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696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 固安一中.docx

必修4《生活与哲学》专题宋亚庆固安一中

必修4《生活与哲学》

宋亚庆

专题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高频考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较少,试题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等考点,一般为选择题,难度也小。

例题1、(2010年江苏单科,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规范全解] 选肢中,A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感觉”、“理念”这些意识当作决定物质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C符合题干的设问要求,入选;唯心主义者中,既有可知论者,也有不可知论者,故D说法错误。

[答案] C。

例题2、(2009年江苏单科,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规范全解]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

故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 B。

例题3、(2008年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规范全解] A、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否认了有神论,属于唯物主义。

[答案] B

四、提高训练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占70%,教师占50%。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思想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教条主义

2.要改变上述材料中存在的状况,就必须(  )

A.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有神论B.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C.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D.承认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练习解答】

1、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直接判断题干中的思想属唯心主义,故选C项。

2、答案:

A。

解析:

依据上题结论分析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针对材料状况而言的。

专题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详见原理1)

例题4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只有个别属性

【思路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所以说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A正确,B错误。

题目考查的是二者的联系,C、D错误。

【答案】 A。

频考点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详见原理2)

例题5、(2010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规范全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流逝,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故A入选。

B强调“发展”,与题干指向不符,舍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C错误,舍去;题干强调“运动”,D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故舍去。

[答案] A

频考点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详见原理3)

例题6、.(2010年天津文综,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规范全解] 同样一种毛竹,无论最初5年看不到它时,还是第6年看到它时,它都处在生长状态,这说明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A入选。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B说法绝对化,舍去。

C、D与题意不符,舍去。

[答案] A

频考点4、物质运动的规律(详见原理4和原理8)

典例7、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沿海地区。

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降至最低。

这表明(  )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思路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B、C都是错误的。

【答案】D。

例题8、12.(2010·山东济南模拟题)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具有普遍性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 天地人都有数、道、体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 C

频考点5、物质决定意识(详见原理5)

例题9、(2011·浙江温州模拟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博客、物流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B.思维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

【解析】 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一些反映时代的新词,这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故C入选。

A不符合题意。

B、D知识性错误。

【答案】 C

频考点6、意识的能动作用(详见原理6)

例题10、“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解析】 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变化,体现意识能动活动的创造性。

故A入选。

【答案】 A

频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见原理7)

例题1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典故中的主人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

A.没有看到事物之间是联系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C.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缺乏社会历史性

D.没有做到从已经变化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思路解析】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们都坚持了静止地看问题,而没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A、B、C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题12、(2011·广东肇庆模拟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举措也不一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推行的做法,中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模式发展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思想。

【解析】 属于“体现类”题型,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中心点,分类提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做到知识与信息的一一对应。

【答案】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各地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一样。

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

(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的思想。

频考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详见原理9)

典例1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路解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的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的信息符合这一观点。

【答案】 A

频考点9、真理(详见原理10)

例题14、(2010·山东潍坊模拟题)“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

”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不确定”和“不适用于现实”是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①②入选;③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④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相对于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确定的,真理只有一个。

【答案】A。

频考点10、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例题15、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是因为(  )

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④人们的实践水平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③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

【答案】 C

例题16、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解析】 本题以人们发展观的转变来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另外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的认识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追求真理。

【答案】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四、提高训练

1.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2.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水往低处流

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⑩

3.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②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③人类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选项关于认识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上有能够被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够被认识的事物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事物

③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穷尽对一切客观事物的认识

④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最终能彻底地认识一切事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材料一 近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河北省临城县和正定县之间就围绕三国名将赵云故里展开激烈的交锋,而新《三国》的炒作与热播更是助推了两地的交恶。

两地都自诩“赵云故里”,却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

2010年起,两地均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等项目。

2010年4月,正定县还高调举办“赵云故里”公祭大典。

材料二 2010年7月15日绍兴举行庆典纪念建城2500年。

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

而伴随着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的完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精神将历久弥新地融入绍兴的历史文脉中。

历史留给绍兴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也给绍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成就了“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旅游品牌。

绍兴,因历史文化显示出深厚的底蕴,也借历史文化催生勃勃的生机。

运用所学的唯物论知识,评析两则材料中各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

【练习解答】

1、答案:

A。

解析:

B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不需要条件。

2、答案:

D。

解析:

本题抓住规律的定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可顺利作出正确选择。

①③⑤⑧都是现象上的稳定,而非本质的必然;⑨⑩在现象上也不稳定。

3、答案:

C。

解析:

该题可用排除法,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会有意识,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应选C项。

4、答案:

B。

解析:

①认为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是错误的;④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当然人的意识也要发展,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B。

5、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河北两地在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的情况下,为了各自利益都自诩“赵云故里”,展开故里之争并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项目,有悖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绍兴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河北两地和绍兴都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做法都有合理性。

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文化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

河北两地“速造”文化资源,其实质在于经济利益,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化传承的方向。

绍兴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借历史文化催生勃勃生机,是对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客观性的统一。

 

专题三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2、高考频考点

频考点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例题17、谚语:

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

这一谚语符合(  )

A.二元论  B.重点论  C.实践论  D.两点论

【解析】 关一扇门又开一扇窗这一谚语包含着两点论的道理,故D入选。

A、B、C不合题意。

【答案】 D

频考点1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详见原理12、13、14)

例题18、(2009年江苏单科,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规范全解] 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带动钢材、水泥、就业岗位、农副产品、日用品等消费,体现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①应选;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②错误,④正确;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③错误;[答案] C。

频考点1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详见原理15、16)

例题19、[2011·重庆卷]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

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术创作不是必然联系,排除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排除③;材料体现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客观和主观之间的联系,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

频考点14、发展的概念(详见原理17)

例题20、下列关于发展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B.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状态和性质的改变

C.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D.发展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解析】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A是正确的判断;虽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但是,只有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C的判断正确;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是正确判断。

【答案】 B

频考点15、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详见原理18)

例题21、“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该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结合D.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思路解析】 大凡天然胜景,无不历尽苦寒,几经磨砺而成。

自然界的“寒江雪柳”、“玉树琼花”要历尽艰辛,人间万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说明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频考点16、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详见原理19)

例题22、(2010·北京东城模拟题)老子云:

“图(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当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引文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必作(开始)于易”、“必作于细”强调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频考点1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详见原理20)

例题23、[2011·天津卷]“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如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矛盾即对立统一的知识点。

“太极图”的构造形象地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启示我们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

②中“绝对”说法错误。

答案:

B。

频考点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详见原理21、23)

例题24、[2011·江苏卷]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体现了矛盾普遍性,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体现了矛盾特殊性。

据此判断,A、C、D表述不符合题意,只有B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

B。

频考点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详见原理22)

例题25、[2011·课标全国卷]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题目中的两句谚语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故只有②④的观点符合题意;①的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