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065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docx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

创造力三要素模型包括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美术教育白皮书2:

艺术教育与创造力模型

  艺术教育与创造力模型

  关于创造力的评测模型,关键的参数为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前者能产生很多个不同的想法,后者则将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个最好的结果。

  ——上世纪40年代南加州大学设计的创造力评测模型

  创造力既非伟大的发明,也非弹钢琴、画画、或者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的努力与挫折,都将内在的思维建构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创造力缘何而来?

  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

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啊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

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

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岁,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

他们一次次地重返那个世界,甚至为那个世界发明语言。

这是创造力的强烈征兆。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创造力大师”,米哈利.契克森米哈  艺术教育与之于创造力培养

  大量的研究证明,艺术训练,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都能强化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认知水平——学艺术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除了艺术的具体技巧之外,艺术课程还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好奇心、实验精神、冒险精神、灵活性、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审美等等,其中很多是常规课堂上缺失的。

  ——玛丽.罗杰斯

  有这么一个实验,只有两个问题:

  1.你是个7岁的孩子,今天学校不上课,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去哪里?

去见谁?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去哪里?

去见谁?

你的答案会有什么不同?

  做完这个测试之后,两组人又分别做了几道关于创造力的测试题,比如给一个旧轮胎设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

结果发现,之前想象自己是个7岁孩子的人,在之后的创造力实验中,分数远远高于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激发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孩子。

  对大部分人的一生来说,创造力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

有数据显示,这个趋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开始了。

学前儿童平均每天会问父母100个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有时候你真的很希望他们能闭嘴。

不幸的是,他们真的会闭嘴。

进入中学后,他们基本上都不再问为什么了,这往往也是他们参与感与动机感一落千丈的时期。

  这到底是一个孩子心智成长或者社会化的自然反应,还是学校的教育导致了这种下降?

  英国教育专家肯·罗宾逊在TED上做过一次演讲,主题就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

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在上绘画课,老师饶有兴致地问她,你画什么?

她说,我画上帝。

老师说,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

小女孩说,他们一会儿就知道了。

  童言无忌。

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

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

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

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

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创造力,而不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调皮胡闹横加责备。

比如一个孩子的恶作剧中表现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种玩耍中,喜欢用一种东西指代另一种东西,喜欢一个人玩,会自己发明新的游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拒绝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等等。

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岁,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

他们一次次地重返那个世界,甚至为那个世界发明语言。

这是创造力的强烈征兆。

契克森米哈还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

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

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

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思维,更甚于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

最近一项针对60多个国家、30多个行业的1500名CEO的抽样调查显示,创造力,而不是智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

更可靠的证据来自一项长期心理实验。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保罗·托伦斯组织过一次大

  规模的儿童创造力测试,共有400多名儿童参加,人称“托伦斯儿童”。

测试内容由一些相对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测试构成,从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个体儿童的创造力。

此后几十年,托伦斯教授一直持续跟踪当年被测试的儿童,并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每一项成就。

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创造力指标以惊人的准确度反应了他们成年后的成就。

那些在托伦斯测试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后成为企业家、发明家、大学教授、作者、医生、外交官的机会要大得多。

有学者分析了托伦斯测试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就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而言,创造力指标的准确度比IQ要高出3倍。

  这里我们应该先澄清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创造力?

  科学家早就意识到,智商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部的认知能力。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乔伊·吉尔福德设计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评测模型,关键的参数为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前者能产生很多个不同的想法,后者则将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个最好的结果。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负责聚合性思维的是左脑,它凭借逻辑和分析来检测细节与过程,但缺乏一种高度、抽象的联系。

负责发散性思维的则是右脑,它与直觉和非言语思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辨别能力,能将信息的碎片组合成整体。

  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难题时,大脑的第一个反应是聚焦在明显的事实和熟悉的方案上,寻找是否有现成的答案。

这时主要是左脑的工作。

如果答案没有出现,左右脑会同时激活。

右脑的神经网络开始搜寻可能相关的记忆,为左脑的神经网络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义、更高层次的抽象。

在搜寻到一个可能的关联之后,左脑迅速锁定这个念头,注意力系统从闲散状态进入高度集中状态。

大脑在瞬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组合成一个新的想法,这就是俗称“灵感迸发”的瞬间。

所以,创造力既非伟大的发明,也非弹钢琴、画画,或者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与挫折,都将内在的思维建构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一个经常的疑问是,创造力能教吗?

  每个人的大脑构造不同,必然有些人天生更倾向于发散性思维,有人更倾向于聚合性思维。

有一种奇怪的病叫额颞痴呆,病人左脑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双侧额叶、颞叶前端萎缩,逐渐丧失说话能力,无视社会规则。

缺乏禁忌的结果是,他们的艺术才华开始释放出来。

有些病人一辈子没拿过画笔,竟得了绘画大奖;还有人从没碰过乐器,却能即兴演奏。

  虽然一直没有科学证据将艺术训练与创造力提升直接联系起来,但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艺术训练,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都能强化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认知水平。

很多儿童艺术培训班的口号是:

学艺

  术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比如很多父母相信,学一门乐器能提高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

  “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除了艺术的具体技巧之外,艺术课程还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好奇心、实验精神、冒险精神、灵活性、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审美等等,其中很多是常规课堂上缺失的。

”美国儿童艺术专家玛丽·罗杰斯告诉本刊记者。

  毕加索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当时,美国教育系统正在持续缩减儿童的艺术教育课程,但她坚信,积极的艺术接触能培养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

  “艺术创意课程的设计,前提是了解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身体、认知发育特点,从而开发相应的教育方法。

你不能给18个月大的孩子一把剪刀,让他们学剪纸,因为他们的双手还不能协调运作。

3岁的时候,孩子能写自己的名字吗?

当然不能,他们没有握笔的能力。

  罗杰斯女士认为,视觉艺术首先要训练的是“看”,这个任务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初学者在学画人体时经常把眼睛画得太高,而手画得太小,这是典型的视觉偏见。

视觉艺术的“观察性”能让一个人从刻板成见中摆脱出来,看得更加准确和直接。

同时,你会学会从基本几何学的眼光去观察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如看一张桌子时,看到的是一个形状、一种颜色、一根线条或者一种纹理。

  好的艺术课程训练“想象”的能力。

学生经常会面对很多这样的训练:

如果没有这种形状,它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改变这个线条,或者那个背景?

他们经常需要想象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

  好的艺术课还强调打破常规。

老师鼓励学生探索、实验、冒险,比如上陶艺课,最关键的技能是如何利用错误。

老师会鼓励学生犯错,错误中能得到意料不到的发现。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自我表达中有着强大的力量。

”罗杰斯女士说。

她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小男孩,他看着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上面署着他的名字,却坚持说,这不是我的画。

原来,这张画被他的老师修改过。

因为老师的介入,画中一种特殊的、独属于他的特质消失了。

这幅画对他来说不再重要,因为不再是他的表达。

  当一个孩子沉浸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能进入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状态。

契克森米哈将这种状态称为“流”——“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参与在活动中,此时自我意识消失、时光飞逝,每个行为、动作和想法必然会一步接着一步,就像跳爵士舞一样。

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且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浅析心理学中的创造力结构模型

  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Jun.2009Vol.25No.2

  浅析心理学中的创造力结构模型

  王嘉艺

  摘

  要: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者们对创造力的心理学定义各有

  不同,因此创造力的心理学模型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创造力三侧面模型、创造力系统模型、创造力的过程阶段理论、创造力理论等。

虽然关于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却不单薄。

近几年对创造力的研究开始注重生态化、实证效度,综合化和领域的特殊性,注重创造力的脑机制研究,这些为进一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心理学;创造力;结构模型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653102-0070-02

  创造力是人的思维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帕普斯的《解题术》。

尽管如此,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并未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才有了快速发展。

对创造力的研究影响十分深远的学者吉尔福特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心理学摘要》自创刊至1950年的全部索引大约有12100个题目,其中,只有186个题目与创造力有着明确联系。

这一时期出版的众多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仅两本有讨论创

  ”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造力的单独章节。

  会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力》的演讲,引发了创造力研究的热潮。

此后,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由于学者们对创造力的定义并不相同,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创造力模型。

  想象活动或者是思维的综合,但结果并不是单纯的累积,它可能包括新模式的形成,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信息的综合,将已有的联系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可能包括新关系的产生。

  有些学者认为,创造力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新颖的思维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任务,运用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可以揭示新的内在联系,可以理智地改变现行的规范;也有学者认为创造力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二、创造力的心理学模型

  由于不同学者对创造力的心理学定义各有不同,因此创造力的心理学模型也是多种多样。

  一、有关创造力的心理学定义1.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产生是一系列过程的组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不只限于“天合:

首先是敏锐地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事物的不完才”本身。

通常的智力量表是不能够完全测出创造善、知识的空白、成分的残缺、关系的不协调等;力的。

他认为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

聚合式思维和而后是查明困难之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发散式思维,并认为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后是要对问题、空缺成分等作出猜测、提出假设;心,他将创造力界定为“多种能力的组织方式”。

过程中要反复检验、修改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并他认为创造性活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将结果告之他人。

同,但创造力一般都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对问题的

  德瑞达海尔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敏感性、观念的流畅性与首创性。

由此,他提出了产生作品、成果或观念。

“其中任何一项对他来说创造力的6种构成因素: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都是很新异的或奇特的以及闻所未闻的,它可能是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

  收稿日期:

2009-04-13

  作者简介:

王嘉艺,女,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学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创造力三侧面模型。

斯腾伯格的三侧面模型包括:

智力侧面、智力风格侧面和人格特征侧面。

创造力的智力侧面是指智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运用。

智力风格侧面是指智力在某人的思维和活动中的运用方式。

人格特征总是与创造性的表现相联系。

虽然斯腾伯格的研究没有穷尽所有的人格特征,但说明了人格特征对于创造力是有一定影响的。

后期,斯腾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早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

他指出人们存在系统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即是一种与专家分析不同的,存在于人们内隐世界的“公众观”。

  3.创造力系统模型。

Csikszentmihalyi认为创造力与导致生物进化的基因变化过程相类似,他提出了创造力系统模型,认为创造力应该是个体、场以及领域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个人背景、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模型表明,文化和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都会对创造力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对创造力的研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4.创造力的过程阶段理论。

Wallas认为发生创造力的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准备阶段要明确问题,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实质,澄清关键,尝试初步的办法,学习有关知识,训练技能等。

酝酿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

由于问题被暂时搁置下来,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潜伏期或孕育阶段。

明朗阶段,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豁然开朗,伴随着情绪强烈而明显的变化,也被成为灵感期、顿悟期。

验证阶段是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落实具体的操作,进行相关验证。

  Amabile提出了“五阶段论”,他认为创造性产品的产生要经历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结果。

  5.创造力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董奇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划分为获得、贮存、激活、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及监控能力,并根据不同角度将创造力进行了划分:

按照解决问题的独特程度不同,把创造力划分为初级创造力、中级创造力和高级创造力三个层次;按照创造力从萌芽到形成的动态过程,将创造力划分为类创造力、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

  施建农提出了创造力系统模型。

该模型系统的综合了个人智力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教育、思维习惯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创造力的影

  响,考虑全面广泛,解决了创造力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这一模型有关每一个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权重的分析并不全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此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创造力进行了概念界定。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俞国良提出创造力由发现问题、组织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构成。

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

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破性,常被称为“灵感”,在一定意义上是有意注意的产物;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三、创造力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展望

  早期在心理学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法上,随着近几年学界对于创造力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也有所改进。

对创造力的研究开始注重研究的生态化、实证效度,注重综合化和领域特殊性的研究,注重创造力的脑机制研究。

  在创造力的研究成果方面,近几年学术界对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比如:

知识对创造力的影响、时间对创造力的影响、注意模式对创造力的影响等。

然而,对于创造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方面和领域。

虽然各家之言各有优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

加之学术界对于创造力因素的划分存在重叠,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集百家之言、又优于现有理论的更有解释力的结构模型乃是当务之急。

  总的来说,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虽然起步很晚,却并不单薄。

很多研究者都对创造力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心理学中对于创造力的研究还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尚需要大量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丹,施建农.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创造力过程[J].心理科学进展,2005,.[2]宋晓辉,施建农.创造力测量手段--同感评估技术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2005,.

  [3]张景焕等.创造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2007,.

  [4]周治金,杨文娇.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7,.

  [5]刘正奎等.创造力与注意模式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

  71CAPM模型与三因素模型的实证分析

  CAPM模型与三因素模型

  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证指数

  专业2016级金融学

  姓名王兴海

  学号2016300040126

  一CAPM模型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在市场因素中,本文以铜峰电子为例,选取其xx年2月到2016年2月各月度数据。

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其中市场因素选取上证A股指数来代替。

  2、模型设定及回归分析

  设检验形式为:

Ri=αi+βiRMX+εi,其中ri为个股月收益率,RMX为上证a股指数月收益率。

  用eviews软件对结果进行一元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可决系数R-squared约为,表明该股票月

  收益率变化的%可由上证a股指数收益率的变化来决定。

从t检验和f检验值看,其p值均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该变量系数拟合值。

  二多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基于Fama-French模型的分析

  1、数据选取

  在多因素模型中,我随机抽取了上证交易所的10股票,选取其xx年2月到2016年2月的每月收益率数据。

其中市场因素选取月度上证A股指数的收益率减去无风险收益率的值来代替。

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分析结果如下图:

  2、模型设定

  三因素模型检验形式如下:

Ri=αi+bi(RM-RF)+siSML+hiHML+ε,其中ri为个股收益率,在此我们选为所选组合平均月收益率;rm-rf=RMX为市场收益率减无风险收益率,在此我用“上证A股指数月收益率减无风险收益率”代替,其中无风险收益率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选择用“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来代替。

SML为低市值与高市值组合收益率之差,HML为高账面市值比与低账面市值比组合收益率之差。

  3、回归分析

  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回归结果:

Ri=SMB++分析回归结果,可决系数R平方为,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模型来解释。

由P值可看出所选组合收益受HML影响较弱,受SML和RMX影响较强。

创业导向影响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绩效的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内容摘要:

本研究基于组织双元的视角,结合创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挖掘创业导向对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考察市场导向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

文章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命题,以揭示创业导向影响组织双元性结果的深层次机理。

本研究拓展了已有的创业导向效应研究,并为企业提升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绩效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

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创造力组织绩效组织双元

  引言

  作为企业内部潜在的有关战略管理的哲学体系及文化,创业导向反映了组织的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

本研究拟基于组织双元视角,考察创业导向对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市场导向对这些影响的调节效应,构建创业导向影响组织双元性结果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命题,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辅助性管理建议。

  相关研究概述

  组织双元性是指一个组织致力于两种相互矛盾的目标,比如求稳和求变、探索和应用、效率与柔性等。

现有国内外关于组织双元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组织双元性能力,即组织探索和应用的悖论进行,从领导行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多方面寻找影响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前因变量。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情况,反映了组织现有发展水平;组织创造力是指组织产生有价值的新想法,形成与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方法等相关的解决方案的情况,反映了组织变革的潜力。

由于组织资源有限,组织绩效和组织创造力的提升既密切关联,又相互矛盾,共同构成组织双元性结果。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针对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过高创业导向可能降低组织绩效。

而关于创业导向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却只存在一些定性论述。

遗憾的是,至今,学术界尚缺乏将组织创造力纳入创业导向研究的框架,易导致学术界聚焦于高度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的抑制效应,无法从组织双元性视角全面揭示创业导向对组织变革潜力和发展现状的影响。

同时,竞争环境的多变迫使企业同时培养多种战略导向,导致两种典型的战略导向——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常常同时对组织结果施加影响,但现有研究却缺乏针对混合战略导向情景下组织双元性前因变量的考察。

  模型构建与命题提出

  理论模型的构建

  战略导向是企业关于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管理的认知、期望、态度及价值观,是企业内部潜在的有关战略管理的哲学体系及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