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30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docx

人教六上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

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2、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

出示练习:

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

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

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

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四、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

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

(语言)

2、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二、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

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

(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

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教师相机板书:

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三、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1、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

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2、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4、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5、引导背诵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出示句子: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

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

(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小结:

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

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六、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

2、读一读17自然段。

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3、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

板书:

难舍难分

七、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5、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

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

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可分为几段?

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

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

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

“囫囵吞枣”。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

而伯父却────生:

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

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

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

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

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4、师:

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

“碰壁”又指什么?

6、师:

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

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

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9*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

对!

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

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

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关于鲁迅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4、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

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

“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可以互相讨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

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教学重点】

选择一两件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教学准备】

回忆与某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

留在心里的印象。

二、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

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

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二、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三、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四、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重点】

认识鲁迅,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丰富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趣味对联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

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教师小结。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

二、日积月累

过渡:

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

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三、趣味语文

1、过渡:

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

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