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611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 

 字音【读音】履:

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

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

nìng鼻音,第四声【读音】遂:

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注释欲:

将要,想要。

 者:

......的人。

 先:

首先。

 

度(duó):

测量。

 而:

连词,表示承接。

 置:

放置,搁在。

 

之:

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

他的。

 

坐:

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

等到,直到。

 之:

到……去,往 操:

携带。

已:

已经。

 得:

得到;拿到。

 履:

鞋。

 .乃:

才。

 持:

拿。

 度(dù):

量好的尺码。

 

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罢:

集市散了。

 遂:

于是。

 

.曰:

说。

 宁(nìng):

宁可。

 .无:

不。

 

自信:

相信自己。

 .以:

用。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

③度()④宁()

2.翻译: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试题二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

1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者--……的人.自---从。

坠:

掉下。

遽--急忙,立即,匆忙。

契--用刀雕刻。

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

助词,不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止:

动词,停止。

者--……的地方

行:

前进。

.求--寻找。

若--像。

亦:

也。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成语之意】:

【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一、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

③是()④求()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试题二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

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

 试题一、、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3.⑴A、C⑵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二答案:

   1、吕氏春秋吕不韦

   2、①坠(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三、1①自:

从。

②是:

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记述;议论。

5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三、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

\曰:

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

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

下棋。

(围棋)

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

全国。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使:

让。

诲:

教导。

其:

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

虽然。

之:

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

认为,觉得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缴:

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

zhuó)

之:

天鹅。

之:

前者。

俱:

一起。

弗若:

不如,不同于。

矣:

了。

为:

因为。

与:

吗。

曰:

说。

非:

不是。

其:

指后者。

然:

这样。

思:

想。

也:

的。

试题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翻译:

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2.只听弈秋的教导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鸿鹄将至()

7.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奕秋诲二人奕

8.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奕者也

②惟奕秋之为听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6.huì;hú。

7.使奕秋∕诲二人奕。

8.擅长;只、单;弓箭;共同。

9.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四、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

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

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

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试题

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

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

3、翻译句子

①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②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答案——

1:

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

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

五、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

因为。

注释1.并:

连同。

2.去:

去除。

3.欲:

想要。

4.坐:

因为,由于。

5.或:

有的人。

6.而:

却。

7.曰:

说。

8.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

北方人。

10.以:

用来。

1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12.仕:

(仕途)在……做官。

13.啖:

吃。

14.并壳:

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

食用。

16.何:

哪里。

17.识:

见过,见识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我非不知。

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三、1①啖:

吃。

②出:

驱除。

2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或曰:

“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

(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

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答:

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

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二、1①窃:

偷偷地;②辄:

就;③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

坦然;⑤挞:

用鞭子打。

⑥曷:

同“何”,怎么,为什么。

2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