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580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docx

最新家蚕的变态发育

 

家蚕的变态发育

蚕的生活史

桑蚕一个世代中所经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就是生活史。

桑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在一生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不完全变态昆虫没有蛹期,仅卵、幼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

如:

蝉类、蜂类等。

(一)卵期:

繁育后代,卵期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

卵期长短,因越年卵与非越年卵及产卵期而异,在自然条件下,春季制的蚕种要到来年春天4月份孵化,卵期达10个月,秋制春种也是到4月份孵化,卵期6~7个月,若夏用种,则又长3个月。

(二)幼虫期:

指孵化至上蔟。

刚孵化的小蚕称蚁蚕。

蚁蚕2000~2500/头。

蚁蚕经摄食,体躯迅速生长,经24h“疏毛期”。

随食桑,继续生长,至不蜕去旧皮不能继续生长时,蚕就停食,并吐出丝缕,固定腹足,头胸昂起,呈静止状态,称眠蚕。

眠的过程:

眠期:

停食-蜕皮。

起蚕:

眠蚕蜕去旧皮。

令期:

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

食桑中:

孵化或蜕皮至入眠,生产上指饷食至止桑。

绝食中:

入眠至蜕皮或止桑至饷食。

少食期:

1/4食桑中。

中食期:

1/4食桑中。

盛食期:

3/8食桑中。

将眠期:

1/8食桑中。

一般地:

1令3~4天、2令3天、3令3~4天、4令~5天、5令7~9天,全令春期25~26天,夏秋23~24天。

总之,幼虫期是摄取营养生长的阶段。

(三)蛹期:

是指蚕儿吐丝终了至羽化出蛾。

蚕儿上蔟后,一般经2~3天吐丝终了,再经2~3天化蛹蜕皮,再经10~14天化蛾。

蛹期表面上静止不动,但其内部却进行着激烈的组织解离和组织发生,为成虫化做准备。

是由幼虫过渡到成虫的变态阶段。

(四)成虫期:

又称蚕蛾,由蛹羽化而来。

羽化:

成虫不再摄取营养,具备发达的生殖器官,经交配产卵后,约经2~7天死亡。

成虫期为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

综上所述:

卵、幼虫、蛹、成虫是桑蚕一生中所经过的四个发育阶段,每一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都完全不同,且每一阶段在生活史中都有着不同的生理意义。

 

卵的形态

一、 卵形:

桑蚕的卵一般椭圆形,略扁平,一端稍尖。

有的材料认为:

一侧较厚(腹侧),另一侧较薄(背侧)。

刚产下的卵表面隆起,约经2~3天后,由于卵内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消耗,逐渐在卵的表面中央出现浅的凹陷,随着时间延长,凹陷变深,此称“卵涡”,又称“水引”。

卵涡一般呈椭圆形,也有个别形成2~3条枞褶的,若卵涡呈三角形,或呈有棱角的下凹,则该粒卵为“死卵”。

卵涡在孵化之前,由于胚子体躯增大及胚体反转时对卵壳的作用力,而使卵涡膨起。

在膨起时,卵壳会发生轻微的声响,称“卵鸣”。

桑蚕“卵鸣”较弱,柞蚕较明显。

注:

现行品种春季催青时,开始卵涡较浅,4~5天时中央呈不规则凹陷。

天时,卵涡较深。

8~9天时卵面隆起,产生“卵鸣”,再经2~3天孵化。

故可借此变化,大致推断胚子发育过程及孵化期。

但生产上,均采用“胚子解剖”来判断。

若是人工浸酸种,可于浸酸处理3天后,可根据卵涡有无、深浅、整齐度来检查浸酸效果。

现行品种卵的长径一般为1.30mm(1.1~1.5),短径一般1.05mm(0.9~1.2),厚度0.6mm(0.5~0.6)。

卵的重量一般1800~2100粒/克。

但卵的大小和重量,因蚕品种、环境条件、蚕期的营养条件,产出先后等条件的不同而异。

1、品种:

欧>中>日,一化>二化>多化。

2、蚕期叶质充实,蛹体大,则卵大而充实。

3、蛹期室温偏高时,所产卵大而重,但总粒数减少,反之,则相反。

4、同一雌蛾所产的卵中,先产出者,大而重,反之,末卵小而轻。

一般来说,同一品种,同一雌蛾所产的卵中,小而轻的卵比大而重的卵催青期要短,孵化出的蚁蚕轻,绝食时数少,故收蚁前提倡去掉苗蚁。

二、卵壳:

1、卵壳:

卵的外面包着一层由卵壳质(硬蛋白,无机丁质)构成的坚硬卵壳,对胚子起保护作用。

卵壳结实而略有弹性,一般中系卵壳为淡黄色,日系乳白色,且略透明,也有其它色或无色的。

 

2、卵纹:

卵壳的表面布满五角形或六角形的花纹,称卵纹。

卵纹的大小、形状以及多角形数目,因品种及卵壳的部位不同而异。

3、卵孔:

卵稍尖的一端有卵孔,卵孔周围的卵纹与其它部分明显不同,排列较为规则,呈规则的花瓣状。

卵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以漏斗状向外开口,在卵壳内形成一个小室,最后向内分成数条卵孔管通向卵的内部,各卵孔管均略向内方弯曲。

卵孔管最多为7只,一般为2~4只,其直径为1um左右,其末端呈喇叭形与卵黄膜相连。

卵孔是胚胎头部所在,孵化时从此处噬破。

精子直径约1um左右,长约400um,故每只卵孔管一次只能进入一条。

卵孔的上述构造,可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同时又可允许几条精子进入卵内。

4、气孔:

卵壳的表面有无数微细的针状气孔,它位于3~4个卵纹的接触点,其剖面呈漏斗状,是蚕卵进行呼吸的通道。

(气孔外面开口部的直径为3~4um,愈内愈细)

每卵气孔的数目也因品种而有差异,一般5000~10000个。

三、卵内容物:

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胚子等。

1、卵黄膜:

紧贴在卵壳的内面,是一层无组织构造的、薄而钧一且透明的薄膜,有两层构造。

产卵当时,是卵黄的直接包被物,受精后,在其内形成浆膜,卵黄膜成为间接包被物。

2、浆膜:

位于卵黄膜内层,是受精后由合子的分裂核结合原生质而形成的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

越年卵的浆膜细胞内,经2~3天就有浆液膜色素沉积,使卵渐变成固有色。

不越年卵的浆膜内无色素沉积。

3、卵黄:

是卵内除胚胎外的主要内容物,为无色、淡黄色,是胚胎附于的营养来源。

(受精后的卵黄,都是以卵黄细胞存在的。

4、胚胎:

也称胚子。

胚子是在产卵后形成的,偏在卵较厚的一侧,头向卵孔的一端,被卵黄细胞包围。

胚子在卵内摄取卵黄中的营养,将来成为蚁蚕。

四、卵色:

 

卵色因品种而异,一般的,中系为灰绿色,日系为灰紫色,欧系为灰紫、略带绿色(介入中、日之间),热带多化性系统为浅褐色。

(也有的品种为白色等)

卵色的组成:

是由胚子、卵黄、卵壳、浆膜色素等颜色的综合表现。

其中,主要是由浆膜色素决定的,它是由AA经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变生成的。

(色AA→三羟犬尿酸→浆液膜色素)。

刚产下的卵都是淡黄色,主要是卵壳和卵黄呈现出的颜色。

如果是黑种,产下后2~3天,渐由淡黄色~浅赤豆色=深赤豆色~固有色。

 

如果是生种,由于浆膜细胞内,缺乏生成浆膜色素的酶系,而不能形成浆膜色素,故产下经2~7天内不变色。

但当胚子发育至转青时,卵色也会有变化,即呈现出转青卵的青灰色。

(有的品种为灰色或深绿色)

不受精卵由于胚子及浆膜不能形成,故卵色一直呈淡黄色,数月后干瘪。

再出卵的卵色变化同黑种,但变成固有色后,于年前陆续孵化成空卵壳。

死卵多为赤褐色,且卵涡呈三角形或瘪卵。

 

复习题:

如何根据卵色的变化、区别各类卵?

幼虫的形态

一、外形及体节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胸部腹部又合称体部。

 

1、头部:

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园形。

2、胸部:

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每环节的腹面有一对足,称胸足。

(环节=体节)

3、腹部:

胸部后面的10个环节,其中第6、7、8、9及最末环节(13)的腹面各有一对腹足。

第11环节的背面中央有一突起,称尾角。

4、气门:

Ⅰ及1~8环节的两侧各有一对黑褐色椭圆形的气门,共9对。

 

二、头部及口器:

头部是幼虫感觉和摄食的中心,着生有触角、单眼、口器等附属器官,简称附器。

1、头壳:

头部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骨质外壳其上密生刚毛,呈暗褐色。

蚁蚕及一令蚕的头壳呈浓褐色,二令蚕的头壳呈深褐色,以后各令逐渐变浅。

头壳的背面有一“人”字形头颅沟,把头壳分成了三部分:

左右两大块称颅侧板,中央三角形的一小块,称“额”。

额下的一片狭长且表面有皱纹的部分,称唇基。

2、口器:

在唇基的下方着生着口器。

幼虫的口器属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⑴、上唇:

位于口器的最上方,基部与唇基相连。

上唇是一淡褐色的骨质片,两侧与前缘游离,前缘有一凹字形缺刻,此处能调节桑叶的角度,使桑叶边缘与上唇垂直,便于上腭啮切。

上唇的表面着生有12根感觉毛(左右各6根),其内面有6个感觉突起和6个褐色斑点。

上唇的主要功能:

扶持、调整桑叶角度。

⑵、上腭:

位于上唇的下方,上半部分被上唇遮这着。

其外面有2根刚毛。

上腭由骨质构成,坚硬、黑褐色、外凸内凹,左右各一。

两上腭的前缘有锯齿,左右锯齿相互嵌合,用来啮切桑叶,锯齿的数目随令期而增加。

各令初锯齿尖锐,随食桑磨损而变钝。

上腭在每令蜕皮时都要更新,故起蚕~~~~。

上腭的基部有内外两片骨质板,其内面称收肌板,较大。

外侧的较小,称展肌板。

上腭的作用就是啮切桑叶。

⑶、下腭:

下腭和下唇愈合成一个复合体,位于上腭的下方,它们的外层,大都为白色膜状物。

下腭成对,位于上腭下方,下唇两侧,构造较复杂。

下腭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上有一根刚毛,第二节上有2根刚毛,第三节上有下腭须。

下腭须由三小节组成,第三小节的顶端有8个有孔的圆锥形突起,且其侧壁上有一“舌”状突起。

(幻28)

在下腭第2、3小节的内方和下腭须的内侧着生有瘤状体。

(从第2节分出的)

瘤状体的顶端有两根有节的圆锥形突起(b1-b2),一个小型突起(e)和四根感觉毛。

(2个长毛a2-a3,和刚毛c-d)。

a1为下腭。

b1:

上分布有能感知糖类,特别是蔗糖的糖感受细胞和感知肌醇的肌醇感受细胞,以及盐感受细胞,酸感受细胞。

b2:

上分布有感知纯水的水感受细胞,和感知忌避物质的苦味物质感受细胞。

若把瘤状体去掉,则蚕就可吃其它植物。

⑷、下唇:

位于左右下腭之间,呈“U”字形。

下唇前端中央突出一个白色、圆锥形的吐丝管,吐丝管的前端有一吐丝孔,幼虫从此处吐出茧丝。

吐丝管的基部左右各有一个下唇须,由三节组成,第2、3小节顶端,各有一根刚毛,起感触作用,能探索吐丝的位置。

⑸、舌:

下腭、下唇的内方后面的口腔底部分,称舌。

舌的表面着生有很多针刺状小突起,且愈向内,突起愈多,而且均指向口腔内方,具有促进食物咽下的功能。

3、触角:

着生在颅侧板基的白色角基膜内。

左右各一。

触角是幼虫重要的感觉器官,结构较复杂,由三节构成。

第一节短而粗。

第二节呈长圆筒形,其表面呈鲜状斑纹。

第二节的上方很复杂,着生有内毛(位于内侧,较短),外毛(外侧较长)和三个突起(最小的一个由2节组成,另2个为无柄突起)

第三节最小,其顶端有四个突起,其中两个为有柄突起,两个为无柄突起。

触角上的突起和刚毛都是感觉器官,既能执行近距离触摸的感觉作用,又可敏锐地感受化学气味。

故触角是蚕儿的机械感觉器官和嗅觉器官。

4、单眼:

是视觉器官。

单眼着生在触角基部,左右各6个,其中4个呈半月形排列,一只位于中心,另一只位于触角基部附近。

单眼呈半球形隆起,黑褐色,且有光泽。

由于单眼的视觉焦距太短,对物体远近和光线折射调节能力太差,故不能识别物体,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三、体部及附肢

1、胸部:

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称一、二、三胸节(前胸、中胸、后胸)

胸部无节间膜,背面是合并的,只有腹面可以区别,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

胸足由三小节组成,表面生有很多刚毛,足的第三小节顶端外侧有一镰刀状的钓爪和两根比爪还长的刚毛。

胸足的作用是:

(1)、食桑时扶持桑叶。

(2)、吐丝时用于结茧。

 (3)、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

第2胸节的背面有一对黑褐色的眼状斑纹,群众称胸部为头,称此为眼。

2、腹部:

由10个环节组成,分别称第1、2、3~~10腹节。

腹部各环节的交界处有节间膜,但9、10腹节间无节间膜,这两个环节基本上合成一节。

腹部由于存在节间膜,可以使后环节折入前一环节的后方,因此蚕体可以自由伸缩。

第3、4、5、6、10腹足节的腹面各生有一对腹足。

腹足是一种柔软无节的肉质突起,先端呈圆盘状,其内缘密生黑褐色的小钓爪,分两行整齐排列成半环状。

爪的数量随蚕令增加而增加。

由于腹足具有钓爪构造,故它具有把持功能。

同时,蚕群太密时,易互相抓伤。

蚕爬行主要依靠腹足及尾足。

另有气门、尾角、肛上板。

四、雌雄性特征

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前一对称前生殖芽(石度氏前腺)后一对称后生殖芽。

雄蚕第8、9腹节的腹面交界处的中央,有一乳白色的飘形囊状体,也称赫氏腺。

外性征一般在5令第2、3天最清楚。

五、蚁蚕的外形特点

刚孵化的蚁蚕,外形与大蚕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

1、头部比例大,且色深。

2、表面生有很多瘤状突起,每一个突起上有3~6根刚毛,从而使蚁体体色很深。

六、内部器官概述                                       

蛹的形态

刚蜕皮的蛹,体壁柔软,体色乳白,以后随着发育逐渐便硬,体色渐变黄褐,最后变成浓褐色。

一、蛹的外形

蛹体呈长纺棰形,分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很小,前端白色部分背方的一小部分称头顶。

前方略呈方形的白色部分称额,额的下方(腹面)为唇基,唇基的后方接上唇,额的两侧有一对向下方弯曲的触角,触角的基部有一对复眼。

(上唇两侧可见有黑褐色的退化上腭,下唇被遮盖在下腭下面)

介绍一下生产上复眼、触角的颜色变化,以用于发蛾调节。

       

2、胸部:

仍由三个体节组成。

从蛹体背面看,前胸呈扁六角形,中胸呈五角形,后胸呈凹字形,最小。

胸部的腹面各有一对胸足,但外观上,仅能看见前足及中足的一部分,后足被翅遮盖。

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各有一对翅,粘附于蛹体上,后翅被前翅掩盖,仅露一点。

前胸的两侧有一对气门。

3、腹部:

由于幼虫9、10腹节彻底愈合,故外观上有9个环节,其中4、5、6节最大,前后的环节渐缩小。

腹面1、2、3被翅盖住。

第4、5、6、7环节之间能活动,称运动体节。

第1~7腹节的两侧各有一对气门,8腹节上的气门已经闭塞,故蛹外观上只有7对气门。

二、雌雄性特征

雌蛹腹部肥大而末端较钝,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与该环节腹面的前后缘形成略呈“X”形纹。

(肛门在第9腹节腹面)

雄蛾腹部较尖,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个褐色小点。

(肛门在小点后方。

成虫的形态

一、外形和体节

蛾体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除节间膜外,全身披有白色鳞片。

二、头部及附肢

蛾的头部呈小卵形,在头部两侧有一对大型复眼。

复眼由3000多个小眼组成,一般为黑色,呈六角形,整齐排列成蜂巢状,为成虫的视觉器官,但只能识别1.4cm之内的物象。

复眼的前方有一对触角,呈双栉状,由30~40小节构成,每小节有2分支。

雄蛾比雌蛾大,它是蚕蛾的嗅觉器官和触觉器官.

口器位于左、右复眼之间,虽也由上唇、上腭、下腭、下唇四部分组成,但都已蜕化,只有下腭较发达。

成虫的下腭与幼虫不同,已演变成为左右成对存在的白色囊状体,表面着生许多感觉突起,至化蛾时,能分泌出固态溶茧醇,与口素囊中的液体混合后,溶解茧丝,使蛾得以钻出茧壳。

三、胸部及附肢

蛾的胸部分前胸、中胸、后胸三个体节,各胸节的腹面各有一对胸足,足的先端都有爪和感觉突起。

在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各生有一对翅,前翅较大,呈三角形。

后翅较小,略呈圆形。

翅是透明的膜状物,因上披鳞片,从而翅呈白色,也有的品种,由于局部鳞毛着色,可出现各种斑纹。

另:

前胸两侧有一对气门。

四、腹部及外生殖器

(一)蛾的腹部:

雄蛾可以识别8个腹节,雌蛾只能识别7个腹节,雌蛾的腹部较大。

前胸和1~7腹节的两侧,各有一对气门,气门呈新月形。

(二)蛾的外部生殖器:

1、雌蛾:

雌蛾的外部生殖器,全被第7腹节围绕着。

雌蛾的外生殖器,由幼虫第8、9、10三个腹节变形而成。

①9~10腹节愈合成半球形的侧唇,侧唇表面密生许多褐色刚毛,可探索产卵场所。

侧唇表面有一纵沟,沟内有两个小孔,上孔是肛门,下孔是产卵孔。

②第8腹节:

腹板变成锯齿板,在锯齿板和第7腹板之间有一交配孔。

背板变成中央窄,两侧稍宽的骨质硬板。

③侧唇和锯齿板之间的节间膜向侧方突出,形成淡黄色的囊状体,称侧胞,或诱惑腺。

它能不断膨出、缩进而放出性信息素,引诱雄蛾前来交尾。

2、雄蛾:

雄蛾的外生殖器是由蚕儿的9、10腹节愈合变形而成的。

①第10腹节的背板形成钓形突。

腹板形成凹形的肛下板。

在肛下板与钓形突之间的膜质部上,有肛门开口。

②第9腹节:

腹板变成骨质环,称基腹弧。

其中央着生阳茎。

阳茎是骨质化的硬管,末端呈三角形。

基腹弧的两侧各有一个大形抱器,也是由第9腹节腹板变形骨质化而形成的。

背板由于中央纵向内陷而形成两个略呈椭圆形的大型突起,称菱形骨片。

雄蛾的整个外生殖器由第8腹节的一半内陷保护着。

(三)、雌雄蛾的识别

   1、触角大小。

 

  2、腹部大小。

 

  3、体色。

   4、外生殖器:

(1)、 

(2)、 (3)、

五、内部器官概述

体壁蜕皮腺消化管马氏管涎腺丝腺

气管神经背血管内生殖腺肌肉脂肪体内分泌腺 

一、作业:

1.卵的外形和大小怎样?

卵有哪些内容物?

2.雌雄蛾外部生殖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3.幼虫内部器官的配置怎样?

4.蚁蚕外部形态构造有何特点?

5.如何区分越年卵、不越年卵、黑种、生种、再出卵、不受精卵和死卵?

6.幼虫头部着生哪些附属器官?

它们的功能如何?

7.桑蚕生活史的大致过程怎样?

各发育阶段在生理上的意义如何?

8.简述幼虫,蛹,成虫的外形特征?

怎样区别雌雄蚕,雌雄蛹,雌雄蛾?

9.越年卵、转青卵以及不良卵的卵色怎样?

产生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二、讨论、思考题:

1.根据上颚、腹足钩爪的特点,生产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