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632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docx

鲁教版化学九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主备人:

田桂华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启发学生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

内容、

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原理;

第二部分:

通过对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学习,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三部分:

知道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了解其在自然界的循环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

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微观实质;知道如何正确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燃烧产物,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定量研究。

1.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加工处理;

2.学会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大胆尝试,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燃烧的措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3.树立安全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选择合适的燃料,通过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学会放火、防爆

4.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学会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三节3课时

复习测试2课时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节第1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

教学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教学思考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

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

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慨念。

解决问题

①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②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情感态度

①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②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重点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难点

难点:

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灭火的原理

.通过真实的火灾的信息,认识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火灾受难者的同情,引导学生对灭火的探究动力。

1灭火的方法

A: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常见的灭火方法(如酒精灯、森林大火等),与学生交流灭火常识,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安全提示:

出现家庭火灾可做以下措施

①拨打火警119;

②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灭火物品(如水、沙等)适当灭火;

简单谈谈对火灾的认识

结合活动天地

尽可能的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

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

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

3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达区别

A.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

B.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

2促进燃烧的方法

.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小结:

1.燃烧和灭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活动天地

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

P87活动天地

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课堂作业:

1、记忆、理解本课知识点

2、完成练习册相应部分作业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

一、灭火的原理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灭火的方法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2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2促进燃烧的方法

3燃烧的定义

家庭作业:

继续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节第2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

教学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教学思考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

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

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慨念。

解决问题

①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②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情感态度

①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②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重点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难点

难点:

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发生

复习: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促进燃烧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燃烧和爆炸联系在一起,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

燃烧和爆炸有必然联系吗?

如果将爆竹里的火药倒出点燃还会发生爆炸吗?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现象: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小水珠;

4.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

想一想:

生活中都见过或听说过哪些爆炸,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气球爆炸、爆竹爆炸、瓦斯爆炸等)

通过实验,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从微观解释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

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3.安全常识

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而爆炸也不一定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的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的。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P89

多识一点: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小结: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

2.促进燃烧的方法;

3.爆炸的原理。

分析爆炸的原因,认识爆炸的危害,交流讨论生活中应如何防爆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会如何面对燃烧和爆炸场面,如何自救

教材:

P90在线测试、P91挑战自我

课堂作业:

教材:

P90在线测试、P91挑战自我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二)

1爆炸的发生

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3安全常识

家庭作业:

一:

(见题单);

二:

练习册相应部分作业

课后反思:

家庭作业一

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B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一定要点燃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A供给的氧气少B供给的空气增加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如遇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5.发现室内煤气泄露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6.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燃,做了“烧不坏的棉布”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5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布无损

不燃烧

你推测5的实验现象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2、3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内有酒精却不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燃烧与氧气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与温度有关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二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主备人:

田桂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燃料。

3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4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思考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讲练结合,解决教学问题

解决的问题

1.了解各类化石燃料的来源和目前的主要应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

了解化学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化学染料的重要性。

重点

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难点

探讨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的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的类型

化石燃料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遗体堆积起来埋入地下,经过几亿年的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

化石燃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光能和热能,为人类服务。

但是其中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SO2和氮的氧化物污染大气。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燃料;自学化石燃料的定义,知道化石燃料的来源

分析课本图片,联系生活,列举化石燃料的重要用途,同时带来的严重污染。

结合图片学会如何综合考虑选择燃料。

P102活动天地

3.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

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释放热量、产品价格、造成污染、使用安全等。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1.石油及其分馏

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的原因。

石油分馏的产物:

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重油、沥青等。

2.煤的综合利用

煤的气化产物:

CO、CH4、H2等。

煤的焦化产物:

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煤的液化最终得到和石油产品相近的燃料油。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能源一般是可再生资源,如氢能源、水力、风力、地热、潮汐能等。

 

小结:

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污染;

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线测试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了解石油在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化学的奇妙。

知道开发新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挑战自我

信息冲浪:

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了解有关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课堂作业:

在线测试挑战自我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部分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三节第1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3.掌握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教学思考

学生实验、老师讲解相结合。

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解决问题。

解决的问题

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含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

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教具准备

1相关的图片、多媒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药品

第四节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同时思考人在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面分析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冬季和夏季含量变化的原因。

P107活动天地找出二氧化碳年度含量变化的原因。

交流共享

思考全球升温会有那些危害,你感觉到冬季不再寒冷了吗?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

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

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小结:

1.CO2的循环;

2.CO2的实验室制法。

 

结合课本图片P108活动天地,连接装置,装入药品,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并思考:

1.长颈漏斗为什么伸入液面以下?

2.导气管是否伸入集气瓶越长越好?

3.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课堂作业:

记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循环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部分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三节第2课时)

主备人:

田桂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3.掌握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教学思考

学生实验、老师讲解相结合。

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解决问题。

解决的问题

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含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

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教具准备

1相关的图片、多媒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药品

第四节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A.二氧化碳的循环(来源和吸收)

B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仪器、原理、收集方法等)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水溶性等)。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学生课前复习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这一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3二氧化碳的用途

进行光合作用;固态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等。

小结:

1.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对环境的影响;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共享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当堂检测:

1、检验集气瓶内是否收集满了CO2,正确的操作是(  )

A、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B、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C、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D、将一润湿的石蕊试纸平置瓶口

2、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B、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D、点燃

3、下列物质在常温下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是(  )

A、碳酸钙B、碳酸钙和水

C、熟石灰D、生石灰

4、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呈 红 色,加热后溶液变为 紫 色.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振荡后,静置,溶液会变 无或变浅 色.

5、某同学决定到一口干涸的深井探险,为了安全,此同学进入深井前需进行 灯火 实验,经过检验氧气浓度过低,进入时应携带 氧气瓶 .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是 铁架台 、b是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填序号,下同);既可用来收集CO2,又可用来收集O2的气体收集装置是 D .

(3)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O2,写出一个你所熟悉的用B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用C装置收集的O2进行实验时,发现O2不纯,其原因除与水接触产生水蒸气外,另一原因可能是 加热温度过高,氯酸钾分解生成了氯气等其它气体 .

板书设计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二)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后作业:

练习册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