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830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docx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BUA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9级行管专业学生

序言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英文书名:

Agendas,AlternativesandPublicPolicies),作者是美国的约翰·W·金登(JohnW.Kingdon),由丁煌、方兴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这本书是一部在当代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术专著和权威教材。

作者在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和语言风格,通过对“问题是如何引起政府官员关注的、备选方案是怎样产生的、政府议程是如何建立的”这样一些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回答,颇有说服力地率先对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也就是议程建立和公共政策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科学探讨。

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都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一部很有创新性的力作。

该书出版不久,就被誉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不朽之作”,并随之荣获了1994年度艾伦·威尔达夫斯基(AaronWildavsky)奖。

由此可见,本书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都很高,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一、作者和时代背景

本书作者为约翰·W·金登(JohnW.Kingdon),是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和政治学家,其老师为美国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大师级学者艾伦·威尔达夫斯基(AaronWildavsky),颇得其真传。

1965年,约翰·金登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任密歇根大学政治系教授,现任该校荣誉教授。

金登学识渊博,除了《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这本书之外,还有诸如《官职候选人》(1968)、《国民议会的投票决策》(第三版,1989)、《异常的美国》(1999)等著作,涉及了诸多领域,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学生。

他的著作对于研究、教学、实际工作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密歇根大学,他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所教授的从‘美国政府导论’到研究生的‘调查课’等各门课程均颇受欢迎。

……约翰·W·金登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工作不仅对政治学、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对数以千计的学生和政府管理人员产生了影响。

本书原版写于1984年,当时冷战已经处于最后的时期,世界政局已有大变革的前兆。

在美国,由于各种原因,经济衰退、失业、犯罪率上升、自然灾害等社会问题比较突出,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美国政府公共决策的能力。

人们对公共决策的关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术方面,政策学和研究学已经逐渐从传统研究中跳了出来,全面进入新的理论体系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名家迭出,各种专著异彩纷呈,理论创新此起彼伏。

金登正是着诸多名家中的一员。

正如作者在第一版的前言中写道:

“本书取材于我四年来同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一些涉及卫生政策和运输政策的人们进行的访谈。

我还利用了来自案例研究、政府文件、政治宣言、新闻报道以及公共舆论调查的信息。

”“有些问题出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是怎样引起官员注意的?

他们从中挑选的备选方案是如何产生的?

政府议程是怎样建立的?

一个思想的时代真正到来的原因何在?

”金登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独树一帜,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

二、本书的主要框架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导言部分

导言部分就是本书的第一章,即“一个思想的时代是怎样到来的”。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首先给出了几个定义和概念性质的东西,然后描述了本书研究的蓝图,并且给出了几条解释和说明。

“所谓‘议程’,就是对政府官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政府外人员在任何给定的时间认真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编目。

”(原书第4页)这是作者给“议程”下的定义。

这也算是本书的一个基础定义吧。

之后,作者就阐述了他写出本书所依据的调查研究,那就是从1976年-1979年进行的四次访谈。

这四次访谈涉及到了很多决策层的人士。

“我的目的是悄悄地进入整个政策共同体,而不只是进入像国会、总统直辖的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或院外活动集团这样的部分政策共同体。

”(第6页)作者接着点出了访谈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你和你所在部门的其他人这些天最忙的是些什么重要问题?

为什么?

最受关注的是什么政策建议?

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作者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还充分分析了几个政策决策的案例。

作者以这些案例作为引子,最终给读者找出了政策中的几个要素:

政策的参与者、建立议程和阐明备选方案的过程,以及作者归纳出的三条“政策溪流”(policystreams)——问题溪流、政策原汤(溪流)、政治溪流。

最后还有一个政策之窗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读者能够初步了解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逐步探究问题的实质。

事实上,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为:

(1)议程的建立;

(2)备选方案的阐明;(3)阐明的备选方案之间做出一个权威性的选择;(4)决策的执行。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前两个过程:

1.议程的建立:

把可能被视为引起了他们关注的那组主题的范围缩小至他们实际上的确关注的那个主题编目上,即参与者为什么处理一些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

2.备选方案的阐明:

从范围上把一大批可能的备选方案缩小到实际上要从其中进行选择的那一批备选方案上,即为什么某些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很受重视而其他的备选方案则被忽视。

导言中,作者以爱因斯坦的话作结:

“一切事情都应该做得尽可能的简单,但不是最简单。

”(第24页)这似乎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学术风格吧。

2.政策的参与者概述

作者首先论述的是政策的参与者(原书第二章——政府内部的参与者和原书第三章——看政府的外部,而不只是看其内部)。

作者将政策的参与者区分为政府内部和外部两部分。

讨论证实哪些参与者重要,哪些参与者被认为重要但结果却证明并不重要,以及参与者相互关联的方式和他们与议程建立过程的关联方式。

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讨论:

(1)每一种参与者的重要性;

(2)每一种参与者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式;(3)每一种参与者可以获得的资源。

在政府内部,参与者角色主要包括行政当局、文官和国会。

其中总统是个很大的角色。

而在政府外部,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学者、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媒体,与选举有关的参与者,以及公共舆论。

作者在这一部分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各个部分的运行机制,对初步认识决策过程是个有益的启发。

3.政策过程

这里主要是原书的第四章,即“过程:

起源、理性、渐进主义与垃圾桶”。

起源指的是政策创意的起源;理性指的是“全面理性”决策的过程。

渐进主义是一种思路、方法。

而垃圾桶模型则是一个颇有创意的政策模型,也是金登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关于这个垃圾桶模型,下文将会详细阐述。

4.三股“政策溪流”

这一部分在原书的第5-7章,个人认为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作者理论的集中阐述。

作者更为关注“有组织的”,通过识别联邦政府中的三条主要的“政策溪流”来刻画政策过程的特性。

这三条主要的政策溪流是问题溪流、政策建议的阐明与完善溪流(“政策原汤”)、政治溪流。

这三条溪流的运作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可以通过一些在议程建立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受一组角色支配的模式化时间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当公共问题、政策备选方案与政治机会相交叉时,某个问题就最有可能实现公共议程状态。

这些政策交叉点是有一些模式可循的。

第五章“问题”主要讲的是问题溪流。

第六章“政策原汤”则讲的是政策建议的阐明与完善溪流。

第七章是“政治溪流”,包含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政府几个部分。

政策溪流的论述,将在下一个部分中进行探讨。

5.政策之窗

“政策之窗是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原书第209页)依个人理解,所谓政策之窗,就是一种机会,是问题获得解决的良机。

在第八章“政策之窗与溪流的结合”中,作者阐述了这种“政策之窗”,并且与之前的理论模型相结合。

这一部分读起来不是太顺,但是约莫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

6.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总结”与第十章“进一步的反思”,是全书的结尾部分。

在这里,作者总结了全书的观点,并且综合地讨论了几个问题。

在第十章,作者又针对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并且用于反思之前所建立的理论框架。

任何一项理论,事实上都是要经过实际的检验,并且在实际的不断变化中不断进行反思,加以完善。

作者最后的工作,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做了一个榜样。

以上就是全书框架的一个简述,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中,我们就详细地看一下金登的理论贡献。

三、本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按照作者的思路和逻辑,逐步展开作者的理论内容。

1.政策参与者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这个故事的逻辑起点是这种游戏的参与者”(原书第27页)。

从参与者入手,能大致了解政策运行的框架。

(1)内部参与者

——行政当局

在政府内部,行政当局是个重要的决策力量。

在美国,这股力量的集中体现,便是总统本人。

综观美国政策决议的历史,不难发现,总统对于决策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虽然并不是绝对的)。

总统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致总统不仅能够单独建立行政部门人员的议程,而且还能够单独建立国会及政府外部人员的议程,能支配甚至决定政策议程。

但是却不能支配那些经过认真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他也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

这也正说明了“建立议程与任意而为是两种很不相同的事情”(第30页)。

总统为什么会在建立议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呢?

作者经过研究,认为总统手中掌握着以下几种资源:

第一种,是一套制度资源,其中包括否决权以及雇佣和解雇的特权。

为了派人担当政策制定的关键任务,总统往往提名一些关心其议程想法的人们作为一些机构的候选人。

如果他发现自己所任命的官员不关心他认为很重要的项目,那么这些官员通常就在其位置上呆不长。

第二种是组织上的资源,相对于国会,行政部门是一种更加一元的决策实体。

第三种则是总统拥有的对公众注意力的控制权,因为公众注意力可以转化成为一种压力来迫使其他的官员采纳总统的议程。

第四种资源是党派因素。

当国会也受自己政党控制时总统对议程的推动就更少受限制。

公众和党派优势取决与总统在广大公众和众议员所在选区的支持者和其他精英人士中间受欢迎的状况。

最后一种因素,是总统自身的专注程度。

除了总统之外,总统身边的办事人员以及政治任命官,都是行政当局中对议程确立起重要作用的角色。

这里重点说一下政治任命官。

人们常常认为政治任命官成了其机构的俘虏,或者说,那些职业文官有办法弱化其被任命的上司的权威。

但实际上,在作者的研究访谈中发现他们属于经常被提及的角色。

他们对议程的建立作用的本质,不是产生问题,而是抬高问题。

而且他们也从其与白宫的互动中得出他们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这样尽量就与总统不产生分歧。

任职的非永久性使得他们有迅速行动的诱因。

——文官

所谓“文官”,用比较通俗的中国话来讲,应该指的就是公务员官僚体系吧。

“官僚通常被认为是许多议程项目的来源。

”(第37页)作者认为,职业文官在议程建立中并不像作为行政当局组成部分的行政官员一样有影响力,这也似乎打破了人们对“文官”群体的通常的看法。

——国会

国会,在美国属于立法机构,对总统所属的行政机关具有制衡的能力。

国会具有以下资源:

第一种是国会的合法权威。

尽管一项法令的通过,不意味着它能决定所有的政策,但是事实是,美国国内政策领域的重大变革,通常都需要新的立法。

第二种是国会“令人生畏的公开性”(第45页)。

议员举行听证会、提出议案、发表演讲,这些都可以被新闻媒体在显著地位置加以报道,并可能会被有效地传递给其他参与者。

国会的第三种资源是混合的信息。

之所以称之为混合的信息,是因为国会的信息混合了实体因素和政治因素、混合了学术界的信息和压力集团的信息、混合了官僚和选民。

其深层的特点,是它具有相当开放的特性。

最后一种资源,就是长期供职。

这是与行政当局较短的执政期相对应的。

(2)外部参与者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由于利益集团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利益集团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利益集团的作用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团体资源。

——学者、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

“学者、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使其重要性仅次于利益集团的一组非政府角色。

我们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踪迹。

”(第67页)

学者、研究人员和咨询人员对备选方案的影响就很可能要大于其对政府议程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影响来对议程起作用。

——媒体

媒体常常成为有力的议程建立者。

媒体对议程的监督作用自不用多讲。

但是,作者又发现了媒体的一些缺陷。

首先,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媒体的作用远不及利益集团。

这可能是因为媒体的力量,不如卷入利益集团来得深刻。

另外,轰动的新闻报道,往往有一个集中期,但是政策共同体可以安然度过这场媒体风暴。

一旦过去,媒体的价值就必然贬值。

总体而言,“新闻媒体不是对已成产生独立的影响,而是报道政府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73页)

——与选举相关的参与者

与选举相关的参与者,主要是竞选者和政党两方面因素。

选举之所以很重要,其原因并不在于公众授权使事态朝着某个方向而不是另一个方向发展,而只是因为居于权威地位的角色可以改变。

——公共舆论

大众舆论对议程的影响,通常大于其对备选方案的影响。

(3)小结

以上就是所有的内部的或者外部的政策参与者的概述。

作者剖析这些参与者的角色,事实上使读者对决策、议程、备选方案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当然,这些过程内部机制是复杂的,各个角色的作用也仅仅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哪一种角色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在单个政策中,可能有某一角色是起决定作用的角色,但是就总体而言,这不是绝对的)。

下面,作者就把我们引入了政策的深层机制中去了。

2.决策过程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就把读者引向了决策的深层机制,而不仅仅是从表面的参与者来看了。

(1)议程、决策的起源

公共决策并不是某一单一角色脑力劳动的产物。

在各项案例研究之间,公共政策的起源从一个案例到下一个案例的情况就有所变化。

即便是在某一项案例研究范围之内,我们也很难确认政策创意是又谁提出的。

作者认为,思想其实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而且导致某一项目在议程中地位显著的关键性因素不是其起源,而是政府中的氛围火堆某一特定类型思想的接受程度。

通过建立健康维护组织、职业标准审查组织项目、健康计划、联邦血液政策四个案例的对比,可以发现,事实上,这些政策或议程思想的最初来源并不一致——思想往往有很多来源。

“一种思想来自于某个地方以及它在涉及某一特定领域的人员共同体中传播的确很重要。

”(第92页)但作者也不忘再次强调,“思想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

当我们从一个案例,推进到另外一个案例时,我们很难看出思想的起源有一个模式。

同样,在一个特定的案例内部,当我们试图追溯某一思想或政策建议的起源时,我们便会卷入一个无限回归的过程之中。

正是由于这个无限回归的原因,思想、事物、政策建议的终极起源是不可能得到阐明的。

“没有谁可以领导别人。

”(第93页)。

这句话强调的是单个参与者对议程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作者看到了一种联合效应,也就是说多个参与对象联合起来对议程产生了影响。

前面说到,政策起源并不固定。

所以,我们的目光投向了思想的演进方式,也即如作者所说,“我们必须要认识的关键问题不是种子源于何处,而是促使土壤肥沃的因素是什么”(第97页)。

(2)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

作者在这里将这两种思路和方法拿出来,依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了为下一个环节——“垃圾桶模型”——做铺垫。

作者认为,通常意义上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书中所要研究的过程,因为有的时候,非理性的决策,反而也不失为一种公平的、甚至是最佳的方案。

关于渐进主义模型,作者也通过了几个案例的分析,发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与全面理性决策模型类似,议程确定和决策,往往表现出大量的非渐进变化。

这就是说,传统的有组织的、渐进的、理性的决策方式,虽然有其固有优势,但是却并不完全;在议程与其政策决定的过程中,往往不需要多么缜密的理性分析,而是只需要不完全理性的分析,这样在实践中也证实了有效性。

下面要述的垃圾桶模型,事实上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无序的决策模型。

(3)垃圾桶模型

金登提出的垃圾桶模型,可以说是全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作者在考察联邦政府行为时,在迈克尔·科恩(MichaelCohen)、詹姆斯·马奇(JamesMarch)、约翰·奥尔森(JohnOlsen)研究的基础上,充分阐述了垃圾桶模型的内容。

垃圾桶模型是一种“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下的非理性决策模型。

垃圾桶模型指出:

不管问题发生在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以此为机会,来实施他们早已选定的解决方法。

这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最终结果。

该模型的另一特色,是将企业看作由一系列竞争性对策构成的集合体,随时等待着问题的出现。

因此,在垃圾桶模型下,决策可视为问题、对策和决策者的选择三者的某一特定组合。

从这个意义上,最终决策只不过是发生在垃圾桶内的淘金过程的副产品而已。

——垃圾桶模型的含义与特征

第一个就是目标模糊(problematicpreferences)。

这是在说,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清楚,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此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

第二个是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uncleartechnology)。

垃圾桶模型下,组织的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

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作者认为,该种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有时甚至是先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或是有了行动,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而不尽然像理性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依逻辑思考的决策步骤以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流动性参与(fluidparticipation)。

这是在说,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垃圾桶模型的四股溪流

作者认为,在这种无序组织中,贯穿其中的有问题、解决方法、参与者、选择机会四股溪流。

第一个是问题溪流。

决策本来就是要解决问题。

垃圾桶模型中,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第二个是解决方法。

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相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

第三个是参与者溪流。

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是决策能否订定的关键之一。

最后一个是决策的机会,即组织的决策时机,也即作者在第八章中要提的政策之窗(policywindow)。

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

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决策就可定案。

如果机会一失,代表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这四股溪流有时候各自流动,互不相干,有时又会形成交集,关键在于这四种溪流的消长和互动。

3.政策溪流

第五章至第八章的理论,是建立在第四章的“垃圾桶模型”之上的。

这里,“政策之窗”按照作者的观点,不含在政策溪流之中。

三股政策溪流,主要指的是问题溪流、政策原汤和政治溪流。

下面分别阐述。

(1)问题溪流

问题溪流主要包括问题的指标、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成问题是如何引起人们的关注的)、问题的反馈、问题为什么消失(问题从议程中“掉”下来)、问题的界定等几个层面。

指标反映出问题的存在。

但是,作者认为,“问题并不是因为指标的存在而自明的”(第119页),而是需要有一些外在的推动,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焦点事件的出现,危机的产生,焦点事件的变异,代表特殊问题的符号和象征,这些都可以说明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对问题有所察觉。

问题的存在,需要反馈机制才有可能上升到决策层中去。

反馈主要包括系统监控、公众渠道、政府日常的项目管理等方式。

反馈的信息,被解释出的问题通常有:

执行不符合立法意图和上级行政意图;不能实现规定的目标;项目的成本问题;一项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可以引起决策者的关注。

关于问题的界定,作者认为:

如果某一给定的政策建议或主题与某一重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它被提上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地提高;一旦某一特定的问题被界定为紧迫的,那么完整的解决办法就要比其他的解决办法更受欢迎——而且,有些备选方案很突出,而其他的备选方案则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政策建议的阐明与完善溪流

“政策共同体由某一特定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这些特定的领域诸如卫生领域、住房领域、环境保护领域、司法审判领域。

”(第148页)在不同领域,政策共同体的牢固程度不同。

有的政策共同体封闭、排外,比较坚固,如卫生领域;而有的共同体则多样化,易于分裂,如运输领域。

共同体的系统分裂,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政策的分裂;第二个后果就是无法像紧密的共同体那样产生共同的视野、取向和思维方式;第三个后果,分裂往往会产生不稳定性。

在第六章中,作者详述了政策共同体与政策“原汤”的问题。

所谓政策原汤,我的理解是孕育思想或议程的初始状态。

政策、议程等被作者形象地比喻成是在政策原汤上“漂浮”。

思想、议程的演变过程,就是所谓“软化”的过程,包括思想漂浮、提出议案、做演讲、草拟政策建议、根据反馈修改、再次漂浮等几个阶段。

那么,思想“幸存”(能够演化下去,为政府、公众所接受)的标准有哪些呢?

作者归纳的类型为:

技术上可行、价值上可接受、在对未来的预期中满足约束条件(预算约束、公众的默认)。

(3)政治溪流

第七章主要讨论了政治溪流过程对议程建立的作用。

——国民情绪

适合国民情绪的项目容易推进;一些不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其关注程度就会受到妨碍。

——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有组织的力量之间的平衡对变革有阻碍作用,因为目前项目的受益者总是力图保护自己当前的利益。

——政府溪流中的政府

第一层面是关键人事的调整。

“人事调整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促进政府的变更。

”(第194页)其对议程影响为:

担任权威职务上的人员改变他们优先考虑的项目并提出新的议程项目;这些职位上的人事发生了变动,从而使一些优先考虑的新项目进入议程之中。

第二层面是管理权限问题。

行政机构和国会委员会都要求占“地盘”,这种“地盘之争”,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妨碍了政府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其次,地盘的争夺常常实际上促进一个项目被提上议程,为了荣誉相互争夺某个他们感到将会受欢迎的动议;第三,许多潜在的议程项目之所以从来就没有成为某一给定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因为它们属于别人的权限范围。

不管怎样,政治溪流最终也能形成共识,虽然其推动过程与政策溪流中的不同。

4.政策之窗

前面提及到,政策之窗就是指决策的机会,即组织的决策时机。

毫无疑问,决策者如果预期到有政策之窗的出现,那么就会调动其优先采取这个决策的积极性。

反之,“如果没有敞开政策之窗的指望,参与者就会松懈下来,因为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政治资本、精力以及其他资源投入不可能有所收获的努力之中”(第211页)。

政策之窗敞开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溪流的变化(例如行政当局的变化、国民情绪的变化等)。

除此之外,某一问题发生的紧迫性,也可以提供政策之窗。

一旦政策之窗开启,它敞开的时间不长。

没有哪一个无法抗拒的契机是专门为某一给定的动议创造的。

政策之窗关闭的原因有:

(1)参与者可能觉得他们已经通过决策或立法把问题处理了。

(2)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参与者可能没有争取到行动。

(3)促使政策之窗打开的事件可能会从舞台上消失。

(4)如果认识的变动打开了一扇政策之窗,那么同样也会因为人事再度变动而关闭政策之窗。

(5)没有可行的备选方案。

“政策之窗敞开的时间短暂,这一点有力验证了‘趁热打铁’这一句古老俗语的真谛。

”(第214页)

关于政策之窗理论,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政策之窗的重要性。

以上4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