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430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docx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数一数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

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

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

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

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

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比一比

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1、突出比较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

“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实物。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分一分

教材分析: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

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

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

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

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

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

教学目标:

1、让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2、让学生经历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一些活动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整理、分析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现实的情境中,感知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一致和不同标准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认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

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教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教学难点:

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认识10以内的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

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

(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4)写数指导。

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结合直尺教学0。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

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的含义。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愿意和同伴和合作交流,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写0~10各数,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计数器。

教学时间:

10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所谓直观认识是指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不对形体的特征作规范的语言描述。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

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

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

(2)把积木分类。

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

3、经过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4、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加深对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认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分与合

教材分析:

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

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

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

(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分物体的活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具体分物体的活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棒、数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6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3)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

教学时间:

21课时。

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认识11~20

教材分析: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

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

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1)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2)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

(2)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

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

(3)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数感。

(1)抓抓、估估、数数。

(2)数数、看看、比比。

(3)排数序、找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写出20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和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十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加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

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着的特点。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

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整理条件。

(2)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

(3)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

(4)改变问题的陈述。

(5)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2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

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0课时。

第十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整理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加深对位置、几和第几的认识,巩固对四种形体的认识。

2、以多种练习形式使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加减法计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技能,重视学生的思考、分析、交流能力。

3、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本班情况有针对地组织复习,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地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20以内各数的加减及进位加法。

2、复习巩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

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中十进制的体会及在进位的过程中对十位上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4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