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340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下3《庐山的云雾》.docx

三下3《庐山的云雾》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3庐山的云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认识8个二类字。

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难点:

体会二、三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首先让学生凭借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然后引出课题,并结合课文第一句话指出云雾是庐山众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2.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3.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评价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点注、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妙,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作出评价与引导。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2.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庐山风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深化体验作准备。

教师:

1.教学课件、小黑板。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3.搜集有关庐山的古诗、文章以及图片等资料。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

喜欢

师:

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

庐山。

(出示照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就会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庐山的瀑布因“飞流直下三千尺”而举世闻名;庐山的山峰因“横看成岭侧成峰”而闻名遐迩。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生谈观后感受)

生1:

庐山的瀑布真是太美了,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生2:

真想去庐山走一走。

……

师:

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庐山,去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妙。

  

板书课题:

3、庐山的云雾,引读“庐”字。

师: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

外面是一个广字框,里面是家家户户的户,这一瞥要写的长一些。

(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识、写。

出示生字:

一类字:

庐瀑幻似姿笼罩系泻返

二类字:

幽览弥遮瞬缕蹄漂

(1)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开火车读,利用多种方式读以使学生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

“似”、“姿”是平舌音;“罩”、“缠绕”“遮”、“瞬”是翘舌音;“瀑”应读pù,不要读成bào.

(3)汇报本课的多音字。

似sì(似乎)漂piào(漂亮)系jì(系上)

Shì(似的)piāo(漂浮)xì(关系)

(4)默写生字,检查生字的书写。

由于本课中有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写这些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左窄右宽。

写“罩”字时,要提醒学生上面要略扁,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

“幻”右半部分不是“力”。

“系”的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5)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对描写庐山云雾的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

增添系在遮挡笼罩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幽谷游览弥漫天幕一泻千里腾云驾雾流连忘返

(1)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主要用来描写庐山云雾的。

(2)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重点检查指导2、3节。

a齐读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理解比较难懂的几个词,如“瞬息万变”“笼罩”“一缕轻烟”。

b齐读比较长的句子,如: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4)再次自由练读这两个自然段。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

同学们,几遍课文读下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真是太美了,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真令人——“流连忘返”。

(师生一起说)

(2)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思考: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一小节都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交流:

第一段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第二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第三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第四段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4)总结提升:

这篇课文先总写了庐山的云雾给人一种变幻无常,腾云驾雾的感觉。

再具体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使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整体把握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质疑:

本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3.指导读课文。

(课件出示)

    庐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师:

文章先总体概括了对庐山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庐山的美景。

(出示图片)

4.师:

作者在山上游览、漫步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说,老师板书:

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

对,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

那么,谁能够读出这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指名读,并对读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能积极地去朗读课文,体会庐山云雾的美。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小黑板出示)

1.根据解释写四字词语。

(1)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

(2)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像成仙一般。

()

(3)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

(4)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

(5)形容变化极快,还很多。

()

2.摘抄几句描写庐山云雾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对于背错的地方要及时纠错,背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4.(课件播放庐山美景,配乐)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画面、音乐同时停止)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庐山,去细细品味庐山云雾的奇妙所在。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感悟第二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1.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用“——”画出来。

②主要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作者分别把云雾比作成什么?

③哪种姿态的云雾最能吸引你呢?

为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分组展示。

(1)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2)学生汇报:

①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来写的。

过渡:

作者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一共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呢?

②主要写了云雾四种姿态。

作者把笼罩山头的云雾比作白色的绒帽;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比作一条条玉带;弥漫山谷的云雾比作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比作巨大的天幕。

过渡:

哪种姿态的云雾最吸引你呢?

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一: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①读句子,说理由。

②“笼罩”和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圈出“笼罩”和“戴”。

③理解“绒”字。

你能把松松软软的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二:

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①读句子,说理由

②“缠绕”和这句话的哪个词意思差不多?

(圈出“缠绕”和“系”。

③“玉带”指的是什么?

假如你是个画家,你准备怎样画这半山的云雾?

指名在黑板画。

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三:

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

①读句子,说理由。

②理解“弥漫”。

(充满;布满)

过渡:

身在庐山中,分不清究竟哪儿有山。

简直就是——引读:

茫茫的大海。

(课件出示图片)

③指导朗读。

过渡:

大海多辽阔啊。

这云雾就像大海一样,千里茫茫,该怎样读呢?

先听我来读一读。

生④练习朗读,展示读。

预设四: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①读句子,说理由。

②想象说话。

读了这一句,眼前似乎看到了怎样的云雾?

(课件出示图片)

③指导朗读。

3.探究总结:

(1)质疑问难: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要补充什么吗?

(如果没有人补充的话)老师有个问题:

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呢?

(2)讨论交流:

(提示:

描写了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

山头——山腰——山谷——山峰,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

(3)总结提升:

作者为了介绍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是总说了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接着具体地描写了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庐山的云雾真是太美了!

你们喜欢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吗?

(喜欢)喜欢就要读出来!

让我们在优美的乐曲中再次感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吧!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师:

随着音乐泛读,接着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感悟第三自然段,深刻感受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过渡:

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使我们着迷了,陶醉了。

倘若有风吹来,那云雾更是变化多端,神秘莫测,让我们再一起去品味那瞬息万变的云雾吧。

1.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指导

①默读第三段,用“——”画中心句。

②体会“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用“——”画出。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分组展示。

(1)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2)小组代表汇报:

①这段话的中心句: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板书:

瞬息万变)

②瞬息万变的意思是形容庐山的云雾在短暂的时间内千变万化的景象。

③眼前的云雾刚刚……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过渡: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读的太棒了,那么,这一段,我们需要抓住哪些词语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呢?

生1:

刚刚、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又……

生2: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一座冰山……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板书关键词语)

过渡:

真棒,你们从课文中能读到那么多知识,真是了不起!

就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这庐山的云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

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

总——分

3.探究总结。

(1)质疑问难:

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没有,老师提问:

怎样才能读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感觉?

(2)讨论交流:

(3)总结提升:

抓住重点词语,如“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这些词语要读的快一些,“一泻千里”要重读,“一缕轻烟”要轻读。

就让我们美美地欣赏一下这瞬息万变的云雾吧!

(出示云雾图片)看美景,配乐朗读。

(乐曲声中,老师说)看着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你想说什么呢?

(庐山的云雾太美了,太奇妙了)

师:

就要离开庐山了,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1:

我真舍不得离开啊,我想搬到这里住……

生2:

庐山的云雾太美了,我还会再来这儿看云雾的

……

师:

是啊,难怪作者也会由衷发出,生接: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板书:

流连忘返)

师:

是呀,这美景吸引了我们,不想回去了,这就是——生:

流连忘返。

(板书)这也是我们对庐山由衷地赞叹啊,谁能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指名读,齐读)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齐读课文。

3.试背诵课文。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指名说一说。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绮丽多变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5.总结、提升。

庐山的云雾是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作者对庐山的云雾的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本文不愧为一篇景美情真的优美散文。

(五)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2.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你想说什么?

(指名说)

3.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

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笼罩缠绕弥漫遮挡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附:

《庐山的云雾》前置性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把每个生字仿写两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写得不规范的字再写一写: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遍我能做到:

正确流利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比如:

增添系在遮挡笼罩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幽谷游览弥漫天幕一泻千里腾云驾雾流连往返

3.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与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2.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四)资料搜集

1.搜集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抄下来并读一读。

2.搜集一些赞美庐山的古诗,背一背,体会庐山的秀美、神奇。

(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如:

向学校的教师、同学请教。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篇课文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我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本课,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入庐山这个话题,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庐山上的不同风景,让学生感受其秀美,出示庐山的云雾图片,导入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的云雾是最有特色的。

在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的时候,我充分利用预习单,让学生学会识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这样锻炼了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精读感悟环节,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

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利用课件配乐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通过一些云雾图片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这样对于文本也较容易理解。

在感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时,我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四个不同位置来进行讨论,“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

为什么?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主动地去读书,并且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抓住本段的中心句,让学生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为后面的小练笔埋下了伏笔。

不成功之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以至于无话可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教学时,我怕时间来不及,前面部分的朗读有点走过场,还未入到实处,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单,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样有助于课上学生的交流,深刻感悟庐山云雾的神奇和秀美。

同时,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一定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真正走入情景,走进文章,才能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