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41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docx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意见

中共卢氏县委卢氏县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

实施意见

(2012年9月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需要;是落实省委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市委“四大一高”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是有效解决影响全县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全面建设富裕开放和谐新卢氏的需要。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四个基层”工作要求,围绕发展、改革、稳定、民生、法治建设抓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完善和落实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救助、矛盾掌控化解、基层服务管理、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公共安全和民主法治保障等方面服务管理措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富裕开放和谐新卢氏的建设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保持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一一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

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

高,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

明显增加,农村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人民群众幸福感指

数明显提升。

一一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

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

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全覆盖。

一一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激发社会

组织活力,强化各类组织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

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

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一一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文明

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

务优质、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

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一一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

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

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

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促进社会更加和

谐稳定。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保障工程建设

一是持续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落实市委“四大一高”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旅游业兴县、工矿业强县、产业化富民”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劳动力转型、农民增收”的农村服务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挥人文环境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烟、果、牧、林、菌、茶、蚕、菜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扶持政策,加强农民工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深入推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发展管理体制,完善扶困助学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健全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切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加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室建设管理,完善医院管理评价体系,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落实城镇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以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机制,努力使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三是全面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建设。

加快以县委、县政府公开承诺“十件实事”为核心的涉及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劳动再就业工作,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推进河南省最佳宜居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完善平安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全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巩固矛盾化解体系。

把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总体规划,加强县乡两级信访渠道、人民调解体系、行政执法部门专业调解室、乡(镇)诉求服务中心等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注重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健全以行政执法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网络。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严格落实信访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实行重大信访案件挂牌督办、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资金、信访稳定突出问题集中会审、信访代理、群众工作日、领导干部点名接访、接访公示、责任查究等制度,确保民意沟通渠道的畅通。

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主体和以民间调解、行业调解等为补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

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充分发挥农村“三委”、“两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员队伍,及时准确掌握敏感时期、特殊群体的内幕性信息和隐蔽层面的矛盾纠纷。

二是深化平安建设体系。

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完善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

深入推进打击“两抢一盗”、一打击两整治等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各类刑事犯罪;坚持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集中整治网吧经营秩序、校园周边环境、交通违法、打架斗殴、严重破坏干扰正常生产和办公秩序、损害公物等群众反映强烈治安热点问题,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

推进科技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化平安城市建设指挥系统,不断提升乡(镇)视频监控平台建设水平,逐步推进行政村(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居民楼院、商业门店、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县乡(镇)两级视频监控平台联网运行步伐,不断完善县乡村组户“五位一体”技防体系。

严密社会面的防范控制,加强公安执勤卡点和城区网格化、全天候警务巡逻,深化警灯闪烁工程,严格特种行业、危险品和治安重点部位巡查监管,加强对城区社会面的巡逻控制;加强县乡两级综治巡防协警队伍建设,完善军地联动保平安机制和群防群治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整体防范能力。

完善国家安全和人民防线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健全重大自然灾害、消防、食品药品、矿山生产、突发事件等安全应急体系,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三是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改善党的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三转变一服务”和“扎根群众”活动,访民情、听民声、帮民难、解民忧、维民利、保民安,扎扎实实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县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形成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升行政决策法治化和依法管理服务水平;坚持公正司法,加强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搭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的平台和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巩固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广泛开展“六五”普法活动,促进干部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维权。

强化基层组织防范和化解矛盾激励机制、双向责任追究机制,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防矛盾转化升级。

四是完善特殊群体服务管理体系。

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学、社保、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立健全县乡村矿山企业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财政保障的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在公安部门建立统一的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公安、计划生育、工商税务、旅馆业等行业人口信息的联网对接和数据共享;健全“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确保管得住、管得好。

制定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员等的服务管理。

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和帮教情况数据库,完善以乡(镇)司法所为主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帮教组织网络。

建立集食宿、教育、培训、公益劳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培训基地。

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建立具有常态化救治、管控和服务功能的精神病患者康复诊疗中心。

加强对犯罪青少年和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

加强对“法轮功”等邪教痴迷者的帮教转化工作。

五是建立“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工青妇群众组织,探索党组织、群众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工资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有境外复杂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监管。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由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内部会商机制。

六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积极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

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

加强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有效防止和依法打击有害信息传播,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特别要加强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围绕着力服务基层,强化社管理基层基础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

把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纳入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建设,抓管理、抓培育。

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和村(居)委会等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在全县乡(镇)、行政村、居民组三级实施社会管理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百千万”工程,即:

在全县各乡(镇)统筹整合综治办主任、专职副主任、综治专干、信访专干、司法所长“百名”乡(镇)基层综治核心队伍;在全县367个村(居委会)配齐配强治保主任、民调主任、村综治办主任,统筹加强“千名”村级基层综治骨干队伍;在全县3110个居民组设立治安保卫员、民事调解员、情报信息员、法制宣传员、安全监督员,加强农村最基层“五员”队伍建设,在全县居民组配备“万名”综治基础队伍,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为全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县行政审批中心、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社会管理服务站三位一体的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社会管理服务站等级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硬件水平。

在乡(镇),整合公安、司法、民政、信访、社保、法庭、安监、人武等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健全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实现有关部门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

在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综治、调解、治保、民兵等资源和力量,全面建立能管事、善管事、敢管事、愿管事的社会管理服务站,全面开展治安防范、民事调解、诉求服务、民事村办等为民服务活动,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夯实农村维稳第一道防线。

三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带动基层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推行网格单元管理服务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管理服务网格单元,结合“三转变一服务”和“扎根群众”活动,由包村干部担任网格单元指导员,建立“一对一”的业务指导机制,具体指导农村基层开展服务民生、化解矛盾、治安防范、平安创建、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以居民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微化细化网格单元,以农村“五大员”为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信息采集上报、社会稳定风险预警、苗头问题及时处置机制,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实行乡(镇)村两级以协办、代办、领办、约办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管理机制。

(四)围绕打造特色亮点,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经验。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乡(镇)、部门都要围绕某一成功的做法和亟待完善解决的问题,选定调研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挖掘经验,大胆试验推广。

县委办、政府办、县委政研室、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要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调研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

对重大研究课题,要成立联合课题调研组,形成站位高远、易于推广、影响深远的调研报告,指导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推进试点建设。

坚持实施搬迁式扶贫开发,推进功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到位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亮点工程。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制,健全社区“三委”“两会”,落实社区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健全以财政为主、社会投入和社区经济作为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积极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公共安全“四位一体”和“社区、楼院长、住户”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推进县乡村三位一体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升县文化广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的建设管理水平,引领全县和谐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以行政调解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行业调解组织,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三是培育创新经验。

坚持巩固老试点、培育新经验、打造新亮点,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管理服务触角向基层深入、向行业延伸、向服务拓展。

在全县建成一批不同类型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乡(镇)、样板村和试点单位,探索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经验做法,形成一个乡(镇)一批亮点、一个行业一个特色的局面,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市闻名的先进典型。

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不断提高全县社会管理整体水平,创造一条富有卢氏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新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服务是前提,基层是重点,创新是关键,党的领导是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相关领导具体负责。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力量,把社会管理和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建立工作责任制,严格奖惩考核,推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二)坚持齐抓共管。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围绕市委“四大一高”战略和建设富裕开放和谐新卢氏目标,找准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和切入点,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各项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积极贡献力量。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热情,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投入机制。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加大财政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

探索建立社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政策,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的能力。

要健全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按照县、乡(镇)辖区人口每人不低于2元、3元的标准,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建设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四)健全考评机制。

把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全县整体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综治实绩档案,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建立健全“督查有力、考核严格、赏罚分明、奖惩到位”的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

要加强此项工作的督促检查,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和表彰各类先进典型。

要认真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

对工作成效明显、成绩突出的干部,要进行表彰奖励,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不扎实、处于被动落后状态的乡(镇)和单位,实行责任查究;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问题突出,造成影响社会稳定严重后果的,实行重点管理,直至一票否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