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882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docx

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

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与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提交日期:

年月日

 

摘要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中小企业;培育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1质量管理的发展状况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

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

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

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

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

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

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

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

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

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

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

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

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

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2我国制造企业目前的质量管理现状

  历经30多年后,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一是应用领域方面,依然停留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状态,私有中小企业、外资企业难有QC活动,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

二是规模上,依然停留在车间班组层次。

三是研究应用工具上,依然是那些初步的定性的基本方法。

即:

调查表、分析法、头脑风暴、亲和图、排列图、因果图、树图、关联图、水平对比、流程图、简易表、直方图、控制图、正交实验、矩阵图等。

四是质量理念上,依然处于低层次重复阶段。

其中,没有开放性思维观念,没有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的理念,没有工艺流程逻辑的理念,没有依靠工艺设计决定产品质量的理念,特别是没有产业升级的理念。

五是信息应用上,与网络信息时代相去甚远。

甚至是一些曾获得所谓相当档次的QC成果(理论总结),竟然连原理图、结构示意图、工艺流程图、装配示意图都没有,进而无以证明其成果的真实性。

可是,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当前的一个新的动向是,开始初步形成“质量诊断师”培训与发证风气。

这不是好现象。

3我国制造企业目前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本次调查划分的四类制造企业中,它们的十三个质量管理指标之中的得分请见下表:

四类企业质量管理的分值表

类型

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领导

质量文化

过程控制

质量保证

质量设计

质量信息系统

技术研发

职工参与

人员管理

产品合格率

顾客满意度

21.17

16.11

99.18

22.15

41.10

20.19

14.14

21.12

19.15

88.10

79.12

96.15

89.17

19.15

11.12

85.16

18.18

30.18

17.11

7.12

16.14

16.14

68.18

62.14

94.10

88.10

16.12

9.10

69.15

15.15

24.15

14.15

7.13

13.19

13.18

50.13

44.10

93.18

88.18

18.16

6.16

45.12

13.19

18.14

11.12

4.12

10.18

10.13

27.13

25.14

90.10

86.18

从质量管理得分看,各类企业之间的质量管理水平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即从整体上,一家企业如果在质量管理的某一方面做得较好,那么他也倾向于把质量管理的其他方面做好。

这也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特点。

第一类型的企业有55家,属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中质量管理领先的第一军团。

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大型企业。

他们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并且效果良好,同时企业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持续改进,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如:

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等。

良好的质量管理水平源于这些企业的领导带头重视质量和真抓实干做好质量工作。

在这些企业中,存在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有明确的质量方针目标和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战略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和贯彻执行,质量培训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职工也能够切实参与到质量工作的方方面面的决策和行动。

在过程控制方面,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适当运用新老七种质量管理工具。

在生产过程中,有良好的过程控制体系,应用控制图等质量工具对关键过程进行监控,具有较高的过程能力指数。

在质量保证方面,对质量检测检验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有系统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与供应商展开长期合作,质量信息渠道畅通,并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加积极影响。

在质量设计上,应用适当的试验设计方法,经济高效地保证产品设计目标的实现。

在质量信息系统建设上,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保证质量信息的高效畅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提高质量效益。

在技术研发方面,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与同类企业相比较高,成立跨职能研发团队甚至包括顾客和供应上进行产品研发,企业的专利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人员管理和职工参与质量管理上,都得分较高。

这一切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成绩体现在较高的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按照克劳斯比的划分方法,这些企业处于产品质量“可靠”阶段。

第二类型的企业有108家,第三类型的企业有79家,第四类型的企业有22家,在质量管理水平上基本上是依次递减的顺序,分别可以按照克劳斯比的划分方法归入“智慧”、“启蒙”、“觉醒”阶段。

较低的质量管理水平的企业主要体现在对质量工具掌握上有欠缺,对先进质量管理理念缺乏认识,导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活动中缺乏手段和方法,效率和效益自然欠佳。

虽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质量“觉醒”和质量“不可靠”阶段,这些质量阶段类型的企业以中小型居多。

 

4制造企业如何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

4.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4.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

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

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

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4.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4.4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

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

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

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

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4.5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

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

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4.6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

“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

美国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

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7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

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

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4.8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精神支柱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

”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企业文化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地位愈来愈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欧美许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实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

5结束语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就是世界市场。

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将是那些具有“世界级质量”的企业。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出来各企业在质量上的差距是显著的,这种差距也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

大型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高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更让消费者信任。

我国企业的规模与国外企业相比都较小,竞争力较弱,亟需在管理、技术等各方面奋起直追。

 

6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于献忠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蒋家东.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

(1):

13-17.

[4]隆美尔,等.质量铄金————企业竞争致胜的武器[M].刘伯根,等译.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