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570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亚洲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亚洲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亚洲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亚洲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教学案例.docx

《亚洲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教学案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教学案例.docx

亚洲教学案例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探究教学案例

山东潍坊第十中学 武素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湘教版本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从整册书角度看,属于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重点章节,具有统领本书教材的作用;从初一所学的全部世界地理内容来看,下册内容可看作是上册世界综合地理知识的延展和细化,打比方说,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而《亚洲和欧洲》放在了下册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在整个世界地理知识体系中起到的作用可谓“承前启后”。

 

因此,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就应该既要体现它在教材中的统领地位,发挥它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在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要注意与先前所学的综合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做好综合地理知识学习与区域地理知识学习的衔接过度引导,为后面的区域地理章节学习开个好头,这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也可以针对一个大洲,采用纵向深入法研究学习各自然地理要素。

总之,我们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案例。

 

二、学习目标(标注“▲”的是重难点知识)

 

1.掌握学习大洲的方法。

 

▲2.熟记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和居民基本状况。

 

▲3.识图并记忆亚洲有关的地理事物名称。

 

【设计说明】之所以把“掌握学习大洲的方法”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是《认识大洲》,而《亚洲》是本册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重点章节,具有统领本书教材的作用,因此,为方便学生以后顺理成章地自学其他大洲,在本节课就直接教给学生学习大洲的方法(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等各要素入手,并稍加解释)很有必要,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在每个要素的具体学习上,又都有着各自具体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教师做好启发引导。

如果在第一节课教师就做好了大洲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引导,并让学生初步掌握的话,将为学生今后自学探究——区域地理知识,指明了道路,也好比为学生学习插上了翅膀,将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帮助更多的学生逐步喜欢上地理。

 

 

不同的大洲,各自然要素往往有着很大差别,因此需要重点识别记忆。

当然,很多要素的特点是在众多地理事物的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会有众多地名需要记忆。

地名是地理科学的基石,学习地理离不开大量的地名记忆,要想牢固地记忆地名,不能脱离地图,因此,在本节课把“各自然要素的特点记忆”以及“识图并记忆亚洲有关的地理事物名称”设为重难点目标,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就深刻认识到:

要想学好地理,就要自觉的运用地图,做到识图,想图,说图、记图。

 

【学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 

 

【学习目标】(标注“▲”的是重难点知识)

 

1.掌握学习大洲的方法。

 

▲2.熟记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和居民基本状况。

     

 

▲3.识图并记忆亚洲有关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主学习】

(一)记忆知识,形成网络

 

 

【自主学习】

(二)准确定位,形成图像

 

◆借助地图,快速记忆地理事物名称

 

(注意识别代码)

 

1.三洲、三洋(A、B、C、D、E、F)

 

2.三山脉(G、H、J)

 

3.五高原、三平原(阴影部分)

 

(a、b、c、d、e、f、g、h)

 

4.八河流、两湖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三半岛一群岛(Ⅰ、Ⅱ、Ⅲ、Ⅳ)

 

【合作探究】

 

1.亚洲气候有三大特征,就其中之一分析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谈谈你的见解。

 

2.国际在线报道:

近来,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许多地区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袭击,损失惨重。

其中,中国和越南的灾情最为严重。

中国民政部最近发布的灾情通报显示,6月份以来,中国20多个省的370多个县(市、区),共有5000多万人次遭受洪灾影响,数百人因洪灾而死亡,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造成各类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人民币。

这么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哪种气候有关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非常“6+1”——检测巩固反馈】

 

1.有关亚洲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是海拔最高的大洲          B.亚洲地面起伏平缓,以高原为主

C.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D.亚洲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

 

2.在亚洲分布最广的和世界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不属于亚洲和欧洲分界线的是(       )

 

A.乌拉尔山脉   B.苏伊士运河  C.乌拉尔河   D.大高加索山脉

 

4.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亚洲河流由中部流向四周        B.内流区面积广大

C.死海是世界最深的湖            D.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5.亚洲具备寒、温、热三带,分布有多种气候类型,主要原因(       )

 

A.地形复杂多样     B.东西跨经度广     C.南北跨纬度大  D.季风环流显著

 

6.下列不能成为“亚洲是第一大洲”的有力证据的是(        )

 

A.亚洲面积最大    B.亚洲南北跨纬度最广     C.亚洲人口最多   D.濒临三个大洋

 

7.

(1)亚洲的山、原、河、湖等数量众多,不仅自然美,而且人文更具特色,试试你能列举出多少亚洲之最。

      

 

如最高的山脉、山峰是:

                     

最高的高原是:

                 最大的平原是:

             

最长的河是:

                   最深的湖是:

……

 

(2)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你知道这次地震与哪些板块的作用有关吗?

 

【课后拓展】搜集整理亚洲地理事物世界之最。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潍坊市教育部门倡导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一节包涵了“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符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个教学环节的“新知探索课”。

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突出抓落实,重点抓小组”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运用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了这堂课的教学。

 

(二)教学策略和趋向

 

本节课是区域地理《认识大洲》的开篇章节。

整个第一章的三节课都是关于大洲的学习,学习方法如出一辙,因此,在第一节课中就要舍得下功夫,下大力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大洲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地理思维习惯,初步教会学生主动认知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绝对会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明显效果。

 

作为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设计出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二是做好课堂组织、引导、监督、评价、激励等各项工作;备好学情,把握好三讲三不讲。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新知探索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采用“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架构:

即“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

 

(1)课前延伸:

要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等等。

 

任何一节课的“课前延伸”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相应的设计内容。

 

【指导策略】《亚洲》这节课因为是开篇章节,比较特殊,应根据实际需要对“延伸”设计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是平常的常态课,我会舍得花费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引导学生放飞思维,认识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引领学生回顾五带划分,回想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等,也会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地理书,怎样提前预习等等,做好上下两册书的知识衔接,为新课学习做储备。

 

如果是公开课的话,课前延伸部分或提前预习环节,我会放到课内来处理,这样的话课堂教学会显得有些紧张,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为了追求课堂环节的的完整。

本节课就是我准备的一节公开课。

 

(2)课内探究:

要实施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教学要求,要研究设置各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明确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反馈、矫正、目标达成和巩固提高等。

 

(3)课后提升:

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布置发散性思维、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控制作业数量;要布置诸如阅读提升、归纳提升、拓展训练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业。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题速度慢;思维不深透,对问题的探究不具体不深入;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探究问题;语言表述不到位。

 

2.应对策略  

 

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予适时、适当地提示、点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策略之一:

教给学生看地理书的方法。

首先关注框题,关键句、关键词等所表述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收获,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策略之二: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后,学会提升概括。

比如,根据颜色判读地形类型;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等。

 

 

策略之三: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何进行语言表述。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要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生活感受来思考解决问题;要善于联系地图思考问题,表述问题。

 

四、课堂实录

 

(一)导入:

放《亚洲雄风》歌曲,欣赏山水景观图片导入

 

师:

这首歌曲名是什么?

 

生:

(听后回答)——《亚洲雄风》。

 

师:

这饱含深情的歌词透射出亚洲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自然美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共8个亚洲特别典型的地理事物景观)喜马拉雅山峰、蒙古高原、长江三峡、黄河、里海、贝加尔湖、死海、西西伯利亚平原。

这么美的景观都分布在哪里呢?

 

生:

(不假思索地喊)亚洲。

 

师:

让我们带着美感、带着问题走进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影屏显示】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

学习一个大洲通常从以下方面入手:

【影屏显示】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等;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参与,调动尽量多的感官,增加直观感受,把遥远的地理事物摆眼前,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图上抽象地理事物的直观影像,把学生思维逐步从直观引入抽象,从而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习大洲的方法:

通常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等方面来学习。

 

(二)认读目标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1、2、3点;我起个头,同学们一块读一下,学习目标1预备起:

 

学生活动:

齐读目标1、2、3。

 

【教师指导】齐读目标。

齐读目标的好处有利于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尽快投入课堂学习。

 

(三)自主学习

(一)

 

师:

下面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学案【自主学习】

(一)记忆知识,形成网络部分。

要求:

根据后面的页码(放慢速度,让学生注意页码)提示,快速填写空格内容,时间五分钟。

 

学生活动:

读书,填写知识网络。

  

 

 

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________________。

 

师:

(巡视指导,5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下面在小组内交流答案;听要求:

交流时,把组内成员共存的疑惑点找出来,咱们共同解决,时间3分钟,速度要快。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

 

师:

(巡视指导,3分钟后)有疑惑的小组起来说一下(给学生留出时间提问),没有疑问;【屏幕显示】老师给出的参考答案。

下面巩固记忆3分钟,3分钟后老师抽查。

(检查2~3人记忆情况,给出评价)被抽查到的同学记得很好,咱们进行下一环节。

 

【设计说明】1.设计目的和作用:

把课本内容用网络填空形式呈现,目的是引导学生看书;同时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进行摸底排查;让学生初步熟悉区域地理学习思路,初步感知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网络形式呈现,并由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等几个固定要素组成,为初步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自学探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提前做准备。

2.设计预想:

按照“345”模式设计,上公开课,这部分知识应放在课前还是课内完成?

倘若在平常,最好放课前完成,也可相当于“课前延伸”部分,顺便考查学生的各种习惯,便于今后有的放矢培养;若在假期时间上公开课,用外校学生授课,就只能放在课内来完成。

 

【指导策略】1.页码提示,节省时间。

这部分内容多,书页篇幅长,但时间有限,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读书和书写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因此,为方便学生快速阅读地理课本,快速完成规定内容,在设计学案时,给出必要的页码说明,为课堂其他环节教学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

2.初步记忆网络。

这部分知识只需初步记忆即可,因为后面的读图记地名环节对本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提出明确要求。

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要进行明确说明,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自主学习

(二)

 

师:

地名是地理科学的基石,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名记忆,怎样才能把地理事物名称记得更牢固呢?

 

生:

利用地图。

 

师:

请同学们看自主学习

(二)利用地图,准确定位,快速记忆地理事物名称,(说明)老师把要记忆的地名进行了分类,标注了数目,并用不同代码表示出来。

要求:

根据提示,在课本第2页地形图上把涉及的地名找出来并做标记,然后开始记忆;记住后,两人一对一检查,直到能对着空白图说出名称来。

时间5分钟。

(巡视)

 

学生活动:

对照准备好的空白地图及相关要求,读图,标图,记图,互查。

 

(二)准确定位,形成图像

 

◆借助地图,快速记忆地理事物名称

 

(注意识别代码)

 

1.三洲、三洋(A、B、C、D、E、F)

 

2.三山脉(G、H、J)

 

3.五高原、三平原(阴影部分)

 

(a、b、c、d、e、f、g、h)

 

4.八河流、两湖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三半岛一群岛(Ⅰ、Ⅱ、Ⅲ、Ⅳ)

 

师:

(5分钟后,暗访一定数量的同学)开始一对一检查,3分钟后,老师抽查。

(抽查几人后,鼓励学生)哪个小组4名同学合作能把这所有的地名说出来,以显示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小组成员的实力?

 

学生活动:

先是观望,终于有一个小组起来展示实力了,按顺序说得非常好,展现了小组的实力,全班为这个小组热烈鼓掌。

 

师:

(评价)记得清楚,说得非常好!

(相信学生)估计其他组也能说出来,可能还缺点勇气,以后应该多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更好地锻炼自己!

限于时间关系,就检查到这儿,记得不熟练的同学,还可以在课下巩固,下节课继续检查。

下面我们进入下一环节。

 

【设计说明】设计目的和作用:

意在告诉学生,地图是地理事物的载体,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借助地图。

并且要熟悉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做到准确定位,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并加以记忆。

通过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给出的数字、字母代码提示,在图上找出地理事物名称这一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地图的意识,提高用图能力。

 

【教师指导】1.地名分类认知学习指导。

老师对众多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类,并用同一序列的数字或大、小写字母或相同符号表示出来(如果用板图,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示),便于学生快速查找。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口头提示说明指导。

 

2.地名顺次记忆的思路指导。

记忆地理事物名称时,为防止漏记,可教学生按一定方位记忆,可以按东西或南北方向顺次记忆,也可按逆时针或顺时针记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图上的地名标注顺序在本思路方面有所体现。

 

3.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友请提示、量化指导。

为了让学生自学时,不漏掉同类地理事物,可在编制提纲时进行有情提示,标注要求学生记忆的同类地理事物的数量。

 

(五)合作探究

 

师:

老师在准备这节课内容时,遇到了模糊的问题,今天提出来,希望借助咱们全体同学的力量来解决,也试试咱同学的能量,有没有信心?

 

生:

有!

 

师:

好,看合作探究部分,有两个问题(老师读题):

 

一是亚洲气候有三大特征,就其中之一分析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谈谈你的见解。

 

二是国际在线报道:

…‥(老师读题强调)这么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哪种气候有关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两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来解决。

选题范围是三大特征加上第二题,共四个,限于时间关系,可任选一题作答,现在开始讨论。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

 

师:

(巡视,指导,暗访,了解学生的选题动向及完成情况,从而做好这个环节处理的精讲点拨准备,4分钟后)通过了解,同学们已对组内选题,形成共同的答案。

哪个小组起来谈谈第一题?

(看到学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觉得咱同学只要敢于站起来就是好样的!

若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更了不起了,不要怕说不好,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生:

(终于二组同学起来谈了)季风气候强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海陆因素有关。

因为夏季主要吹西南季风,冬季吹西北风。

说完了。

 

师:

(生答得不全,及时点拨)夏季除了吹西南风,还吹东南风。

你谈的主要是季风的风向,若能再深究一下海陆因素是怎样影响季风的就更好了!

(试探着问)你能再谈谈冬、夏季节为什么风向不同吗?

(看到该生摇头)其他组能谈谈见解的吗?

 

学生活动:

没有反应。

 

师:

看来这个挺难说明白的,请看屏幕(边解释):

季风气候显著的成因是海陆因素。

因为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屏幕显示】气候图(用色彩特别注明三种季风气候区)(下面显示三行字幕,字号、色彩不同);“特征三季风气候显著的成因是:

”“影响因素:

海陆因素”“(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

 

师:

(接着说)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季风成因(边解释):

冬季,海洋温度高,陆地温度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多吹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吹东南方和西南风”。

 

【屏幕显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标题大字号)”(底下附有)“冬、夏季风风向图”(显示季风大致范围、风向‘动画演示’及成因);图下列表显示三行字幕:

“冬季,海洋温度高,陆地温度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师:

(演示完毕后)还有哪个组能对另两个气候特征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

(三组)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的形成也与海陆因素有关。

因为离海远。

 

师:

很好!

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大部分地方距海较远,水蒸气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因此主要与海陆因素有关。

 

【屏幕显示】气候图(色彩突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显示两行字幕:

“特征二大陆性特征显著的成因:

”“影响因素:

海陆因素、气流和地形因素等”。

 

师:

(演示完毕后)有没有谈第一个特征的?

     

 

学生没反应。

 

师:

(想,只能留到下节课处理)限于时间关系,下面展示第二题。

哪个组起来谈谈?

 

生:

(四组学生)与季风有关。

 

师:

为什么呢?

能谈一下原因吗?

 

生:

因为从海洋来的风,降水多造成的。

(完毕)

 

师:

(评价)不错,与季风过强有关!

但语言表述有点难!

看屏幕(边看屏幕边讲解):

季风气候区的夏季风

 

【屏幕显示】“季风气候区的夏季风”(大标题)和“夏季风风向图”以及(图下显示)字幕:

“夏季,风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带来大量水蒸气,形成降水”

 

师:

(接着讲解,同时演示风向运动)夏季,风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带来大量水蒸气,形成降水。

夏季风强,降水过多,易形成洪涝灾害;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屏幕显示】旱灾和洪涝灾害现场图和(图下对应显示)字幕:

“夏季风强,降水过多,易形成洪涝灾害”;“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师:

因此,第2题的答案可这样组织:

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受夏季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今年夏季风又比较强大,众多地区暴雨不断,致使洪水严重泛滥。

【同时【影屏显示】(答案)】

 

师:

好,下面请同学们简单整理一下答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梳理一下知识点。

2分钟后谈收获。

可以每人只谈一点。

 

学生活动:

整理答案,梳理知识。

谈收获。

 

生1知道了学习大洲的方法。

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来学习。

 

生2,记住了许多地名。

 

生3记住了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设计说明】1.亚洲气候特征这部分知识,看似简单,实则是教学难点,特抽象;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此我在备这部分内容时,把它设计成了合作探究题目;2.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故我把一开始的设计问题:

让学生“探究亚洲气候的三大特征及影响因素”,改为了“就其中之一分析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谈见解。

”这样就解决了时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为自己的教学寻找到了出路,争取到了时间。

因为学生在选择探究题目时,一定会选择相对简单的问题,这样在展示过程中也会节省时间,留下的相对难题,可在下节课处理;3.在学了一整节课后,给学生留出时间整理、梳理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1.审题指导。

如:

就其中之一分析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谈见解。

对“其中之一”提前作出解释。

估计到初一学生的审题水平较弱,又限于时间关系,避免因为审题而浪费时间,故进行预先提示。

2.语言表达指导。

如:

“季风的成因”“洪水灾害成因”,在学生表述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及时进行了语言点拨。

3.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

风向,老师通过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加强直观指导。

 

师:

很好,同学们都有收获。

新课就到这儿。

本节课所学知识,你是否都掌握了呢?

下面我们检测一下自己,请同学们快速完成1——6道选择题。

(限于时间关系,加上题目简单,完成后,老师给出参考答案并统计,出错的找原因)全对的举手。

 

学生活动:

举手。

不举手的,起来说出错题,并谈出错原因。

 

教师活动:

点拨第5题。

因为亚洲北有北极圈,南有赤道穿过,主要是因为南北跨纬度大。

订正完后看第7题

(1)列举亚洲之最,(说明)在此基础上应更进一步,搜集整理亚洲的世界之最,作为课后拓展题布置给同学。

 

学生活动:

说出第7题

(2)答案——青海玉树地震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有关。

 

【设计说明】当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加以巩固。

 

【教师指导】点拨讲解难度较大的题目,如选择题5。

 

(六)小结

 

师:

(图解方式,黑板板书,进行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来认识了亚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各要素的特征,还要善于发现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如: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河流流向——由中部流向四周,说明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标画箭头)。

也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