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039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期末范文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基础和重要学科之一,而儿童发展心理学则是发展心理学中备受关注和重视、研究力度最大的一个分支。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篇1浅析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孤独感

摘要:

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关乎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儿童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关于同伴关系和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儿童孤独感;同伴关系

对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社会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存在缺失的时候,主体所体验到的不适感觉。

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虽然说一定的孤独感可以培养儿童独立性的人格,但是长期的孤独感就会导致其巨大的痛苦,随后会在其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自尊心受损。

当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孤独感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般是针对青年和老年来进行的,本文从儿童角度,分析影响儿童孤独感轻重的个体和外部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情况,并提出了简单的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建议措施。

1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儿童孤独感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交叉起影响作用,这其中不仅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1.1个体因素: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显示,关乎儿童本身的主观的社会交往自我感知可以更加容易而科学地预测自身的孤独感。

不同的社交自我知觉,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相比较于社会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具有比较高的孤独感。

这就说明了自我认知对于孤独感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中间的媒介就是社交自我认知,通过这个媒介,社会喜好和友谊质量等都可能会和孤独感有联系。

和社交自我认知这一中介不同的,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孤独感的行为因素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同伴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对外界敏感、问题多的儿童往往因为难以建立融洽的关系而受到冷落,并最终导致孤独感的产生,而内部问题比较多的儿童又会过多的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难以融入群体,难以产生孤独感。

1.2环境因素:

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生活中相互交往和产生联系的人和事,其所处的环境,对孤独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环境的最基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家庭功能、类型和父母的培养方法。

家庭功能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总体综合性评价,如果儿童缺乏和家庭成员之间必要的交流,或者生活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家庭管理环境中的话,很有可能滋生儿童的孤独感。

比如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在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时候产生自卑感,导致孤独感大量滋生。

父母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样也影响着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否宽容和颜悦色,是否惩罚严厉苛刻,是否不管不问冷淡,是否过度保护宠溺,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阻碍作用。

而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不是父母可以代替的,必要的同伴关系可以缓解或者消除孤独感。

社交地位和问题行为是两个显著的环境因素,社会地位高的话,孤独感就会减弱,而如同儿童的问题被拒绝或者忽视,就极有可能产生孤独感。

而当儿童入学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孤独感,亲密的师生关系很显然要好于冰冷的师生关系。

另外适当表扬可以减轻孤独感,使孤独感的孩子也更加乐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打开心扉。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孤独感研究

1研究方法和工具:

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做社会调查,深入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而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1984年aher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儿童的孤独量表。

包含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和个人爱好有关系的插入项目。

21982年harter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ent,1984,55:

1456-1464

[3]J]价值工程,2011,03:

104-106

[4]吴剑,J]思想理论教育,2021-2022,Z2

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篇2试谈儿童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

随着儿童其自身的成长、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渐渐发展起来。

研究儿童的心理,既不能离开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又不能脱离机体的生长,也不能忽视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整合性。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面对的通常是6到12岁的儿童。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在思维发展层面上讲,正在经历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与飞跃。

他们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同时,他们在这一阶段形成一般的逻辑思维,进而智慧发展更趋于成熟,思维能力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针对以上特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与学习的好坏、成败将极大得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

良好的心理引导与教育影响、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方法将不仅觉得其知识的获取与智力的发展,也讲极大地影响其情感、道德观念、思维活动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小学教学教育教学的过程的主要有以下四项特点:

1.目标预设化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曾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

新课程急需生成性课堂,但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合理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2.内容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堂活动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体会到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探究合作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思考:

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性合作能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那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合作。

4.思维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外向型的学生开朗、活泼,喜欢询问老师,愿意和同学交谈,便于解决疑难问题。

内向型的学生情绪稳定,喜欢独立思考,注意力较集中。

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学习偏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空间,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体现个性化的原则。

要形成以上的教学特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摸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发展状况、情感特点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做到将儿童心理特点与数学教学特点相结合,既充分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又深刻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针对上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数学教学的个性,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有以下总结与分析:

1.以生动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对于多大年龄的学生,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新课标为基本理念,朝着趣味性、现实性、开放性的方向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作我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没有按照传统教法先让学生认识1~10这10个数字,再反复写,反复测试。

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中早已把这

10个数字分得清清楚楚,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趣味。

基于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我首先准备了一些卡通纸质帽子,上面画有兔子、老虎、小猫、小狗、鱼、蝴蝶等多种动物,用幻灯片播放森林背景图片。

我与学生们分别扮演来参加森林会议的各种动物,并请大家为本次会议商讨一个主题。

学生们对于自身参与的游戏故事格外感兴趣,纷纷举手抢着扮演角色。

一个学生说:

“我是老虎,是百兽之王,只能有我一只老虎,不能有第二只存在。

”其他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唯一的一只老虎。

这样一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理解了10个数字,而且还把10以内的数字用于实践,在快乐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2.以实际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常常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的出解答办法。

在抽象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现象当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例如,学生们在讨论一根固定长的绳子要围成一个几何图形,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面积大我引导学生先将绳子长度举例,绳长16厘米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多少,长方形长为6厘米的情况下面积多少,哪个图形面积大再换个数试试看结果是否有变化。

之后大家讨论得到的结果是普遍现象还是偶然现象,怎样去证明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后,纷纷一展身手开始尝试解题,最终得到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这一结论。

生活的数学活动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

典型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切合课程的讲解要求,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将数学运用于生活之中,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以鼓励点评增强学生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保持不长,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待于培养和开发。

而且每个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差异也较大。

在课堂上要使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听课状态,要保证他们都能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有成就感,有自信心。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些机会,适时地鼓励,让每位同学都树立自信心,化被动为主动。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学生放在首位,针对他们的心理与思维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学生乐学,进而学会,最终会学。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的想象力固然丰富,但着眼于单个学生时,其观察力往往比较单一,不善于从整体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与规律。

教师在课堂教授上,应当在突出重点时把握好分寸,随时校正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避免学生片面的认识与错误的理解。

但由于目前客观条件所限,班额学生数目较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很难逐个把握,只能在课后的作业与测验中得到反馈,而这时教学效果最好的“黄金时间”已经失去。

如何避免或者减少学生课堂认识与理解偏差,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