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526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docx

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罗锡文教授

罗锡文,男,1945年12月生,湖南株州人,中共党员,1970年8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同年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1979年9月考入华南农学院农业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6月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10月至1989年7月赴美国弗吉尼州立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1989年8月按期回国服务。

1987年4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5月优先晋升为教授,同年任工程技术学院院长,1996年5月起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等职。

曾先后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农业科教奖、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发展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从“天上”到“田野”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一说起“无线电技术”,就象今天的人们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一样时髦、一样热门,用今天的话来说,无线电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朝阳产业”,因此在当时高校的招生专业中,“无线电技术”自然成为考生们趋之若骛选报的热门专业。

1964年,十九岁的罗锡文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录取,着实令人羡慕。

罗锡文的亲属、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感到骄傲和高兴。

可谁能想到,当年的无线电高才生,如今竟成了一名全国知名的农业机械化专家!

于是,有人戏称罗锡文是从“天上”掉到了“田野”。

一个学无线电的名校学生,是怎么从“天上”掉到了“田野”,怎么成了农业机械化专家呢?

这种命运的转折,要追溯到他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经历。

1970年,罗锡文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

一个县农机小厂,一般只能生产一些简易农业机械,最复杂的活儿就是修理拖拉机什么的。

大学里学的无线电技术与眼前将要从事的工作要求似乎大相径庭。

动荡的年头,偏僻的小城,简陋的小厂,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可能会让有些人灰心消沉,但罗锡文却没有怨天尤人。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罗锡文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研究生,实际上这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到了县农机厂,他就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放下架子走进工人中去,沉下心来向实践学习。

或许他天生就有一种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当然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农群众的敬重,他很快把自己融入到工人中。

他和工人们一起修理农机具,一起下乡参加抗旱。

一次,他和工人们为农民修理抽水机一直干到半夜,为驱除疲劳和寒冷,就和农民们一起围着火塘,把辣椒放在火塘边考香了,蘸着盐巴水下酒,一边喝酒一边和农民聊农事、聊家常,在工人和农民看来,罗技术员完全就是一个“自家人”。

每逢春节,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要在除旧迎新的喜庆中把一年的劳苦和节俭释放一番,要把亲友和同事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强化一回,从初一到十五,工友们会排队轮流请罗技术员到家里吃年饭,他和工人们一样豪爽地喝酒,一样开心地“吹壳子”。

那时,工人家里有了什么大事,都会把罗技术员请到家里去同庆同喜,甚至还请他当“总管”,完全由他策划、张罗和应对工人们突然遇到的变故。

在贵州山区的小县城,作为“城里人”的居民有时也需要到远郊的大山里去砍柴烧饭,罗锡文也干过这种活儿,一次罗锡文上山砍柴迷了路,天黑了工人们发现他没有回来,急得连夜打着手电筒上山找人。

就是在这种乐融融的人际关系中,无论在什么车间,干什么工种,他都干得很开心,很投入。

他干过很多工种,铸工、锻工、车工、钳工,他都干过。

干锻工,他一样和工人抡起铁锤,在飞溅的铁火中,用原始的方法锻打过农机具。

在铸造车间,他跟工人们一起抬起1400多度的铁水。

在金工车间,他学会了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床,钻床、刨床、车床、铣车、磨床、冲床……只要是车间里有的机床,他都开过。

作为一名技术员,简陋的生产条件并没有减弱他对工作的热爱,对革新发明的追求。

他干到哪里,就把革新发明搞到哪里。

在铸造车间,他看到工人们把一筐筐的焦碳和铁块挑到大约三层楼高的架子上添到高炉里,他就设计了一个皮带传送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

也是在铸造车间,看到工人们抬铁水时,既辛苦又危险,他就设计制造了一套轨道输送装置,解决了人工抬运铁水的问题。

在面条加工厂,他看到工人用手工和面揉面,十分吃力且效率低下,就设计了一台和面机。

在县农机厂工作的九年里,他亲自主持或参加研制和生产的农机具就有:

拉管机、连续铸管机、机动喷雾机、手动插秧机、脚踏式打谷机、拖拉机拖斗、10千瓦发电机、16T冲床、80T冲床和薯类磨浆机等。

从进厂到离厂,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当过县劳动模范。

1978年,在那个令人难忘的“科学的春天”里,他主持设计的锦江-18型机动喷雾机荣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这个奖项,与今天他获得的众多奖项相比,也许不值得一提了。

但它却是国家、是社会、是人民,对罗锡文九年艰苦扎根实践,九年潜心创造发明的一个肯定、一个回报!

他也把这种肯定、这种回报,视为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九年的磨砺,九年的困苦,九年的经历,使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使他把理想从“天上”扎根到“田野”!

他坚守着“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信念,没有荒废他的事业,没有虚度他的青春,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在一个边远的小县城里,在一个简陋的农机厂里,成就了一番不小的事业!

提起这九年,罗锡文不是以一种不堪回首似的痛苦,以一种消耗青春的抱怨,去讲述这段经历,而是以一种自豪和真诚,甚至是以幸福的口气,感念命运给他零距离接触工人!

感谢命运给他最直接深入实践的机会!

一个学无线电技术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曾经在天空中放飞着自己的希翼,放飞着自己的理想,当命运把他推到田野里,让他直接面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面对落后的劳动工具,面对改变这种落后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的时候,他就把振兴农业的希望和梦想,播散在广袤的田野上,把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现代化的理想和追求,化作满腔的热情倾注在工作岗位上。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每四年评选一次“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2002年10月,罗锡文荣获该项殊荣。

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面对全国农业机械精英和同行,罗锡文真诚地道出了他的心声。

他说:

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个荣誉,我深深感到这个奖的份量,我想向大家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任重道远”!

他说,此时此刻,我想起5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双抢”季节,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从床上拉起来,早饭没吃就到水田里拔秧。

吃过早饭后,又飞快下田去插秧,当我面朝水田背朝天地插秧时,我就想,这种又累又慢的活,要是不用人工,能用机器来干就好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插秧机、抛秧机、收割机和拖拉机,有了很多代替人工劳作的农业机械,在一些地方,甚至彻底告别了牛耕人锄的时代。

我们从事的事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很低,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任重而道远啊!

第二句话,“培养后人”!

他说,现在我们一些年轻人看不起农业,不关心“三农”问题,不愿意从事农机事业,我招的研究生有些一进校就跟我说,想搞电子计算机。

我对他们说,我也认为搞电子计算机很好。

可以预测,电子计算机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有一点我是不会怀疑的,就是不管再过多少年,我们都要吃饭,我们不可能离开农业。

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你们能研制出安全的转基因植物,但这些植物要么种在田野里,要么种在温室里,你即使能通过电脑去自动控制,最终还是要靠机械去操作。

正因为人类离不开农业,农业需要农机,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事业!

是伟大的事业!

我们要把老一辈尚未完成的事业交给年轻人去继续努力,作为农机教育者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只有不断培养新人,教育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第三句话,“永不后悔”!

我大学本科是学无线电的,读研究生时主攻拖拉机水田行走机构,所以有人曾对我开玩笑说,你是从“天上”掉到了“田野”。

回顾我几十年的经历,想起我为农业、农民,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所做过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从“天上”掉到了“田里”,我对我的选择也永不后悔,我永远热爱我们的农机事业!

从“专家”到“杂家”

在县农机厂干了九年,经常下乡接触农业生产实践,使他深切地感到,中国的农业,特别是南方山区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工具落后是制约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北方能使用的大型农业机械,在南方山区小面积田块根本不适用,要改变这种状况,要研制出适应南方水田生产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自己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

1978年,国家在“文革”结束后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渴望获得进一步深造机会的他,报考了华南农业大学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的研究生,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此,他对农机事业的追求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在罗锡文的科研生涯中,他研究的领域涉及土壤机器系统力学、农业机械研究与设计、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策略研究、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等。

用同行的话来说,他的研究既“深”又“广”。

所谓“深”,他的研究不仅仅是限于对某种农业机械进行技术上的改进,而是从理论原理上进行更深入的阐述,这就为其他研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平台,从而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的研制中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所谓“宽”,他的研究,既有单项的技术设计创新,也有多项技术组装综合创新,既有只涉及技术领域的“硬件”研究,又有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政策方面的“软件”研究,既有对传统课题的深入研究,又有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积极探索,所以他称自己为“杂家”。

读研究生时,罗锡文主攻的是地面-机器系统力学的研究,特别是水田拖拉机行走机构的研究。

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常识,要把一台具有相当重量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耕整机、收割机等开到水田里作业,首先要解决好行走机构问题。

我们曾见过在旱地里或无水稻田里进行生产作业的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其行走机构是宽宽的履带或者是直径很大的橡胶轮胎,当然,我们也曾见过在水田里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它的“脚”是用铁做的两排叶轮,叶轮上有三角型的铁齿,靠着这样的“脚”,笨重的机器才能在稀软的水田里行走作业。

罗锡文和他的导师邵耀坚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南方水田一般面积比较小,土壤机械承受能力差,要大面积地实现南方农业机械化,一个很基础的工作就是要研制出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农业机械的行走机构,并解决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为此,罗锡文在“耕整机驱动轮优化设计”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田驱动轮轮叶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轮叶下的土壤流动特性、单叶轮和多叶轮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轮叶间的相互干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设计轮叶驱动面倾角和确定轮叶数的新方法,该成果获农业部199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对南方水田耕整机行走机构改进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水田耕整机驱动轮在保证额定功率、工作状况的情况下,在南方水田稀软的土壤条件下,能产生更大的支承力、推进力和牵引力,在湖南、广东等省推广了53万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农业机械化专家,他善于从生产实践出发,根据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主持设计了一系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农用机械设备,包括前面提到的20世纪70年代他在县农机厂工作期间设计的机动喷雾机,这项设计使他获得了1978年贵州省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设计的甘蔗深松机具可使甘蔗产量增加20%,含糖量增加2~3个百分点;90年代,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水稻机械化生产实用技术与关键机具的研究”子专题“与水稻旱育稀植相配套的育秧工艺规程及精密播种设备”,研制的单片机调频调幅和外槽轮调速控量的电磁振动式水稻精密播种机可达到在穴粒数1~3时合格率在90%以上和空穴率1%以下的播种精度,在广东、湖南、广西等省推广应用,这项成果获广东省2001年科学技术二等奖,并被评为国家和广东省重点新产品。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这种人生态度反映在学术作风上,就是治学严谨,科学研究一丝不苟。

从他对水田耕整机驱动轮和甘蔗深松机具的研究,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这种品质。

在1990年3月至1991年5月的15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13次去湖南进行水田耕整机驱动论研究的调查和实验。

在准备鉴定材料时,他发现一项数据不对,鉴定站同意更正修改,但他坚持要重做实验,以实验结果来校正数据。

数九严寒天,他和同志们在湖南做甘蔗地深松试验,天上下着大雪,刮着凛冽的北风,为了亲自取得试验数据,他坚持自己到现场记录测试数据。

炎炎酷暑日,他和研究生在礼陵作耕整机试验,骄阳当头,室外气温达摄氏40多度,他站在热辣辣的太阳下和烫人的泥水中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数据,当地农民感叹地说:

没见过这样的大学教授。

1992年起罗锡文任过工程技术学院院长,1996年起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使他不仅能从专家的身份,更能从一个决策者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阔的视野,从政策制定和策略研究的层面上去思考和研究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产业化等“战略性”问题,积极参与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工作。

“九五”期间,他提出的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的建议为广东省政府所采纳,并列入广东省“九五”农业发展规划中;2001年,他主持的“进入21世纪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促成了2002年广东省人大议案《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票通过,这项议案形成了政府决策行为:

广东省政府决定在2003~2010年期间,由省政府财政拨款7亿元,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为保证该项决策的顺利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委任他担任“实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项目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更需要专家们去设计描绘蓝图、去组织实施蓝图。

罗锡文既是一个描绘农业机械化蓝图设计师,又是一个组织实施蓝图的工程师。

在广东番禺鱼窝头镇,有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它是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它的主持人,就是罗锡文教授。

在这个基地,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水稻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你还可看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水稻种植、鱼虾养殖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农业,不再是一种繁重的人力劳作,不再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是在整齐、宽敞的田野里,我们的农业生产者沐浴着阳光雨露、吸吮着自然气息,操控着机器,播散种子,收获果实,这何尝不就是一种农业艺术呢?

如果说在番禺,罗锡文教授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幅鱼米水乡特色的农机农艺图,那么在雷洲半岛,我们看到的则是一幅旱地山乡特色的农机农艺图,那就是他主持的广东省雷州幸福农场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这个基地是农业部旱作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之一。

在这个基地,他将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联合多学科专家在基地开展抗旱作物品种筛选与繁育,开展作物抗旱栽培技术、抗旱保水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旱专用肥、废水利用和土壤旱情监测等多项研究,使“节水农业”这个主题在基地得到鲜明的体现,为全省旱地节水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该成果获广东省2003年科学技术二等奖。

如何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

罗锡文教授对此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他在国内外最早开展用微波反射效应测量土壤强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后,国外20多位专家曾先后引用。

他对γ射线测定土壤容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论文为“SCI”和“EI”收录。

他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土壤微孔结构、水果质量与坏损、植物根系结构,将GPS和GIS技术用于测定土壤耕作阻力和耕作深度、草原资源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常有各类专家组到学校来进行考察、评估等,每次专家们来都会饶有兴趣地去参观由罗锡文主持建设的土壤机器系统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外表看似很平常,但却渗透了罗锡文先进的实验室设计理念,在实验室的水旱两用土槽中既能进行水田机械试验,又能进行旱地机械试验;既能进行模型试验,又能进行原型试验。

实验室采用了先进的光纤通讯技术、计算机测试与控制技术和遥控技术,在水田行走机构、农业机械的设计和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实验室被同行专家认为居国内先进水平。

从“院长”到“副校长”

1992年6月,罗锡文出任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在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下,罗锡文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是社会分配不公,教师待遇低,尤其是作为工科专业出身的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同职级、同资历人员收入反差太大,教师队伍人心不稳,教师流失严重;二是体制不顺,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三是科技开发举步维艰,学院办学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困难。

这种情况不仅在工程技术学院,在其他学院乃至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为了走出办学困境,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革势在必行。

当时,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摸索阶段,为了既积极、又稳妥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993年学校决定在工程技术学院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刚走上学院领导岗位的罗锡文,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团结学院领导班子,充分发动群众,从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技开发、实验室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作为学校改革的先行者,他深知,改革的力量来自群众,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解支持与否。

罗锡文上任甫始,便以深入细致、讲求实干的作风深入教师中,就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认真征求群众意见,他坚持做到重大问题一定要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才作出决定。

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既是突破口,又是难点。

在人事定编问题上,他先把学院所有岗位职责弄清以后,再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地落实,并亲自找有关人员谈话,把以往那些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工作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定编定岗。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他一遍又一遍地与有关人员计算教学工作量,不断改进计算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在教学改革中,他亲自起草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门一门加以核定,并亲自编写“教学大纲”样本。

在科研改革中,他亲自起草科研奖励办法,利用学生毕业设计的机会,建立了科研管理数据库。

由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罗锡文果断地率领工程技术学院在改革中迈开了大步:

建立了以计算工作量为基础的教师业绩考核体系,实行满工作量聘任,在理清职责的基础上科学定编定岗,把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与奖酬金分配挂钩,制定科研奖励办法等。

今天这些措施都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做法,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样的改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开拓性的制度创新。

作为一个务实的院长,他并不满足只是抓如何“切好蛋糕”,如何建立激励机制这种“软件”建设上,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做大蛋糕”这个发展的“硬道理”上,那就是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建立经营性实体。

为此,工程技术学院在短短两年间,增设了汽车运用工程本科专业,开办了机械电子工程和管理信息系统两个专科专业,这些专业发展到今天,不仅办成了本科专业,而且还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些还成了新成立的信息学院的主干专业。

他所做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可以说是为促使华南农业大学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作出了开创新的贡献。

开设了新专业,必然要扩大招生规模,在当时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扩大招生并不象今天这样受到社会需求的强劲牵动,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时,工程技术学院扩大招生还得自己解决学生住宿问题,面对难题,罗锡文积极想办法,通过自筹资金盖起了一幢四层楼的学生宿舍。

当宿舍开工时,离学生进校只有两个月时间,罗锡文和他的班子成员们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天至少跑工地两三趟,亲自督促工程进度,亲自检查工程质量,甚至把学院教职工动员起来到施工现场,清理装修杂物,搬运家具,打扫房间,从而保证了新生入学时住进了新宿舍。

与此同时,罗锡文根据本学院自身的学科优势,先后建立了“机动车驾驶培训中心”、“汽车维修工技能考核鉴定中心”、“华大名车修理厂”、“华孚油泵油嘴服务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建筑设计室”等经营性服务实体。

其中“汽车维修工技能考核鉴定中心”成为广东省劳动局定点的技能考核中心。

抓改革,促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职工的积极性,给工程技术学院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教师们主动要求多上课,多承担毕业实习指导任务;过去总说实验室人手不够,改革后通过计算工作量并实行满工作量聘任,结果是实验室人员减少了,实验室服务质量提高了。

从发展的成果来看,仅仅两年,学院办学规模扩大了1倍,学院办学收入和教职工津贴各增加了3倍多,学院自己投入188万元用于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是学校同期投入的30多倍,学院率先在全校建起了计算机中心,盖起了新的拖拉机库,添置了新的仪器设备,增加了资料室藏书量,还支持了一些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

改革成效激发了办学活力,凝聚了人心,缓解了队伍不稳的矛盾,因此工程技术学院的老师们说,要为罗院长请功。

工程技术学院的老师们要为罗院长请功,全校多数教职工却希望罗锡文把学校其他单位搞得都象工程技术学院一样好。

1995年,省委组织部和省委高校工委派人来到学校,请群众投票民主推荐副校长,到会的绝大多数干部教师把票都投给了罗锡文。

1996年,罗锡文在人们的期待中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生态度,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表现为他一以贯之地坚持“讲了的事就要做,布置了的任务就要落实”的原则,并且在工作中总是做到亲力亲为,细致周到。

罗锡文刚担任副校长不久,校长就被选派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学校党政班子决定,校长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由罗锡文副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也就是在1996年,学校向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的申请。

在家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罗锡文副校长,坚持党政密切配合,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他首先抽调一批得力的干部教师组成多个工作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同时对各学院和教学辅助单位列入审查的项目一一布置,一一检查,一一落实;对所有提交专家审查的材料包括学校自评报告、发展规划和专题电视片,一遍一遍地阅读,一次一次地指导修改;对校园环境建设,一趟一趟地亲自到施工现场检查进度和质量。

他就是这样以干练务实、细致周密的作风,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把各项工作安排得安排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使学校顺利地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0年,学校开展优教评价预评估工作,罗锡文负责安排专家组的工作日程,为了让专家组能在短短的几天中,全面地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罗锡文副校长亲自拟写专家的活动日程安排表,包括什么时间派什么人到机场去接专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谁负责带专家到教学大楼听课,到实验室检查,找人谈话,开座谈会等,他的工作细致到甚至亲自安排人调试专家住所里的网络、电视频道,亲自试用新安装的电子热水器烧水时间、提供的热水量是否满足沐浴,亲自把专家要检查的项目和在学校考察行走的路线,都检查和演示一遍甚至几遍等等这样的细节问题。

由于他作风认真细致,督促检查落实抓得很紧,各学院和有关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他安排的工作都一一认真落实。

熟悉罗锡文的人都知道,作为副校长,他曾分管过多个部门的工作,往往是他管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会有新的起色,哪里存在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和缓解。

过去老师们多次反映教学大楼没有开水喝,大教室没有麦克风,教师没有休息室,可反映了多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罗锡文分管教学工作没多久,教学大楼里的热水器装上了,教师休息室腾出来了,大教室的无线麦克风也用上了;过去外语教学、“两课”教学、基础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罗锡文抓教学工作,在学校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外语教学工作会和“两课”教学工作会,制定了加强外语教学和“两课”教学的政策措施,使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学校本科生“四级”英语考试通过率连年提高,并超过全国重点院校平均通过率十个百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