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89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docx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形式的比照分析

  摘要:

中国的大型城市为理解决巨量散客出游的问题,由上海率先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散客旅游效劳形式,目前已经被证明适用于中国现行体制下的特大型城市,符合城市旅游开展之需。

国内其它许多城市也跟着建立了名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机构,但是仔细比拟可以发现,这些机构虽然外表名称一致,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行效果也很是不同。

文章比拟分析了上海、杭州、成都、北京以及其它假设干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体制、机制与运行效果上的异同点,并讨论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本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强调了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

城市旅游;散客;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效劳体系

  收稿日期:

2021-08-30;修订日期:

2021-10-20

  基金工程: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工程?

北京散客旅游效劳体系与管理形式?

(06BaZH018)

  作者简介:

徐菊凤(1965-),女,北京结合大学旅游学院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开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

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旅游消费行为。

赵晓燕(1959-),女,北京结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与旅游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理论。

  

  一、散客潮与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

  

  1.巨量散客考验中国城市旅游效劳体系

  统计数据说明,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特大型旅游城市。

2007年,北京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数量,分别到达9352万人次和435万人次,假如加上本市居民在京旅游数4912万人次,那么北京接待的全部旅游者数量已到达1.4264亿人次。

上海的数字也接近于这一程度:

2007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含本市居民在沪旅游)1.02亿人次,国际旅游者665.6万人次,合计1.0866亿人次(注:

北京和上海的旅游接待数量,分别见:

人民网2021年2月27日?

北京市2007年旅游业开展概况?

以及人民网2021年4月1日?

上海旅游市场2007大盘点?

两篇报道。

)。

这种规模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远远超过巴黎、纽约等国际著名大都市,后二者近年来每年游客接待量分别为5000万人次左右和4500万人次左右(注:

  有关纽约的数字,见新华网2006年12月29日?

纽约游客人次再创新高近4400万人次?

;有关巴黎的数字,也曾出现于网上一篇报道,出自巴黎市长之口。

)。

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已属于世界少有的特大型旅游城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此庞大的旅游客流,大多以散客的方式(个人或与亲友结伴)到访。

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中,以散客方式出游的占71.7%[1],北京和上海的散客接待率也接近于这一百分比。

尽管这一散客比例还未像某些欧美兴旺国家那样到达80%~90%,但显而易见,中国城市旅游的散客潮时代已经到来。

巨量的散客流,考验着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特大型旅游城市的散客接待才能,尤其是在城市的开展过程中,远郊区的快捷交通体系尚未构建完好,旅游交通效劳还存在不少缺漏时。

根据国际经历,散客旅游效劳体系是否健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旅游效劳体系完善与否的主要标准,这与我们习惯了的传统团队旅游接待的标准大不一样。

  2.散客需求特征催生旅游集散中心形成

  散客旅游者在一个城市(目的地)逗留期间,其旅游活动一般由一个个自行设计的“一日游〞组成。

因此,自助性质的一日游是散客在一个城市停留时最重要的旅游需求。

散客出游不像旅游团那样有周到的事先安排和导游员的全程引领,以及专门的旅行车接送往返于各目的地,他们主要依赖城市旅游综合效劳体系来完成自己的旅游活动。

因此,面向散客的城市旅游效劳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效劳、旅游交通效劳、旅游住宿效劳、旅游餐饮和购物效劳等内容。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大城市中的散客旅游者在住宿、餐饮和购物方面的需求已经通过市场化供应较好地获得了满足,而散客特别需要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特别是含有重要旅游景点的远郊区旅游交通)这些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旅游效劳那么一直没有获得充分供应。

大量散客旅游者前往坐落于远郊的旅游景点时,不但要付出很高的交通、时间和信息搜集本钱,还可能遭遇各种投机取巧的非法经营者的欺骗及其低质量效劳的危险,使散客的旅游质量受到影响,也使城市的旅游形象受损。

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都曾经历了这样的困难,其它一些城市也面临打击非法一日游经营的难题。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旅游集散中心〞这样一种旨在解决外来散客旅游者和本市居民短途出游问题的城市散客旅游效劳形式被逐步探究出来。

  我国首个旅游集散中心于1998年在上海成立。

它是上海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满足庞大的散客旅游者群体的出游需求而完成的一项政府“实事〞工程,具有鲜明的准公共产品色彩。

这种新型旅游效劳平台的特色在于,它有机交融了旅行社和客运交通两大领域的优势,又防止了两大领域的相对优势。

它的成功,激发了中国许多城市前来学习和效仿。

2000年以后,武汉、宁波、南京、青岛、昆明、洛阳、杭州、无锡、扬州、镇江、桂林、鹰潭、沈阳、合肥、北京、深圳等十多个城市纷纷效仿成立了各自的旅游集散中心[2]。

这些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名称一样,但在体制、构造、产品及运营效果上均有差异,有的比拟成功,有的并不成功,有些那么已经夭折。

这其中,与上海的形式和运行效果比拟接近的,是杭州旅游集散中心。

此外,成都、苏州的旅游集散中心也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客观上似乎最具有必要性,但由于政府支持力度缺乏等原因,目前仍处于困难开展阶段,尚未获得理想效果[3]。

虽然各地旅游局对于推动建立这种机构的热情都很大,然而事实证明旅游集散中心不可能仅凭简单复制就会获得成功,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旅行社或旅行社集合体,也不是旅行社与客运专线的外表组合,更不是单凭旅游局的引导就可能良性运行,甚至也不是任何城市都有设立的必要。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化研究我国各种旅游集散中心形式的异同点,剖析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机制与本质特征,以供相关城市在开展散客旅游效劳体系时参考借鉴。

  

  二、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特征与形成机制

  

  1.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特征

  旅游集散中心这种新型旅游效劳形式,既聚集了散客资源,也集聚了旅游景区资源、旅游交通资源和其它旅游商业效劳资源,其核心内容是交通与旅游的有机交融。

成功的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具备旅行社和交通效劳的双重优势。

从交通功能看,它既有公交班车定点定线滚动发车因此搭乘方便的优点,同时也有旅游交通(如旅行社团队包车)的快捷、舒适、集体直达旅游目的地的优点,防止了公交班车站点多、速度慢、舒适度差的缺点。

从旅游效劳功能看,它既发挥了旅行社理解游客需求、专业性强、线路多、客服经历丰富、游客集体出行、门票住宿价格优惠、提供导游讲解等优势,又防止了旅行社团队旅游行动不自由、人数缺乏即无法出行或出游本钱过高、出发时间过于单一,无法滚动发车、线路报价不透明或经常变动、诱导游客购物消费获取回扣等弊端。

与散客单体自助游相比,它也有优势――既具有活动自由、随意、个性化的优点,也防止了散客单独出游平安无保障、门票住宿价格无优惠、对目的地信息不理解等弊端。

换言之,旅游集散中心表达了“线路广、景点多、班次频、出游便、车况好、信誉高、价格惠、信息真、效劳标准〞等优点。

因此,在城市一日游和周边短线旅游方面,无论是相对于游客使用其它交通工具的自行出游,还是旅行社的自由行产品,旅游集散中心都拥有十清楚显的优势。

  2.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机制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和属性特征,以及各地旅游集散中心的开展理论均说明,并非所有地方都可以成功构建旅游集散中心。

作为一个肩负社会和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详细运营机构,它必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适度盈利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旅游集散中心能否获得成功,客观上受制于城市人口数量、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品位,主观上那么受制于政府支持的力度与方式,以及机构自身的使命定位与执行力。

概括而言,以下因素非常关键:

  城市周边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在旅游方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距市中心数十公里以外的地区)。

  城市人口规模足够大。

  政府主导强势,认知到位,并在资金和协调工作上予以有力支持。

  政府主导者必须有指挥(协调)交通和旅游两大领域的行政权限。

  旅游集散中心的负责人必须同时具有旅游和交通两方面的管理经历。

  政府必须利用自身优势,迅速扩大旅游集散中心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

  城市旅游咨询效劳体系与旅游集散中心两个机构应该做到有机交融,以面对共同的市场需求。

  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为短途散客旅游者带来的便利中获利,从为政府代行效劳职能中赢得公众和同行的信赖。

  

  三、对我国假设干旅游集散中心形式的分析与比拟

  

  旅游集散中心从本质上说是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旅游效劳形态。

现实也说明,地方政府对此事介入程度的深浅,成为当地集散中心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将政府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方式作为划分旅游集散中心形式类型的主要根据。

  1.形式一:

政府主导型――上海、杭州

  

(1)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创立于1998年,它是上海市政府当年为实现“方便上海市民出游,吸引千百万人游上海〞的目的而施行的一项“实事〞工程。

中心在体制上是隶属于市政府的事业单位,有18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由市长直接指导,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详细主持执行,交通和公安等部门配合。

中心最初只开通10条旅游专线,由于知名度不大,社会认可度不高,曾经历了3年的亏损期。

其后,经过不断完善,尤其是在200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中心宏大的旅游客运才能显现出来,使其知名度大增,最终成为上海市民和访沪散客短途旅游的首选效劳机构,也成为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鼻祖和典范。

据笔者在2021年5月获取的数据,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160条旅游线路,可到达周边250个旅游景点(注:

  本文中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相关数据均为2021年5月采集的数据。

  )

  ,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系列,景点范围覆盖了本市和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区。

丰富而实惠的产品形态和内容、便利的订票系统和出游网点系统,极大地满足了散客的短程出游需求。

目前,集散中心已经成为上海市游客接待量最大的旅游效劳机构,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左右,日均发车400个班次,日均客流量5000多人次,“黄金周〞期间更是高达日均5万人次。

作为政府工程,中心除了经营性目的之外,首先要实现其社会效益目的。

因此,为了保证信誉,他们坚持即使只有1个客人也要按既定时间发车;为响应政府号召,拓展旅行社不愿经营的微利或新型旅游线路;同时还防止与旅行社擅长的中长线团队游业务冲突,以免产生不公平竞争。

  从组织构造上看,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包括了游客集散场站、客运车队、旅行社、管理总部四个组成部分。

其中,场站和旅行社是国有旅游企业性质(注:

该旅行社名为“上海一日旅行社〞,其业务范围主要围绕集散中心的散客短途出游需求,不做一般旅行社的长线业务。

),客运车队由合约招标企业构成,管理总部那么是事业单位性质,代行政府管理职能。

因此,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形成了一种“行政+事业+企业〞的混合式组织构造和管理形式。

  

(2)杭州旅游集散中心

  现有的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成立于2003年(注:

课题组在对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的调研中获知,2001-2002年,杭州曾经有过两次成立旅游集散中心而不成功的教训,原因是政府当时对其支持力度不大,最终使它们沦为普通旅行社。

),是市政府直接提议建立并大力支持的新型国有股份制企业,由当地最大的国有旅游集团公司作为大股东,市公交公司、旅游客运公司、长途客运公司3家共同入股组成。

这也是杭州市政府为方便中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