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系列复习,针对以上情况,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对试卷的整体感知(华伟)

1.感觉有些难,但经过思考后都可以较准确地做出来,说明这张卷题目还比较地道。

2.题量26道,不多,做题时间相对充裕,给学生思考成分增大,考察方向“内化”。

3.开放性题目较多,像第7、16、23、24题都算是。

4.选择题11道,是较多的。

5.有强烈的“运用”意识,多是要求根据所设置的情境所给出条件答题,像第2题别字是常见易错的,第3题“替换词语”,第6题对句,第7、11、16、23、24道都如此。

6.我们备课组所分专题的赋分第一、二、三、四专题分别是24、24、22、20分。

附2“参考卷改后反馈”

2009高考参考卷改卷反馈(黄华伟老师汇总20081123)

林海霞老师提供:

第1-7题:

第1-4题,正确率分别为90.8%、57.1%、61.6%、83.7%,可见难度不大。

第1题:

正确为B,B中“对峙”音为zhì,其余为shì。

侧重于对形近字、同音字的考查。

第2题:

正确为C,错误处分别为,勾画、价格不菲、嬉闹。

第3题:

正确为A。

难度较大,侧重于近义成语的辨析。

第4题:

正确为A。

B最后一个分句表达不完整,C缺主语,D介词“当”误用。

第5题:

正确为②①③⑤④。

错误率很高。

第6题:

符合情境这一点做得较差,题干中提到报道的主题是“闹元宵赏花灯”,特殊背景是“阴雨天气”,所以内容中应该涉及这两点,才能得满符合情境这两分;至于结构方面,二二三形式一定要对应,大主谓套小主谓的形式能符合更好;表达简明准确基本没问题,如果苛求一点不符合情境的也就不准确。

平均得2分。

第7题误区有:

1、观点表达笼统,如“我肯定(否定)”;2、观点不明确,如“我认为有利也有弊,既肯定又否定”;3、没表明观点;4、理由陈述或没条理,或笼统,或没有针对网络语言;5、表达重复累赘。

平均得3分。

黄华伟老师提供:

第8-11题:

第8-10题,正确率分别为46.7%、47.4%、60.5%,可见难度较大。

第8题:

正确为C,原文在第2段第1句;A项,“民族生境”是“人为建构的”而不是“自身建构的”,原文在第1段第3行;B项,原文在第1段末句,“各民族生境的生态结构无一例外……”,选择项中为“通常”;D,最具迷惑性,(选D的有56.7%)原文在第2段第4行,“人类社会的民族生境规模不能无限扩大”,“不能”是说“不应该”、“不可以”,选择项中为“不可能”,是说“不会”。

——考点是“概念理解”,出题点是“本身有错”,方法是“准确分析辨别”。

第9题:

正确为A,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文不对题,不是题目要求的“地球生命体系所面对的风险”;B项,原文在第2段末句;C项D项,原文在第3段第3行。

——考点是“把握文意”,出题点是“文题不对”,方法是“注意逻辑关系”。

第10题:

正确为B,原文在第4段第5行,这是典型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意”,因为其他选项如果离开了这个“第4段第5行”也是讲得通的。

——考点是“概念理解”(词语指代意义),这种题目要特别注意“上下文”。

第11题:

“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基本上能写出来,而“控制文化的辐合趋同演替”则有不少没有提及,只说“保护生命体系安全”——这在文章中是高一级概念,不很准确,要扣1分。

——这个题目不很难,基本上扣0-1分。

黄本东老师提供:

文学类文本阅读改卷反馈

本题共赋分20分,一般得分在12—13分,高者18分,低者6分,总体来看得分还是比较正常。

12.分析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4分)

[分析]选文句子“让大提琴开口说话,让大提琴叹息,让大提琴笑,让大提琴哭,让大提琴疼痛,让大提琴高兴”,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在修辞上使用了排比、拟人、夸张;而在修辞效果上,结合文段可以发现,这里其表达效果是:

作者表现了杜普蕾驾驭大提琴的能力,赞美了演奏者演技的高超。

答案:

第一自然段综合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杜普蕾非凡的音乐才华,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杜普蕾高超演奏水平的惊叹和赞美。

指出修辞方法给2分;以对修辞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给2分。

13.“像这样演奏,肯定活不长久。

”请结合第3自然段,概括杜普蕾“这样演奏”的特征。

(3分)

[分析]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考学生的概括能力。

题目出在第二段,答案在第三段。

即在技术上人与琴合为一体、音乐与人生合二为一,在情感上“敏感有力”“悲伤沉郁”。

答案:

人与乐器成为一体。

敏感而富有力量。

情感基调悲伤沉郁。

将音乐与她的人生融为一体。

答题情况:

这个题目失分较多。

学生不知该怎么做,照抄原文,得分大打折扣;再者,同学们写得密密麻麻,打不到要点;第三,写了一通,不知所云,没有抓住关键。

14.作者对《杰奎琳的眼泪》与《殇》这两支乐曲的感受不同,写法有异。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分析]从题目指向上来看,还是比较明确的,一是感受,二是写法。

感受上是“无助、迷惘、矛盾、悲恸和缠绵”与“平静、坦然、无所畏惧”;写法上是一直接描写一间接描写。

答案:

感受:

《杰》多迷惘、悲恸、缠绵;《殇》则在哀伤中带有平静、坦然与无所畏惧。

(2分)

写法:

《杰》略写,《殇》详写;

《杰》以直接描写为主,《殇》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杰》的描写侧重于听众的感受,《殇》则联系“我”的生活体验,侧重于“我”的感受。

答题情况:

学生所写五花八门,不知所云,与13题的答题情况差不多。

15.从全文看,作者对杜普蕾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不超过30个字)(3分)(答题卷上是4分)

[分析]此题与13题命题角度差不多,都是立足于“概括”,但这一题更侧重于整体把握。

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赞叹、敬佩、喜爱、肯定”其艺术成就,“同情、惋惜、悲伤”其命运、遭遇。

答案:

敬佩她用生命来演奏,喜爱她非凡的音乐才华,同情她不幸的遭遇。

答题情况:

一般都能写出一一个方面,能在两个方面作答的不多。

说明同学们的整体阅读能力较弱。

16.老舍说:

“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理由是什么?

(不少于1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可与原文结合,也可脱离原文,只要有观点,有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1)赞成老舍先生的观点。

爱,就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夸父为追太阳而献身,布鲁诺为真理而焚身于烈火,他们为什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就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有对事业的追求,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2)这句话太偏激。

人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弯都不拐。

虽然你也有爱,若以自己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或目标不现实,就应该转个身,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庞中华写稿件不行,改行而成了一代钢笔书法大师;鲁迅弃医从文,一个文学巨匠横空出世。

人又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

郭高腾老师提供:

文言文阅卷反馈

17、该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重在考查根据上下文辨析、推知实词词义的能力。

本题A、B、C三项结合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知识,不难看出是正确的。

D项紧密联系白母的做法,应能推断出是“做标记”的意思。

18、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与意义。

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同学们可先将选文中的例句放到文中去理解,确定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回忆、确定课文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同组的虚词作辨析筛选出答案。

“其”都是“他的”意思,作代词;“与”都是“和”的意思,作连词;“以”都是“凭”的意思;“为”分别是“向”和“替”的意思。

19、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应该来说,这题较简单。

“贤”是意动用法;“冰”和“兽”是名词做状语。

“榜”是名词作动词。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选项的错误之处常“藏匿”于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和技巧评价之中,须细加评析。

解题须在大体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将各项赏析回归于相应语段互为参照,在比较中发现错误点。

B项中的“遗憾和惋惜”之情错误,从全文看,作者对白母赞赏有加。

21—22为翻译题。

这两题除了译出大意,还要准确翻译特殊句式、固定结构、重点词语,力求表达通顺。

21题的重点词为“素”译为“向来”,“善”译为“妥善”,“成所学”译为“学有所成”各得1分;22题译出定语后置,“相次”译为“依次、相继”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尤其是22题得分率较低,上面两点基本上没能准确翻译。

参考答案:

(1)白公向来体弱,白母为他妥善调养,让他读书并学有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