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系统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0751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NSS系统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GNSS系统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GNSS系统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GNSS系统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GNSS系统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NSS系统综述.docx

《GNSS系统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NSS系统综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NSS系统综述.docx

GNSS系统综述

课程结课大报告

 

报告标题:

GNSS系统综述

课程名称:

领航学

指导老师:

耿增显

组员:

邓人博1503050

俊1503053

定鹏1503060

宋晓羽1503056

高永胜1503051

完成日期:

2016年4月7日

 

第一章GNSS系统组建与发展

GNSS系统:

GNSS是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的缩写。

中文译名应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目前,GNSS包含了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欧盟的Galileo(伽利略)系统、中国的Compass(北斗),全部建成后其可用的卫星数目达到100颗以上。

GPS已有完整的星座,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主要的系统。

随着科技飞速进步,GNSS观测系统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1.1GNSS的前身

GPS的前身是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的研制埋下了铺垫。

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

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1967年、1969年和19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精确定位的基础。

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

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

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

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

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最初的GPS计划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

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

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

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

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工作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上。

这也是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

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

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民用的定位精度可达10米。

1.2GNSS系统的演变

说起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人们就会想到GPS,但是现在,伴随着众多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兴起,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呼:

GNSS。

当前,在这一领域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GPS外,就是欧盟和我国合作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

“伽利略”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

“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将于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总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星。

卫星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

该系统除了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还有2个地面控制中心。

“伽利略”系统将为欧盟成员国和中国的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甚至徒步旅行者有保障地提供精度为1米的定位导航服务,从而也将打破美国独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格局。

按计划,首批两枚实验卫星将于2005年末和2006年发射升空。

1.3GNSS系统发展的背景

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

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

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

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

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

为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已有长足发展,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斗”一号只属于区域性,其商用价值并不高。

在这样背景下,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双方一拍即合。

欧洲把中国纳入,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中国诱人的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中欧草签合作协议。

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

中国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

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质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相当于废弃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国家的欧美武器贸易条例(ITAR),为最终从法律层面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美国如感觉受到威胁,则有权击毁“伽利略”卫星。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

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

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

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

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

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

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此时,欧盟还在耗中没有脱开身。

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

“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

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

为转变被动局面,欧洲人别无他法,只有增加财政投入,而此时欧洲航天局为了排挤中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开发资金均来源于欧盟公共资金,这就意味着,要想增大投入,还得在部无休止地“吵”下去。

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已经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又一例证。

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

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

然而,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第二章GNSS系统优势分析

第2章

2.1GNSS系统功能分析

GNSS代表了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已经作为标准导航设备被纳入到民用航空的畴。

对GNSS的导航性能要求,在《航空电信》(ICAOANNEX10)中有明确规定。

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GNSS作为PBN运行的一种重要导航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的核心和增强系统。

正在建设当中的欧洲的Galileo和中国“北斗(COMPASS)”,国际民航组织计划加入到GNSS系统中,使之得到相应的改进。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依靠卫星高效稳定的工作特点,能够实现在航空器的飞行过程中提供进行不间断的高精度定位信息,由于该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精度,能有效的缩小航空器运行间隔,最大化利用空域。

如果基于GNSS系统建立起RNAV航路则可以允许飞机在任意确定的两点之间以最短的路径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提高航班运行效率,增加航路设计的灵活性。

GNSS系统将逐步淘汰陆基导航设备,在节省资金的同时,摆脱了陆基设备受地形限制的缺点。

目前为止,能够为国际民航提供长期稳定运行支持的星座只有GPS星座。

2.2GNSS系统定位原理分析

根据几何理论,通过精确测量地球上的一个站点到三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依照点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来确定。

GNSS是根据这个原理对GNS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观测之间的距离为基准,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受天线的位置。

GNSS定位方法可用于测距定位方法,它是根据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传播路径的线性性质,通过测量空间中的电波的传播时间来确定距离差的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差、距离和测量值,再以这些距离差为半径进行三球交汇,根据联立方程求解用户位置。

因为卫星时钟难以与用户接收时钟维持严格的同步,受卫星时钟和接收时钟同步误差影响,实际距离观测不是真正的卫星和观测站之间的距离,而是包含距离误差,称此距离为伪距。

为了计算实时解算3点坐标分量和1个差分GNSS接收机时钟误差,需要至少四颗卫星的同步观测,下面是根据卫星i(i=1、2、3、4)瞬时位置(Xi,Yi,Zi)、卫星钟差△t及四个伪距ρi来确定用户位置和接收机钟差参数的联立方程表达式:

上式有四个未知量,四个未知方程,通过解算即可得用户的位置。

GPS的首要任务是精确定位。

该系统的定位过程可以描述为: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的地表时不断发射编码调制的连续波无线电信号,该信号被包含在准确的发射卫星信号当中,以及不同的时刻卫星在空间的精确位置。

卫星导航接收机接收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测量信号的到达时刻,计算卫星和用户之间的距离;用导航定位算法解算到用户的位置。

1.伪距法是由接收机产生与接收码相同的本地码,当相关处理使输出最大时,接收码和本地码对齐,测定本地码相对于基准的延迟,可以求出用户到卫星的距离。

通常空间某点的位置,可以通过测量它到空中的一些已知位置的距离来得到。

假如确定用户的二维位置,就需要三颗卫星和三个距离。

在二维的情况下,和一个固定点有恒定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圆,两个卫星和距离能够确定两个点,这时就需要第三颗卫星和距离来确定用户的唯一位置。

同理,在三维情况下就需要四颗卫星确定用户的位置。

三维情况下,卫星确定的等距离点的轨迹是球体,两球体相交为一个圆。

这个圆圈和另一个球体相交于两点。

为了确定用户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一颗卫星。

在GPS系统中,用户可以获取GPS卫星数据的卫星星历数据,用户还可以测量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并根据卫星的空间布局,用户接收机可以接收四个或更多的卫星,因此可以确定用户的位置。

图21伪距定位

2.载波相位法是将载波相位作为观测量,用信号载波波长作为单位进行解算,即由GPS信号二次调制得到。

如果射频作为载波,伪码为副载波,其原理是载波相位测量的同时,还要获得伪钟频的相位观测值。

3.多普勒法是利用卫星绕地球运动时待测位置与卫星之间由于相对运动,在待测位置接收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仪,并据此确定待测位置与卫星距离,最后计算待测位置。

载波相位测量方法和多普勒法虽然具有误差小、精度高的特点,但在高动态情况下,特别是航空器运行上,存在实时快速解算整周模糊和周跳问题。

要实施动态载波相位技术应用于民用航空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2.3GNSS区域导航增强分析

GNSS星座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运行误差。

为了满足空中交通安全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善卫星导航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精度、连续性,通过空气和服务,卫星地面设施,采用有限差分技术、卫星技术、检测手段等,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卫星增强系统已经形成。

按GNSS增强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机载增强系统(ABAS)、星基增强系统(SBAS)和地基增强系统(GBAS)。

2.3.1机载增强系统—ABAS

ABAS机载增强系统也被称为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系统,结合GNSS信息和机载设备信息和机载设备优化系统,保证导航信号完整性要求。

该技术是最常见的接收机自主完整性监测(RAIM)。

RAIM用卫星测量围的冗余探测故障信号(故障检测(FD))并告警飞行员。

冗余信号的要求意味着导航的完好性不可能在所需时间达到100%有效。

ABAS的应用还包括飞机自主完好性监视(AAIM)、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GPS/INS)等。

RAIM算法需要最少有5颗可见卫星,用来检测在给定模式飞行下非常大的位置误差的出现。

故障监测与排除(FDE)需要至少6颗星,它不仅用于发现故障卫星,还能将它从导航问题中排除,从而保障导航功能不中断,继续工作。

机载增强技术特别有助于改善导航功能的可用性。

当没有其他可用的增强系统时,用于航空的GNSS接收机必须具备ABAS功能,以提供完好性监视和告警。

ABAS的主要形式为由RAIM算法提供的失效探测。

ABAS系统的宗旨是保证定位精度,实现对卫星状态的监控,确保使用健康的卫星进行定位。

2.3.2星基增强系统—SBAS

在SBAS的覆盖区域,可以提供一种或多种服务,主要服务功能包括:

(1)测距。

SBAS和其他增强系统(ABAS、GBAS或其他SBAS)提供测距源,以供使用。

(2)卫星状态和基本差分校正。

SBAS提供航路、终端和非精密进近服务。

不同的服务区域支持不同的运行(如RNP类型)。

(3)精密差分校正。

SBAS提供APV和精密进近服务(即可能在不同的服务区支持APV-Ⅰ、APV-Ⅱ和精密进近)。

SBAS可以在规定的服务区外提供精确可靠的服务。

卫星状态和基本差分校正功能都可用。

通过给核心卫星星座和/或SBAS卫星提供坚实和完整性数据,这些功能的性能在技术上足以支持航路、终端区和非精密进近运行。

图22SABS运行效果图

2.3.3地基增强系统—GBAS

GBAS称为地基增强系统,也称局域增强,在机场或其附近本地增强GNSS定位信号的精度和完好性。

GBAS可以支持进近和着陆运行,类似于当前ILS支持的进近和着陆,该进近称为GLS系统。

GBAS还能增强或支持终端区运行,支持非常精确的飞机定位,该定位不是在规定的进近航路或跑道特有的。

典型的GBAS包括地面,机载和空间部分。

空间部分包含核心星座(GPS和GLONASS)的GNSS卫星和SBAS提供的可以选择的测距源。

GBAS能单独提供基于GPS的增强信号,或许还包括GLONASS和SBAS的增强信息。

GBAS也能支持机场场面的多种未来定位和运动意识应用。

这些应用和预期的效益包括:

数字飞行面板地图显示当前的机场场面,提高机组地面运行的情景意识。

在非常低能见度条件下提供机场场面飞机和车辆引导,提高安全性和更迅速、可靠的地面运行。

机场场面飞机位置的监视(使用自动相关监视或ADS-B),在任何天气和照明条件下提高空中交通服务供应商情景意识。

跑道侵入检测系统,提高运行安全性。

最佳跑道出口(ORE)应用,减小跑道占用时间。

第三章GNSS系统、观测与数据处理研究

第3章

3.1GNSS系统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近年来正在发展形成多个GNSS系统,这将大大增加观测量,扩大应用领域,更有助于提高各种观测结果的精度。

GPS现代化计划在逐步实施。

GPS的地面控制部分已扩充。

为改善民用信号的获取,提高定位精度,2006年9月发射的GPS卫星已在发送新的L2C信号

目前生产的GNSS接收机主要可接收GPS与GLONASS的数据。

接收机的观测数据采样率有很大的提高,有的可达50Hz。

全球GNSS连续观测站数量不断增加,已有40多个数据采样率为1Hz,且实时传输观测数据的GPS地面连续观测站,可获得近实时观测结果。

GNSS观测已由地面扩展到星载观测,特别是低轨卫星观测,为卫星重力测量、对流层和电离层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有效途径。

尽管星载GNSS观测不会直接提高观测结果精度,但会有助于改善一些改正模型(如对流层延迟模型和电离层延迟模型等),间接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GNSS数据格式标准化是GNSS数据交换和处理中的问题之一。

近几年来不仅已有的数据格式,如RINEX推出了新的版本,以适应GNSS观测数据容的变化与发展,同时还推出一些新的数据格式,如电离层数据、对流层数据、地球自转参数、钟差数据、卫星与接收机天线等数据的格式。

从GNSS数据格式标准化及其发展,可以看出,采用(压缩)数据文件是GNSS数据存储,并加以管理的主要方式。

GSAC(无缝文档中心)则实现许多数据的网上一站共享。

GNSS数据处理软件在自动化、高精度、快速甚至实时处理多系统观测数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GNSS数据处理软件一般都包括两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始观测数据处理,第二部分为利用前一部分的计算结果作综合解算。

两部分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像QOCA软件就只作综合解算。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GNSS原始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水平,而第二部分则主要体现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综合数据处理水平。

两部分软件的发展和改进是齐头并进的。

通过SINEX格式的文件,一些软件可以综合处理其他软件的计算结果。

对于精度要求最高的地壳运动或其他研究,一直采用相位观测值为基本观测值,通过后处理求解高精度计算结果。

一般说来,根据定位计算的方法,GNSS数据处理软件分为:

精密单点定位(PPP)软件(如GIPSY软件4.02版),双差定位(DD)软件(如GAMIT软件10.3版)和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的软件(如BERNESE软件5.0版)。

长期以来初始相位模糊整周数的解算制约了GPS数据处理的速度与精度。

美国华达雷諾大学GeoffBlewitt教授提出了PPP算法中快速解算初始相位模糊整周数的方法,研制了AMBIZAP解算软件,此软件与GIPSY软件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GPS数据处理的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度。

例如,此方法用一个CPU处理98个连续观测站的数据只需7min(而常规的GIPSY处理需约22h),用40个CPU时仅需15s,用40个CPU处理1000个连续观测站只需7min。

雷诺大学用40个CPU,只花了7天时间就处理了包括IGS全球网及多个区域GPS网自1994年以来的海量观测数据。

处理测站坐标的日重复精度约3mm。

此方法可用来处理3000个站的GPS巨型网(MegaNetwork)。

新一版的GIPSY软件将融合AMBI2ZAP。

这是近几年来GPS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大进展。

实际上在用PPP方法处理时已无需所谓网0的概念。

AMBIZAP解算初始相位模糊整周数的方法也可用于双差处理软件,也会大大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不同的软件各有所长。

上述软件都不仅仅得到地壳运动结果,还可得到有关对流层和电离层等的信息。

对于观测研究地壳运动而言,双差定位软件仍有明显的优势,即处理得到的点位精度高,但同时处理的站数受限。

精密单点定位软件可逐站分别处理,计算工作量只随测站数线性增加,可直接得到最为丰富的信息,对于不少应用有其优势。

精密单点定位软件可以方便地得到所采用的参考框架中cm量级的近似坐标,这对进一步的精化计算地壳运动结果十分有利。

因此,同时具有精密单点定位和双差定位功能的软件又有其优点。

已有软件可以作单历元相位观测值计算,用于观测研究大地震震中附近的较长周期的地震波,并得到了实际观测结果。

利用星载GNSS观测确定卫星轨道,特别是低轨卫星轨道,是GNSS数据处理软件功能的重大扩展之一,因此,一些GPS分析中心正在拓展卫星重力研究。

3.2GNSS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GNSS数据处理软件中一些误差源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