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0847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docx

大理州育好人专题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专题讲座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林丹(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澍(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中外科技史简述

今天,科学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不仅为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科技史的意义

1.科技史促使人们对科学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巨大财富,为改造自然提供了无限能力。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极度消耗,更使人们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

2.科技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教科书无法替代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科技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极端艰苦性。

第二,科技史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第三,科学技术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论,对人才实施全面素的素质教育。

(二)中外科技发展的简要历程

1.数学

数学是人类最古老的科学知识领域之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是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数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6世纪)、变量数学时期(17—18世纪)和现代数学时期(19世纪后)四个发展阶段。

2.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一方面,它推动着人们的认识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同时,物理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正在向着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

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两大重要发展阶段。

前者是19世纪末之前的物理学,主要包括经典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经典电磁学等;后者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物理学,主要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学等。

3.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6—18世纪是近代化学的形成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批判了炼金术,提出了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对燃烧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推翻了燃素说,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

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化学研究中,同时,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化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4.生物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包含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进化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等多个分支的学科群。

生物学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正日益显示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以细胞学说的提出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为标志,现代生物学取得重大成就。

进入20世纪,随着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生物学已从描述阶段进入到实验阶段。

5.天文学

天文学因与人类的基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受到一切原始民族的重视,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它是研究天体系统运动、结构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文学先后发展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诞生了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和宇宙学。

6.地学

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各种性质、构造、状态的科学,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地球不断认识的科学总结,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气象学、水文学等诸多学科。

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向地学的全面渗透,特别是地球物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以及航天、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地学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7.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技术给人类提供技能和方法,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阶段——技术革命,不仅会直接导致生产力革命,还会带来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近代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尤以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三次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巨大。

“蒸汽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

“电力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使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

20世纪40年代后,在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形成了现代技术革命的新高潮,由于主导这次技术革命进程的是信息技术,所以这次技术革命被称为“信息技术革命”。

8.当代高新技术

当代高新技术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

具体而言,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广播与电视、雷达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激光技术包括激光器、光纤通信;新材料技术包括新的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与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原子能技术;海洋技术包括海洋、海洋资源及其开发;空间技术包括现代空间技术及其应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技术的前景与问题。

二、中外科技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代表人物

国籍

年代

主要成就

祖冲之

中国

公元5世纪南北朝

推算出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值

笛卡尔

法国

1637年

创立了解析几何

牛顿

英国

17世纪60年代

发明了微积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力学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

意大利

16世纪

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相对性定理、加速度的概念、运动量的概念

富兰克林

美国

1752年

发明了避雷针

居里夫人

波兰

19世纪

发现新天然放射性元素“钋”

爱因斯坦

德国

20世纪

创立相对论、建立了一个“有限、无边、静态”的宇宙模型

波义耳

英国

17世纪

将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拉瓦锡

法国

18世纪

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

道尔顿

英国

1803年

首次提出了原子论思想

门捷列夫

俄国

19世纪

建立元素周期律体系

达尔文

英国

19世纪

确立进化论思想

张衡

中国

2世纪

创制“水运浑天仪”

康德

德国

18世纪

首次提出具有科学价值的比较完整的天体演化理论

瓦特

英国

18世纪

对纽可门机进行根本性变革

西门子

德国

1866年

发明自激式直流发电机

爱迪生

美国

19世纪

发明了留声机、电灯、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培根

英国

17世纪

确定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对科学进行分类、论证了归纳法

三、中外文学史简述

(一)中国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中国文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具体的阶段划分和表达形式见下表。

发展阶段

阶段划分

表达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上古—公元前221年)

远古文化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秦汉文学(公元前221年—公元189年)

秦汉散文

汉赋

司马迁和《史记》

班固和《汉书》

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190年—公元589年)

诗和词赋

散文和小说

文学批评

隋唐文学(公元581年—公元978年)

诗、词

散文、赋、传奇

宋代文学(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北宋诗、词、文

南宋诗、词、文

文学批评

话本

元代文学(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杂剧

散曲

明代文学(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小说

戏曲

散文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公元1644年—公元1839年)

诗文

小说

戏曲

文学理论和批评

中国近代文学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小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

抗战开始后的文艺运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革命文艺的新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

小说、诗词、戏剧、电影、散文

十年动乱时期的文学

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二)外国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1.古代欧洲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也是欧洲古代最灿烂的文学。

标志着希腊文学辉煌开端的是两部伟大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赛德》。

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荷马史诗”。

此外,标志着古代欧洲文学发展的还有希腊戏剧,它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文学的主要形式,分为悲剧和戏剧;《伊索寓言》——古代希腊著名的讽喻故事集;《伊尼特》和《牧歌》——古罗马最著名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

2.中世纪欧洲文学

中世纪是欧洲许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但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蒙昧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宣传“禁欲主义”,政治制度、宗教、学术无不渗透着基督教的思想。

因此,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民间文学。

前两种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民间文学主要包括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它们是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精华。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恩格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发展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的确,文艺复兴是十四至十七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和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具体表现在:

(1)反对贬抑人,热情歌颂人;

(2)反对禁欲主义,强调人有权享受和追求现世幸福;(3)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知识;(4)反对封建的贵贱观念,宣扬人生来是平等的。

4.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

第一,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王权;第二,在哲学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要求自我克制;第三,在文学观点上,提倡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要求艺术形式的完美。

他们认为,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表现理性,而这种理性是超历史的永恒真理,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5.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浓郁战斗气息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6.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两个流派:

一是消极浪漫主义。

它以“革新”古典主义的面目出现,但本质上却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政治愿望和思想情绪。

二是积极浪漫主义。

它反应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想和愿望。

他们所塑造的正面形象都是旧世界的叛逆,争取解放被压迫人类的战士。

7.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它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具有较大的认识作用和艺术鉴赏价值,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

此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和俄国都有较大影响。

8.无产阶级文学

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主要是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产生于欧洲的英国宪章运动文学、德国和法国的工人诗歌。

继而,苏联文学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火中诞生,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丹麦、日本、朝鲜、亚非拉等国家也涌现出一批无产阶级作家。

 

四、中外文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代表人物

国籍

年代

主要作品

屈原

中国

楚国

《离骚》、《九歌》、《天问》

司马迁

中国

西汉

《史记》

陶渊明

中国

东晋

《归去来辞》

孟浩然

中国

唐代

《春晓》

李白

中国

唐代

《蜀道难》、《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

中国

唐代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

中国

唐代

《赋得古原草送别》、《新乐府》、《秦中吟》

杜牧

中国

唐代

《山行》、《泊秦淮》

李商隐

中国

唐代

《无题》、《安定城楼》、《登乐游原》

韩愈

中国

唐代

《师说》、《昌黎先生集》

范仲淹

中国

北宋

《岳阳楼记》

欧阳修

中国

北宋

《醉翁亭记》、《秋声赋》

王安石

中国

北宋

《泊船瓜洲》

苏轼

中国

北宋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日喻说》、《水调歌头》、《念奴桥》

司马光

中国

北宋

《资治通鉴》

李清照

中国

南宋

《夏日绝句》、《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陆游

中国

南宋

《书愤》、《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

辛弃疾

中国

南宋

《稼轩词》

文天祥

中国

南宋

《过零丁洋》、《正气歌》、《指南录》

朱熹

中国

南宋

《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

关汉卿

中国

元代

《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

王实甫

中国

元代

《西厢记》

汤显祖

中国

明代

《牡丹亭》

蒲松龄

中国

清代

《促织》、《席方平》、《聊斋文集》

吴敬梓

中国

清代

《儒林外史》

曹雪芹

中国

清代

《石头记》

龚自珍

中国

清代

《己亥杂诗》、《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

康有为

中国

清代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

梁启超

中国

清代

《饮冰室合集》

严复

中国

清代

《天演论》

鲁迅

中国

清代

《自嘲》、《野草》、《呐喊》、《彷徨》

郭沫若

中国

现代

《女神》、《银杏》、《蔡文姬》

茅盾

中国

现代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巴金

中国

现代

《家》、《春》、《秋》

老舍

中国

现代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龙须沟》、《茶馆》

曹禺

中国

现代

《雷雨》、《日出》

但丁

意大利

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

《神曲》

拉伯雷

法国

16世纪

《巨人传》

莎士比亚

英国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莫里哀

法国

17世纪

《伪君子》、《唐·璜》、《恨世者》

伏尔泰

法国

18世纪

《查弟格》、《老实人》、《天真汉》

歌德

德国

18世纪

《普罗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雨果

法国

19世纪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司汤达

法国

19世纪

《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国

19世纪

《人间喜剧》

莫泊桑

法国

19世纪

《羊脂球》、《项链》

易卜生

挪威

19世纪

《玩偶之家》

安徒生

丹麦

19世纪

《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她是一个废物》

马克·吐温

美国

19世纪

《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

普希金

俄国

19世纪

《叶甫盖尼·奥涅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契诃夫

俄国

19世纪

《梅尔波美娜的故事》、《杂色的故事》、《变色龙》、《套中人》

高尔基

前苏联

20世纪

《海燕》、《童年》、《人间》、《我的大学》

五、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教学实践应用

列宁说: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的途径。

”事实上,在艺术鉴赏过程中,也要遵循这样一个辩证逻辑。

进一步说,在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和产生的全过程中,至少包含两条主线:

一是创作主线,二是鉴赏主线。

创作主线是使真、善、美三者统一,而鉴赏主线正好相反,是使美、善、真三者统一。

这也是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基于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加强美育工作,真正使学生在美育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受力、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

艺术鉴赏包括文学鉴赏、音乐鉴赏、棋类艺术鉴赏、书法艺术鉴赏、绘画艺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艺术鉴赏、建筑艺术鉴赏等。

这些方面都是学校进行美育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

具体来说,学校美育的系统管理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美育,尤其是要处理好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关系。

(2)教师在学校美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特别明确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审美思维力。

(3)处理好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真正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4)创造美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多元文化的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当代科技发展

(一)中国当代科技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科学家:

1.“三钱”

(1)钱学森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2)钱三强

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3)钱伟长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2.邓稼先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3.周培源

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4.吴有训

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短波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玛射线)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除了出现与入射波同样波长的散射外,还出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散射现象。

5.李四光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确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6.竺可桢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中国现当代工业科技的发展:

1.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第一颗氢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4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4.第一艘核潜艇

1971年第一艘下水。

5.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5年发射成功。

6.第一台亿次计算机

1983年,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中国现当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

1.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

胰岛素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结构与功能研究、晶体结构测定等结构生物学亦从此开始。

多肽激素与类似物的合成,在阐明作用机理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多肽合成制药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并于2001年完成的针对人体23对染色体全部DNA的碱基对(3×109)序列进行排序,对大约25000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构建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中国现当代数学的发展:

1.陈景润(1933—1996)是中国著名数学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2.华罗庚(1910—1985)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

3.苏步青(1902—2003)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

4.陈省身(1911—2004),国际数学大师,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获得沃尔夫数学奖。

5.丘成桐(1949—),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克拉福德奖得主,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

开创几何分析,证明“卡拉比猜想”。

6.林家翘(1916—2013),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对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

 林家翘先生的博士生导师是冯·卡门,他既是美国航空工程界的首席领导人,

7.柯召(1910—2002),关于不定方程卡特兰问题的研究结果,在国际上被誉为柯氏定理,他创造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

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00设立的,至今已经奖励22人。

1.吴文俊

世界著名数学家,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3.王选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4.黄昆

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6.刘东生

地球环境科学家,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7.王永志

航天技术专家,被中央专委任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8.吴孟超

肝脏外科学家,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9.叶笃正

气象学家,提出的大气长波频散理论至今仍用于天气预报,而“夏季高原为热源”和“大气环流有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均已成为大气科学方面的经典。

10.李振声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培育小麦新品种,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11.闵恩泽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12.吴征镒

植物学家,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个最古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