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6.docx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6
郑州四中2009-2010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孙剑锋审题人:
邢艳青谢文娟
试卷说明:
时间90分钟,共100分。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
卷的答案写在第II卷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和第II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2.梭伦改革后实际上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是
A.公民大会B.“四百人会议”C.首席执政官D.公民陪审法庭
3.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不偏不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5.郭沫若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D.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
7.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C.礼乐制度D.九品官制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12.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能直接体现“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3.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从而遭受“卡诺莎之辱”,此事说明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4.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成为斗争的焦点,爆发了宗教“异端”运动。
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斗争
15.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B.教会C.教皇D.《圣经》
16.下列各项中,
正确的是
A.10世纪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分裂:
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B.威克里夫主张用民族语言传教,译《圣经》为捷克文。
C.马丁·路德发表了《基督教原理》,提出其改革主张
D.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实际上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17.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本质上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B.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的矛盾
18.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
A.必须是马木路克B.必须有很大的政治势力
C.必须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D.必须占有大量土地
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2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
21.下列1861年改革的方案中,最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
A.加强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在城市建立选举产生的城市杜马D.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2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下列明治维新措施中,动摇和瓦解了幕府统治基础的是
A.废除买卖土地禁令,承认土地私B.废藩置县,剥夺旧统治阶级特权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4.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B.发展近代教育C.实行征兵制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25.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6.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A.日本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
B.日本发展工业的重点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C.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
D.日本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
27.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28.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29.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3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7分,第32小题14分,第33题9分,共40分,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31.(17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商鞅舌战图图2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
北魏文官俑图4:
汉人胡食图
材料五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
(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
他们各自有何主张?
(6分)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1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
(3分)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
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
(3分)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座号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
“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
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
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愿神助我,
阿门。
”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材料五: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袋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六:
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解散修道院……
材料七:
下图:
烧死“异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四,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
(1分)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
(3)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有哪些?
(2分)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2分)
(4)材料六出自什么文件?
(1分)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1分)
(5)你如何看材料七的措施?
(2分)
33.(9分)19世纪中期,中、俄、日三国都在当时形势下进行了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3分)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分)
(3)指出俄、日两国改革的内容有何不同。
说明改革对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分)
(4)中日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背景,其结果却一成一败,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