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477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下载]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 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轻巧识记]

1.分封制

2.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易误指正] 对分封制的几点认识

“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

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递进的五大社会形态。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此处“西周贵族集团”不可误认为是“西周社会”,因为从整个西周社会看还有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辨析比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①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

根据所给史料分析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人?

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

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

[史论形成]

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史论形成]

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主题三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料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史料反映出秦朝时中枢权力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国与家的关系如何?

简要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论形成]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教你读史]

据三公的职权,概括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据九卿的职责,领会“国”与“家”的关系;抓住三段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官僚政治”“皆受命于皇帝”等,即可总结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浙江高考T38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答案提示]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归纳升华]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性地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

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力,可以说明这一点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分封制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别是宗法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证明这一点

实行族权政治血缘色彩浓厚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左传》记载: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题源材料] 摘自2011年福建高考T38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问题设置] 材料中王夫之对郡县制有什么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 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归纳升华]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法研究

(一)

分辨史料的类型

[方法阐释]

在史学家看来,凡是保留了历史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

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出很多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根据史料的实效或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等;后者指距离时代较远,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二是根据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传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类型。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等,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如经、史、子、集,著述等,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口述史料是指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调查记、座谈录音等,是文字、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形式;影像史料是指图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运用感悟]

准确的判断史料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是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的基础。

分辨史料类型、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

因此,掌握辨别史料的相应知识、基本原理,已经成为迎战高考的必修课。

史料一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史料二 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史证] 

(1)史料一为二手史料,因为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史料二为一手史料,因为是实物史料。

(2)史料一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史料二中“海内皆臣”指秦实行郡县制,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典题印证]

(2013·浙江高考)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料价值。

据此可作如下判断:

A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

C项说法不完全准确,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

D项说法正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答案] D

[五年考情统计]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年1考)

分封制(0)

宗法制(0)

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年0考)

秦朝统一(0)

中央官制(0)

地方官制(0)

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例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抓关键:

战国时期秦国君主墓葬远高于其余墓葬,而其余则无明显差别。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随着经济发展,分封制瓦解

错误选项

B

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控制力不强

干扰选项

C

秦国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说明战国时秦国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

正确选项

D

战国时分封制遭到破坏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题提示:

①回答词:

主要因为;②抓关键: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据此分析鼎与国家的关系。

答案:

D

2.(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解题提示:

①回答词:

主要原因;②关键信息:

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

答案:

B

3.(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解题提示:

①关键词:

周礼,主要思想;②关键信息:

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

答案:

B

4.(2013·浙江高考)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题提示:

关键信息:

图表信息可简化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答案:

D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2] (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考查中国古代政治。

抓关键:

关键信息“方国联盟”,实施于商代,空余部分应为商朝之后的历朝模式。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郡县制度应在分封制之后

B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分封制之后

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顺序有误

D

西周“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

[考题演练]

1.(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题提示:

①抓题眼:

秦灭六国先后顺序;②关键信息:

位于今天山东的齐国灭亡的时间最晚,以此为突破口。

答案:

A

2.(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解题提示:

①回答词:

首要目的;②关键信息:

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答案:

C

3.(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

C.汉D.唐

解题提示:

①关键词:

守、县;②关键信息:

“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始为□县”等。

答案:

B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说明:

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解析:

选C 分封制下诸侯国君主可以在封地任免官吏、征收贡赋,但需服从周王管理,A、B、D三项均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只有C项是合法的。

★2.(2014·南京模拟)《周礼·春官·大宗伯》载: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

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

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

解析:

选C 本题引用古文献材料来考查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六瑞”是以玉制作的用于朝拜的信物,在君臣之间表示等级。

天子和大臣所执之玉的尺寸不同,分别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专称。

这种所执之玉尺寸的不同,正反映了执玉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故选C项。

3.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

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A、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4.“(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材料中的“地方分权”、“君主‘独制’格局”等可知选择A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

5.(2014·常州中学质检)《史记·龟策列传》载:

“太史公曰: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不可记己。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神权与王权结合

解析:

选D 在古代商朝时期,统治者崇尚神权,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

6.“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

”材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  )

A.丞相制度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只要读懂材料,运用“三皇”、“五帝”、汉高祖“不改”等信息就能得出是皇帝制度。

★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解析:

选B 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秦朝丞相赵高为试探群臣对其是否忠诚,故“指鹿为马”,而群臣面对皇帝仍都附炎趋势,无一反对,这显然说明丞相的势力威胁了皇权,故B项正确。

8.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A.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解析:

选B 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项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秦朝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

9.(2014·盐城中学测试)《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选B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故选B项。

10.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解析:

选A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这是全面辩证的方法,故选A项。

11.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

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

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

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12.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在县邑制形成之前,“有土之诸侯”控制之下的地方,王朝的政令都不能好好执行,其百姓也不能完全属于天子之民;实行县邑制后,则形成政令统一之世。

即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