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734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docx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教师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

(教师版)

概念释疑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

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

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课标要求

(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

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I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革命未成功原因:

“我党组织之法不善”,俄国革命6年就成功了,就因为“组织之法”好,即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孙中山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

故C选项正确。

孙中山并非信仰社会主义,其目标还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故A和B错误。

D选项并非政党组织方法,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答案:

C

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

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

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A

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8·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全国III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新课标全国卷1,26)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

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A不正确。

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是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静只是将领,B不正确。

C正确,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

“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个人有疾导致战败,个人决定论是错误的,D不正确。

答案:

C

7.(2017·新课标全国卷2,3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

回忆录具有主观性。

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

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不能绝对保证“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不正确;不能保证“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B不正确;不能保证“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不正确。

“后人”对回忆录进行“加工”,总是出于某种目的的,肯定会有时代的烙印,D正确。

答案:

D

8.(2017·新课标全国卷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

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除了历史叙述外,还有历史图像、考古材料、历史考证等。

故A不正确。

对同一历史事实,记载者由于主观方面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故B正确。

C说得太绝对,有些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有些是能够的。

C不正确。

D说得太绝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是有可能确认历史事实,这是因为:

有些历史叙述有意作伪;有些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有意篡改;真实的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毁灭,D不正确。

答案:

B

9.(2016·新课标全国卷I,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新课标全国卷I,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此举抹杀了其他党派对抗战的贡献,而不是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而是损坏其团结抗日的形象,故B项错误;国民党把“国共合作”作为“谬误名词”,可知其否认国共合作,但并没有涉及抗战的领导权问题,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新课标全国卷II,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