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662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淄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二)产业布局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一)能源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水利建设

 (四)公用设施建设

 (五)信息建设

 七、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保护

 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九、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一)加强民生建设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十、文化繁荣和文明淄博

 

(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大力推进文明淄博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十二、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二)制定完善区域政策

 (三)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紧紧抓住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着力破解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6.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3%(按可比价格),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46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398.1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4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20.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0.92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完成4270.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68亿元,年均增长18.5%。

  2、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南部林果、中药材、越夏菜,北部优质粮棉、畜牧养殖和中东部蔬菜三大优势经济板块,标准化基地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品一标”数量达到221个,进入了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行列。

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

“十一五”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4亿元,组织实施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行列,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4家,总数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8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34个,总数分别达到30个和41个。

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27.1%提高到38.2%,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泵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和山东省功能玻璃、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

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五年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1822.35亿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批外埠银行和著名连锁超市入驻淄博,启动了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淄博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

66.8:

29调整为3.7:

61.6:

34.7。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

济青高速南线沂源段、胶济客运专线、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晋豫鲁铁路通道过境沂源项目、309国道改造、中心城区大外环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相继实施,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相通、城乡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4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317公里。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联通、移动、电信、广电等骨干网络快速发展,建成传输光缆总长度54万芯公里,传输网络覆盖全市城区和乡镇,容量、性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在关停小火电91.8万千瓦的情况下,全市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华能白杨河热电、华电淄博热电和淄博天源热电3个2×30万千瓦电源项目相继建设,电源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气源为保障,中石油沧淄线和中石化济青线“十”字交叉的天然气管网干线结构,年供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

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全面完成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淄博市同源同网饮水安全暨“引太入张”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1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要求,修编完成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组团城区和城镇组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片区改造、立面整治、城市干道改造全面推进,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城区“五纵六横”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竣工启用,客运中心完工,新城区框架全面形成;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五个组团城区和高青、沂源两个县城的特色日益鲜明,马桥、双杨等一批中心镇初具规模。

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26.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2.5%。

全面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32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两区三村”改造工程累计开工项目291个,完成安置房面积874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启动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和南部建材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水泥、石灰窑、砖瓦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任务,淘汰“土小”企业3800余家。

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

实施了孝妇河、淄河、沂河、猪龙河、范阳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98平方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四宝山基础绿化目标。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2.2%和36.3%,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预计“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能够全面完成。

  5、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老工业城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市属企业破产重组全部完成。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新增上市公司8家,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9家,发行股票21支。

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淄博股权托管中心和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39家中小企业成功实现在天津股权交易所及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0亿元以上。

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对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调整下放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高青县成功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桓台县成功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年均增长14.9%;五年累计到位外来投资895.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宏达矿业成功收购秘鲁邦沟铁矿,传统产业向境外投资建厂和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取得了新突破。

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五届陶博会、新材料论坛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扎实开展了援藏、援川和支持菏泽东明县等对口支援工作。

  6、社会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

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784元和919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9%。

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重要位置,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8亿元,住房公积金达到10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7.83亿元和71.3亿元。

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城市低保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部解决了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不断提标扩面。

全面实行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了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和原淄博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61处乡镇卫生院、1200处村卫生室、17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一批市级医院新建扩建项目相继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启动了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国家和省精品工程获奖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分别有8个和28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功协办和承办第11届全运会、第22届省运会、省第8届残运会、2010年亚足联U19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等重大赛事。

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累计为1.1万余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

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城乡居民教育、医疗、保险、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52件。

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实施了创建文明城市“四大工程”、文明淄博建设“十大行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市。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处理了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仲裁、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和生态自然,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与公平和谐。

  从国际看:

“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处于调整变革和发展的新时期。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面临新的调整,发达国家由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拉动向“再工业化”拉动转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朗;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将更趋复杂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更趋活跃,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国内看: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政策取向将发生深刻变化。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调整,扩大消费拉动作用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并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城市群加速崛起,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形成,经济发展格局更趋多元化。

  从全省看:

“十二五”时期,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构筑海洋经济新优势,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呈现新特点;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一海”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十二五”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重大机遇。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及绿色产业的兴起,为我市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并未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市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全市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我市具备了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条件,进入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必须看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我市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双重压力: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在新一轮结构调整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土地、水资源等严重短缺,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容量支撑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

另外,随着全国、全省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兄弟城市加速崛起,我市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

  面对新阶段、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全市上下务必以谋求发展的信念、攻坚破难的勇气、扎实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新的崇高历史使命,全面推进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实施调整带动、人才带动、环境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动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不断开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指导原则上,坚持做到“三个有机统一”、“三个协调推进”、“三个突出加强”。

  “三个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有机统一。

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坚持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产业素质和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加快提升存量、优化增量、膨胀总量,更加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利用效率,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对群众增收、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形成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的发展导向。

三是坚持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科学界定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和谐发展。

  “三个协调推进”:

一是协调推进产业经济发展。

坚持在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转变。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出水平。

二是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制定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区县域经济。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

  “三个突出加强”:

一是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构建技术竞争新优势。

二是突出加强构建人才要素支撑。

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构建转方式、调结构的人才支撑。

三是突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5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力争五年累计突破1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五年累计突破8000亿元。

 ——两个转型:

(1)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格局转变。

产业层次实现质的跃升,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

54.5:

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

(2)积极推进社会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5%和30%左右。

 ——三个突破:

(1)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突破。

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取得积极进展。

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省下达的任务目标。

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0万公顷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36%。

生态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淄博、绿色淄博的新景象。

(2)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

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

(3)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突破。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左右;累计利用外来投资1000亿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

  ——四大战略品牌:

(1)建设现代工业名城。

推进工业文化、工业品牌、工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

(2)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

深入发掘和弘扬淄博陶瓷的文化内涵及生产技艺,创精品、创名牌、上台阶,打响“当代国窑”地域品牌。

(3)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

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平台。

(4)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

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

  ——五大产业基地:

(1)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产业基地,发展氟硅材料、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2)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挥机电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大改造提升和上新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业,努力提升制造业规模和层次,打造国内地位突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

(3)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化工园区和齐鲁石化、中化集团等重点企业,发挥化工原料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